一個大中華虛擬市場正在快速形成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09:48:28
一個大中華虛擬市場正在快速形成中 www.hellotw.com    發佈日期:2010年10月27日 09:01    來源:你好台灣網  

  你好台灣網10月27日消息 大陸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乃強在《中國評論》月刊九月號發表專文《兩岸四地交往交流的新思路》。作者認為:「要加強兩岸四地之間的關係,交往交流需要有實質性的課題和持續性的接觸。從這角度看,行業和專業之間的交流,因為彼此都有實質性的得益,而且大家在其它的場合都會有機會再接觸,因而會逐步建立長久的友誼和合作關係。只要這樣的網路逐步編織起來,影響會既廣且深。行業和專業之間的交流,因為彼此都有需要,因而大家都有一定的積極性去推動和維持,有關當局不用投入太多資源,只須從旁協助便已事半功倍,成本效益比應該最高。」並強調「媒體應承擔交流溝通的重任」,文章內容如下:

  如何深化各領域的交流交往

  隨著形勢的發展,兩岸四地的各種交往日趨頻繁,各種有組織的交流活動,更勢不可擋。這一類活動,香港發展得比較早,積累了一些經驗。總的來説,在彼此長期隔絕,交往困難的時候,組織各種交流活動,開始時的確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慢慢下來,這些活動逐漸形式化,慢慢成了旅遊加應酬,其邊際效益便不斷下降,需要重新檢視。

  而另一方面,因為雙方的交往面畢竟有限,結果是一小撮人交流成參觀,疲於奔命,但大部分人卻從來沒有交往交流的機會。以香港為例,回歸13年後的今天,不少中學生到畢業時還未有申請回鄉證,從未跨過深圳河。香港特區政府聽取意見之後,以各種形式大量補貼大中學生到大陸旅遊,仍未能完全打破這情況。台灣人口遠比香港多,台灣當局更不可能像香港特區政府那麼積極慷慨,單靠國台辦等大陸資源,情況只可能比香港差。

  我們不妨以平常心對待,一般市民日常的活動範圍其實都很窄,學生沒到過周邊城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主要靠組織性的交往和交流來拉近城市之間市民的關係,是成本很高效益甚低的動作。再加上交流之後缺乏跟進和鞏固,感動一番之後,回去不久便如春夢般無痕,只剩下一堆數字和許多再沒有人看的照片。

  所以對香港也好,台灣也好,極有需要改變思維。要加強兩岸四地之間的關係,交往交流需要有實質性的課題和持續性的接觸。從這角度看,行業和專業之間的交流,因為彼此都有實質性的得益,而且大家在其它的場合都會有機會再接觸,因而會逐步建立長久的友誼和合作關係。只要這樣的網路逐步編織起來,影響會既廣且深。行業和專業之間的交流,因為彼此都有需要,因而大家都有一定的積極性去推動和維持,有關當局不用投入太多資源,只須從旁協助便已事半功倍,成本效益比應該最高。

  這個範疇當中,商業有關的交流民間積極性最高,官方投入最少。之後便是文化交流。一個畫展,一場音樂會,便可接觸不少慕名而來的對岸市民,十分划算。剛離任的香港光華文化中心主任路平便最懂玩這個遊戲,她搞的一年一度「台灣月」,以較少的資源,接觸到香港不少的市民,和贏得對台灣不錯的印象。學術講座的效果也很好,研討次之,較小圈子,但關係因而更加密切和長遠。

  目前兩岸之間搞得人數較多的,是青年和學生的交流。正正因為人數多,效果便很參差。但是時下年青人都普遍愛出外旅遊,能參加補貼的,甚至免費的各種名目的旅遊,當然大受歡迎。在年青人成長期間,讓港、澳、台同胞接觸一下祖國山河大地,風土人物,不論怎樣看也是好事,至於成本效益等,便難以考究了。

  除此之外,其他的交流,大部分都可以通過正常的商業模式的一般旅遊性質進行。這方面的接觸,尤其是「自由行」式的非團隊旅遊,對於拉近關係很有幫助。香港便積累了不少這類的回頭客,不時來港探親、訪友、消費,樂此不疲。大陸旅客源源不絕的大量涌進台灣,根本毋須官方任何津貼和鼓勵,而大陸各地其實可以考慮在台灣大賣廣告招徠。目前台灣方面的瓶頸是接待設施不足,大陸方面則是兩岸直接間接航班不夠。現在大陸已經有規劃興建跨海峽隧道,只待政治障礙清除而已。

  媒體應承擔交流溝通的重任

  其實若論加深了解,城際之間也好,大陸與台灣或大陸與香港也好,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是公共媒體,尤其是電視。如今兩岸四地的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網路十分發達,一般市民能收看的頻道數以十計。什麼都不看,每天只看對岸的電視新聞,更能感受對岸的潮流愛惡,大有所獲。光論國際新聞,我個人的感覺是,國際新聞的覆蓋,香港的電視中文台不如英文台,英文台不如中央電視台第一和第四頻道的「新聞聯播」和鳳凰衛視,而這兩者又不如央視新聞台。最近到內地出差,都專門抽空看央視新聞台,每次都覺得對國家和國際事務增長了知識,增加了解。電視于兩岸四地都有落地的問題,香港在收內地電視台方面至今也未能完滿解決,台灣和大陸之間的道路可能更加漫長。

  此外,平面媒體其實也可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中國評論》月刊便一早于兩岸四地同時發行,影響甚大。台灣不少雜誌在香港也能買到,只是發行量不大。香港的市場甚小,台灣更應該爭取更多雜誌進入大陸。非政治性雜誌,尤其是科技和娛樂雜誌,問題比較容易解決。當然,台灣當局也要採取對等措施對待大陸的雜誌。

  報紙也是一樣,據聞大陸的英文《中國日報》(ChinaDaily)正計劃近期出亞太版,台灣應是目標市場之一。香港以前是東南亞報業中心,《星島日報》和《明報》等深厚的國際發行經驗,在這新形勢之下,反而顯得保守不前。至於報紙進入大陸市場,其實並沒有外界渲染得那麼卻步。《香港商報》被《深圳特區報》收購之後,早已面向內地市場。其它報章,則各通過不同的渠道進入內地,連以反中亂港著稱的《蘋果日報》,在珠三角一帶也不難每天買到。

  最後不能不提及成本最低的網路媒體。大陸網民數量世界第一,最近已超過3億,幾乎是美國的總人口規模。而眾所週知,網上檢查、過濾等,也並非傳説那麼厲害。除了極個別網站如Youtube,Facebook之外,其它海外網路,只要不經常接觸敏感字眼,大抵都暢通無阻。一般非敏感的內容,都能看到。而大學生,普遍都懂得如何「翻墻」,更加絕無障礙。事實上,作為網民,台、港、澳同胞,以至海內外的老外,在網上註冊登記都沒有任何問題,隨時進入內地各網站,發表言論,和參與討論。青年人在網上虛擬的社區中,早已沒有什麼兩岸這概念。只是內地的網站中,商業有關的佔了過半數,未能達到廣泛交往交流這目標,這方面還大有改善的餘地。不過不論我們喜歡與否,網路媒體將是兩岸四地交流的明日之星,尤其是在大陸以外的台、港、澳三地,更加門戶大開,絕無屏障。而這方面,各種商業網站早已搶灘,一個大中華虛擬市場,正在快速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