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在 香 港 看 语 文(转) - 精英教育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6:37:45

 


         题记:受教育部的委派,来自全国近五十名教师奔赴香港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支援工作,我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站在不同的视野看语文,总会有一些不同的发现,所以我准备把这一年的感想记录下来,题为《我在香港看语文》
   
         感受一:我们正想做的事情,香港的老师已经做出成效。
      因人定教,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在课堂上着力想表现的一个方面。但是事实上,我们所谓的因人施教,其实真正面对的还是班级的绝大多数——我们不可能因为个别孩子特别拔优而加快速度,我们也不可能因为个别接受能力特别差而放慢步伐,所以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根据全体学生的平均水准来制定我们的教案;但是这一点上,香港的学校已经做了比较大的改革,而且有比较成熟的制度保障。有一次我听完一节课,发现有一部分的孩子背起书包准备离开,这让我非常好奇,咨询了班主任老师才知道,原来下一节课是英语课,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把整一个年级又重新分成了三个班级,让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一起上课;不仅如此,他们的数学课、语文课也都有这样的一些分层教学,每一天都会安排时间进行。当时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可想而知这样学校的排课会有很大的困难,老师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安排不当的话还会出现一些混乱,多麻烦啊!——当我把这样的顾虑说给那个老师听的时候,他只是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没有办法,因为学生需要。一句“学生需要”,让我有很多感慨。其实我们也知道“学生需要”,只是面对这一种需要,他们已经在做,而我们还在想。


    感受二:我们务“虚”,他们务“实”,虚实结合才是理想中的语文课堂。

      内地新课程改革,有一种淡技能重人文的倾向,情感线常常是课堂的主线,而知识线往往隐含于感悟、体验的背后,一般我们不轻易点破那一些文学术语,仿佛一点破就留下说教的痕迹;而在香港,语文的实用功能被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那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语文知识是他们教学的重点。比如说一年级,他们会花一节课的时间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名词”,在四年级,他们会用非常专业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比喻,比喻有哪一些种类,可以怎么样去运用。也就是说他们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告诉你“什么是什么”,而不舍得花时间让你去感受“什么像什么”,所以说他们的课堂真的是很实在。我们的课堂,重在以诗化的意境留给学生很多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感悟,这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他们的课堂,讲究以最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概念,以达到正确运用的效果,这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选择。但过于“虚”,会变得玄乎;而过于“实”呢,则感觉枯燥。如果能够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我想这样的课堂才应该是我们要去追求的理想的课堂。

 

我所见的香港老师的职业生存状态

   
       又是半个月了。看到了很多让我觉得无奈的场景。有一些场景,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可能也会不信。本想在专业上和香港老师做更深的交流和探讨,但是基本没有办法开展起来。这半月来记录下的很多东西都跟专业无关;但是这一些无关的东西,可能对我们客观地去看香港语文也会有一些帮助。所以今天就挑选了一篇,可能对于我们的忙忙碌碌的语文老师们也会是一种警醒吧——

         1.五分钟的午饭
    在我所工作的学校没有午休的概念,甚至没有吃午饭的时间。因为我所在的办公室有两个微波炉,所以就经常看见老师在下午两点或者三点吃饭。一边吃饭还一边批作业,大概五六分钟就吃完了,吃完之后又匆匆赶往教室。老师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方式,很少看见有老师踏踏实实地坐在那儿吃上20分钟饭的,而像我在内地常常能够看到的,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吃完饭再吃点水果的情形,几乎一次也没有看到。
    我的统筹跟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去年有一个老师辞职,老师们送给她的祝福就是——能够好好吃上饭。原来她工作几年以来,都是在快黄昏的时候才开始吃中饭,在快睡觉的时候才吃晚饭,所以她离开以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工作顿顿能够按时吃饭。

        2.怎么可能不把作业带回家?
    坐在我身旁的老师常常把作业堆在我的桌子上,因为她自己的桌子上已经放满了作业。我注意到,有一些作业已经堆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清理掉。而且我还注意到,她经常在下班的时候把一叠两叠的作业带回家去批。有时候我会忍不住阻止她,告诉她已经够辛苦了,最好不要把工作带回家去。而她笑笑说,这样她将霸占我整一个桌面——甚至还不够。在她以及她的周围,把作业带回家是一件非常经常的事情,因为在学校有太多的课要上,没有时间批改(每一天的空课不会超过2节);而如果不布置作业,她心里又会很不安。所以她的工作现状就是——每一天都在处理堆积的作业。 


           3.拿什么时间来研究!
     备课需要时间、交流需要时间、研讨更需要时间。
     但是哪里有时间?只看见老师们风风火火地穿梭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
     没有时间备课;
     没有时间交流;
     没有时间研讨。
     这确实是他们的现状。我们有教研时间,他们没有;我们有观课习惯,他们没有;我们有磨课的热情,他们也没有。但是这一切不能全部责怪于他们,因为这和香港的教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这里面分明有一种矛盾:一方面是一节又一节的课,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一方面是在一节又一节课中,他们在消磨时间。因为课太多,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去研究;因为没有时间去研究,所以他们的课堂效率就比较低,这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香港语文和内地语文的不同所在

来港之前,曾经在不同场合听到有人介绍,香港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世界而言都是数一数二的。抵港之后,香港教育局的官员也曾经向我们介绍过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公布的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俄罗斯孩子的阅读能力最强,香港学生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二名。据称该项研究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得到了45个相关国家和地区教育机构的配合,专家们测试了21.5万名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对所掌握信息的运用能力,其结果在世界范围而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与香港学生的阅读能力相比较,我们内地孩子的阅读能力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据称,内地也曾经有城市想参加这样的评估,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实现。我猜测还是因为我们不自信,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做好参与这样竞赛的准备。

    香港的老师是怎么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呢?我很想在他们的课堂中找到一些答案。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果,但是我看到的一些不同,倒是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不同之一:怎么不读课文呢?

    听了好几节课,没有能够听到朗朗的书声。即使有学生站起来读几段话,也是磕磕绊绊,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但是老师对此似乎满不在意,继续娓娓道来。几节课听下来,基本是以老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练习为主,中间穿插有讨论互动,但是少有读,更无有感情读。这与我们的上课套路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非常讲究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而且追求读之有声有色的课堂,把这样的课堂作为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因为带着这样的思维定势,所以一开始听到这种课真是觉得很不习惯。但是我克制自己去否定,我想任何一种课堂形式都与一定的教育环境有关,简单的好与不好的说法都是片面的。但是从香港“无声课堂”的极端联想到到我们内地“读满贯课堂”的极端,我忽然觉得有必要冷静地想一想:一定要读吗,一定要有感情地读吗?
    且不去评价无声课堂的优缺,我至少已经反思我们课堂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以读带讲真的可行吗——如果只有读、只是读的话,学生的语文能力未必会提高。会读不代表会悟,会悟更不代表会写了。所以香港老师宁愿多花用时间去校对题目,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弄有感情朗读的。
    读是手段还是目的——我看见我们很多课堂都是把时间放在指导朗读上的,包括我自己上课也是一样的,常常肆意渲染朗读氛围,陶醉在美美的朗读声中。但是我现在常常想:那些看似声情并茂的课堂中有多少思维的含量?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中,是不是浪费了许多用来思考的时间?
    写到这,我觉得我们不妨大胆质疑一下“以读为本”是否一定可行——我们的阅读课效率低,很多都因为花在无效无度的朗读上。

    不同二:为什么不深入感悟呢?
    香港教材都是自选的,上什么课文,不上什么课文,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在学校,今年用这套教材,明年改用那套教材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曾经看过很多个版本的教材,确实编的非常好;但是和我们内地不一样,香港老师对于教材没有像我们那么虔诚——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教材,他们不会,他们把时间花在挑选教材上了;我们会把许多时间花在研究课文上,他们不会,他们会把很多时间花在编写工作纸(也就是学生的练习)上。所以去听他们的课有时候真的感觉很不过瘾:很美的语境,往往一带而过;理应细细品味的细节,也就是大刀阔斧地提点一下而已,取而代之的是大题量的阅读和高密度的练习。什么原因呢?我从他们的阅读评估模拟卷中找到些许答案。他们历年的阅读评估侧重于让学生在大量的材料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概括,也就侧重于阅读的广度,而非深度。顺应这样的评估,所以他们的课堂也呈现出大杂烩式的面貌:围绕知识点,开发一组材料;课堂以技能为核心,课文只是其中的一个引子而已。他们一节课可能上好几篇课文,而讲授的重心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知识点。而据反映在国际阅读评估比赛中,香港学生的速读能力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是远远高于别的国家的学生的,这也是他们在历次评估中名列前茅的原因所在。
    如果把它们这一种课堂表现形式称之为西式快餐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表现形式就是一道精美绝伦中国菜了。我们在做语文这一道菜的时候,讲究色、香、味俱全,不仅仅要好吃,还要好看。唯独没有考虑周全的是,语文的“营养”成分是否均衡合理,在无止境的感悟体验的过程中,是否把学生的能力也变成只可意会不可言转的东西了?
    所以我们不妨再来追问一下自己:一定要深挖细究吗?
    其实有时候也可以“一带而过”,有时候也可以“大刀阔斧”。
    当我们沉浸在”深度解读’的潮流中之时,不妨跳出来问问自己:难道一定要这样吗?来个“广度解读”是否可以?
    以上为最近之所见、所思。更多的不同,还有待于深入观察。

 

 一节香港的家常课

       今天听了一节六年级的阅读课,课题是《垃圾山上的小女孩》,讲述的是一个菲律宾贫民窟的小女孩在垃圾山上讨生活的故事。 
        我的感触:教材编的真有意思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放眼世界。一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垃圾山上的小女孩》、《阳光皮肤》、大嗓门学童》,编者如此描述设计意图:
      运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反思自己、香港人和祖国的过人及不足之处。
      在单元末尾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说说他眼中的世界,写一写《我的眼睛看x x》,整一个单元的编排围绕看世界、说世界、评世界的线索,非常开放、非常大气。 
       我的欣赏:资料引用得真好
       在这一节课中,老师多次采用了课外补充的素材,有力地充实了课堂内容,比如这两段文字:
       垃圾山其实是弃置废物的地方,不少贫穷国家都有大型的垃圾山,例如印度、柬埔寨、泰国、菲律宾等,收集来自富裕地区的垃圾。
      在菲律宾 马尼拉其中一个垃圾山,每天就有5000公吨的垃圾从外国运来,有60000名贫民在此以捡垃圾为生,平均辛勤工作一整个早上,就能赚取港币2元。
       这一些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垃圾山,垃圾山周围的人群到底处于怎么样的生存状态。除此之外,教师更展现了一些以垃圾为生的儿童的图片,给人带来很大的冲击感和震撼感。
     虽然老师的课前准备非常充分,图片也选择的很好,但是整体效率还是不够高。最大的问题是脱离语境讲词语理解,脱离文本谈中心感悟,如此而来解释词语的时候就显得机械无味,发表感受的时候就难免泛泛而谈。   

 

继续求解:为什么香港学生的阅读能力能领先于世界?

前面说过,来香港之前就已经知道香港学生的阅读水平非常了得,在世界都是名列前矛的,因此此次来港,心中就带着探寻的意味,想来见证一下香港老师是如何在课堂中去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的。
    可是,某一天在和香港人闲聊的时候,说到这个让我很有兴趣的话题,他却很不以为然,淡然说到:香港学生的阅读能力强,这可不一定是香港中文老师的功劳。见我眼中的困惑加深,他又补充说:中文老师也发挥作用,但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香港人的阅读能力强,这是由香港特殊的“气候”所决定的。
    他说,香港是一个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可以看见各种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会,不同地域的信息在这里穿梭,要想在香港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有极强的资讯解码能力和信息重组能力,所以香港人的阅读能力强是被逼出来的;再看香港的教育环境,在回归前的一百年,香港人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中文课属于选修项目,上一代的很多香港人只会说广东话而不会说普通话,中文水平自然也不强。但是97年回归以后,国民的认同感在加强,学习普通话变得日益迫切和需要,自此中文科又成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每一个学校都开始轰轰烈烈地推广普通话,认认真真学好中文、端端正正做一个中国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也是每一个香港人的内心追求,每一个人都置身在这样一股洪流之中身不由己地向前走,所以可以说香港人的阅读能力强是被赶出来的;最后再来单看香港的中文科教学,它的课程架构和内地的有很大的不同,它有听、说、读、写四个范畴的评估和读本,对于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甚至于连每一节课的学具、学案、工作纸(也就是练习题)都有完整的配备与说明,那是一个非常庞大、完整、严谨的教学体系,而这个循环系统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所以综合以上种种,中文老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呢?
    一番话,让我豁然开朗。对于自己之前一心在课堂中求解的热切,不仅有一些哑然失笑。小小的课堂解决的都只是技术层面的细枝末节上的问题,真正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它背后的有力的架构和支撑。如此想来,对于之前听课过程中感觉困惑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原来一节课的低效并不能否定它整一个体系的高能,即使是有一些旁叉或者阻塞,但是并不能阻碍整一个大流以汹涌澎湃之势,滚滚向前啊!
        想到这,不由对香港肃然起敬。想啊,在97年之前对中文还不重视,短短十几年间,它的阅读水平就已经在世界评估中遥遥领先,那该是怎么样的一种魔力啊!
    继续往下想,就不由有一些刺痛了。我们一直置身于语文改革的滚滚大潮,一直执着于追求语文的效能,我们找到了吗?
    显然,我们的现状虽在改观,但却不容乐观。似乎我们一直在追求,但是我们一直是求而不得。想到那个香港人的话,我不由想借题发挥一下:如果说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弱,是不是也可以说不是(哎,还是说不全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就像我一样,如果我们一味在技术层面求解,那么就将永远不得解。
    技术背后该有一些什么呢?
    这也许不是我可以回答得了的。   

 

我 在 香 港 看 语 文(转) - 精英教育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崛起的中国人,请看看真实的日本人(多图) - 爆料圈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俞敏洪《我让女儿主动学习的秘诀》 - 心灵的家园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埋在地里的财宝 - 生命的终极意义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个性潜能释放练习法转 - 民生中国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想长寿 多赤脚 - 海纳百川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低调做人是智慧 - 淡泊人生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没被洗脑的进来看看! - 新中国怎么办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其他分类】灾难杂谈 - 中国怎么办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有感央视的玉树赈灾 - 海阔天空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句句经典 - 爆料圈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中国官场实话录 - 爆料圈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句句经典 - 爆料圈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董 國 世 家 - 海纳百川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美国扫黄八大辣招 - 海阔天空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印象上海之世博会 - 时光隧道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 杏坛遗响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什么是知识? - 教学与研究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感恩伟大的母亲 - 闲庭信步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真修善念乐无穷 - 奇景妙无穷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打坐的神奇 - 奇景妙无穷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难以置信的神奇地心世界——接着当神话看吧! - 奇景妙无穷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从小我到无我——禅的三个阶段 - 生命的终极意义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从小我到无我——禅的三个阶段 - 生命的终极意义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