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化学总复习策略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5:59:5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化学总复习策略的思考

林文兴

新课程改革在福建省已经实施了两年,在两年时间里我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扎实的推进课程改革。然而随着2009年高考脚步的逼近,新的问题和疑惑又在我们的心中升腾起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考什么?考多深?怎么复习?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我们认真研究了07、08年高考化学试题,特别是几个新课程试验区的高考试题,发现在新的评价理念下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也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在研究中也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

从整体来说,近两年普通高考化学科试题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内容稳中有变,体现出新课程改革平稳、温和推进的特点与导向。由于新课程实施的背景是多种教材并行使用,多个模块并修实施,所以各省在考试大纲中对课标内容与不同教材内容取舍上作出整体要求:明确规定一些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选做题命制充分考虑不同模块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情景进行设问,力求两题思考容量与思维深度基本保持一致,体现新课程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同时在多样化的要求下对试题的区分功能上作出科学有效的探讨。

从具体的试题来看,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考试内容仍以考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特别重视思维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考查,体现了高考测试的主旨。与去年相比,今年非选择题难度有所提高,命题内容走向、试题情景设置、题设条件与考查问题的呈现和表述方式、方法上有一些变化。具体来说,近两年普通高考化学科试题具有这样特点:

1. 重视试题的情景性。题设情景新颖、鲜活,密切联系自然和生产、生活实际,考生要从情景中提取有用信息,通过分析综合,理解题意,理出解题思路。

高考化学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了医药医学、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有些信息是学生完全陌生的,要求考生从题设的情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联系、运用存贮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和必要的推理、论证,解答问题。例如:07年广东试题,第1题Bi在医学的应用,第4题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第6题硅的工业应用,第9题新型细菌燃料电池,第12题铜绿的防止,第24题的二氧化锰的制取,第27题的克矽平治疗矽肺病等等。08年全国理综1卷题26,给出实验室由软锰矿制备KMnO4的方法,各步反应现象和产物,要求书写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实验的理论产量和产品纯度。全国理综2卷题26给出工业上用红磷P(S)、Cl2制取PCl5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关系图,要求考生依据题给信息,运用反应规律、反应热和化学平衡的有关原理,回答5个与该反应有关的问题。

2、试题情境与设问围绕能力立意,注重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考查,体现新课程的考纲要求。

考试科学研究表明:以变化的情景来考查知识,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科学甄别。新课程的考纲要求:“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重视思维的开放性,突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体现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关注,实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注重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综合等方面体现化学科学特点。

如07年广东第14题通过中和滴定实验,考察学生图表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同时也通过纸笔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新要求;第22题通过碘钟实验采用研究性学习形式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规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科学实验能力进行了考查。08年的试题中同样有不少综合试题设计巧妙,题目情景并不繁杂,却能达到综合测试考生能力的作用。宁夏理综测试卷题27,设计了测试某铁片中铁元素含量的两种定量分析反应实验方案,提供了实验得到的数据,考查实验涉及的KMnO4溶液滴定FeSO4反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滴定仪器的选用、测定结果的计算、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判断和分析。

3、实验试题注重开放性与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灵活运用实验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提出假设与实验设计能力。

08年全国理综1卷题28用实验装置图和文字介绍一项实验:在装置中通入氮气,加热装在反应管中的碳粉与某种黄色粉末MZ混合物,制得一种金属;排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试题要求考生回答Z是什么元素,加热时反应管中发生的所有反应,回答实验中停止加热和进行尾气处理操作的有关问题。考生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全面了解实验过程,认识该实验是在氮气气氛和加热条件下用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得到金属,联系平时实验的经验,在头脑形成清晰的实验图象。又如广东08年第21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形式,强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理解,突出了新课程对实验探究的考核。本题同时考察实验步骤中的具体事项,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在填写“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与结论”中,体现了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考查。

4、高考化学考试范围、要求、题型、难度稳中有变。

几年来,理综化学考试范围、要求、题型、题量和分值基本保持稳定。由于高考范围大而多,考试时间、试题数量有限,每年试题的内容选择和侧重点不可能一成不变。从考试命题本身看,需要有稳定的命题要求,也需要有一定的变化,才有利于提高测试的公平性、客观性。今年高考理综I卷非选择题突出了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和化学计算的考试,出乎不少人的预料,与备考预期不一致,使考试显得“难“。实际上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两项内容的试题完全合乎考试大纲和教学要求,都是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没有刻意考查配平技巧,试题提供了全部的反应物与主要生成物(水除外)的化学式。只要能分析反应中的元素价态变化或电子得失,即可顺利解答。许多试卷的计算题都是考查考生能否依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计量数关系或物质元素组成的定量关系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也没有涉及特殊的计算技巧和繁难的推理过程。难度提高主要是表现在试题与实际生产情景结合紧密,综合了计算技能与化学原理知识的考查。因此,可以断言,让考生不适应的不是方程式配平和化学计算的难度,而是缺乏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

二、09年高考复习策略的思考

2009年高考是福建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届高考,可以预测2009年的福建省高考会在2007、2008实验区高考的基础上继续平稳过渡和发展进行,体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想。在复习中我们应认真研究新课标,坚决贯彻新课程理念,相信几年的努力会换来丰硕的成果。

(一)依托教材,认真研究“两纲一题”,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1、认真钻研新“课标”

新课程方案实施“一标多本”,即同一课程标准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教材。实施教学时首要的问题是正本清源,以标施教,即依据课标的要求确定复习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研究新课标,要特别关注课标与原大纲的不同之处,即原来有而现在没有的内容不要再深究,原来没有的而现在有的内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深入研究《考试大纲》

新课标是进行教学依据,考纲则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与教学在内容上涉及到的范围原则是是一致的,考试命题将尊重《课程标准》、遵循《考试大纲》无疑是正确的,但考试与教学又有所不同,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的,考试则是检验学习的结果,更多的依据《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对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都有明确点为准,不能随意扩大缩小复习范围。

3、潜心研究新高考方案及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不仅是考试大纲对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广度,例如:07年海南和宁夏均出现了要求写计算过程的计算题,08年全国卷中出现此类题目,许多老师还感到非常吃惊。通过对07、08年四个新课程先行省高考试题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复习的目标,把握好“度”,防止出现片面追求偏、难、怪。另外通过研究高考试题还可以对经典的高考题进行改造、翻新、拓展、延伸、整合,可成为高质量的训练素材。

(二)加强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始终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内容,然而在复习课上我们绝不能采取机械重复、面面俱到的方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加强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也就是不能把学生当成是一张白纸,那样很容易走重复的路线,也降低了复习的时效,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已有水平真正的把握,才能够帮助他们把知识梳理到位,帮助他们建构起应对高考所需要的知识网络。以我校为例,我们觉得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在复习中我们应重点加强。

其次在复习课上一定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按照现在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孤立的没有经过整合的知识是派不上用场的。根据新课程模块教学的特点,虽然每个模块的内容线索、侧重面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不相同,但各模块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延伸。因此,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将模块的内容按学科知识体系打通(例有机化学部分),把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以自己使用教材为主,关注其他版本教材,既要关注两种版本的交叉部分,又要关注同一内容的不同诠释,另外对实验化学模块,老师可作手头资料,在一些相关问题中涉及。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例,除了按我们熟悉的族和周期的线索整合知识外,对新课程非常重视的元素观和STS知识我们也应重点关注。以海南2008高考第13题为例,本题考核的是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涉及化学反应原理的问题。但题目关键在于判断出硫及其化合物。对于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要重视元素观的构建,要学会用物质分类的观点和氧化还原地观点去认识具体物质的性质。又如:宁夏2008第9题,本题考核必修化学2的有机化学的内容,课程标准规定对这一部分内容要求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题考查考生了解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在解答中有部分学生就不清楚有料酒这样的调味品,更不清楚料酒中有乙醇的存在。这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个视角去学习有机化合物,看不到课标的要求,埋头讲乙醇的化学性质,造成学生对从生活中的应用看有机物的不重视,从而失分。

(三)精心选编训练素材,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和讲评的针对性

题海战术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好办法,但适当的练习却是总复习必须的,关键在于习题的选择和度的把握。高三复习教学中,要以本学科基础知识为主阵地,夯实基础,强调学生把握主干知识。同时,要关注化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知识梳理阶习题与试题的编选要以中档题为主,紧扣《考试大纲》,不选或不编制超纲及偏、难、怪题,基础题、中等难度题目要多选;增加小灵活、小技巧、小综合性题目。在综合提高阶段适当选择思维跨度大或学科间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新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理念通过练习与试题考查逐步落实到常规训练之中。

面对新课程高考中不断增加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在总复习中仍然坚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的能力;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的能力。”一个人能否成功地应对新问题,固然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但只有经验、知识,缺乏勇气和能力,万万不行。一些考生面对复习训练中见过的类似考题,再难,也有思路;而面对情景陌生、题型新颖的考题,即使不难,心理也发怵。原因在于他们遇到问题时总习惯于寻找与之类似的经验过的问题或学过的内容,套用相同的思路、方法作答。一旦没有找到可匹配的问题“原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就不知所措。化学教学不能过分强调套题型解题、通过强化训练积累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从实际问题或试题的情景中获取有用信息,与已有知识重组,通过想象、推理或论证来分析、解决问题。

(四)演出学生在复习教育活动中的“主角”地位

学生主体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从而真正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节结束后给学生布置复习思考题为其导学,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学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个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钻懂。再者,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也逐渐提高。总之,无论是课前自学,课内讨论,还是课后整理,运用,学生都有“演出”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能力训练方面,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

总之,面对新高考,我们既要学会“变”,又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复习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又要坚信,严格按课程标准教学,按高考大纲复习备考,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就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