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模式还是深圳模式?—从薄熙来“公平公正”动力说看中国政治改革方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1:05:49
重庆模式还是深圳模式?--从薄熙来“公平公正”动力说看中国政治改革方向
高山流水梦 从薄熙来“公平公正”动力说看中国政治改革方向  
   
 2010年9月1日 ,薄熙来在万州涪陵调研时说:  
   
要发展就要有动力,动力到底是什么呢?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大的动力;实践还证明,公平和公正也是强大的动力。老话讲,“事在人为”,科学发展观也强调“以人为本”,要干事,最后都得归结到人,人是推动一切事物的原动力。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全社会人的积极性呢?说到底就是四个字:公平、公正,只有公平、公正才能赢得人心。当年,孙中山说“天下为公”,毛主席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还要“完全、彻底”,都是讲的公平、公正。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公正,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那就“人心齐、泰山移”,事无不成。  
   
对上面这段话,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其一、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点从三个领域|“改革”:农村包产到户,教育恢复高考,老干部平反,三方面改革调动了农民、知识分子、老干部的积极性,快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开放”则重点放到资金换技术,资源换市场,调动了经济发展因素,一时经济活力四射。到九十年代,以权力与资本作为改革开放的动力,权力下放,资本引进,形成了新一轮市场化,其实发展重点是私有化,调动的是权贵利用权力寻租,也调动了海外及本土民间资本资本寻租,同时将农民引入城市当工人,调动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而在三十年改革中,工人的积极性是不断的削弱了。两阶段场改革都没有将工人作为动力对待。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实际上是农民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农民工的积极性确实造成了城市原有工人的危机,城市工人被动积极了。但正因为这样不均衡的调配发展要素,造成了社会公平公正的缺失。改革开放的可持续性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临界点:  
一是第二代农民工不如第一代有积极性了;二是原有城市工人一直在失业下岗的压力氛围下生存,本身就不会有积极性;三、年轻的干部队伍权力寻租空间几乎越来越小,新干部敬业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四、工业没有发展,人文社科在经济中心挤压下又少有生存空间,这样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的新生代知识分子积极性也不如以前了。五、资源、市场换技术、资本的模式,也已经发展到瓶颈期,除了一些军工等核心战略领域,我们基本把该学到的技术学了八九,外需技术也大为削弱,伴随中国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及民众怨声社会不稳氛围,外资也逐渐萎缩。这样改革三十年各种主动的和被动积极性因素基本已经停滞不前。六、加之国内畸形的经济结构,以房地产拉动内需的泡沫也面临着崩盘,房地产动力也逐渐成为强弩之末,地产财政已经快走到尽头。这样改革开放的动力,除了海外扩张市场,已经基本谈不上动力。而我们海外与老牌国家的竞争,因技术的劣势,注定利润低廉,甚至没有利润。走向第三世界开发,必然面临着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曾经的打开市场模式和原料产地,即武力的使用。而这又不是我们擅长的。可以说到目前改革开放的动力维持现状就不错了。那么新的动力什么呢?这就是薄熙来说的:公平公正也是强大动力。  
其二、公平公正是发展强大动力。这个动力是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内外均不公平、不公正的产物。因为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富起来的是少数权贵资本阶层,而他们的富有对内多是靠窃取国有资产及洗劫民众,对外多是靠出卖国家资源、权益起来的。而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尤其是房子、教育、医疗、养老等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加之暴力拆迁、下岗失业、生存艰难等因素,一股来自民间的怨气日益高涨,而要把这股怒气化为动力,关键就是恢复公平、公正,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公平公正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到孙中山、毛泽东等一直弘扬的大公无私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与三十年来改革开放释放人的私欲取向刚好相反,现在正面临的就是自私自利群体与大公无私群体争夺政治话语权的争夺。当然,自私自利群体因三十年的长足发展私欲,已近日落西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商人均感觉不幸福,甚至贪官及新富阶层也感觉不到的幸福,但在新贵富阶层力挺的自私自利价值取向下又找不到出路。而必然要从另一个维度寻求解决,那么离开了围绕公天下进行公平公正的新改革之外几乎不可能。这样,新时期的改革动力就自然落到了薄熙来提的“公平公正”的动力说上来。这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在当下中国应有之义。  
诚如薄熙来所言,“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公正,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那就‘人心齐、泰山移’,事无不成。”重庆唱红打黑,树立了信念,净化了政治土壤,并以关注民生问题进行共享改革成果,将方向指向基层社会“婆婆妈妈”的事,如为中低收入的人盖房子,逢年过节给困难群众送粽子、月饼,把留守儿童、残疾人照顾好,这都是顺民意的举措。目的就是聚拢民心,这样才能调动新改革的最根本动力——人。  
经济要想继续发展,不靠人是不行的。因此薄熙来批评现在有些经济学家单纯讲经济规律,忽视经济规律也得靠人去干。如果人心散了,还能干成什么事?甚至还有些人糊涂地认为,应该先发展经济,挣了钱再来改善民生。却看不到抓民生就是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本身就是在推动经济发展。只要“全力以赴给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就会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建美好家园。反之,如果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老百姓心里不平衡,就会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人心一散,就什么也干不成!”可见,薄熙来看到“改革开放”动力、“公平公正”动力背后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落实“公平公正”才能调动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积极性。  
至今还在以继续“卖”为主导举措的改革,注定是不得民心的,也无法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要得民心,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但不实行劫富济贫,基本不可能;另一方面就是要走的政治改革方向,而政治方向本身就是价值观立场问题,就是个公私问题,西方政治模式立足于“私”的,按照这个模式走,共产党就不再叫共产党了。因此立足深圳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改革在中国注定是死路,即使想杀开血路,也没有生还的可能。而成本低的改革取向,就是启动“公平公正”动力,“公平”解决共享改革成果问题,重点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公正”解决立党为公政治立场问题,恢复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并且应该是“彻底”地“完全”地回归这个取向。鉴于上述考虑,现在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政治改革是走深圳模式,还是走重庆模式?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我选重庆“公平公正”道路。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模式抓住了政治改革的动力——公平公正。而“改革开放”是深圳经济改革模式,它要杀开血路大概也会采取“改革开放”的政治改革模式。但一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奋斗尝试过的政治走向归结点,又都在毛泽东政治改革道路上画上了句号。今天,在新一轮的“洋务运动”——改革开放之后,政治改革模式也必迟早回到毛泽东那一代人塑造的政治模式。因为那一代人建立的政治模式,既是“改革开放”的也是“公平公正”的。真正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将人民监督权力重新写入宪法,这就是政治改革成本最低的路径。  
中国人又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是顺利过渡,还是血雨腥风,天知道!?  
   
   
原文见:薄熙来昨赴万州涪陵调研:发挥区位优势 争取更大作为   
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10-09/02/content_20790376_2.htm  
   
关键字: 薄熙来 公平 政治体制改革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