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官不贪”已不是夜间的霓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6 00:28:17
   

 

 

“无官不贪”已不是夜间的霓虹

 

毛牧青/

 

记得过去学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时,常常谈到坊间对当时的官场腐败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这里的“清”,不是指“清朝”的“清”,而是“清廉”的“清”。因为这个民谚早在宋元明的一些传奇和话本就出现了。原意是说,即使不贪赃枉法的“清水衙门”,一任三年下来,仅理所应当的各项陋规的合法收入,也得有十万两银子;倘若黑心贪渎那就更多了。也就成了后人泛指地官吏贪赃敛财的形容。到了大清王朝这种腐败现象极为普遍达到登峰造极地步,以致民不聊生。所以后人多指大清官员,或作双关暗示的讽喻了。例如“乾隆盛世”那位深得乾隆老儿宠信、官做到领班军机大臣兼吏部、户部事和首席大学士位置的和珅,其私人的家底的金银财宝,竟然是大清王朝15年的国库收入总和。所以时人戏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当然这句民谚太文绉绉不好记,也就变成通俗易懂口语化的“无官不贪”了。

我先前一直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历来起码还有像包拯、海瑞、郑燮那样“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体恤民间疾苦清官,你总不能一网打上都是鱼鳖虾蟹而让珍珠蒙羞吧!好官还是有的,而且占主流嘛——要不社会如何进步发展走到今日?特别是我们建国后30年的教育,更使我像今天的朝鲜国民,深深体会到有领袖“慈父般太阳”的照耀,人民是幸福的、官员是为民服务的——尽管有“反右”、“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的干扰。

这种思维让我一直坚持到30多年前无从改变。但30多年后的一些丑恶现象的逐渐演化为社会活生生的现实,我这种思维模式便开始松动,昔日的理想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神话,或者说是一个冬天里的童话。而那些隐现的人性弱点的贪婪,借助无约束监督的环境以权谋私以财取人,就像夜间那些炫目的霓虹灯眨着诡异的鬼眼,变得琢磨不定,而且大白天公然炫耀自己的斑斓放肆起来……

近些年民间流传相关民谣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隔一个枪毙有漏网的,统统枪毙有冤枉的”这段。现实中一桩桩被揭露的官场腐败案例和一个个被揪出的大小贪官,让我对这句民谣有了从感性上到理性上的认可。我常听一些知情人私下说,“某X长幸亏退了,他枪毙都不冤枉”、“幸亏XXX副市长退居二线进人大(或政协)了,要不,他绝对吃不了兜着走”等等的“流言蜚语”。我曾经怀疑过这是否定“我们的干部绝大多是是好的或基本是好的”的污蔑。现在看来,我有点相信,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的胡说。

是啊!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官员除非他不犯事和君子似的,稍一犯事只要一追究,十有八九能搞出另一番名堂来,叫让他瞬息间从令人敬畏的堂皇高位跌入一钱不值的罪犯低谷。于是一件与贪腐风马牛不相及的平凡小事,一不小心被不明真相但眼睛雪亮的草民抓住把柄,往往顺藤摸瓜有可能成了一桩别有洞天的惊天腐败大案,或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连环案”。这些年我们见得还少么?

我曾写过几篇帖子谈这种现象。在《从“小偷偷出贪官”看贪官概率》帖子中说:“由此几段推论,“小偷偷出贪官”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的概率,总量的可能性(或概率)几乎可以省略不计。也就是说,小偷只是偷出一两个贪官的新闻,人们可以理解属于正常范围——毕竟是多次几何范围倍减后的最小偶然里的特殊的特殊嘛。假若小偷偷的贪官现象出现的太多,导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尴尬更新,成为人们见怪不怪的“旧闻”。那按这种事实推断,是不是可以说明贪官形成的概率多了”(见http://blog.bandao.cn/archive/19794/blogs-454435.aspx)。在《当“下三流”成为反贪主力军时》文中,我还举了一些例子谈现今贪官之多所独创的贪案的霓虹斑斓般的传奇色彩:“除了‘小偷偷出的贪官’外,地震震出的贪官、楼房塌出的贪官、豪赌牵出的贪官、敲诈讹出的贪官、大火烧出的贪官、肇事逮着的贪官、管裂渗出的贪官、嫖妓裸出的贪官、‘二奶’咬出的贪官、单据丢出的贪官、出恭漏出的贪官、拆房露出的贪官、他杀牵出的贪官、矿难砸出的贪官、罪犯咬出的贪官、滑坡流出的贪官……如今‘破烂王’撞‘财运’轻喜剧,又弥补了‘破烂透出贪官’的空白,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洋洋洒洒面面俱到了(见http://blog.bandao.cn/archive/19794/blogs-454244.aspx)。

一句“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交通肇事,最近引起举国关注。按理说,与儿子事故无直接责任、据说口碑不错也仅仅是个副科级的公安副局长李刚,及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几乎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局外人关他们屁事?可为什么却反成了网民申讨和“人肉”的主角?很值得玩味!这到让我想起那句“不出事是英雄,一出事是狗熊”的相悖却又微妙关联的话来。看来广大网民凡事好举一反三尽往“无官不贪”坏处想,当属和我心理一样灰暗纯属无事生非的家伙。“李刚门”下步能否发展成“汽车撞出贪官”的又一景观,还得且看下回诠注。嘿嘿~~

这两天官方媒体也报道了“李刚门”如下带出极有可能为事实的“连环案”:

1、网民“人肉”爆料:李刚父子有五套房产:其中李刚2套,李启铭3套,而且楼盘名称、房屋地址一一详细列上,让人觉得不像造假;有网帖居然宣称李刚很有背景,其岳父是副省级的领导;

2、河北大学的集体失语,引发网民对该校乃至校长王洪瑞的强烈不满,有网友透露:“李刚门”和半年前的王洪瑞被指与河大的“学术抄袭门”有联系,而且保定警方也曾介入该事件调查,有网帖怀疑事发后王洪瑞曾与李刚有过接触;方舟子也证实他所经历的“王校长要求删帖”“确有其事”,有关抄袭的指控“完全成立”;

3、传说“10·16肇事”受伤的女生张XX,已放弃上诉并将获得巨额赔款 ,还被保送河北大学作研究生而“封口”;也有称死伤女生宿舍的学生也即将被“保研”;而死者家属跪求呼喊“我们要真相、我们要公平”;“同学们请大家帮帮我”;……

虽然一些传言还不能得到最后证实,起码这让我“很验证”了上述说的一通废话并不废。抱着这种貌似“无官不贪”的偏激游戏心态去从“李刚门”找茬发现蛛丝马迹,绝对“歪打正着”命中率百分百。效果还真他妈的事半功倍哩!

前两天读了《南方周末》这期的《上海官场的权力囤房者》文章很是吃惊。该文先从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长陶校兴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双轨”说起。然后笔锋一转道,“上海政界多个消息渠道均称,陶校兴等房地系统要害部门的多名官员,拥有大量房产,已是公开的秘密”;“事实上,房地系统只是其中样板,从经济领域到司法领域,上海多个实权岗位的某些官员,长期以来大肆低价囤房乃至炒房的现象,有内部官员称已到‘极为惊人’的境地”;有内部官员对这些落网的官员称,“只是‘不幸’落网的冰山一角”;“一位房地产业人士在偶然调出了浦东滨江某高档楼盘的房产登记信息后感叹,看到了不少在本地新闻媒体上出现过的官员名字。在上海,某些官员大肆低价购房已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现象,但总量数据公众绝无可能获知”;“上海两千市管干部被要求自觉申报房产,结果‘惊人’,甚至有主动上报家庭房产十几套的官员。其中一个细节是,最初纪检部门打算对低价房优惠超过50万元的官员房子逐一审核,后因工作量太大不得不改成100万元”;……(全文见http://www.infzm.com/content/51586 )

呜呼!尽管《南周》记者自我保护写的很委婉,但仍不掩饰上海这个典型且却又普遍的众多官员房产腐败案例的实质。而对待这些腐败行为,其上级“化解”的绝妙手段,就是不过招司法程序,只借党内有关规定作“党纪”淡化处理——因为牵连的官员太多无从下手。这种拙劣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违纪不违法”处置,及最终的“下不为例”的默认蒙混,全国绝非上海一家,而且是惊人的相似!

我再次明白了:公布官员个人财产的社会呼声,为什么会遭遇那么大阻力的真正原因!

看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早成了大小官吏的唯权唯利唯我的铁定信条。无数大小贪官早已不忌讳暗下私间肮脏交易,穿帮露馅无处不在变得明目张胆无所顾忌。如此一致的猖獗不衰,我们折腾多年的“反贪风暴”又有何用?有时我天真想:其实反腐很简单,凭直觉就能抓住要害:只看某个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多少,再比较他平日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坐的抽的收的细微现象,就能判断其收入是否来路正当了。这种稍有点初中数学水平和责任心的傻瓜都能胜任的“监督”,为什么那么多部门和领导总解决不好呢?

霓虹灯夜间照开不误,如今大白天也明目张胆四扬大开,这叫不正常。可不正常的铺子太多相互攀比各自炫耀利益所得的强势能耐,都按耐不住全天候的利益争夺也就都变得迫不及待了——反正法不责众而且我有钱有电有能力,你能奈我何?。

                                                           2010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