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胜利:《欢送志愿军回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7:48:14

中国的胜利:《欢送志愿军回国》


《欢送志愿军回国》(吕厚民摄)

反映抗美援朝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多年被选入课本,电影《上甘岭》更是家喻户晓。那些英雄人物、英雄故事及相关的艺术品之所以魅力出众,除了事件本身的吸引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作品可以在事后比较从容地创作,可以修改,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而摄影作品则不行,百分之一秒的瞬间,一切就基本上都已经决定了。这是新闻摄影有别于其他新闻形式、艺术形式的一大特点,是摄影独有的难度,与绘画、电影、电视相比,照片的独特魅力也由此而生。


吕厚民的作品《欢送志愿军回国》就是一幅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终结作品。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与一战二战的那些经典照片一样,成为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新闻摄影经典之作。由于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发起、旨在对抗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而应战的有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甚至还有一些苏联军人秘密参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取胜,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胜利。《欢送志愿军回国》的热烈场面所传达的更深一层的信息,便是“我们胜利了”!

这张照片是1958年9月拍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回国的队伍。当时是在朝鲜东部的咸兴北道沙里院,志愿军的队伍行走在刚刚修复的城市里,这已经是朝鲜战争停战后的第5个年头了。

我那年随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朝鲜,一天上午到了沙里院志愿军的驻地时,那里已经有很多朝鲜群众和人民军战士在和志愿军们握手拥抱,好多人都满面热泪,那场面实在感人。我也受感染,拍了不少,但总觉得没把那种气氛表现出来。当时人挤人,根本没工夫去考虑,到了跟前又太近,那时也没有广角头,后来我就想找个高处。突然一看,路边有辆吉普车,经过车主的同意,我就立刻跳到车盖上,可以说那是惟一的高角度了,正好能拍到欢呼的大场面。被抬起的是志愿军军官,下面都是朝鲜人民军战士。人们喊着:“中朝人民友谊万岁!打倒美帝国主义!”刚拍了几张,朝鲜人民军发现我了,于是把我当成目标了,也把我当成一个中国英雄抬了起来,欢呼着,我很激动,但却拍不成照片了!

队伍一直走着,高角度也没了,但我庆幸自己拍到了最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我用的是禄莱相机,伊尔福黑白卷。不久由中国摄影学会和新华社分别送到国外展览,1959年获莫斯科国际摄影比赛金奖,1961年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国际摄影比赛银奖,1963年获古巴国际摄影比赛一等奖。在国内外的各种报纸杂志画册上刊登的就多了。

在古巴获奖以后,有人通知我说古巴那边邀请我去,我当时正在毛主席身边当专职摄影记者,必须请示。我们正好在杭州,这件事汪东兴同志向毛主席请示,汪又问了我想去否,我说想去。结果没想到主席批了,我就这样经过最高领袖批准得以第二次出国。那次去古巴连拍带看走了一个月。回来后第二年在北京办了个访问古巴后的摄影展。

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讲:“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无疑,这幅作品就是抓住了“决定性的瞬间”。历史就这样被凝固了。后来虽然还有许多关于朝鲜战争的照片,但表现中朝人民的友谊、中朝军队的兄弟般的关系,就只有这幅作品最有代表性了。

惟一可惜的是,笔者没有找到画面中的人物如今安在,如果画中的主人看到这幅照片,一定会激动无比,时时想到那难忘的一刻。我们曾试图寻找,惟一的线索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回国者”,但短时间内难以办到。我想,那些人物若在,应该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