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一民:论“春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2:34:35
论“春晚”
廖一民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68】【字号:大中小】
“春晚”,即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春节联欢晚会。二十多年来,通过电视收看这台晚会,可以说是亿万中国人在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中的一项主要娱乐活动。而“春晚”从当年的很受欢迎,到后来的越来越不令人满意,批评之声年复一年,则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矛盾困境。
一、当年的“春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跨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大潮以“反思文革”、“意识形态解冻”为特征,走出泛政治化的桎梏,追求思想和创作的自由,极大地调动了文艺家们的积极性,好作品开始问世。其时中国大陆与外界的隔绝甫沟通,港台乃至西方的东西不再被当作有毒的“禁品”,却让人耳目一新。那些年是忌讳最少的时候,外国优秀电视剧可以在CCTV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邓丽君的情歌响彻大街小巷;针砭时弊的相声大受欢迎……那些年也是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的时候,电视机进入家庭给阖家带来快乐,更多的娱乐享受还谈不上。“春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走进千家万户的。大年三十,家家吃过年夜饭,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瓜子,看“春晚”,荧屏上有好听的歌、轻松的舞,有逗乐的相声和小品。尽管那时CCTV的演播设备及演员服装道具等硬件水平远不如今天,但广大观众很知足。比起“文革”几个“样板戏”的贫乏,“春晚”简直就是丰盛的大餐!
二、后来的“春晚”
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嘎然而止。“突出政治”的理念周而复始。50岁以上的国人都知道,“突出政治”之路,就是文艺凋零之路。这是因为,政治与文艺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政治是为政者等一部分人喜欢的事(文明的政治本来也无须人为“突出”);文艺才是全体人民喜欢的事。如把文艺弄成政治宣传,让文艺为政治服务,其结果只能是人民大众的不喜欢。进入本世纪后,在日益严格的政治限制与要求之下,“春晚”的忌讳、被枪毙的节目越来越多。歌舞要宣传盛世党恩;相声小品要变讽刺为歌颂,没有笑声则拿低俗来博取。艺术家赵丹临终遗言:“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不幸又重演于“春晚”!“春晚”终于变成了“《人民日报》的娱乐版”。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使物质暴富与精神贫乏在“春晚”同映:堂皇的播厅、绚丽的服装,没味的台词、低俗的噱头……数亿计广告费入账的CCTV以垄断者自居,无进取心,有称霸气。而观众也今非昔比,其选择、欣赏能力增长,对“春晚”的不满、批评之声溢于言表。要看到,不满和批评不在于“春晚”的形式,而在于内容(电视普及时代的今日世界,节日中的电视文艺晚会是无可替代的大众娱乐形式,不仅我国的“春晚”,东邻日本电视台(NHK)过年时播办的“红白歌会”亦经年不衰)。
三、若干思考
一个“春晚”,提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如何走的问题。我们难道真的走不出“突出政治”的怪圈吗?纵观建国以来史,“突出政治”之路是通向“样板戏”之路,也是通向“文革”之路。中共十七大宣称:“倒退没有出路”。我们如何不再走通向“文革”之路呢?垄断与既得利益,是继续改革的拦路虎。而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是多元化。湖南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已经用受民众欢迎的事实证明其有能力挑战CCTV的“春晚”,总有一天他们会要求与央视“轮流坐庄”的。聪明的为政者应该努力让人民满意,而不是相反,这才是文明政治的真正意义。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8-2-13   本站发布时间:20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