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了,开复老师。 (评论: 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0:11:31
2008-02-03 16:07:30   来自:Minjie (Pittsburgh)
做最好的自己的评论   
四年多前的那个夏天,我刚考入一所社会公认的名牌大学。我是这个体系里标准的产物,努力的读书,没有任何社交和感情生活,盲目并且不加分辨的接受任何信息,在几乎所有的考试里都全力以赴来取得优秀的成绩,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我甚至在形式与政策这样的课里都会认真听课取得高分。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刊物是读者,最喜欢的作者是周国平,这种品味大体上是受到高中班主任的影响,另外,读者里的”温情”小故事也是我那时压抑心情的一个出口。
现在想想,那时我大概是非常自卑,因为总觉得一个外表一般又没有什么情趣的男人对任何女人都没有吸引力。弗洛伊德说艺术家是把利比多转化为创作冲动,而我则是把性冲动投入到枯燥的学习里去。很多年之后我才认识到,自卑和贪婪一样,是人类前进的原动力。
大一时,有一次我在网上闲逛,那时99还没倒,我刚把一本片子拖到BT的下载列表里,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出来几个弹出页面,其中一个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标题是《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这封信里的观念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你谈到了诚信,团队和积极主动,那个时候你还是微软的副总,多牛逼啊。电视报纸里都是dot com英雄,搞的无数的年轻人都相信今天买了一个域名,明天就会杀向纳斯达克。无数人在津津乐道着创业和高科技,你也顺风顺水的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偶像。你那时也是我的偶像。
大二那年,我开始喜欢在图书馆里坐一整天,从Peter Drucker的《个人的管理》看到Paul Fussell的《格调》,从Milton Friedman的《自由选择》看到Hayek的《通往奴役之路》从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看到《联邦党人文集》。这种神奇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焕然一新,你写给中国学生的信,我依然会看,但我不再会被里面煽动性的情绪化语言打动,相反的是,我觉得里面有越来越多存疑的地方。
后来据说你去了Google中国,惹上了官司,你还出了书,到处演讲。很多时候你以学生导师的身份出现,接受着盲信着的膜拜。你看起来也颇为享受这样的身份。你追求的是影响力,你的言论无疑影响着这个国家里为数众多的热情的的年轻人。
终于我毕业了,我身边无数刚毕业的年轻人都被外企的光环和神话吸引,他们最初去了四大,接去了宝洁,然后去了GE,最后去了大麦,甚至去了高盛和瑞银。只是很多年前广场上的年轻人曾经期望的中产阶级公民社会依然没有出现,多元的价值不被尊重,许多人仍然活在恐惧中,精英和权力合谋,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被压制,而另一方面人们却遭遇着创新的危机。
我知道影响力越大的人如果作恶危害越大,而你的很多言论就是包装精良的伪劣励志故事,微软,谷歌,全球副总,混合了传统励志学里的伪善,做作,和自以为是的算计,康德说垃圾就算是混合了一些精良的东西也永远是垃圾,但这些垃圾足以影响一个本应该更有前途的年轻人。
07年我来到了这个你曾经就读过的学校,时隔两年后在校园里又一次听见你的演讲,听你讲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的智慧”,看到你感觉良好的推销着自己书,并不高明的讲着中国式的生存智慧。
我想对你说,这一次,别闹了,开复老师。
你不知道行胜于言,不知道如何用榜样来领导团队。
你曾说:
“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
你告诉年轻人: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可是你自己却背着盖茨,在微软工作期间,主动打电话给Google老板斯密特,你说你要离开微软,因为你觉得你已经厌了你在微软的工作,你没有影响力了,你要follow你的heart,据说你成立了google研究院后还从微软挖过去不少人。
这种职业经理人的正常流动,在这里竟然被包装成跟从内心选择,积极主动的例子。
你说一套做一套,语言和行动背离。
你自相矛盾,逻辑混乱。
你曾说
“相对来说,以前我在别的公司时也曾见到这样的现象。一项工程布置下来,大家明明知道无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诉老板。因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却花更多的时间去算计怎么把这项工程的失败怪罪到别人身上去。就是这些人和这样的工作作风几乎把这家公司拖垮。”
这里这家公司大概指的是苹果,你既然这么早就认识了问题,为什么不试图解决,难道你也是你说所的人群中的一个,运用你”选择的智慧”而保持沉默?可是我记得你不久以前还告诉中国学生说要正直,说要积极主动的沟通,说这才是成功的王道。
另外苹果公司当年的危机和员工的工作作风根本没有太大的联系,大部分的程序员仅想有一份安稳的收入,有一些工作的乐趣而已。业界的人都知道苹果当时的危机一部分是来自eWorld和Newton的开发计划,另一部分是AIM(Apple, IBM, Moto)联盟在对抗PC体系时的失败。
你不知道,道德只能自律。
我知道你可能从小生活在威权体制下,你背着台湾青年的十二守则长大。所以你深谙”礼、义、廉、耻”,你也不断的告诉年轻人,要有道德,你才能成功。所有的行为都被披上了道德的外衣,你所做的每一样选择都在传统价值观里找到正当性。
可是道德很容易一不留神就依附于权力,如果不加控制而放任道德进入公共领域,那要危害要大的多。
“高调再高,苟能律己,慎勿律人,高亦无害。低调再低,不逾底线,若能持守,低又何妨。”
只是很无厘头的是,你往往不能持守自己的准则。
你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中国式人际关系中。
看看你的选择的智慧:用中庸拒绝极端。
可是你应该不会不知道中庸里的”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
再看看你所用的那个不该反对自己老板的例子。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到:”木秀于林,风必吹之,人人都知道枪打出头鸟,于是我们变得不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社会崇尚喜怒不形于色,忽然我们发现这个国家里成功的人士都是乡愿的好好先生,他们滴水不漏,在镜头前夸夸其谈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民族是,是没有创造力的民族,一个喜欢用潜规则来维系社会秩序的民族,是永远无法正视自己的民族,甚至我们都忘了多年以前有人曾说过”宁为狂狷,毋为乡愿”。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吧。
你只不过渴望单一的价值
你的报纸测式法,即根据假象中明天出版的报纸对你某个决定的意见,来影响自己的选择,再一次的证明你无非是活在社会的评价和认可之中。而你的所谓的make a difference更是你自己赤裸裸功利性的体现。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当大部分的年轻美国人,都开始对华尔街suit job充满鄙视时,而你却在高声宣扬着最好的自己,为什么非得最好的?难道做到8成好不行么?
这个年代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焦虑的蔓延,无数的电视和媒体在重复一个又一个年轻新贵的神话,并且常常暗示美国梦的可能性。
哈耶克说,自由社会总是对个人责任有着强烈信念的社会。它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做事,并将产生的后果归因于他们。目的在于,当人们理性而合理地采取行动时,使他们的行动具有价值,并且要让他们相信,他们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
可是做着美国梦的年轻人,终有老去的一天。其中的大部分人,会成为这个社会里中产阶级大军的一员,直到有一天忽然意识到自己像《猜火车》里那段以f开头的台词所描述的主角。
你只知道堆砌他人的观点,
是的,你总是喜欢引用其他人的观点。
你大量引用了德鲁克,柯林斯,乔布斯,甚至麦克哈维的理论,
你费尽苦心的把这些章节组织在一起。
事实上,如果把你引述他人的话去掉,那么你的整体框架索然无味,令人生厌。连剩下的一点点文学美感都没有了。每次演讲结束前你都会引用steve jobs在stanford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生涩的衔接到前面的话题中去,
所以,别闹了,开复老师。
回家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