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风筝博物馆--板鹞文化传承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08:46:02

  “我们一直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南通风筝博物馆徐俊华副馆长介绍道。

  博物馆在2005年开办之初并不被外界看好,“很多人笑话,说是撑不过两年就会关门。”徐馆长回忆道,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民营博物馆没有固定场所、需自负盈亏,生存实为不易;二是风筝扎根于民间,在本地人心目中始终只是个“玩物”,不登大雅之堂。

  创办至今,博物馆接二连三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始终在磕磕绊绊中前进。没有固定场所就租赁文化宫一楼作为展厅,没有财政拨款就开发风筝礼品,制作风筝时与民间艺人的传统观念产生冲突,有妥协有坚持。“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再苦再难都能逐一破解。”经过五、六年的努力,随着南通板鹞风筝进驻中国美术馆,并在澳门、北京等地巡回展览,徐馆长和另外6名同事似乎看到了博物馆的希望。

  绝望

  “好不容易从创办之初的举步维艰到逐渐好转,现在却突然尴尬到连容身之处都没有了……”徐馆长一声叹息。

  因整体规划需要,南通风筝博物馆现租赁的场地将会另作他用。实际上,场馆租赁合同3月份就已到期,风筝博物馆向文化宫打报告申请延期半年。为尽快在新期限到来之前找到安身之所,徐馆长不得不天天在外奔波。

  理想与现实    “我们还有很多设想没有完成!”徐馆长谈起理想,不无遗憾。

  传统板鹞风筝的画面和哨口往往不匹配,哨口排列重在多,破坏了画面效果。为改进这一点,实现娱乐与审美的融合,博物馆要求民间艺人在画风筝画面时就考虑到哨口的排列路径,不再让画面的文化内涵被重重哨口淹没。

  向全国更多的孩子弘扬南通的风筝文化,是徐馆长更大的愿望。“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南通的校园覆盖率高达98%,曾与汶川灾区学生开展“风筝夏令营”活动。年初以来博物馆相继与昆山、扬州、北京的小学取得密切联系,为此还精心培养了一批大学生讲解员。但是现在,这批“讲师”正面临被闲置的尴尬。

  “我今天还要再去找场地。”半个小时谈话不到,徐馆长便又拖着刚刚扭伤的左脚,拿着材料一瘸一拐地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