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苏东坡:茶墨皆爱因俱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6:36:21
苏东坡:茶墨皆爱因俱香(2010-10-18 09:06:55)转载_闻香茶人_新浪博客 

中国茶人的饮茶之道,不仅在于饮茶解渴,更在于修身悟道,培养美德,提升精神境界,在这方面,苏轼也是躬行不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苏轼在文学上声名显赫,堪称大家,但在政治上却耿直清正,不善圆通,显得不合时宜,因而终生不能得志。王安石党执政时,他与司马光一起反对新法,屡屡被贬,甚至卷入了“乌台诗案”,被打入天牢,差一点遭杀身之祸,丢了性命。司马光执政后,苏轼逃脱了厄运,连升了三级,担任了礼部侍郎。可当司马光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除时,苏轼又认为新法不可尽废,应该参酌新旧,实事求是,因时制宜,择善而从,结果他又被旧党贬出了汴京,重入逆境。后来,宋哲宗亲政,又恢复了新党的执政地位,苏轼的处境似乎应该改善了吧,然而新党并不因苏轼为他们说了好话而重用他,反而一再遭贬,一直被贬到了天涯海角。

明人屠隆在《考槃余事》记述了一件颇能窥视苏轼思想的事。一天,苏轼、司马光等一批文人在一起斗茶,苏轼的白茶取胜,有些喜不自胜。当时茶白,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指着荣笑着说: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爱此二物?”

司马光语含深意,明指茶墨,实指新旧两党,意黑白势同水火,何以能同时与此二物为伍。

苏轼明知司马光之意,想了想却作了这样一个回答:

“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

司马光问得妙,苏轼答得巧,众皆称善。

实际上,司马光借斗茶取乐之机,以茶墨为题,虽为玩笑,却给苏轼出了一道大难题,机敏多智的苏轼并非不知道司马光之意,面前“机锋”,他沉着冷静,善于机变,他回避了问题的实质,而在茶墨的异同之中,找到了共性,找到了一个契合之点,存异求同,巧妙地回答了司马光的诘难,令他无话可说。这虽然表现了苏轼的机智,但也表现他对新旧两派择善的从的态度,表明作为一个有高度思想文化修养的人,他在真理面前,绝不屈从权势,追名逐利,泯灭良知,抛充真理。在苏轼眼里,茶和墨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内涵,奉茶和画书(墨)最终都是对人的道德品行的修炼,对茶人而言,这是茶道的宗旨和追求的一种境界。

苏轼品茶讲究真茶活水,活水来自佳泉,但要取佳泉之水非易事,很容易让人以假水充佳泉。苏轼也遇到过这种真假李鬼的事情,但他处理这类事情却与众不同,表现出了一种美德。

宜兴蜀山有一座金沙寺,金沙寺有一眼泉叫金沙泉,水质甜美,是有名的佳泉,有人称量过,一担金沙泉水要比其他水重二斤左右。所以苏轼经常派小书僮到金水寺去挑水烹茶。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来客必有茶,苏轼就叫小书僮赶快去金沙寺挑水。小书僮走出家门不久,就遇到了几个小伙伴,邀他去捉“知了”,小书僮不肯,可经不起小伙伴们央求,无奈答应只玩一会。可小孩子一玩就忘了时辰,等小书僮想起挑水的事,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小书僧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这下可糟了,再到金沙寺去挑水,往返十来里,已经来不及了,可这样回去,一定会受到主人的责罚,一时不知怎么办,竟哭了起来。这时一个小朋友说他有个好主意,小书僧立即停止哭泣,等他说好主意,这位小朋友说:“你何不在这附近的井里挑两担水回去呢?金沙泉的水和这里的井水能有多少区别,难道你家主人还能分辨出来?”小书僮想了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这么做了。

谁知,苏轼用此水煎茶,一尝就觉得味道不对,把小书僮叫来一问,小书僮只好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了,一向待客认真的苏轼十分生气,可转念一想,小孩子都贪玩,情有可原,就只教训了几句就算了。

没想到,这样的事情以后又在小书僮身上又发生了,苏轼真的气坏了,想狠狠地教训教训小书僮,可又一想与其让他受皮肉之苦,还不如想一个办法使其改正这个毛病。于是,苏轼备下了两种不同颜色的竹制桃符,一种交给寺里的和尚,一种交给小书僮,书僮每次去挑水,要把自己的桃符与和尚的桃符交换,这样小书僮就没法再偷懒了。据说今天开水店里使用的上面烫有火烙印的水筹牌子,就是当年的桃符演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