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泣玉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4:21:51

卞和泣玉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一作和氏,因献玉失双足,至泣血遇明君,遂名。

 

 

卞和在献玉之前是自负而幸运的。虽然对他的记载是比较模糊的,但事实表明,他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他能识玉。“识玉”现在叫“相玉”,就是根据玉石的外在表现来推断玉石内部的品质情况,因为玉石脱离原矿脉后在野外经过自然长久的洗练已经表里不一,甚至可以面目全非。“相玉”这一技能即使在现代依然让行外人觉得高深莫测,在玉石外表情况不明朗的时候,眼力,可以使你一夜暴富也可以叫你顷刻荡产。所以按现在的标准,说卞和身怀绝技亦不为过。接着,幸运降临到这个怀才者的身上,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个玉璞(简略地说就是外面包着石头的玉)!才能加机遇,成功就在眼前!

我国用玉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玉石所具有的品性特别地受到中国人的尊崇,统治者因此一开始就表示了他们对玉的拥有权。考古发掘证明我国古代用玉制度于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卞和发现了宝物,理所当然要献给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大王。但这一献,悲剧从此开始。国家的玉石鉴定权威说卞和所献的是一块石头,王绝不能容忍这种欺君的行为,卞和的一足因此被砍。卞和的满腔忠诚遭到毁谤,身体受到刑伤,但他痴心不改,坚忍不拔,等到第二位王的继承者登上王位后,卞和又去献玉,结果和第一次没什么不同,他又失去了一足。我也曾经想过,卞和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把玉璞剖开,这样的话岂不是贤愚立辨,其冤可血,其刑可免?直到后来我接触玉器后才知道,琢玉在古代那个工具条件十分简陋的背景下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一件玉器的琢成时间需以年计,况且卞和还不一定掌握这些工具。当然还有一些我们不能知的原因,总之,卞和的成功需要借助他人之手,但是他得不到!他的忠诚、坚韧、才智都不能让那些掌握他命运的人感动,甚至那些人根本对他不屑一顾!

王权更替,第三位王继位了。卞和抱璞泣于荆山。

这一切的结果是为什么?

卞和有才,如果他没有这方面的才,根本谈不上有今天这个结局,此为一苦!

卞和有大机遇,如果他的识玉才能仅仅限于小打小闹,混个温饱或小康其何不喜?但偏偏他遇到了国宝,才有今天的下场,此为二苦!

卞和至坚,遭受诽漫,但其志如玉,不容玷污,以至有今日,此为三苦!

卞和至忠,如果他圆滑一点,不再信任君王的仁义,起码他可以保全另一只脚,但他一片愚忠,伤戮不悔,此为四苦!

卞和至韧,几经挫折,不屈不挠,义无反顾,誓不回头,此为五苦!

卞和至信,受刑、逐国,不改初衷,几近于迂,此为六苦!

卞和的命运,其实掌握在鉴玉权威和君王两人手中,只要他们其中的一个心有垂怜,卞和即得以超生。但是卞和却无此幸运。

那个鉴玉权威若不是出于嫉妒,就是一个假专家,卞和落入此人之手,怎么能翻身?此为一难!

君王若不是高高在上,轻视草芥,偏听偏信,性情暴戾,卞和怎会蒙冤无助,落井受石?此为二难!

卞和一介匹夫,孤立无助,“六苦”、“二难”即是卞和之痛。此时的卞和面临新君即位,满腔的痛楚悲愤,又被引燃,涌上心头,突出眼眶,飞泪如注。经历两朝献玉的卞和,年已耄耋,他的人生、他的信念、他的愿望即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化为乌有,真所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他一付残躯,满面老泪,泪泣尽而继之以泣血!

此事终于被新君得知,于是命人剖璞得玉,君王大概被卞和感动,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这个故事于是以喜剧告终。

这块始终充满神秘、阴谋和血腥的玉石,后来被秦嬴政占有,他自命始皇,传说就是将此璧琢为传国玺,以期秦氏江山代代相传。从此,得玺传国成为惯例,后无此玺而得国者世称“白板天子”。卞和之名因之愈彰。

据记载,“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置于暗处,自然发光……自它出世,权贵、帝王无不宝之。可是在细想这个故事后,由我看来,那令人迷离的光晕分明是卞和忧伤而悲悯的目光,他在注视着这世上,和他有相似之痛,但或许只能暗自泣血,甚至最终了无结果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