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前进,但过程变得不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08:22:19

历史在前进,但过程变得不多

(2010-10-17 15:08:19)

    上海世博会接近尾声,昨天双双刷新世博会历史单日、总参观人次记录,大家都在惊呼“疯了,疯了”。据说有人前晚9点多就开始排队了,网上有排队者在手机上现场直播早上5点20分时排队长龙已看不到尾巴了。上海世博会游客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该地区的人口、面积与日本的规模相当,从经济实力方面看,日本196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95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是在1966年, 19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人均GDP按当时的官方固定汇率计算为1945美元,但当时的日元官方对美元汇率有所低估,如果根据当时西方十国财政部长认定的“精确”估值水平调整,按PPP计算为2223美元。根据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式,发达国家标准按1970年美元是2100~3360 美元,2008年浙江人均GDP为2269美元(1970年美元),江苏同水平,上海高一些,所以目前长三角水平大致与1970年的日本相当,略有超出。当年日本政府是有免费票发给农民的,具体如何送法不详,权当与上海市政府送给上海市民每户一张相抵。历史总是不断的重演。

    既然已有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历史先例,照理大家满不用如此惊讶的。

    大概是离那次世博会历史已有40年的进程,互联网也已非常发达,有全方位的网上世博直播,因此涉及世博会的评论里经常会有人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SB要浪费时间、体力、金钱去看SB(世博)会?这本身就是个傻问题,一,试想雌雄交配的历史进程更长,在行为表象上现代人干的与原始社会干的仍没啥区别,区别只是在于从原始社会的本能交配,到了现在的人类有感情的交合。二,我有时会跟一些说排队浪费时间的80后开玩笑:“你们又不是比尔.盖茨,赚钱以每秒为单位计算,你们的时间哪有那么金贵,你们的时间都在做哪些‘有意义’的事?窝在家里、宿舍里在网上愤青愤青、骂骂人,难道不是浪费时间?”还是出于严重的功利主义,干什么事情好像一下子就要看出好处来,看不出的话就是没有意义。许多人去世博就是乐呵乐呵,赶赶热闹,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花二三百、三四百去一趟,看上去他们没有比去K歌房K歌的人更傻,有人觉得K歌、吃美食是快乐,有人觉得赶热闹就是一种快乐。世博会无疑是一个公共话题,所以也能成为个人拥有的话题资源,若干年后的共同回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历史见证。三,看网上直播与亲临现场正如看A片与真实做爱,肯定有本质的区别。电视上那些创业节目的获奖项目、政治建议、相亲节目中双方的要求,在现实中通常很难生存或实现,因为都是只能基于自己的立场做最优选择,而真实的商业、政治或婚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在冲突中寻求平衡。

    1970年大阪世博会时,日本人排队也动不动就几个小时,排队6个小时仅仅为了一睹阿波罗11号从月球上带回的石头。所以有大阪世博会的主题“人类的进步与和谐”被改成了“人类的忍耐与长龙”的故事。59岁的中井寿行在说到大阪世博时最深的印象仍只有“人多”,他说虽然自己曾9次入园参观,但前后加起来只参观了不到10个场馆,但是他们会觉得,其实这也是一个机会,如大野女士说:“你完全可以趁着排队的时候和前后的游客交流,甚至还可以和馆长、工作人员多聊聊,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队伍左右前后,一句“你是哪里的”后,便可以先从对方当地习俗、土特产等聊开去,通常大多数人都会对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或话题很有好感。这样也会促使自己在平时有兴趣了解更多其它地方。短暂的聊天后,马上就又有可能发展成互相帮助关系,旁边的人要喝水或丢垃圾腾不出手来时,可以帮他搭搭手,提提东西。

    也有认为这届世博会科技含量“不高”,好像没啥新鲜东西。其实科技在它面世时通常不被认为是科技,只有到应用非常成熟时才会被认为是高科技。说不定它就是将来智能生活普遍化的缩影。费城世博会时,为了看贝尔电话,也需要排几小时的队,而且大多还不知道这个小东西的厉害,到世博结束的最后才知道它的神奇之处。

    互联网加快了人类的速度,也消磨了人类的耐心和体力。这届世博会乐此不疲的可能不是80后、90后,而是70后、60后甚至40后、30后。现在学校取消很多本来应该很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比如远足,清明扫墓、五四、元旦文艺会演等等,再加上外卖、网购的发达,不愿意去外面的人越来越多。我那时小学五年级就可班级组织去杭州春游,高中时还可出省(主要安排在高二,高一由于同学之间还不熟悉、高三应付高考节省时间,一般不出省),不幸的是,当我刚上高一时,高届学生由于去水库春游不慎有学生失足掉入水库失去生命,就为了仅仅几个个例,从此以后,全市全省直到全国的学生的春游秋游便只能在市内的公园、几十米、百米海拔的小山上游荡游荡。虽说现在学生可以跟父母出游,但是与同学一起出游的意义和兴奋是不一样的。我的读高三的小外甥早在放暑假前就严正敬告他父母,如果与他们去看世博坚决不去。他本来与几个同学约好一起去几天,同学的父亲把在上海的房子也都安排好了。但没得到他父母的批准,说去四、五天太浪费时间,只能去一天,结果是与几个表姐一起去的,回来后我们问他感觉如何,出于礼貌,他还是懂事的说好的,但是从他的语气上听,应该是勉强的。

    人的记忆深处感到最幸福的活动,可能不是在哪个著名的旅游风景点,而是与谁一起出游或特定的历史事件。我们同龄之间回忆往事时眼睛发光的讲述,可能是小学二年级时的某次农田帮活,它可能会树立我“想当一名女拖拉机手”的理想;也可能是小学三年级时乘小火车参观某大型铁矿厂,当年“石油工人吼一声,地球也要抖三抖”多威风啊,它或许又把我的理想变成“当一名技术工人”……人就是在这样不断的理想改变中找到自己最终确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