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从政策优势到综合优势的嬗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08:37:12
发表日期:2007-11-21 10:22: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10月25日上午,宁波保税区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科科长仇汉年像往常一样开车来到宁波技嘉科技有限公司。远远地,保安就打开了大门。“区内的这些企业,我们都熟门熟路了。”仇汉年指着技嘉周围说:“六七年前我刚调到保税区的时候,这里可是什么都没有。你看现在,密密麻麻都是大企业。”
十五年,是一个婴儿长成翩翩美少年的时间。从最初的赤手空拳,到现在的厚积薄发,宁波保税区长大了,也更有“魅力”了。“这种魅力,源于保税区十几年来孜孜不倦所培育的综合优势。”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柴利达说,这些年来,保税区不断拓展区域功能,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做好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带动极”和“服务器”。
政策优势难再“单打独斗”
“刚开始那两年,招商工作非常艰苦。我们利用保税区的政策优势,比如保税功能、税收优惠,再有就是靠我们真诚的服务,到处去拜访企业,吸引企业到我们这边来设厂发展。但事实上,单一的靠政策优势并不能维持多久。国内的保税区有十几个,还有那么多的开发区,招商工作充满竞争。”宁波保税区投资合作局的钱勋有十几年的招商经历,从保税区成立之初的“艰苦型”招商,到现在的“选择性”招商,他深有感触。
“现在招商引资的竞争不完全在于政策优势。”钱勋说,宁波保税区最大的一个“卖点”,就是宁波保税区管委会是“服务型”的政府、“创新型”的政府,是一个善于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的政府。“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保税区懂得在竞争中进行全新的探索。”
事实上,经过15年的发展,宁波保税区特定的区位、优惠政策的“先发优势”,正在转变为产业集群优势、技术优势、制度优势、政府服务优势等“综合优势”。这些优势正是企业投资发展真正看重的优势。
集成的综合优势“厚积薄发”
A、功能拓展
“现在的保税区主要有三块功能区域,即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和宁波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的功能拓展,说到底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和政策叠加。”仇汉年介绍说,这三个特殊区域,虽然政策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行政管理、海关、国检等管理都由同一机构负责。这种管理体制确保了三个区的功能互补和整合。
事实上,如今的区域互补格局是经过几次功能拓展才形成的。1992年,宁波保税区成立,成为宁波惟一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0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宁波出口加工区。2004年,宁波保税区被列为港区联动全国试点,设立了宁波保税物流园区。港区联动是在毗邻港区的保税区内划出专门区域,发展仓储物流业,形成“前港后区”的紧密联系格局。区港联动以保税物流园区的形式出现,是保税区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政策功能完善和转型的重大一步。
2006年,宁波出口加工区又被列为全国试点,在原来单一出口加工功能基础上,叠加了保税物流等功能。 2007年5月,宁波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试点的实质性启动,意味着该区将率先突破单一出口加工的功能瓶颈,迈出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的第一步。
“功能拓展的最终方向,可能会是类似于苏州的综合保税区。”仇汉年说,苏州的综合保税区有很多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借鉴。这种综合保税区,在区域功能上兼具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和口岸通关功能;在区域政策上,保税区叠加“入区退税”政策,实现与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在政策上的统一;在监管模式上,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真正营造便利、高效的运行环境。
B、服务创新
“电子信息产业、液晶光电产业在宁波市乃至浙江省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企业在快速发展中,纷纷遇到了诸如通关效率、产业配套、人才引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生活等一批与宁波原有产业所不同的难题。”保税区经发局副局长朱光煦说,针对这些难题,保税区管委会大刀阔斧采取了六大创新措施:
———组织保税区管委会业务精通人员在重点企业开展“驻厂服务”,对其进出口报关流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帮助其分析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组织人员赴苏南、广东等IT企业发达地区开展调研,学习借鉴其他区域成功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同海关、国检等部门共同协商,研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政策试点。今年初以来,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试点、出口加工区残次品、边角料、废品出区处理办法试点、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创新举措在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得以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
———政府投入,搭建研发测试平台,为区内外的液晶光电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性能测试的公共服务配套。与宁波检验检疫局合作建设的光电产品检测中心项目可望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提前介入,详细了解企业员工的住宿需求,通过“政府出地,企业出资”的方式,引导企业在区外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居住区,并引进商业地产企业统一开发建设生活娱乐设施,解决企业员工的居住和生活配套问题。
———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帮助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才引进、员工招聘、校企合作等工作,前后引进各类专业人员1.7万多人,有效解决了光电企业落户后面临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C、产业集聚
“从瞄准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链形成,到主动做长、做强产业链。”钱勋说,经过多年的发展,保税区已经形成了液晶显示、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一批高科技产业。在奇美电子、立立电子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保税区不断“扩规模、延链条、提效益、拓合作”,引导企业从生产基地向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延伸,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打造跨区域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配套本土化,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成为促进全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截至今年8月,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已累计引进以奇美电子为龙头的液晶光电及配套企业20多家,总投资12.7亿美元,合同外资5.83亿美元,一个新兴的液晶光电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今年1-9月份,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液晶光电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0亿元,同比增长4.2倍,完成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已经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浙江省最大的液晶光电产业基地。
D、人才培养
今年4月12日,宁波保税区2007年技术工人供需恳谈会吸引了全国15个省、市67个劳动就业部门和职技院校参加,来自保税区的奇美电子、冠捷科技、菱茂光电等23家重点企业提供了2万多个技术工人的岗位。在一些地方出现“用工难”、“技工荒”的情况下,保税区通过政府搭台举办供需恳谈会、校企合作“定单式”培养等方式,为企业成功开辟了一条引进“蓝领”的绿色通道。
宁波保税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助理陈亚镍告诉记者,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光电产业链配套企业的投产,今年保税区技术工人需求比往年又有很大的提高,光是奇美电子公司就需要1万人,这对现有网络招聘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恳谈会为平台,进一步密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合作关系,广泛开辟技能型人才引进、培养渠道,保证技能型人才引得进、用得上,促进区内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今年初以来,宁波保税区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百”是面向区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千”则主要面向区内企业一线班组长,旨在提高职业技能。“万”即万名员工培训,保税区开发出一系列针对大量一线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项目,已分别为奇美、璨宇、晟铭、提爱思四家公司组织开展了“千名班组长培训”,培训人数达到了498人,481人通过考核,并将获得技能证书。
新形势下的“扬帆远航”
当前,国务院正在研究部署海关特殊监管区改革,推进保税区转型发展试点,其总体目标是将国家已经出台的各类优惠措施相叠加,使各类特殊监管区域和监管场所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两大功能,并实行统一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措施,最终形成具有全面保税功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型综合性“保税监管区域”。这是国家深化特殊监管区域对外开放的战略性举措。
“能不能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加快保税区的开发开放,事关全市乃至全省能否抢占对外开放政策制高点以及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保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兆祥告诉记者,保税区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转型工作,促进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三区功能叠加、政策优化、资源整合,使三区都兼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口岸通关功能,最终转型整合为“统一政策、统一功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综合保税区。通过转型,充分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全新平台,更好地为全省全市开放型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围绕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保税区将实施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关联效应大、支撑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攻关。通过产业链集聚技术链,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创新高端核心技术,增强技术的植根性,提高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
现在,聚合了各种优势的宁波保税区,犹如一条蓄势待发的巨轮,正待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