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数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48:05
言 碎 语 数 篇 目 录
1,也 说“无 欲 则 刚”
2,小 韩 其 人
3,购 书 时 的 尴 尬
4,钱 到 用 时 方 恨 少
5,舅 舅 西 安 行
6,养 生 长 寿 之 道
7,方 言 对 话 一 则
8,关 于 臭 皮 匠 和 诸 葛 亮 的 等 式
9,越 野 老 将,老 当 益 壮
10,关 于 会 议 合 影 小 议
11,小 游 鲤 鱼 山 之 胡 说
12,游 老 红 庙 子 随 想
13,看 望 老 同 学 汪 世 平
14,十 一 上 雅 马 里 克 山
15,住 院 琐 事
16,“吃 相”小 议
17,为 李 迅 先 生 摄 制 爬 雅 山 录 像 撰 写 配 词
18,为 沉 痛 悼 念 老 同 学 陈 宁 远 而 作
19,读 《我 的 母 亲 佟 月 华》
20,喜 读《我 的 童 年 少 年 中  年与 老 年》
21,为 浑 家 毛 秀 荣 六 十 岁 生 日 所 说
22,赠 某 公“治 须”格 言
23,海 南 旅 游 杂 话 择 选
24,隆 冬 时 节 上 海 行 印 象
25,2010年 再 次 徒 步 妖 魔 山 留 言
也 说“无 欲 则 刚”
友人王堡先生送我一副字, 篆体书“舞欲”两字,古朴、苍劲、有力,裱好后挂在墙壁上,吸引不少客人注目,众口赞赏不已。“舞”即“無”,古人舞無相通,后来“無”又简化为“无”,果然是笔划越来越少,“舞”渐渐的“无”了。
“无欲”仅仅表达一种思想境界,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而已。实际上任何时候、任何人、何何情况下都难以做到无欲。几年来,我竟收到好几副如此內容相似的书法作品,虽然提法有所不同,但最终就是一个意思就是要淡泊明志,什么都不要去追求、宁静致远,什么都不要去梦想,做一个印度教的苦行僧。
我活了大半辈子了,根本做不到无欲,因此从来也就沒有“刚”过、“硬”过、“理直气壮”过。在逆境中求得生息之地而苦苦努力、在贫穷中求得温饱之法顽强拼搏,在顺境中力求更佳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在温饱中贪欲更多的精神享受,这都是背逆了“无欲”精髓之训。原在集体企业工作,就梦想能调入国营大中型企业。沒想到调进行政机关,工资、住房、待遇,诸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沒有想到的。原来一直住平房,盖伙房、修煤堋、拉煤、劈柴、生土炉子、打火墙、挑水、扫雪,冬天不顾天寒地冻,晚上提着裤子往十米以外的简易厕所跑…… 一心盼望着什么时候也能住进楼房,那怕是面积小一点,不至于再受这份罪。
到机关工作以后,马上在市中心分到楼房,而且是三居室的,顾不得打扫装修,立马就搬进去了。毫不犹豫的把那些剩余的煤呀、炉子、火勾子、火剪、煤铲子、斧头、铁铣、扁担等杂七杂八,住平房不可缺少的“破烂”统统送给了别人。沒过两、三年单位又盖面积大一些住房,虽说地段偏一些,还是冲着宽敞搬过去了。前年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又盖公务员小区,高层框架住宅楼,一户需要20多万元,因为两手空空,我只得望楼兴叹了。这说明人的欲望是永远不可能滿足的。一旦有机会、条件,就会扑上去,抓住紧紧不放手。
从周口店挖掘出来的简单石器说明了老祖先们求得生存的欲望;诸葛先生有《诫子书》要求子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可是他自己做到了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立霸业是他的欲望。孔圣人周游列国、断食七日,于生死安危而不顾,是为了达到传播自己学说、成名成家的欲望;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是有求道德、做亚圣的欲望;陈胜高吼:“苟富贵,无相忘”,是有穷则思变,也想富贵一把的欲望;吴广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有鹏程万里,干一凡惊天地、泣鬼神大事业的欲望;刘邦当初见到万人夾道瞻望的秦始皇, 自惭形秽,垂涎三尺的大声说“大丈夫当如是”,这是取而代之,也要尝试一下做皇帝的欲望。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可是他却以“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去禁鸦片烟,富民强国,一展身手是他的欲望。匡衡凿开邻居家的墙壁,偷取一缕亮光,车胤遍山遍野的捉萤火虫,囊萤照读,以及头悬梁、锥刺股者,皆是勤奋好学的求知欲望。讨饭的之所以蓬头垢面,流落街头沿街乞讨,因为他有活下去的欲望。汶川地震中有数万人被压在几十吨、几百吨的楼板和瓦砾下面,仍在废墟下靠野草、小虫子、自己的便溺为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也是“我要活下来”的求生欲望。贪官污吏打一批又一批,有人戏称为“前仆后继”,“自有后来人”。这些人的贪欲已经欲壑难填。由此也说明欲望有大有小、有公有私,有利于人民大众的、利于社会进步、利于历史发展的公欲,也有为了个人贪图安逸、不择手段的私欲。
“智者劳贤者忧,不智不贤无所求”。 既然是智者、贤者,为什么还要有忧有愁呢?那就是还有更进一步、更高一层的欲望。
欲是人类的本能,是社会进步的根源,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欲望是人生的基本动力,沒有了种种欲望一天也支撑不下去。
“欲望”是乎似贪似俗,但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有那一个人又能做到无欲无望呢。草木尚且贪恋生存,何况人乎。如果一个人沒有生欲、食欲、情欲、性欲、占有欲……生着与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什么趣味呢?缺少欲望的人,如行尸走肉,缺乏欲望的人生,平淡乏味,暮气沉沉,枉活一生。无欲无求者,总是落伍,被美好生活拋在远远的后面。
美好自然的欲望,不断推动我们追求、想往,即便是坎坷曲折,尤如奔流不息的和平渠,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二零零零年  秋日
小  韩  其  人
小韩,韩书亮,安徽阜阳人。到乌鲁木齐打工已多年,先是贩鱼,非常辛苦。每天天不亮便要赶到七. 八公里以外的《北园春》批发市场提鱼,然后蹬着百十公斤的三轮车一溜上坡路赶回幸福路早市贩卖。挣个批零差价。尤其是冬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拖着一车带着水的鱼,水花四溅,衣服、鞋子都结成满了冰。还不能歇气的拼命往回赶,放到有加氧泵的水槽里,鱼可多活一些。活鱼是一个价,死鱼就便宜多了,搞不好就可能会赔钱。后来感到这种营生太累,便托人承包了我们门前一个垃圾房。街道办事处每月仅给50元,算是报酬。我想这点钱还不够我一天的工资,怎么生活呢?
“我要是光靠这50元钱早就饿死了”小韩说。“垃圾可以卖钱”。 “垃圾能有什么好卖的?”我大惑不解。
小韩每天都在不停地捣腾垃圾,把废报纸、废纸盒纸箱、橡胶制品、塑料、玻璃、各种金属、甚至不起眼的破竹筐都会分类整理、摆好。凑够一车后卖给废品收购站,一天可以卖上40—50元,运气好了,还可以卖到70—80元。实在破的没法修复的竹筐,拆散取其竹条加固稍好一些的竹筐,然后卖给菜贩,这样,每月竟有千余元的收入。每月除了最起码的生活开支外,还能积存一部分,算起来,收入不比我们这些人少。
小韩在整理垃圾时,常常会检出来一些周围住户练字习画的废弃作品、信封邮票,这使我大为惊讶,一个检破烂、收垃圾的民工居然还有这种雅性?!
某天小韩拿着一沓又破又脏的字画问我,这些有没有保存价值?我一看居然还有我扔掉的涂抹之作。小韩的举动使我很感动,看到他如此喜欢书画,便写了一篇诸葛亮的《戒子书》中一段,并且花钱裱好送给了他。小韩一看受宠若惊,头点的如同鸡捣米一般,连连道谢。数月后,托回家探亲的老乡给我带回一条价格不菲的安徽名牌香烟, 我给他钱, 他不肯要, 我又专门画了一把扇面和一幅四尺的工笔山水送给了他。
小韩仅撕下信封上的邮票积存,我对他说,如果信封干净、无破损,行话说就是品相好,往来地址特殊,且书写漂亮,就不要再撕了,连同信封一起收集、保存,这就叫做实寄封,比单独的信销票更有收藏价值。小韩是乎半知半解,也开始收集保存实寄封。
一个农民、一个打工的、一个柃检破烂的、居然还有心思留意收集这些与文化沾边的垃圾,这使我对小韩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文化差距;新疆人与关内人的文化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差距,我感觉到小韩绝不是有意作秀,而是一种文化风气、文化习惯、文化环境长期薰陶的结果。
二零零四年夏日
购 书 时 的 尴 尬
(开场白)
人在疲于奔命时,   不会念叨潇洒休闲;
人在囊中羞涩时,   不会渴望横财出现;
人在温饱难继时,   不会奢求佳肴海鲜;
人在衣不遮体时,   不会期冀绫罗绸缎;
人在无妻相伴时,   不会盼着沉鱼落雁;
人在洗澡无着时,   不会想起冲浪温泉.
人有先来后到,事有轻重缓急,  人在被失业、吃饭、住房、看病、养老等诸多问题搅得忧心忡忡时,那还会大大方方,不假思索地掏出内衣兜里带着体温的钞票购买什么书籍呢?在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一本(套)书前,交出一个月,半个月,一周或者是好几天的工资,多多少少总是要掂量一番吧。这就如同数百年前的那个丹麦皇太子,自言自语,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的在斟酌着究竟是生存;还是死亡一样。是先买上呢?还是在等一等?多么好的一本(套)书,多么实用的一本(套)书。只是价格太贵了。这是它本身的价值吗?不是你又能够怎么样?不掏钱你就拿不走。老百姓永远是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弱视群体。不买,过几日或许会卖完了,没有了,怎么办?这是购书是常常会碰到的尴尬事。
物价失控、出版失控、发行失控、失控到无一附加的地步,失控到莫名其妙的地步,这就是全面推向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吗?为什么正版书和盗版书的价格差异那么大?只能说明了正版书的水分太大了; 为什么盗版书一直有市场,也说明了广大老百姓的购买能力。什么时候物价才能步入正规渠道?什么时候书价、药价、房价...... 才能反映出它们本来面目。总是叫嚷着治理整顿,怎样才能落到实处,切实做一点与老百姓休戚相关的实事。
二零零五年 早 春
钱 到 用 时 方 恨 少
题解:书到用时方恨少。钱也一样,到用时更会感到方恨少。
常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不努力看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积累、提起笔来时头脑里一片空白,一张口谈不到正经话题.。正像许琦老岳父所言:“不看书不读报啥也不知道”。 有意思的是许琦反唇相讥:“读了书看了报还是个不知道”。 这说明虽然是读书看报了, 但是走马看花、不求甚解,等于狗熊扳苞谷,随看随丢。“书到用时方恨少”无非是劝人多读书、多学习。“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通过看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老祖宗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暂不多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的各种道理,孰不知钱到用时也会方恨少。特别是急需要用之时更会感到不多、太少!高雅的人、文明的人、有修养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最不愿意提到钱,认为说钱很粗俗、很猥亵、很鄙陋、很下作,就好像他们不衣不食、不屙不溺。凡这种人一是:已经有了数亿资产钱财,不愁生计,一切均有佣人安排妥当,想不起自己装钱作什么?二是:根本就不食人间烟火,神仙!
诸葛亮位居宰相,万人之上,还是皇帝的干爸爸,有亚父、相父的身份,所以才会说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话来。这才是站着说话不知道腰疼!
当然把钱总挂在嘴边,日常生活中总是不停的算计,是不爽快,不大气,生活中抠抠索索,作贱自己,这种人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很难再与他人交往。如果衣食且成问题,再不提及钱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凡事还是要讲究实际一些的好。
穿戴均可以凑合,温暖即可。吃喝可以将就,不饥就行。老百姓过日子本来就是如此而已,无非求得温饱而已,也不可能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奢望,只要他的精神还算正常。唯有生病、求医、吃药无法凑合将就。“生病如山倒”,等不得也拖不得。没钱治疗唯有死路一条,据各种媒体报道病人死在医院门前,倒毙在医院走廊的平民百姓不在少数,医院为什么会如此绝情?医生为什么会如此麻木?只因患者没有钱。
不要偏听偏信劳动致富的话,劳动者未必能致富;致富者未必劳动。劳动者最多不至于饿死冻死而已。我劳动、而且是辛辛苦苦地劳动了四十年,只落得温饱而已。
不要认为只有农民工,下岗工人会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我也是一样的,兔子死了狐狸也会悲伤。拖着病体为钱而困,工作数十年,一直是低薪政策。人过半百,工资虽不断提高,物价却领先上升。过日子就罢了,突然要房改,强制性购房,几万元一下子从何而来,只能是东拼西凑、南拆北借,大有砸锅卖铁之可能,总还是可以拖上几个月慢慢聚齐。而医院则害死个人,一场小病,数千元,一场大病,几万元,病人命在旦夕之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喊天不应,喊地不灵,连骂娘的劲都没有了,只能是坐以待毙。
不能迂腐的仅仅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钱也一样,待到用时,特别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更加会恨少!所以我才会有“钱到用时方恨少”的切身体会。
钱到用时方恨少!
二零零五年“五一”
舅 舅 西 安 行
(仿散曲)

2005年8月、盛夏之时, 舅父与表妹小玲俩人不顾酷暑炎热, 到西安去旅游,在德建安排下,到乾陵,法门寺等景点观光。德建等人与余通了电话,告知此事。余得知后,甚为惊叹。舅父已是79岁的高龄了,而是大病初愈,刚刚出院不久;小玲体弱多病;舅母高龄、多病、
长期卧床、生活难以自理,不时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我突发奇想,应该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吧:
舅父高歌:(白)他奶奶的,这下子可轻松了。
(唱)老头子我在家里团团转,
整日里伺候那个病婆娘。
一日三餐忙昏了头呀 ,还得搜肠刮肚、挖空心思、不断地去变那换饭菜的花样。
脚不能离地呀,身子挨不了床,
抖不成空竹呀,打不成个麻将。
手忙脚乱且还不知道向谁去说,
还得听着瞎指挥、穷唠叨,  (插白)可恶心。
(白)这种日子过的真叫一个烦呀,
(转高腔) 就盼着有朝一日能跺出去,僻个清闲、过上几天潇洒的好时光。
(转声声) 诡计多端的亲侄儿,在西安那边巧安排;
善解人意的爱女儿,在家里这厢直怂恿;
里应外合的运筹妙计,这一拉一拽的事竟成。
(转高腔) 且把老奶奶留给别人吧,
(急急令) 咱就脚底板抹油,当即立断、溜之呼也。
不管他什么天气,热与不热,
也不管什么血压,高与不高,
能躲几日躲几日,能乐几天乐几天,
(白)拜拜啦,老太婆!
舅母深吟:(白)唉...... 苦呀,
(唱)冤家独自远离家,
跑到西安寻快活。
白头翁却去充什么楞头小伙,
却忘记了自己究竟是那一个。
(转声声慢) 撇下奴家我守空房,想到我一个人的日子,唉,
孤孤单单、 凄凄惨惨、行影相吊、好不悲伤,
(转高腔) 冤家要去图个清闲,
甩下娇妻奔走他乡,
你不顾大病刚痊愈,
你不怕酷暑和骄阳,
要看什么三秦大地的山山水水和风光,
还要品尝西安的羊肉泡馍、姜丝拌汤。
(转散调)想起咱俩在一块儿的日子,
不由得泪流满面,沾湿衣裳。
(白)老杨,我的夫君,你在那儿呀?
(唱)你莫胡乱踏进什么理发店,
你且不可乱撞什么洗脚房,
洗澡堂也非原来的洗澡堂,
更不能去桑拿泡什么香汤。
窝囊一点没关系,我偏喜欢!
龌龊一些别在意,我不介意!
小心染上一身那个脏......病,
到时候莫怪我不准你——上床!(插白)讨厌
(白)老杨呀,我的夫君......
二零零五年八月 (乙酉仲夏)
养 生 长 寿 之 道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提出“十二少”作为养生长寿之道,意在教人心胸开朗,忘闲少欲,豁达舒畅,即: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
少怒、少好、少恶行。
对于这“十二少”,当然需要正确理解其深邃的含义,弄清楚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否则就会被搅糊涂了,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英·罗素说,老年人有两种心理是应当戒除的。其一是沉浸于往事,不要整日地回忆。但是,这正是我的习惯,情不自禁的沉浸于往事的回忆,不然怎么会突发奇想的写出《许氏家族及部分亲属五代人口粗考》和《世纪回眸、岁月记忆》两篇较为对我来讲是较有规模的文章呢?
一个人的理智一定要向着未来,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要向前看。认定还有一些事情或者很多事情在等着自己去做,去完成。这也是我的习惯,总感觉还有很多繁重的事情等待着我去努力完成。我是位卑言轻、胸无大志,当然不会是什么大事,例如大量的文字仍未动笔、还有几捆宣纸未写、还有很多石料未刻,要出一套印谱专集的计划未付诸实施、20多年的邮票有待清理、登记、造册,我正是这样一个没事给自己找事的人。
罗素说的另一个心理状态是应当戒除的是有过分依恋自己的孩子心理,希望从他们身上得到快乐和安慰,我不会是这样的,我也做不到这样。但是我兄弟姐妹中肯定有的,我的同学、朋友中也有的,他们陷进了天伦旋窝,也乐在其中。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不能盲目的效仿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活法强加于人。
少思、少念、去掉一切无谓的回忆,宠辱、希望、利禄、怨恨皆成为过去,不必牢记心里,对我们这些年逾花甲的人来说,一切皆成为过去,再去思,再去念,毫无意义,反会伤神。
少欲、少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欲望是无低深渊,永远不可能添满。知足者总是会快乐的生活。要有正常的比较,在经济能力以内、力所能及的比较,不然生活也缺少点动力。不要和别人攀比,多想想大多数人还是远远的不如自己。要纵比较,而不要去横比。
少语是说不要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倒是非、翻闲话,或者是操心国家大事,对别人指长道短,枉加评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惹人厌烦,说多了容易招惹祸事上身。新疆土话中有“胡吃胡喝可不能胡说”的口语,就非常有哲理。多说点生活趣事可以达到精神宣泄的目地,有利于身心健康。
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不能大悲大喜,情绪过度紧张、激动。精神的弦不能绷的太紧,否则随时可能会断裂。襟怀坦荡,坦然处世,淡薄名利,守静致远。如果真要是中了大奖,那是需要考虑承受能力的。我的最大毛病就是
“怒气常存”,动辄便无法控制。林则徐有一幅匾悬挂在厅堂之上,就是“制怒”二字,林大人尚且如此,需高高地挂在脸前,每日进进出出看上个无数遍,何况草民乎。
少好、乃指少一些各种不良的嗜好,如:贪酒、贪吃、贪赌、贪玩、贪色等。凡事皆有度,过之便走向负面。
少恶行,古人早有教诲:“不应善小而不为、不应恶小而为之,”恶不分大小势必会造成心理扭曲,于人于已则都不利,身教重于言教,给自己的子女也要做出个好的榜样。。
由此看来“十二少”不仅仅是养生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正确理解“十二少”使“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 按照文革时的话来说,那就是要“记录到头脑中,溶化在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受益非浅。
二零零六年 元  旦
方 言 对 话 一 则
二零零六年四月十八日,西安大舅的独子杨德建、弟媳谢紫薇和开封二舅的独女杨玉洁(小玲)、三人结伴来乌鲁木齐旅游。在余寒舍借宿,睡前照例洗漱一番,偶尔听其一凡对话,竟不解其意。努力去琢磨、方才领会,不由得哑然大笑......这不讲普通话真是害死个人!只听:
表妹杨玉洁用字正腔园的开封腔、豫剧调说:“俺洗罢啦,你快洗罢”。
弟媳谢紫薇用不折不扣的西安味、秦腔答道:“俄(我)也洗毕了”。
豫剧调:“你洗罢,那俺就豁了。”
秦腔调:“你洗毕了?俄(我)去倒......”
豫剧调:“俺豁、俺豁......”
秦腔调:“还是俄(我)倒、俄(我)倒......”
我们几人在客厅看电视,无意听到她们在嚷嚷什么?一楞,这仨人乱七八糟的在说些什么呀?在洗什么呢?什么洗罢啦、洗毕的,杨德建不也在里屋吗?三个人挤到一起在洗什么呢?还抢着喝什么?我走过去过去一看,才明白是这几位客人争着要去倒洗脚水。心想,这方言也太离谱了,这三个人到是挺客气的,别人听了真不知道在干些什么呢。
我接过话茬说:“要洗澡有淋浴器,不要用盆凑合。而且这洗过脚的脏水能喝吗?有多恶心!乌鲁木齐是个缺水的城市,但还不至于节约到这种程度吧。水随便用,不必太节省了!”。满屋子人停顿片刻,哄堂大笑,杨玉洁、谢紫薇也非常尴尬的跟着笑着......
二零零六年 春夏之时
关于臭皮匠和诸葛亮的等式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有歌谣曰:“一个臭皮匠沒张好鞋样,两个臭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总认为此话纯粹是老头劈叉——扯淡(蛋)!莫说是三个臭皮匠,就是三十个臭皮匠、三百个臭皮匠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仅仅用三个臭皮匠就妄想顶上个诸葛亮?痴心妄想,何况还是个“臭”皮匠。无论是身体臭、人品臭、还是技艺臭,总之就是个臭皮匠, 一言以蔽之。
臭皮匠和诸葛亮之间根本就沒有等量关系。皮匠就是修鞋匠、或者叫钉鞋匠、缝鞋匠,以后就是有作坊了,有制鞋厂和皮革制品厂了,那只是从个体转为集体企业,只能从皮匠升格为制革工人,类似铁匠为锻工、木匠为木工、泥瓦匠为建筑工、砸铁皮的为钣金工、花匠为园林工、扫马路的为环卫工...... 只是名子称呼受听一些罢了, 实质并沒有什么变化。皮匠技艺再精湛,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文化、不需要掌握微积分、三角函数、高等数学、立体几何,也不需要多么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即便是做出了引导世界皮鞋新潮流的“耐克”、“鳄魚”、“骆驼”、“巡洋舰”、“吉普”等极品皮鞋的高级技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诸葛亮。皮匠就是皮匠,只能在他的技能范围内,把他的技艺发挥到极至,这与诸葛亮所从事的工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诸葛亮身为一代名相,虽能运筹帷幄,匠心别具的借东风、设空城、斩马谡、收姜维、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谕、六出岐山、七擒孟获,但是,鞋子破了自己肯定修不了,还得去麻烦臭皮匠。当然这位相父不可能等到鞋穿破了再去修理,送鞋送袜子的多的去了。闲得无聊时也只会撫琴赏月,饮酒垂钓,绝不会去琢磨怎么熟皮子,如何做长筒靴。
如果三个臭皮匠就能顶个诸葛亮,刘皇叔也不必费那么大的事,顶风冒雪三顾茅芦,去请那位把臭架子拿捏的足足的诸葛亮,就派人去街市挑选上三个臭皮匠,然后招工转干当作诸葛亮用,岂不省事、省心。而且,也沒有学历职称,級别还可以定的很低,不必绞尽脑汁考虑支付多高的薪水、住房以及优厚地福利待遇。倘若招来三十个臭皮匠,就可以成立“智囊团”, 早已完成霸业,三国归蜀。由此可见,刘备也不昏庸糊涂,并不相信“三个臭皮匠就能顶个诸葛亮”的奇谈怪论。
如果诸葛亮能顶三个臭皮匠,诸葛亮倒不如开个皮鞋加工厂或者是皮草中心,批量生产各式各样的鞋,肯定收入不菲,早就发财致富了,吃喝不愁,何苦去参于国家大事,伺候完他爹还要接着伺候他儿子,呕心沥血的写完前出师表,又写后出师表,以至“鞠躬尽瘁”,不到五十岁便“死而后已”。
臭皮匠就是臭皮匠,诸葛亮只能是诸葛亮,臭皮匠和诸葛亮两者之间根本就沒有什么等量关系。臭皮匠该做鞋就做鞋,诸葛亮该当宰相就当宰相,各自发挥个人优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千万不要随意转換角色,造成错位,于己于人皆为不利。例如陈永贵就是一个农民,而且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农民,他的本事顶多是一个劳动好手、务农高手,他的能力最多能当个业务村长,非让他当个国务院副总理,真正是勉为其难,结果是误己误民误国。当年刘少奇接见时传祥时,曾对时传祥说:“我当国家主席,你掏大粪这是社会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这话沒错,是社会分工,让掏大粪的不掏大粪去当什么领导,别说大领导,就是小领导都未必能做好,把几个掏大粪的绑在一块也不行。如果让领导去掏大粪那还能凑合的干,文革时,不少大大小小的领导不就是进牛棚扫厕所,去干校掏大粪了吗?至于掏的干淨利落则另当别论了。
现在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往往注重选择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学者、教授充任,他们滿脑子都是自己的业务,还要抽时间的参政议政,顾此失彼,结果往往不是泛泛空谈,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应该让搞政治的去一心一意的搞政治,做学问的踏踏实实的做学问。就像臭皮匠就老实实的做你的臭皮匠,诸葛亮全神贯注的去做宰相。可是,环顾四周以后也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了,少数做人民公仆的替广大主人翁在尽情的享受着、而广大主人翁代少数公仆在不断地受苦、代劳,还得冒名恩惠着“改革”的成果。
二零零六年  夏  至
越 野 老将,老 当 益 壮
很长时间没有去过老同学张孟武家了, 某日应邀前往拜访,客厅里的墙壁上挂了一幅中国地图,忽见地图上用黑色记号笔涂划了很多的墨迹,不知是何用意?询问后方知是这几年间曾自驾越野型摩托车,千里走单骑所经过和到达的地方,并拿出沿途彩照一一说明。余大为惊诧,一个年逾六旬的干巴老叟竟然会有如此壮举。实在是令人振撼、令人咋舌令、令人诧异、令人惊叹、令人鼓舞、令人深思、令人羡慕、令人叹为观止......同样是人,同样是同龄人,差距咋就那么大呢?!余自叹弗如,故诌出几句以表钦佩之意。
越野有老将,当数张孟武,年龄逾花甲,铁骑走天下。
路遥何须惧,历经寒与暑,驰骋万里途,胜似逛巴扎。
饥餐沙与尘,渴饮冰和雪,疾风现劲草,岁寒知松柏。
飞车扫六路,乱云初乍起,白发也冲冠,风烟望远山。
千里走戈壁,风沙寻迷途,天山南与北,任尔留足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身披风霜雪,再向险路行。
远踏巴与蜀,飞越秦岭涧,千险和万阻,怎畏蚕丛路。
他乡为异客,嘉陵洗征尘,无心争日月,长征仍未还。
再向甘陕宁,塞上寻江南,飞车跃黄河,笑谈贺兰山。
西夏王陵前,云起现龙骧,千古论飞将,豪情威四方。
穹苍何壮哉,残阳催征人,茫茫行古道,不见毗邻争。
夜阑寂无声,犹闻饿狼嚎,此刻思燕丹,何处水犹寒。
云龙远飞驾,天马自行空,何言征程苦,豪气冲九天。
口叼莫合烟,痛饮老白干,仰天或长啸,高吼大风歌。
人活精气神,发奋当自强,我等虽同龄,愧颜无处藏。
淡泊名和利,远离是非场,生当作人杰,夕阳何辉煌。
注释:
1,逾:超过,越过。
2,“铁骑走天下” 一句,取之歌曲《骑马挎枪走天下》词,演变而来。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诗句
4,毗邻:毗:连接,毗邻泛指左邻右舍。走到茫茫的古道上再也见不到邻居们的说笑吵闹之声。
5,尔:你。
6,乍:忽然,乍起:刚刚起来、忽然起来
7,蚕丛:即由陕西入川的秦岭蜀道。[唐]·李白《蜀道难》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句。  蚕丛鱼凫: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髻咙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成都记》鱼凫猎湔山,得道乘虎而去,杜宇遂继鱼凫。秦惠王灭蜀,封公子通为蜀侯。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都城。后置蜀郡,以李冰为守。李冰穿两江,建都江堰工程,为人开田。百姓享其利,蜀人   始通中原。
8,龙骧:骧,马奔驰,腾跃。[三国·魏] 曹植《离友》诗中有:“载东奔兮马繁禳”句。
9,嘉陵:指嘉陵牌摩托车和嘉陵江 。
10,残阳:有诗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1,穹苍:即“苍穹”,天空。[三国·魏] 曹操《武帝诔》:“兆民号啕,仰诉上穹”。[唐]·李白《北上行》:“磴道盘且峻,谗岩凌苍穹”。谗:chan山势险峻。
12,燕丹:燕国太子,名丹,公元前226年,秦王翦破燕,入蓟,迫燕杀太子丹。
13,“水犹寒”:公元前227年,燕王喜28年,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秦王,不中,秦杀荆轲。荆轲出秦前曾在易水河边唱:“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易水:在河北易县境内。
14,“大风歌”: 指[汉] 武帝刘邦《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平定黥布还都,经过家乡沛县,召集乡亲饮酒。酒酣,刘邦亲自击筑(乐器),作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15,愧颜:羞愧、惭愧的脸面。
16,“生当作人杰”[宋]·李清照《乌江》诗句。
二零零七年  夏初
关 于 会 议 合 影 小 议
余在机关工作多年,年年月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会议,按会议内容可分:精神传达会议、学习落实会议、经验交流会议、组织工作会议、宣传工作会议、参政议政会议、妇女工作会议、教育工作会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文明会议、年度总结会议、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会议名目繁多,令人折服。所有的会议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及时的、而且是一个团结的、严肃的、胜利的……真有些会议高手竟然能琢磨出这么多的名目来。我从一个“白痴”终于磨练成了“高级会务师”。有些单位竟借调我去组织大型会议的会务工作。
不管是什么会议,开幕式以后,按照惯例必定要全体代表合影留念,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议议程,必不可少。余虽在机关工作了二十多年,始终搞不清楚合影留念究竟有什么意义?直到退休多年,去年被反聘回单位纂编地方志时,才弄明白合影是为了撰写史志时保留的重要历史影像资料,可以图文并茂,其它倒想不出来还有什么用处。余曾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盟中央领导人、各省区市的领导、自治区党政领导、各地州县市的领导、外单位和本单位的各位领导多次合影,拿回来随手一丢再也没有什么用处。试想当自己工作、生活等诸方面出现什么问题,总不能按图索骥,拿着合影去求助某位领导吧,可能仅仅走到门前三米处,就被警卫呵斥止步。正如样板戏《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词:“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祥。”所以在各种合影时余是常常脱岗,因工作经常是组织、安排合影,倒是也有不必列队参加合影的借口。因为常期做会务工作,对于会议合影便也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且听余慢慢絮叨:
一:组织安排,尽管机关有几架照相机,一部分人手中也都有私人照相机,尽管也都会照相,自己也可以解决问题,还是花钱请专业照相技师来拍照稳妥,必尽人家是吃这碗饭的,技巧、设备都是不能相比的。都去自己照了,照相馆还吃什么呢?关键是拍坏了、照砸了,责任也明确。自己去照,万一出现问题,“老公公背儿媳妇过河——出力不落好。” 反而会成为工作上一大失误, 落得个不成熟, 影响个人仕途,这才是大事。
组织一次会议合影,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之前就要到照相馆去联系好,敲定具体时间、地点、联系人姓名、电话号码以及届时是否需要专车接送等等问题。临需拍照前一两天还得要再用电话和照相馆联系上一、两次,算是最后敲定。要反复强调,不厌其烦,总之小心无错。1986年9月份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召开《民盟西部省区市第二次盟务工作座谈会》,原已经联系安排好照相馆,并说好到时间有专人专车接送,可是机关算尽还是出现了问题,到了要照相的那天,自治区四大班子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都一个个戳到那儿等着照相时,迟迟不见去接照相馆的车子来,会务组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发现开车的司机姜建新还站在那儿笑呵呵地看热闹呢,过去一问才知道是某位领导临时乱了阵脚,瞎指挥,不让已经准备出发去接照相馆的车辆行动,而且还不及时告诉会务组,造成了这场事故。这也是这位领导的老毛病了,每当关键时刻总会“掉链子”,这也难怪他,原来没有当过领导,基本上属于“转世灵童”一类的干部,一步登天。总会不时的露出一些“老虎吃天——不知道从那儿下爪子”的表现。反正领导出错不算错,归结到底还是具体工作人员没有尽到责任,赶紧想法临时补救,幸好青海省的会议代表光绍天带着一台不错的照相机,而且照相技术也很好,主动承担了合影拍照任务,总算是解了围,光绍天自然也就成了朋友。朋友就是在要紧三关的能拔刀相助的,或者说在要紧三关的能拔刀相助的,自然也就成了朋友了。
光绍天是青海省一位书画家,原在青海省出版社工作,后调到民盟青海省机关工作,一个“书呆子”到了尔虞我诈的官场,肯定是如坠入五里雾中,始终也没有混上一官半职,终日闷闷不乐,寡言少语,身体每况愈下,书画作品却日见炉火纯青,退休后回到南方,在苏州定居。
所以,不能不重视会议合影的组织安排工作。
二:入场列队,按照国人的习惯叫“梁山好汉排座次”,不能乱了身份,谁先走、谁后行,谁坐中间、谁坐左边、谁坐右侧、谁挨着谁,谁站前排、谁站后面,那是大有学问,需要事先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完全彻底、明明白白的调查了解。先入场的绝对是身份低、资历浅的代表,他们需不顾个人安危上架子。架子最高一层离地面近两米高,站到上面不易往后看,容易头晕、以防不测。一排排站好以后,女代表开始上场,女代表往往人数少,但作用非同一般,要蹲在领导前面。那怕是脊背,领导看见一排花花绿绿也会赏心悦目。这与主席台前面摆着一排花盆是异曲同工。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女代表都适合蹲在领导前面,对一些年龄相对偏大的、形象不佳的女代表,会务组就要巧舌如簧,好言相劝,考虑她们身体状况不易久蹲,请她们站到领导后面两侧去,以防有碍观瞻,影响领导参加开幕式宴会的食欲。代表全都排完站好以后,再鼓掌欢迎领导入座。为什么领导要最后入场呢?领导不是一般代表,不能与一般代表混在一起,让照相师傅和会务组的人挥来呵去,领导进场早了夹在中间容易烦躁不安,朝前看的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眼睛疲劳,这样会影响领导形象。
照相姿势按照会议代表的身份、职务、性别,绝对只能分成蹲、坐、站三种,至少目前还没有推出第四种姿态来。
全部准备就绪后,就开始拍照了,照相师傅往往是高喊:“准备开始了,一、二、三”,然后按动相机快门,代表们则齐声回答茄子或黄瓜或西红柿一些蔬菜名,为什么要喊蔬菜名也是我长期困惑的问题,为什么不喊点荤菜,如鸡鸭鱼肉呢?或者是鲍鱼龙虾,或者是比萨、汉堡、蛋塔呢?照相师往往会重复拍照两、三次,以便个别代表挑剔并能够有所选择。以防止某些代表,特别是领导同志无意中挤眉闭眼、张嘴呲牙、低头侧身、谈话嬉笑等不佳尊容,会务组落得个办事不力的罪名。
站在合影队列前,端详各位正襟危坐的表情,不由心里暗自思量,看着每位代表由于身份不同,外表和心态自然也是迥然不同。站在后面一排的少壮派个个跃跃欲试,同时也在羡慕坐在前排的风光, 心中暗自思量, 有朝一日也能挤到那排座上, 那怕是两侧最端的位置呢;而年龄偏大的,已经错过了年龄优势,大势已去的代表只是希望赶紧完事,及早离开这危险之地,万一挤下去就会乐极生悲了,工伤不是工伤,私伤又实在冤枉,还影响吃上几天不要钱的美味佳肴;坐在前排的也并不是个个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两侧的代表总希望能往中间挪上一两个位子,当然最好是一屁股到位,直接坐到最中间,省去多少奋力拼搏;而坐到最中间的并不轻松, 悄悄地环视一周,也发现了不少虎视眈眈的目光如一把把利剑一般,狠狠地刺向自己身上,也为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的哀叹,仍然还要强颜, 努出一派和蔼大度、笑容可掬的表情;蹲在前排的女代表照例是叽叽喳喳,唯恐引不到身后座位上代表的注意,虽然还不至于“傍”上个什么官,起码得留下点印象,广种薄收,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起到个什么作用。
照完以后会务组还要声嘶力竭的高喊:“请大家返回时,顺便带一把椅子”。当然还是老规矩:“坐的不搬,搬的不坐”,这些活都是排的最后,站的最高,资历最浅的人做的。有些代表还会一手一把,大步流星的专门在领导脸前晃来晃去,生怕领导看不见自己的表演,他们决不会放过任何一次表现的机会,心中美滋滋想着:“今天好好搬椅子,明天就能坐椅子!”但愿如此。搬不完的座椅就全是会务组的事了,还是不要看别人的笑话,自己且得出把力气呐。也需要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搬吧,累了,一会在餐桌上还能多吃点。
2008年. 夏  日
小 游 鲤 鱼 山 之 胡 说
鲤鱼山位于《新疆医科大学》北面,原来是郊区的一座小土山,从山体外形看象是一条鲤鱼,故而叫鲤鱼山。过去的鲤鱼山是一个土山包,鲤鱼头插入新疆医学院内,山下是医学院的锅炉房、维修车间、浴池、太平间等设施,鲤鱼尾巴是乌鲁木齐市砖瓦厂,砖瓦厂生产了四、五十年,年年挖山取土不止,把个肥嘟嘟的鲤鱼尾巴吃的一干二净,夷为平地。因为环保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砖瓦厂早已经无影无踪了。随着市区不断扩延,鲤鱼山也就成为市中心的一座山了。既然位于市中心,那就不得不装扮一凡,否则,乌鲁木齐脸面上土头灰脸的实在是有碍观瞻,有损市容。经过这些年不断的绿化,鲤鱼山的鱼头、鱼脊梁已经基本上算是树木成林、绿草如茵,象那么回事了。现在称做《鲤鱼山公园》,归《新疆医科大学》管理,《新疆医科大学》必尽精力有限,尽操心教学和医疗两大块,重中之重当然还是创收。对仅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鲤鱼山公园》,管理的还有些不尽人意,比起《水磨沟公园》、《红山公园》、《水上公园》等同类型的坡地公园景观,还是相差甚远,只能是慢慢捣鼓吧,看以后能捣鼓出个什么花来。
1958年、1959年那些年,学校都要组织同学们去植树。那个时候的小孩子虽然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并不金贵,家长也不会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个什么宝贝疙瘩,十三、四岁的孩子背上个书包,里面放上个自己家里做的发糕、馍馍,再找个玻璃瓶子灌上水,用纸卷上个纸塞子一塞,放进书包里就全活了,干粮和水都有了。有条件的家里会给孩子一毛钱,到小摊上买上一毛钱的葡萄干放进瓶子里,泡一会就成为葡萄汁饮料,就比白开水高出一个挡次,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倒是绿色饮料,饮用起来比可乐保险。但是出门能给上一毛钱的家庭还是不多的,那时候一毛钱能买三、四个大白馒头,够一家人一顿饭呢。还得要找把铁锨扛上到学校集合,排队步行到鲤鱼山参加植树劳动。有的家中连把铁锨都没有,有位姓范的同学,好象叫范保新,竟提了一把斧子,他还以为是上山砍柴呢。鲤鱼山距市中心有四、五公里远,现在的孩子不打的,能乘公共汽车就是家长的造化。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条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福分,硬要拉到过去那个时代,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想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吗?还想受点阶级教育吗?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治国安民办法,现在,那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办法显然是不行了。也没有那个孩子能够吃下这份苦头,也没有那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宝贝疙瘩去吃这份苦了,如果再有小孩子去植树这挡子事,父母一定是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越俎代庖了。或者是花钱雇上两个民工去代劳了。社会向前发展,只有“技穷”才会竖着比较,去会忆什么苦,思什么甜。与清朝比,与明朝比还不够说明问题,最好与周口店、半坡村比,那才能结结实实的比出差距、比出成绩、比出优越、比出功绩。
老同学李迅一直给我推荐《鲤鱼山公园》,多次怂恿我去看看,并电话约定今天一早去,在公园门前汇合。我携浑家及孙女康明月一同起了个大早,乘17路车转2路车来到北京路的大寨沟站下车,转身就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拥进一条小街内,我先与李迅手机联系后,就随着人群走向《鲤鱼山公园》。只见道路上车水马龙,吵杂不堪,原来是个早市。也搞不清乌鲁木齐倒底有多少个早市,这个早市规模不小,顺着去公园的斜坡路一直延伸到公园大门里面,有好几公里长。马路两旁的摊位一个挤着一个,吃的用的、穿的戴的卖什么的都有,与其他早市并没有什么两样。再住里走就是一堆一伙晨练的人群,在一圈跳民族舞的人堆中,李迅发现了一个像旅行箱的音响和一辆带斗的电动三轮车,这是他最感兴趣的东西,急忙跑过去,仔细端详起来,不住的与人搭讪,原来是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花了三千多元自费购置的。每天,不辞辛苦驱车来到公园,义务为大家服务,不图什么,就为了个乐呵。这与一些财迷小气、扣扣索索过日子的人是鲜明的对比,有些人整天闷在家里、形影相吊、整天里盘算如何节俭、怎么攒钱,自己日子过的也毫无趣味。常言说:与人玫瑰,手有余香,两者相比,那个对自己的身心有益,当然是不言而喻了。李迅非常喜欢这两件东西,音响带内置电池、有轮子和伸缩拉手,搬运方便,可兼放磁带、CD盘,喇叭功率大而且音质好;电动三轮车更不用说了,音箱往上一放,再装点吃的和水,想到那儿到那儿,那才叫一个美。
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七日
游 老 红 庙 子 随 想
红庙子又称老红庙子,位于市区西北方向的一座小土丘上, 距市区中心大约十二、三公里之遥。我在这座城市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在火车西站工作的那十几年中,坐汽车经过境公路时,总会不由自主的多看几眼红庙子, 远处那座红色岩石的山头上,只见树荫中影影绰绰掩映着亭台楼阁、佛殿层层,兰天上一朵朵白云悠然飘着,多么美的一幅剪影。也总听人说红庙子每逢庙会时香烟缭绕、人头攒动、非常热闹。因交通不便,我一直没有去过。曾问过好几个人,都说得有车专门跑一趟才行。坐公共汽车只能到九家湾,然后徒步很长的一段路才能走到山边,再爬山才能到红庙子,且得走上一阵子呢。有时,偶尔在一些书报杂志上看到有关红庙子的短文,总会留心注意的,也不是对红庙子情有独钟,完全是一种好奇心态,越是没有去过的地方,越是想要去看一看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红庙子好赖也是个古迹嘛,寻古探幽也是我的偏好。据各种记载,纪晓岚、刘鹗等历史著名人物都曾到过红庙子,并留下诗文歌赋。特别是纪晓岚当年就住在九家湾一带,更应该是红庙子的常客。现在,硬把阅微草堂盖在西公园里确实有点荒唐,一方面有意提高西公园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广大游客,省得再跑到九家湾找什么阅微草堂遗址。根据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札记》一书记载,纪晓岚经常赶着牛车去城里沽酒、购物,来回一趟要花去半天或几个时辰,试想纪晓岚如果住在西公园内,那就根本无需占用这么长的时间,所以根据路程所花费的时间来看,纪晓岚应该住在九家湾一带。兰州学者陈利民来乌鲁木齐参加学术会议,在参观完西公园里的阅微草堂后,露出一丝不屑的眼神说:“这是阅微草堂吗?住到这儿能写出来个东西吗?”我耐心给他“园”这个事,象是在说传统相声《扒马褂》:“清代乌鲁木齐城池很小,我小的时候红旗路、文艺路还是城墙呢,《人民电影院》门前马路当中的那个环岛转盘就是徕远门的位置,俗称小西门,徕远门用青条砖砌成,中间是主门,和马路一样宽,两边的侧门稍小一些,连着人行道。大西门就是红旗路电脑城的中山路十字路口,新中剧院就是大西门城墙根下的城隍庙,那时,西公园当然是离市中心很远的地方了,不能用现在的城市规模想象200年前的乌鲁木齐。”这个书呆子真是呆的不愿意多动一点点脑子,那个历史不是在某些大人物的手中如捏面人一般,说是就是、不是也得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是与不是不就是领导的一句话嘛,你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反手是张三去了安源,复手又是李四到过安源,今天是王五和赵六在井岗山会师,明天则是宋七和钱八到井岗山会师,把一幅开国大典的油画也涂来改去的,画上了又涂掉,涂掉了又画上,死人都不得安息,画家董希文连屁都不敢放。对于强奸犯人人都会咬牙切齿,那么肆意强奸历史的算不算也是个“犯”呢?当然不是。有人说杀一个人或杀上几个人叫做穷凶极恶的杀人犯,如果杀上几百人、上千人那叫英雄了,至少是将军、元帅什么的。
六月二十九日、星期天,按户口本上的记录应该是我的生日,孩子们问我想怎么样过这个生日呢,我说去红庙子吧,咱们总到关内花钱到处找着看庙,今天看看乌鲁木齐的庙吧,这也是我很长时间的心事了,看过了就了却这桩心事了。再录些像、照几张照片留个纪念,这就是最好方式的过生日,就不到饭店折腾了。经孩子们打问118114台查询,要在克拉玛依西路的《三中》门前乘车,车经过红庙子有站,下车后上山即到。我们按照查询台的指点很快的就来到了红庙子。红庙子是一座道观,原来建在山头崖峭壁上,有些悬空寺的意思,这是乌鲁木齐唯一一座非常有建筑特色的庙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把一座建筑在红岩上的红色庙宇荡涤成残垣断壁残、面目全非。现在的这个红庙子也并非当年的那个红庙子,那种凌空突出的在原址上重建红庙子则困难重重,其造价、其施工难度要比在平地上盖座飞檐斗拱的庙宇麻烦事多了去了,于是就在山顶上另选了一块平坦的地方,盖起了一个不大的简易四合院,大门上挂着一个横扁,上书《红庙子道观》,这就是老红庙子经涅盘后所得到的新生,给人一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名子起的拍案叫绝,就是在革文化的大命。老红庙子香火依然旺盛,每逢庙会依然是香客、信徒们接踵而至,人流不断。老百姓不管那套,是不注重外观形式的,只认名子红庙子三个字。只是我们去的不是时候,不年不节,既不是初一、又不是十五,庙里竟无一个游客,倒是安静了许多,我们在门洞下凉快一会,稍做休息。这时从西厢房幽幽地走出一个干巴老头, 蚂蚱打嚏喷——满嘴庄稼味,一张嘴便听出来是“王没钱”的老乡, 怎么看都不象是个出家人, 一问原来就是个看庙的,“ 前年由山东老家来疆谋生,年纪大了,别的也干不了个啥事,托人找到这分差事,真还不赖呢,说庙里道士十天半个月来送一次送些粮食、蔬菜,每月给200元的烟酒钱,庙里有灶具,自己做饭。平常香客很少,只是看门守院而已,这点活很轻松,不用下苦力,比在老家的时候强多了。有吃有喝还有地方住,夏天热不住,冬天冷不了,还有零用钱,细算一下,这样的条件一个月花销1000块钱也挡不住。”听罢老者的自述,我也颇有感触,真正做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不是件容易事,它要取绝于自己的格性、脾气、身体状况,还有生活条件和环境、机遇等等,常说“就范了”,那也是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有就范了。只要有一点希望和盼头,那个人也不会轻易的放弃拼搏。
二零零八年六月二十九日
看 望 老 同 学 汪 世 平
2008年3月2日星期日,在张孟武的提议下,我俩人专程去《老满城干修所》去看望初中同学汪世平,我和汪世平至少有42年没见过面了,张孟武也有10多年没有和汪世平见过面了,这个住址还是我从汪世平的弟弟汪建新那儿用电话打听出来的,通过电话才与汪世平取得了联系。
《老满城干修所》位于《新疆农业大学》院内最里面,紧靠着过境公路。那叫一个远、那叫一个不方便,住到那儿真有一种被“软禁”的感觉。这原是汪世平父亲的故居, 说起来老爷子来原是还我的领导呢, 1965年秋, 我被分配到自治区手工业管理局工作, 他原是自治区手工业管理局供销经理部经理, 老爷子为人和蔼,见了我们这些小年轻总是笑吟吟的,我非常拘僅,毕恭毕敬的叫:“汪经理好”。 老爷子总会说:“好、好,你好。”声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时间飞也似的过去了,一晃仅四十多年了。
我俩儿下了17路公交车就开始打听干修所,幸好碰到一个也住在那儿的年轻人,我俩儿便跟随着他一起往里走,倒底还是年轻人手脚利索,我追的有点气喘吁吁,从农大的前门开始,弯弯曲曲、左拐右转,估计至少有两站公交车的路程。乍暖还寒,冰雪开始消融,一半水一半冰,走在校园的便道上是高一脚、低一脚,逐渐脚底下也有些不利索了。好不容易来到汪世平的家门前,见到面后三人面面相觑,楞了一阵子,汪世平先认出了张孟武,直到我报出姓名后,才认出我究竟是那一个人。倘若我不知道我去的是汪世平家,我也绝对不可能认出眼前这位没牙的干巴老头就是汪世平。最后见到汪世平大概是1967年、1968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已是面目皆非了。
我们在一起寒暄了好长一阵。
汪世平上初中时,年龄偏大、当时已经有20多岁了, 而且比一般同学的身材要稍高一些。 父亲是老革命、老红军,出身好、根正苗红,本人学习成绩好,当时大概是个班长或者是个团支书之类的班干部,平时趾高气扬、盛气凌人,总摆出一幅学长的模样。1962年初中毕业后,自称是年龄偏大的原因,已经不具备升学资格,只好就业。是否真是这么回事就不得而知了。汪世平一开始在一家小集体修缮合作社做泥瓦工,以后因有些文化调到另一个修缮合作社当核算员。初中文化程度在那个年代、在小小的修缮合作社里算是个有模有样的知识分子了。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直至退休也未能混上个一官半职。真不知道上学时那个劲头到那儿去了。一个小集体所有制、街道企业的退休工人,也只能参加社会保险,每月领取几百元的生活费了。俗话说“从小一看,到老一半”的说法未必能够成立,至少在汪世平身上就不灵了,应该是“从小一看, 到老难断”! 象汪世平这样根正苗红的条件应该是有一个完美的前景,而他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一个结局呢?只能说明那个时代的领导干部是清正廉洁的, 是不谋私利的。尽管当时的领导干部也有各种缺点、错误、毛病,但是贪污腐化、贪赃枉法,事事专为个人利益、为子女利益盘算却极少有的。时过境迁,如今的各级领导干部已经不可能出现那个时代的标准。不会贪污腐败、不去行贿受贿的已是凤毛麟角的稀罕物了。
我不知为什么突然产生出一些为老同学汪世平鸣的身世不平而感叹,也为老同学汪世平叹息。
二零零八年〈三月春风学习雷锋〉之日
十 一 上  雅 马 里 克 山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是个好日子。黄历上明示:宜修造、动土、竖柱、上梁、经络、开市、仅忌嫁娶、酝酿只有两项,宜与忌均无有关爬山提示,所以非常适宜爬山活动。我一向不迷此信,纯属玩笑而已。
昨天,在李迅电话提议下,我们又开始了爬雅马里克山的活动。去年最后一次是9月27日,也就是第十次上雅马里克山,是人数凑的最多的一次。当时我是乎已经觉察出这可能就是2008年最后一次爬山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和爬山一个道理,攀上顶峰后就只能开始走下坡路了;爬山人数最多时就是应该散伙的时候了。主要原因还是天气也越来越冷,对心脑血管疾病尤为不利,只好罢手,见好就收。
昨天与李迅、韩莹霜已经约好了10:30时在火车南站集中,可是到了早晨李迅来电话说他的光碟刻了一半,可能要晚一点,让我们先上山,他随后追上来。韩莹霜来电话说他正在吃饭,10:30时再从家里出发。反正我是一个人,又没有其他事,就等着呗,天气还很冷,到了中午山上也不会热,晚就晚一点吧。
10:30时韩莹霜来电话说,准备出门,我坐上44路公交车到了大江市场时,韩莹霜来电话询问,原来他已经到了火车南站。车到南站,我在车上看到韩莹霜、雷跃辉在着急的四处观望着。下车后,我们三人一起向雅马里克山走去。
今天是2009年第一次爬山,天气还很冷,山上还有很多白皑皑的积雪。我们从市区的“春天”走向山上的“冬季”,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今天是韩莹霜、雷跃辉两位身强力壮的人相伴,提议走新开的石子路,把雅马里克山上的各条道都走一走也是个非常不错的建议,我们三人一进山口就向右拐走向新路。走出200米以后就不能沿着这条石子路继续走下去了,石子路平平的一直向前延伸,并不通向高处的841主峰,我们开始爬坡。这是一个有100多米长的山坡,至少有40多度,加上残雪、碎冰、积水、石块,树沟,并不好走。我们坚难的爬了一多半时,李迅赶来了。我歇息了两、三次才爬到山顶,定眼一看,原来已经到了高压线的铁塔旁,也就是说走了一多半的路了。付出的代价不同取得结果肯定不同!乌鲁木齐市区上空的黑烟的密度、厚度、遮盖面积比夏天更加严重,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竟找不到楼房建筑的影子。我们就生活在这样劣等的空气质量的大环境中,每天还洋洋得意的赞美着:“今天天气不错,碧空的兰天!”那是没见过青岛、大连、海南那里的万里晴空,可怜、可悲。这时,李迅匆匆者赶来了,他仍然是忙于摄像、拍照。我们仍走小路,路上还是厚厚的积雪,本来就是羊肠小道,再加上积雪就更难走了。最后的这段路全是西北坡阴面,所以才可能留下冬天沉重的痕迹。偏偏今天没有带手杖,走路需格外当心,摔一跤可不是轻的,自己受罪还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事,关键是不能给别人找麻烦事。
到了841主峰后,从西北方向刮来浓浓的黑烟,夹杂着淡淡的气味涌入市区,更加增添了乌鲁木齐市内的烟尘。这股黑烟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那个方向仅有西山煤矿、小型的塑料厂,怎么闹腾也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动静。
我们在烟雾中小憩片刻,从上山来的小路向山下走去。这有点不附合张孟武所说的锻炼之道:不但要有适当的难度,时间也得凑够。
下山时已近3点,冰雪溶化,污水横流,泥泞不堪,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道路非常难走,我几乎是蹦蹦跳跳的下山的,无形中增大了运动量,而且还是全身运动,今天锻炼的还真可以。
到了火车南站,李迅还邀请我和韩莹霜三人去他家玩。我们斩钉截铁的、毫不犹豫的谢绝了,我们缺少的正是李迅那股子不知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看着李迅没有丝毫倦态的样子,我不由感叹万分,望尘莫及呀。
今天表现尤可,当时还不觉的累,到了晚上双腿肌肉僵硬,幸好许艳夫妇来了,女儿邦我锤打了一阵。晚上一定会睡的很实在,也不可能失眠了。
正是
严寒时节攀雅山,年过六旬不为难,盘山路上疾劲步,羊肠小道勇争先。
黑烟浓雾罩首府,乌龙飞舞群楼间,远离闹市有静处,几缕白云绕西山。
积雪尽掩层林绿,寒冰横卧峻岭间,脚下难寻夏时路,雪水横流举步艰。
莫图安逸劳筋骨,锤炼体肤当笑谈,隆冬之时挥热汗,自有乐趣在山巅。
2008年3月8日
住  院  琐  事
10月14日一早起床后,即玩电脑至中午,忽感头昏目眩,赶紧躺到床上休息,一躺下顿觉天旋地转,头晕恶心,难以忍受,大有末日来临的滋味,忙喚浑家前来,浑家乱了方寸,要送我去医院治疗,此时,我已是难以行动,还是先静臥一会再说,浑家给我打开了氧气瓶。几分钟后便昏睡过去了,待醒来时已经过了几个小时,自我感觉有了明显改善,勉强的可以慢慢走动了。诨家陪我去医院,先去了《自治区中医医院幸福路分院》,这里的病床已全部滿员,我们只好转身去《军区23医院》,门诊医生作了简单检查便说,最近气候变化无常,气温骤降,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病情多不稳定,住院的人很多,你还是住院吧,赶紧仔细检查一下,先输液。我住进病房后,医生经过询问、检查,立即开始输液。大概从20:00点开始,一直输到凌晨2:00点多钟才完。因为护士要不停的过来观察,室内高悬着一支40瓦的日光灯也沒法关掉,非常刺眼。同病房另两位病人不但毫无怨言,还说:“你睡吧,我们替你看着液体瓶”,这令我很感动,暗自庆幸遇到了两位通情达理的病友。
几天后,我们就非常熟悉了,一位稍年轻的叫刘xx,52岁,老新疆人。是二道湾村的农民,土地被征购了,有钱了,盖了两院楼房,靠房租过着惬意的日子。刘xx非常勤快,每天不但为同病房的病友提开水,还邦助其它一些病房的病友提开水。早晚主动拖病房里的地面,显得精力过剩。他患慢性胃炎,经过10多天的治疗大为好转。刘xx的老婆每天送来早饭和午饭,下午自己回家吃晚饭,21:00点以后再溜溜达达的返回病房。刘xx的老婆名叫王xx,白刺刺的皮肤,高高大大很壮实,穿着打扮总是夹克衫、紧身裤和长统靴,给人一种桀骜不驯的感觉。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一天刘金成给护士长借了点钱,不料被王xx看见了,又哭又闹不依不饶,非说给了厚厚一沓子钱,刘xx百般解释都不行,说:“我住院带那么多钱干啥呢啥?”王xx胡搅蛮缠的说:“谁知道你想干些啥事情呢?”气的刘xx在众人面前又不好发火,只有笑嘻嘻的用维吾儿语一连串的骂着王小晓。
另一个叫候xx,79岁,原大十字百货公司的营业员,乡音未改,一听讲话便知是江苏徐州人。候xx由40多岁的小女儿候x照料,这个小女儿与其父同一个单位,十字百货公司,这个单位早已破产,不见踪迹。侯x每天一早从火车南站自己家出门,到街上买好早餐送到病房。一面耐心的照料老父、一面却不停的辱骂自己的父亲。老头子却是嘻皮延脸的说:“这丫头是个苕子(傻子)、半苕!”我们大惑不解。老头子不在时,侯x痛哭流涕的道出实情。
侯x的父亲从年轻时,16、17岁就开始胡嫖乱搞,一直到现在仍未悔改。年轻时因嫖开除公职,她母亲看在一堆儿女的份上又邦他重新找到工作,但是他毫无悔悟之心,仍然我行我素。20年前她父亲与已经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的母亲离婚,另觅新欢,在火车站广场找了一个20多岁的从四川来疆的盲流,连侯荣都不知道有沒有正规的结婚手续。现在侯荣的母亲住在石河子的姐姐家,姐姐、姐夫均为下岗工人,收入不高,生活也很困难。有一个哥哥和弟弟,都无正当职业,各自有一大家人。10多年前,当父亲的丑闻传到她丈夫的单位后,她丈夫嫌丢面子也和她离了婚,她现在带着一个20岁的女儿靠微薄的社保工资为生。她们家在雅马里克山大江市场那儿有一院房产,两层共有40多间房子,每年可收取不菲的房租费。房产证上房主是她爸爸的名子,她怕父亲去逝后,房产流落外人手里。候x为此事整日愁眉苦脸,说好好一个家庭让这个父亲搅的四分五裂,老母亲瘫痪在床并患有精神病,兄弟姐妹家家生活都在痛苦不堪的日子里煎熬。而这位近80岁的候xx依然每天去火车站广场寻找“猎物”,他大言不惭的在病房对我们讲,沒有手续的老婆我有好几个呢。
在候xx住院10多天时,他的现任妻子谭XX从阜康农六师105团来看望他,一看这个谭XX仅有40多岁,是标准的老夫少妻。候新昌一见嘻笑颜开,“老谭、老谭”不停的叫着。候x说他父亲在家里总叫小谭,出了家门当着外人不好意思叫小谭,改称老谭。仅住了12天医院的候xx急于要求出院,想和他的老潭一起夫妻双双把家还,医生拗不过候xx,只好由他去了。候xx俩口走后,侯x又痛诉了父亲的“道德罪孽”。原来“老潭”在阜康的农场有一个家庭,并和丈夫及几个子女一起生活,这个现任丈夫不知道出现在候x以前还是以后,也不清楚这个丈夫和候xx那个丈夫谁是“合法丈夫”,谁是“拉帮套的”。候xx每月要亲作赴农场送工资,老谭一家老少欢欣雀跃迎接这位财神爺,好吃好喝款待几天。
候xx前脚出门,后脚挤进了新病人,二建的一位退休工人李xx,大约71岁,河北河涧府人,身体瘦弱,明显的病态。原来,老伴过世仅仅两年, 女儿出嫁, 虽住不远,却常时间不回家, 儿子无正式职业, 四处打工,也看不起收入微薄的老父,每天晚上送来一小罐沒有菜叶的面片,也就一碗饭,李老汉还舍不得吃完,晚上吃一半,剩余一些做为第二天的早餐。到了第二天早晨倒点开水一搅,呼噜呼噜的吃了,饱不饱就那回事了。病房其他人看不过去说,对面小饭馆饺子味道不错,两毛五分钱一个,你打个电话就送到病房里了。李xx连忙说:我最不爱吃饺子了,没什么吃头。他对我讲:我已经有好几个月沒有领工资了,并表现出沾沾自喜的表情。我想他一定是在为儿子存钱呢,儿子30岁了,该结婚、买房了。
李xx得的好像是老年忧郁症,愁容满面,整天絮絮叨叨的听了叫人心烦。什么工资比别人少了、住房比别人小了……我看一切都是命,怨天尤人全都没有用处。但是,人活着就是个“精、气、神”!这个李xx已经么没有了“精、气、神”。实际上他有1000多元的工资,有社会医疗保险,生活、看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精神垮了。
这次住院遇到这三个病友:刘xx属于“种地的穷死,买地的发啦”那种人;候xx属于只为自己活着,对社会、家庭、子女极其不负责任的那种人;李xx属于自己没本事,却总羡慕、眼热比他过的好的小市民。三个人各有特色,各有各的命。
这正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万家愁”
2008年10月底
“吃  相”小  议
接连撰写了两篇有关饭菜小吃的文章,其中不免总要提到吃的姿态、样子、方法、办法等,怕跑题总是躲躲闪闪,今天专门就吃相痛痛快快的论证一凡。
论点: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睡有睡相,吃一定有吃相了。常言道: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即是老祖宗所制定的标准姿势了。这里面却偏偏没有指出吃如什么。小时候稍有不慎,便会遭到父亲的呵斥:“坐没个坐相,吃没个吃相。”心里不服嘴上又不敢顶撞,“怎么吃就有相了?” 所谓吃相各有各的理解,看来难有统一标准。我理解所谓吃相就是吃喝时的姿态和样子吧,应该与生俱来,再受些后天的启迪教化,逐渐形成了个人所独有的习惯动作。如有的人落落大方、有的人落拓不羁、有的人萎萎缩缩、有的人虎吞狼咽……吃饭时,温文尔雅、细嚼慢咽被看做有修养,反之,就是粗野了。但是,有意扭捏作态却反而让人倒胃口了。
一,论吃相的环境差别
1,吃相的大环境
吃相总是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能吃上个饭就很不容易了,一见到能吃的东西,那里还会考虑什么吃相不吃相,恨不得一口吞进肚子里去。什么哈喇的油渣、变质的糖渣、发霉的麸友、腐烂的菜邦子我都吃过。那时报纸上总宣传:“吃好、吃够标准、吃卫生,”只字不提吃饭根本的标准——吃饱。因为粮食定量偏底,副食品奇缺,不可能再触及大家都敏感话题,只能打“外围战”,绕过来绕过去就是不说“吃饱”二字。
“吃好”可能是提醒你吃慢点,别噎住了,三下五除二吃完了,没有人再施舍了;“吃够标准”可能是提醒你就那么点定量,不要抱怨厨师给少了;“吃卫生”就更简单了,吃不饱不要紧,吃卫生才是大事。吃的再多不讲卫生,染上肠胃疾病,上吐下泻,白白糟蹋粮食,多可惜!那些年月很少有人再提到吃相。能搞到一点点能吃的东西,那还能顾及到什么吃相不吃相呢!
那时候杂粮多,几乎顿顿离不开苞谷面发糕、苞谷面烤饼、苞谷面糊糊、苞谷面搅团(更加稠的糊糊)、苞谷面面条(钢丝面),佐餐不是自家土制的咸菜就是红豆腐。也不知道那位高人发明用高梁面和红糖做元宵,味道还不错。这种红面、红馅的红元宵还能煮出一锅红汤,锅里、碗里、嘴里一片红,一派喜庆,极附和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审美观,更贴近当时的形势,全国河山一片红。但是,这种元宵不可常吃、也不能多吃,嘴上舒服了胃却受不了,而且,出恭也有极大的困苦。试想,常年累月吃这些食物还需要个什么相吗?
文革时,军代表不断的组织大家学习,反帝防修、斗私批修,有位年轻气盛的职工说:整天缺油少肉的,尽吃苞谷面发糕了,咋可能变修呢?由于该同志“根红本正”,又是“三块钢板”式的人物,军代表也无可奈何,只能一笑了之。如果是出身不好,或者本人多少有点“问题”,那问题就严重了,轻者是对现实不满,重者就是向红色政权反攻倒算了。非得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上中学时,学校食堂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吃炸酱面,其实酱里并没有多少肉星,但是,同学们个个是生龙活虎,在一场争夺战中短兵相接,愣是能把炸酱和面条甩到桌子上、墙壁上和地下,多少沾点荤腥就全然不顾“吃相”了。
大概是在60年,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芦草沟乡割麦子,每天就是三顿稠粥,俗称为“粘饭”(粘,音读做:然)。每个班组一盆,吃完了不再增添。绝大多数同学只带了一个饭碗,唯独王自林同学带了两个饭碗,这确确实实是先见之明,棋高一着。他可一次盛两碗,吃一碗、凉一碗,吃完第一碗赶紧再盛好凉着,端起早已凉透的第二碗吃着。其他同学只能顾不上热粥烫嘴,硬是三下五除二的吞下去,个个烫的眼睛里含着泪水,呲牙裂嘴,生怕吃不到第二碗,那还有闲情逸致去考虑自己的吃相呢。
80年代初,民盟逐步建立各级组织、回复活动,会议不断,各种名目的聚餐、宴请、工作餐、招呼饭也相应多起来,有一次在《新疆饭店》会餐,我看到“新大”、“师大”极个别的教授用餐时也是兴高采烈的在竹筷飞舞、大快朵熙。教授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道貌岸然,彬彬百礼的模样,怎么进餐时也是这般吃相?也难怪当时有民谣一针见血的描绘出个中缘由:“十等人是教师,山珍海味认不全”。
2,吃相的小环境
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架不住人口众多。小时候,兄弟姐妹多,尽管父亲工资不少,架不住人多、嘴多,住房也不小,同样的原因,一个园餐桌只能紧靠着墙摆放,自然也坐不了几个人。能上台面的只能是为家挣钱,有贡献的大人了,我们几个孩子端上饭碗,夹上一些菜,找一个不碍事、不蹭眼的地方悄悄的去吃。试想,处于这么一个条件和状况,怎么可能再会培养出来个坐有个坐相,吃有个吃相的孩子呢?更加严重的是还不仅仅只是个坐相、吃相的事,几个人围一张桌子在昏暗的灯下学习,几个人睡一个土炕,几个人一个用尿盆子,几个人用一个洗脸盆,几个人用一条毛巾、几个人用一个漱口杯……学习相、睡相、排溺相、梳妆打扮相、等皆有“大有毛病”。这些相,在我前面所提到“受后天不良的启迪教化”后,怎么会派生出上流社会的高等华人的举止呢?所以对生存条件恶劣的下等华人来说,就不要求全责备了。
二,论吃相的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南方人比较矜持,北方人比较粗犷,吃起饭来也表现出这方面的特点。南方人以大米为主,吃起饭来是“双轨制”,一口饭,再吃一口菜,仅管是很不怎么样的饭菜也会按部就班,不可乱了套路。按照我的脾气,把菜拨到米饭里,用筷子一搅,呼呼噜噜的就吃完了,何必那样循规蹈矩呢?当然我这也是从小在“小环境”中养成的习惯。南方人不仅仅吃米饭如此这般,吃起拌面来也是面菜分离,面先用酱油拌一下,然后也是一口面一口菜的进食方法。如果立马用医疗机械扫描食道,肯定是一截子面,一截子菜,层次分明,只能全部蠕动到胃里以后,才可能产生拌面结果。父亲在50、60年代吃拉条子时都是这种办法,是乎还没有彻底背叛老先人的习惯。随着在疆生活的时间不断延长,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思想改造,吃相渐渐的也随入大流了。
1965年秋去西安上学,乘坐乌鲁木齐——上海54次火车,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不知道该怎么折腾好了。那时物价确实不高,一份头号铝制大饭盒的盖浇饭,有肉片或红烧肉、有几片香肠、有青菜,才三毛钱,一盒就足以吃饱。但是,我们偏偏去餐车上解决三顿饭,几个同学点上几个菜,吃大米饭。一碗米饭仅4分钱,我们每个人一顿都能吃上十碗八碗的,小小的餐桌上往往挤着好几摞空碗,别的旅客看的都惊讶。越是有人看我们越亢奋,更加甩开腮帮子猛吃一气,全然不顾什么吃相,还是年轻,拿着丢人当荣耀。当时都是20岁,正是能吃的年龄,其实上海人的饭碗还没有我们新疆人的茶碗大,那么多碗的米饭也就是家里两碗的量。况且,当时乌鲁木齐大米很少,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只有一市斤质量极差的陈米,平时很少能吃上大米饭。
我曾听一个朋友讲,文革初期他去陕北探亲,待返回时,十五、六岁的小舅子送他到火车站,在小饭馆里看见大米饭,楞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朋友给他买了几碗,这个从未曾见过大米的小伙子也不吃菜,一口气竟吃了十多碗米饭,还感叹的说:“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对于这样的人,怎么还能要求他的什么吃相呢!
1980年与同事去南方出差,在当地朋友再三的邀请下,到家里去做客。朋友盛筵款待,愣是摆了一桌子菜,当然餐桌也不太大。餐桌不大的原因是房子太小,桌子大了凳子没处放。桌子小了菜盘子相应就小了。就如同咱们新疆人吃饺子的小碟子,星罗棋布挤在小桌子上倒也壮观,半个松花蛋一盘、一个鸡爪子一盘、两片卤牛肉一盘、四粒香肠一盘、五棵水煮带壳花生一盘,也不怪主人吝惜,只因盘子太小。面对盛餐饥肠辘辘,还要装作一脸斯文,举箸不定,始终是徘徊于欲夹却罢之中,欲罢肚皮不答应;欲夹也不敢造次,盘子太小,食物太少,夹上一次就会腾出一半空地,太眨眼了。乘着主人离席上菜时,我同事说:“我就恨不得拿起个盘子倒进嘴里,费这鸟事。” 我笑着说:“我可以倒上两盘子!入乡随俗吧,今天咱俩也就拿出点吃相来。” 同事说:“你不用说,这顿饭肯定能吃出个好相来,忉其不敢忉,夹其不敢夹,尽谝闲传了。”
199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部分领导、编剧、导演、作曲,一行十多人来疆考察,我们在饭店设便宴招待远道的客人,事先和饭店用电话联系定餐,我忙于其它事情,并没有去饭店商议具体的菜单,仅在电话里告诉了饭菜标准。开始吃饭时,照例先上了一桌下酒的凉菜,在我面前摆了一盘好像是脱骨的鸭掌,我夹起一筷子塞进嘴里,刹时间,一股强烈刺激的辛辣之味直冲脑门顶,顿时泪如泉涌,我赶紧深深的低下头,只觉的上帝、耶稣、观音、穆罕默德……一齐呈现在眼前,我只能坚持、再坚持……直到那股子辛辣味渐渐淡化了,我抬起头来,装着无事一样,可不能在这群艺术家们的面前丢人现眼,栽份。这不仅是丢我自己的人,更严重的是丢新疆人的脸,丢我们单位的脸。也不能告诉别人这盘菜的滋味,省的显我土里巴及,啥也没有见过,啥也没有吃过。再静观其它人,凡是吃了鸭掌的表情不比我好到那去,只有过而无不及。但是广东人吃了表情好像没有我们复杂,夸张,好像南方人比我们北方人更能适应芥末味。不管怎么着,还是比不过南方人的吃相。由此,我才知道这道菜的名字叫“芥末鸭掌”。
南方人这种作态吃相到新疆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没法子吃过油肉拌面呀。吃过油肉拌面有约定俗成的统一吃相:都是先把面菜反复拌匀,左手持蒜,右手持筷,低头嘴贴盘沿,连面带菜扒拉上一大口,呼呼噜噜顿时有声,再从盘子里夹起几根长面吸吸溜溜送进嘴里,迫不及待的“咔嚓” 一声清脆,咬断半截子大蒜瓣。吃的性起,随手抓过醋壶到上一股子,酸不拉唧的气味迷漫四方,胃口大开,大声吼道:“老板,再上两个加面!” 吃的是狼吞虎咽,呼呼生风,然后一抹嘴唇上沾到的汤汁残叶,端起茶碗美美的喝上几大口,把拉条子往下冲一冲,那才叫一个痛快。如果按南方人的吃相,怎么可能嚼出过油肉拌面的味道来?
用南方人的这种吃相,去吃新疆的汤揪片子应该非常适应,一勺一口慢条斯理的磨蹭呗。不过,说不定还能听到严厉的呵斥:“人前吃到人后,还嫌做的不够!”
三,论吃相的小节
吃相确实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甚至是道德品质。很多年前,和一位同事去吃包子,这个同事把一盘包子逐个撕开,光吃肉馅,把包子皮全扔了。我再三劝说,他也听不进去,这件小事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记忆。我总认为这不仅仅是个吃相的问题了,而是故意遭塌粮食,是一种犯罪行为!老先人就曾说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这位同事家景并不富裕,老父亲一人工作,养活七、八个孩子,衣不蔽体,食不隔夜。从这件小事上就能反映出来一个人的道德!古人尚且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到了当今生活大有改善,吃饱饭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爱惜粮食,不要随意浪费粮食仍然是不可丢弃的道德底线。这不仅仅是个小节。
父亲在世时,特别注重珍爱粮食。他总是不厌其烦、反反复复的对我们说:“不要随意浪费粮食,吃掉、多吃一些都不算是浪费,随意扔掉太可惜了。” 在我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四十多年里,从来没有看到他扔掉一块干馍馍,倒掉半碗剩饭,总是会把剩饭剩菜想方设法二次加工后吃掉。
四,论吃相的危害
有些人吃相过于浪荡,全然不顾同桌人感受,大吃大喝,胡吃海塞,吸溜声、呼噜声响做一片,虎吞狼咽咂吧嘴、饱嗝儿连声不断,杯盘狼藉,毫无顾忌的剔牙,大大咧咧的漱口,旁若无人。这样的吃相能说是豪放吗?这与淳朴、粗犷、豪放根本不是一码子事。
这种吃相欠佳之处,首选当属 “吧唧嘴”。 尽管我们的祖先自古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训诫,这里包含了对安静就餐环境的一种要求。然而,长久以来,仍旧有一些人 “顽强”地固守着吧唧嘴的进食习惯。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桌就餐时,在一群进食的人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吃到忘我的境界时,在 “自在”地享受着食物撞击口腔的快感,而且逞不断递增之势。这种不雅的 “吧唧嘴”声足令人大倒胃口。殊不知,你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也就是说你的不良吃相已经危害到别人静心进餐了。事实上,在这些吧唧嘴的人中,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声音是对文明进餐礼仪的一种破坏。特别是这并不是文化高低,受教育程度能决定一个人的进食习惯。
任何不良的社会行为在熟视无睹的环境中,都会变得肆无忌惮而大行其道。我们应该倡导一种讲究文明风范、讲求个人形象的餐桌礼仪,向习惯吧唧嘴的同志进一言。对此等不文明的吃相也提出一点点善意的 “禁令”。
人们对吃喝的理解早已升级为一种交流方式。讲究文明的餐桌礼仪,不仅仅是让自己或者让别人吃饱、吃好,还是一种自律、懂礼的个人素养的一种体现。不管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自己家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吃相,是对自己文明形象的一种严格要求。
吃相不佳的各种危害并非危言耸听,吃相,关乎一个人的风格与教养。轻者影响自己的整体形象,重者亲朋好友会逐渐地敬而远之,不愿与其共餐。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小节无大碍之谬论。相信看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觉得我太苛刻了,不过,纯粹是我吃饭时的感想而已,随想罢了,其有他哉。
二零零九年  清明
为李迅先生摄制爬雅山录像撰写配词
清晨,我们迎着第一缕阳光从四面八方来到雅玛里克山的山脚下,离开熙来攘往的人群、避开连绵不断车流、躲开喧嚣吵闹的市区,准备再一次攀登雅玛里克山,心情格外轻松,此时此刻一定会想起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多么美好”。
与山相依为伴的城市并不多见,如兰州皋兰山、贵阳黔岭山、郑州邙山、南京的紫金山...... 但都不如像乌鲁木齐市和雅玛里克山相靠的如此相近,城市就在山的怀抱里,山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已经是浑然一体。
雅玛里克山也被称为妖魔山,九十年代初,妖魔山才更名雅玛里克山。
雅玛里克在蒙古语中意为“山羊之家”。它位于乌鲁木齐市的西面,约呈南北走向。主峰青年峰海拔1391米,乌鲁木齐平均海拔800米,青年峰实际仅高600米。
雅玛里克山外缘周长大约有16公里,群山婉蜒、危崖耸立、峰峦叠嶂,沟梁交错,怪石沟中灌木丛生,碰到阴天时山上乌雲翻滚,好似千百条黑龙在恶战;遇到大风便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风声在山峰间回荡,如虎啸狼嗥;若在晚上四周肃索、月光悽惨,游人非常容易迷失方向。于是,人们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说山上有妖魔作怪。传说中青烈龙、赤龙兴风作浪就被西王母压在妖魔山和红山之下,当年乌鲁木齐河就像脱缰的野马经常泛滥成灾,百姓以为二龙作祟,就在妖魔山和红山上各造一塔镇妖,以祈丰年。
在乌鲁木齐的民间曾流传着“云罩妖魔山,地上水漂船”的民谣。当年屯田筑坝的清代军民,为了乞求妖魔山“晴雨以遂人愿”,在妖魔山尾部蜘蛛山修建八腊庙,供奉地神、农神、田神、虫神等八位与农事有关的神求吉祈福祉。因此,妖魔山又被称为富寿山、灵应山。为生计走西口来到乌鲁木齐的大批关内流民更熟悉《西游记》,于是妖魔山便成了牛魔王的寓所,成为《西游记》中最生动的一页。
大概在1968年8月份,乌鲁木齐突然刮起一场飓风,全城尘土飞扬、吹沙走石,妖魔山上的镇妖塔被掀倒了。由于在文革时期,被大风吹倒的镇妖塔长时间都没有得到修复。1981年5月份,经过了四个月的维修,镇妖塔才重新在雅山上站了起来。由于没有了原来的古砖古瓦,全是用水泥和现代砖块砌成,因此只能是一座青灰色的现代建筑。。
如今美好的祈盼已变为现实,现在的妖魔山已是绿树成荫,东可望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西可赏赤火通红的西山落霞,北可看鲤鱼翻跃逐浪,南可见燕戏碧水荡漾间。
“三峰隐翠环微露,双塔凌宵影不齐”,神奇的妖魔山成了乌鲁木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面有你、我、他共同挥洒的汗水,有我们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
闲暇时, 甩开沒完沒了的家务,离开案头和电脑桌,约上几个同学、朋友,换上宽舒轻松的便装,从忙碌回到休憩、从尘嚣回到宁静,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润吸清新的空气。
登上雅玛里克山是一件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登高以望远不但可以活动我们已经有些疆硬的身体,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进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
登山运动能增强我们的体质,登山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体力支持,没有足够的体力是很难完成登山任务的,在攀登的过程中, 我们的四肢得一伸展,我们的肌肉耐力得到了锻炼,我们的肺活量得到了充分舒张,随着一步步攀上高峰,能使得我们出力流汗,大量的汗水排除体外,还能够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人体代谢物的排除,防止人体代谢废物的过度堆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能力。
一曲浑厚的西北风、一个恬淡的人生境地,在此可以领略到大山雄壮的韵律。
经过经常性的登山运动锻炼,人的身体肯定要比没有经过这样锻炼的人要强壮很多,能够抵御环境、气温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放松我们的心情。
当我们经过努力攀登到山顶的时候,会感到山顶的自然风光与山下钢筋水泥所筑成的人工花坛肯定不同,可以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一定能够想起杜甫的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決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充分放松自己,宣泄生活中疲惫的身心,尽情的领略山川河谷的大好风光。
现在,我们双脚踏在雅玛里克山的山路上,也会联想到,我们在青春岁月的时候也曾是一座蒼翠的青山, 嫩红娇绿、露珠溅迸、壮枝蓊郁、绿叶浓荫,也常常在轻狂的梦想着炽燃青春的火焰,也曾焦渴地企盼踏上热望已久的人生旅途,攀登一座座人生的顶巅。当走过来以后,一切都觉得太平淡了,人生无非如此而已。
其实人生之路尤如攀山,沿着坦途大道平稳的走向顶点的是大多数;也有通过捷径而捷足先登,轻而易举的到达顶峰的,当然这是极少数人;也有一些人踏着蜿蜒崎岖的小路,不畏艰险到达顶点的;也有步入岐途终生悔恨的;也有尽管付出很多却一事无成的...... 人生就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 如果真有什么事情还称得上无愧无悔的话, 那就是孩提时天真无邪的欢乐、无忧无虑的游戏;年青时漂泊人生的经历、与生活拼搏的艰辛,甘苦酸甜,百味回肠;以及退休以后还能约上几个志同道合、趣味相同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邦助度过愉快的晚年。
不要懊悔少壮时沒有努力,不要懊恼事业无成;不要懊悔选错职业,不要懊恼沒有赚到更多的金钱;不要懊悔年轻时沒有注意锻炼身体,不要懊恼现在体弱多病;不要懊悔这一辈子过得太平淡乏味,缺少刺激。
活一天就要快乐一天,过一天就要幸福一天,打破自我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寂寞,离开个人小天地,投身到集体活动中,多接触新鲜事物,接受新的挑战,寻找新的刺激,增强精神活力,增强健康自信。
老同学们、老朋友们、新朋友们,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攀登雅玛里克山。
2008年 12月1日
为沉痛悼念老同学陈宁远而作
退休前,因为工作关系,我写的最多的词除了“同意”,就是“沉痛悼念”之类,不但要在乌鲁木齐是“沉痛悼念”,还要不时的赶到外地去参加“沉痛悼念”。但是,除了极个别的是发之内心,大多数都是例行公务。而今天沉痛悼念老同学陈宁远绝对是出之肺腑深处,我在无限的思念中和痛楚的回忆里撰述这些文字。
八月十七日下午,韩莹霜来电话说:“陈宁远上午12:00时在医院去世了。”这句话使我非常惊心。陈宁远前几个星期还与我多次通电话联系呢,互相开玩笑、说一些相互勉励的话,他所发来的短信仍然留存在我的手机里,怎么会说去世就去世了,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立即把这一噩耗转告转告了倆人曾各自跟随父母亲同住在明德路“一小”院內、陈宁远的好友曹钧,曹钧也表现出极大的惊讶,并感叹的说:“这个陈宁远呀,就沒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也死的太早了。”曹钧一凡话引起了我的很多回忆。
大概在1960年左右,陈宁远随父母亲从成都来到乌鲁木齐,转入“一中”上学。陈宁远身材矮小、肤色黝黑,但是硕大的奔篓头却是非常聪明,学习成绩突出,尤其是语文。家庭生活窘困,穿着简陋。深秋的某一天早晨上学,突然穿了一双女式拉带花布鞋来到学校,他自觉形秽,羞于见人,课间休息时也不愿到室外活动,继续坐在课桌椅子上不动,默默无语,双脚蜷到椅子下面,生怕別的同学看到,脸上看不到絲毫的轻松和快乐。但是第二天,我再也沒有见他穿那“双女式拉带花布鞋”。尽管当时并沒有一个同学议论此事,我想这件事对他的刺激一定很大,也可能与父母亲争辩了几句,这件事对他以后的处世思维和人生之路一定有深刻的影响。
陈宁远曾对同学们说,他在四川时亲眼见到纤夫们一丝不挂,光着屁股在嘉陵江兩岸拉纤。可是并沒有一个同学相信他的话,都反驳说:“你在胡说八道!”多少年后我去了四川,才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40年过去了,四川、重庆很多地方依然非常贫穷。某年在大足县出差,已经11月底了,我已经穿上羊毛衫、薄面包服、旅游鞋,看到一些农民还是破衣烂衫、光脚穿着草鞋坐在潮湿地上卖草药呢,这一場景对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有用沒用我买了一百多元的灵芝。是怜悯吗?是慷慨解囊吗?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这种草药对我并沒有什么用处,背回来以后我送给了许萍。
陈宁远的父亲可能是右派分子或者是其他什么“历史问题”,1959年左右贬出成都,发配新疆。与陈宁远的母亲同在明德路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教书。我曾经去过陈宁远在“一小”的家,实在是不象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也不象老师的家庭,贫寒、简陋、沒有生气。陈宁远曾对我讲过,他们家都不会做面食,把面粉和一下,揪成面疙瘩,放到锅里用开水煮一下,不管生熟就吃了,说的时候还用手比划了一下,不比汤元的个头儿小。真难为这些背井离乡的四川人了,只会做汤元,不会做拉条子,揪片子,至少也应该会一点点撖面吧?什么也不会只能吃这种貌似汤元的实心小面球了。陈宁远说:“我们有时也做烤饼,把面疙瘩压平,用炒菜锅烤一下就成了,我们都觉的很好吃。”我想,这种烤饼肯定还是夾生的。烤制死面饼是不太好掌握的,使用的锅和火都有一点特别的要求。比如锅最好是鏊子,锅底平且厚,火最好使用柴禾或是沫子煤,这样才不易烤煳。不管怎么样,陈家几个兄妹仍然很健康。我当时曾想过,粮食那么紧张,这种烹饪手段那一点定量的粮食怎么会够吃?
陈宁远的乒乓球打的非常好,而且晓有名气,是乌鲁木齐市业余乒乓球隊的成员,俗称“陈老六”,每次比赛总是第六名,与徐建、杨绪刚、周涛等人都是当年的球星。所不幸的是四十余年后竟会死到乒乓球上。听知情者说,当时陈宁远正在住院,肺癌手术作的非常成功,正在病房休养,观看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冠亚军团体决赛,看到紧张之处竟不由自主的从病床上跳起来,飞快走到电视机前,突然倒在地上,魂飞魄散一命归西,经医生检查是心脏猝死。陈宁远沒有死到肺癌却死于心脏病,实在有些冤。
1965年高中毕业后,陈宁远就凭他那个倒霉的爹,与升学決对是无缘。那时候还是由学校统一分配工作,也不可能分到象样的单位。和我、韩莹霜、雷耀龙、阎少泉、朱炳熙、高成航、陈四海、马金贤等一起分配到乌鲁木齐市手工业管理局。家庭出身好一些的,都早已分配到新疆日报社、军工厂、国营大型企业和学校。那时候,我不清楚别的同学内心感受怎么样,我的內心是非常痛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都是另类,是被社会筛选下来的渣子,是一群被鄙视、受侮辱的人,我们只能苟延残喘的活在这个世上。
某日早上,我们几人一起到乌鲁木齐市手工业管理局报到,该局在南门解放路,是一栋破烂不堪的二层小土楼,我们站在紧贴楼外后墙的木楼梯上,楼梯晃晃悠悠,大有摇摇欲坠的感觉。陈宁远仍不失时机的开玩笑:“这就是咱们局子了”,同学们面对着苦笑了一下。上班时间到了,大家集中到会议室点名报到,其中还有二中、六中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局政治处工作人员罗桂芬当即宣布了其中一部分人去西安学习。其中就有我、陈宁远、韩莹霜、陈四海、高成航、朱柄熙等,却沒有雷耀龙、阎少泉。雷耀龙对我说:“我也想去,你能不能帮我去给说一说。”我走到罗桂芬面前说:“我同学雷耀龙也想去西安学习,希望您能追加一个名额。”想不到罗桂芬当即应允说:“可以”,便随手在名单上加上了雷耀龙的名子。在我看来,决定一个人终生命运的大事竟会如此简单。有时就是这样,一些人的命运就掌握在另一些人的手掌之中。紧接着带着我们几个人步行到大西门新华南路路口的自治区手工业管理局政治处报到,政治处主任王桓章作了简单的训话,主要意思就是在西安学习期间,只能发生活费,不给工资了。当时我们刚刚步入社,还沒有钱的概念,王桓章究竟说了些什么,大家漠不关心,只操心那天走,什么时间走。
在西安学习期间,陈宁远表现出了非常的活跃,经常在全校联欢会上边歌边舞,我记得他所边唱边跳表演的《卡拉崑崙颂》,完全是个人臆造的动作,但是还沒有第二个人敢有如此胆量表现。另外还演过《洗衣歌》里的解放军班长,领着几个西安当地的女同学载歌载舞。这一段较长的歌舞,很吃功夫。这是他在一中上学时从来沒有显露的。足见当时的心情是很开朗的。
毕业后返回乌鲁木齐,陈宁远被分配到当时还位于小西门民主路和健康路交界的丁字路口、公安局原址后面的市手工业机械厂,做会计工作。七十年代末调入市玉雕厂、市工艺美术公司、市手工业管理局(时已更名为第二轻工业局)审计科,至退休。
1966年12月我们虽已工作四个月了,仍纠集在一起,甩开工作返回西安原校,参加西安的文化大革命。唯有陈宁远胆小怕事,不敢与我们同行。听韩莹霜说,市手管局批判政治处主任王冰时,陈宁远竟然蹦到台上,为王冰“说好话”。在文革初期,这种做法纯粹是螳臂当车、无济于事,这也反映了他的思想深处的一些私念。文革中期的斗批改节段,陈宁远的父母又调到独山子工作,乌鲁木齐仅留下他一人,食宿皆成问题,凭那时不到40元的工资难以维持。只能是饱一顿、饥一顿、有一顿、沒一顿。有一次,我见他在宿舍门口的铁炉子上烙饼,边烙边吃,也沒有什么菜、什么汤。还有一次中午我又一次碰到他,他正吃着从一个小推车上买的羊肺子,算是午饭。就这样生活,仅有的一点点工资都吃饭了,连个人婚姻也耽搁了。一直拖到30多、快40岁了才结婚。是我们同学中最后一个成家的。
1980年前后,陈宁远在市玉雕厂工作时,有一次我去找他闲聊。他刚刚从广州出差回来,对我说:带了几个时髦的电动剃须刀,要送给美术公司、玉雕厂的几个头头,不够分,正为此事犯愁呢。以我看来,给不给沒有任何关系,还沒有那个领导能把我们这批正经八百的主管会计给撸了,从这件小事上又反映出陈宁远胆小怕上级的心态。
由于长期低工资,经济拮据、生活窘迫,陈宁远40多岁时就提前退休,在退休的10多年里,处心积虑的挣钱、存钱,从未间断过一天。辛辛苦苦十几年也挣下了几十万,可惜沒福受用,费尽心血、心力交瘁,刚刚61岁就撤手西归。陈宁远虽然在后10多年里挣少不少钱,但是因为长期的生活习惯,未曾讲究过吃喝穿戴,是乎总是那套衣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件在乌鲁木齐市已经难见踪迹的浅色风衣。
这几年,我们俩也见过几面、通过很多次电话,他总说身体深感不适,不想继续干了,但是在不停的敛财中已经无法收手,像是穿上了“红舞鞋”,虽然是跳的死去活来,但是却无法脱下了,也可以说他是为财所累。最后这几个月,陈宁远给我来电话说,他的肺部发现阴影,可能得上癌症了。我劝他说,咋会那么容易就得上癌症,多去几个医院,好好检查一下。你太劳累了,也是60多岁了,应该注意休息,要放松一下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精神状态,不能再干了。,陈宁远也满口答应说,你说的太对了,我一定注意。
《红楼梦》中“好了歌”已经说到极至:“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当然,这也有些偏激。
2005年5月初,我因冠心病发作,心脏大面积缺血紧急入院抢救。陈宁远不知道从何处获悉,专程到医院探望,并送来一束鲜花、两大瓶水果罐头,讲了一些安慰的话。陈宁远对我所讲的一些话,正是他应该面对着穿衣镜好好的对自己好好说道说道的话。人人都是如此,往往说别人时都论点、论据、实例1、2、3、4,头头是道、明明白白,说起自己来却是如着坠入五里迷雾中。
陈宁远的知识分子老爹给儿子起的名子都是什么陈宁远、陈明远等,无非借用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句,使他的子女能够淡泊名利、宁静心态。可是,不但陈宁远沒有做到,谁也沒有做到、任何人也做不到,包括诸葛亮本人。诸葛亮即沒有淡泊、更沒有宁静。不到五十岁便死于争名夺利之中。说来也巧,几个疆内外的书法名家送给我的作品都是些“无求”、“无欲则刚”之类的句子,共同力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一种永恒追求、却又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
二十九日早晨下了一夜的雨,终于停下了,但是天气还是阴沉沉的。我和韩莹霜一起乘车参加陈宁远的追悼会,来的人很多,有初中、高中、业大的同学,工作单位的同事。棂堂正中悬挂着陈宁远的遗像,却是一张笑嘻嘻的彩照,双眼远望着远方,是乎十分滿意的看着他的归宿。陈宁远生前、特别是退休以后的这十多年里,一直忙于发挥余热作贡献。在他那个位于人民路立交桥头上新宏信大厦九樓的《新疆汇恒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副所长、副主任会计师,极少和同学们联系。后来,竟发展到不接家里的座机和随身携带的手机,与我只用手机短信联系,偶尔也打上一兩次电话,那也是凤毛麟角,稀罕的很。陈宁远追悼会开的很成功,这一点他生前肯定是想象不到的。可能他自持业余运动员的身体,还从未曾考虑过死亡这种谁也不愿意想的事。在陈宁远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除了大弟弟陈明远之外,还有一个长的类似双胞胎的小弟弟和一个漂亮的妹妹。当我在棂堂外等候时,被这个外貌酷似的小弟弟惊呆了,莫非陈宁远还在,是我在梦境中还是我的精神太紧张了。
在追悼会后的丧宴上,我与陈宁远这两个弟弟作了简短的谈话,无非是感慨一凡。我每次参加追悼会,死者的亲属还沉浸在万分悲痛中,来宾们却忙于会见老朋友、老同学,握手弹冠,嘘寒问暖,口若悬河。丧宴上,死者的亲属仍然嘘欷落泪时,客人们喝酒吃肉,已经是汗流浃背,滿面红光。“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人人恐怕都是这样吧。同事何淑华就曾说过:“丧宴就是在啃死人的脚骨拐”,我觉得非常形象。
我真的沒有胆量要求我的子女,在我死去后也开什么追悼会。我不会有这么多的悼唁者,也不会有这么隆重。我也不想去开什么追悼会,沒有任何意义、更沒有任何价值。死了就直接火化,骨灰都不必要。火葬场交给亲属的那点骨灰还不知道是那个“同行者”的,绝对、肯定不是自己的。应该摆脱这种形式。
沉痛悼念我的老同学陈宁远。愿陈宁远在天国里能够真正的安息。
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晚
海 南 旅 游 杂 话 择 选
金 鸡 岭 大 桥
徒步金鸡路, 途经金鸡桥, 大桥长百米, 横跨三亚河。
河水似琼浆, 缓缓向东去, 两岸树成荫, 绿枝拂水面。
河滩停鹭鸶, 细腿令人怜, 白羽配红顶, 只待把鱼捉。
河流仍本色, 未经人雕琢, 闹市有山水, 景色胜水墨。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去  三亚湾沙滩途中所见
三  亚  湾  海  滩
来到三亚第一天,相约同去三亚湾,清晨踏上金鸡路,椰树婆娑排两边。
硕果累累吊成串,花红树绿映眼帘,水静无声三亚河,郁郁葱葱金鸡岭。
生平首次见南海,浩浩渺渺接浩天,层层细浪竞拍岸,涛声阵阵拨心弦。
沙滩绵延如覆雪,海水清澈澄蔚兰,海鸟展翅博碧空,远处游轮吐青烟。
老叟操琴弄悦曲,老妪红装舞翩跹,近海垂钓怡情趣,泳人闹海浪花溅。
阵阵海风轻拂面,心旷神怡乐无边,人间仙境何处觅,游客齐拥三亚湾。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三亚湾沙滩
游 海 口 万 绿 园
每日操劳堪辛苦,难得今日乐消遥,忘尽昔日闹心事,俩人来到万绿园。
万绿园中绿满园,热带植物展奇观,芭蕉榕树和油棕,满目繁花椰林密。
郁郁葱葱植物多,奇花异卉难辨析,天然氧吧空气鲜,满目尽是绿养眼。
流连忘返难移步,眼花缭乱难看完,新疆生活六十年,井底之蛙只见天。
穿越密林现大海,琼州海峡迷蒙蒙,近看海风推波浪,远望苍茫无际涯。
宝岛四季鲜花开,热带凤情有魅力,有幸来到海南游,无限生机和情趣。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木  棉  树
楼下两棵木棉树,花儿朵朵满枝铺,一遍嫣然桃红色,绿叶红花映茂繁。
夜半忽闻骤雨声,唯恐花簇难支撑,寒风疾雨淋无清,纷飞落地遭泥污。
黎明慌促依窗望,花朵洗涤脱凡尘,红艳水珠翠欲滴,百折不挠更娇媚。
都说海南无冬季,四季和风四季花,如今有幸得瞻顾,不疑老眼生昏花。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海口国贸大厦A座601室
游海口市石山镇《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其  一
探索神秘第四纪,热带火山展奇观,熔岩隧道真奇特,地质类型种样齐,
熔岩石流数百里,热带植被遮挡密,火山文化堪经典,令人留恋难忘返。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海口市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其  二
登上火山口, 步步需停留, 景象太奇美, 两眼看不够。
热带植物密, 遮掩熔岩流, 潜入火口下, 感受地心游。
当年太疯癫, 斗地又战天, 破坏山与水, 生灵遭涂炭。
历史多漫长, 沧海变桑田, 人类太缈小, 敬畏大自然。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海口市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游 海 南 文 昌 市 龙 楼 镇 铜 鼓 岭
驱车铜鼓岭, 琼东第一峰, 三面环大海, 巨龙卧海边。
海浪冲缓缓, 碧波何湛蓝, 万倾迷蒙蒙, 列岛隐若现。
沙滩如玉带, 银沙似锦缎, 绵延似勾月, 号称月亮湾。
峻岭多起伏, 绿树逞茂密, 风动石悚立, 行人皆心惊,
岭上藏仙迹, 庙宇和神殿, 林遮荫蔽日, 楼阁衔飞岩,
甩杖呤高歌, 紫气花烂漫, 休闲好去处, 回归大自然。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游 三 亚 亚 龙 湾
其  一
群山环抱亚龙湾,沙漠银白软如棉,澄蓝激浪争拍岸,怪石嶙峋难登攀。
其  二
亚龙湾里乐淘淘,各国游人如浪潮,海底世界色斑斓,水色山光如梦幻。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九日
游 天 涯 海 角 五 首

海角与天涯, 游人接踵至,
来自五大洲, 肤色添喜气。

今日园梦游天涯,  苍茫无极到海角,
湛蓝海浪撞击下,  奇石怪岩更凄怆。

怪岩奇石前, 照像人拥挤, 海浪拍巨涯, 喧嚣响彻天。
浑家竟得意, 甩履登巨岩, 赤足踏海浪, 不顾湿衣衫。

何处觅天涯, 隆冬游三亚, 椰林多旖旎, 四季开鲜花。
海角有闹市, 榴莲菠萝蜜, 艳装黎家女, 叫卖银佩饰。

友人诚言多相劝,海角天涯莫游全,两处随意选一处,终极之地莫走完。
富贵荣华皆由命,生老病死全在天,我本赤条无家私,有何牵挂难舍弃。
我本不信邪与恶,天涯海角均要游,已掏百元阿堵物,怎能为钱再堵心?
天涯海角全游遍,怎能万里留遗憾,新疆来此多遥远,不知何时再回还。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二日
三 亚 闲 暇 杂 感

人到老年历坎坷, 往事回首尽蹉跎,
岁月流逝难回复, 两鬓白发日增多。

老来奋笔学写作, 方知平日荒废多,
少壮时节未努力, 感怀老大徒伤悲。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三亚市金鸡岭路圣煜花园
隆 冬 时 节 上 海 行 印 象
七  宝  古  镇
上海七宝镇, 返朴又归真, 穿越时空道, 回到元明清。
毗连众商铺, 似古又似今, 接踵又摩肩, 游人如鱼贯。
文革七宝酒, 远销到新疆, 久闻七宝镇, 不知在何方?
今日来实地, 又闻曲酒香, 四十年过去, 原来在浦西。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六日上海
游东 方 明 珠
东方明珠巍然立,引人注目造型奇,观光电梯飞疾驰,百米高层瞬间至。
悬空观光新视角,云间漫步堪称奇,胆战心惊迈双脚,浑身抖栗步难移。
俯瞰江水脚下淌,浦江两岸尽眼底,外滩公园成微观,真实感受妙境意。
底层历史陈列馆,旧时上海又重现,城市发展历艰辛,抚今思昔得教育。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八日上 海
隆 冬 时 节 上 海 行
隆冬时节上海行,海风凛冽刺骨寒,都慕江南无冬季,谁知上海这般冷。
昌旦雨兰迎远道,徐家汇站翘足跟,寒风抖颤白发飘,盛情接待血肉情。
雨兰巧烹特色菜,凉盘当属马兰头,道道美食欲垂涎,滋味无尽黄泥螺。
吴中路上新华南,雨辰莉莉摆盛宴,觥筹交错庆团聚,欢声笑语满席间。
浦东机场呈宏伟,世贸大厦冲云端。地铁穿梭银龙舞,遭遇偶尔飞鳞片。
七宝镇上去访古,恍若隔世回千年。城隍庙里走九曲,亭台楼阁看豫园。
步行街里闹喧腾,世博海宝来凑趣。人民广埸浓绿意,薄雾轻烟涌喷泉。
博物馆中集荟萃,千年文明藏奇珍。东方明珠堪称奇,漫步太空颤双股。
上海历史陈列馆,穿越时空看当年。陆家嘴前找印痕,江南造船铿锵曲。
横过浦江乘轮渡,往来游人如潮涌。难忘重游上海滩,美好记忆想联翩。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九日 海 口
读《我的母亲佟月华》
我有幸拜渎老同学张鉴文在母亲百年诞辰时,特为母亲作传《我的母亲佟月华》。这是一篇叫人心灵震撼的文章,读罢令人回肠荡气、使人百感交集。没有亲身经历、沒有经历磨难、沒有切身体验、沒有难以忘怀的烙印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厚重的文字。连篇累牍的描述、丰厚翔实的资料、珍稀难得的照片,严谨客观的语调,呈现出新疆百年的近代史、现代史。如果说历史学家描绘的是一幅巨大的五彩斑澜的油画;老同学张鉴文给我们展现的则是一张精美绝伦、同样,是有着鉴赏、收藏价值的珍稀邮票,应该说《我的母亲佟月华》是新疆百年的近代史的另一个版本。
老同学张鉴文回忆讲叙母亲的苦难的人生、正直的人性,却无法绕开在历史凸凹不平的道路上颠沛流离;描绘母亲的善良、相夫教子的种种努力,却与新疆百年历史不停的发生冲突,把新疆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烘托的无一遗漏、淋漓尽致。
回顾历史,记录人生,写家事、写个人回忆录,一定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历史的眼光、客观的态度、公正的立场,绝不能以家庭得失、个人恩怨而丧失起码的理智。这一点,张鉴文为我们做出很好的写作榜样。
所以,我认为虽为老同学张鉴文的家事,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又是“史鉴”。 不要忘记历史,以史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过去,不能忘记历史,更加珍爱今天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它是用无数血和泪的代价換来的。
我期待着老同学张鉴文新的作品源源不断出现在眼前。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晨
喜读《我的童年少年中年与老年》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一位耄耋老人,又没有较高的“文凭”,却克服了种种困难,写出洋洋万言的回忆录,令人敬佩,叫人折服。
老人对于大量历史进程的描述,思路清晰,条理有序。没有任何虚构,没有丝毫夸张,文字朴素自然,不做作、不矫饰,是一篇没有文字“污染”的好作品。老人的坦荡胸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群众以及家人的无私奉献,对生话的无比热爱,都借助极其朴实,自然流畅的文笔得以最充分的表现。
短短的述叙却显得文字简洁凝练,有时动人心魄、有时袅袅动人、有时扣人心弦,令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例如,老人对于童年时期社会动乱描述出的刀光剑影,火光及嘶杀声似乎在眼前晃动,令人惊心动魄,把我们带回到那个苦难的年代;例如,对于上学时的讲叙,把我们又带回到抗战时期,溶入到大后方乌鲁木齐广大各族人民群众积极为抗日战争募捐,表现出高涨的爱国热情之中;又例如,对50年代初期的回忆,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一位坚忍不拔的年青母亲,硬是克服种种困难,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头发凌乱,通红的面孔流着热汗,步行十多公里去参加义务灭蝗工作;还例如,通过对中年时期的工作回忆,显示出不为名、不为利,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以及对工作极大的热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老年退休了,却是老人生活最精彩、最绚丽的华章。退休后的老人仍然参于各种社会活动,并且做出更加辉煌的成绩,成为老人生活规迹上的最高点。她1991年6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先后当选为居委会主任、治保主任、书记、天山区法院陪审员和四届天山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1995年2月份,以国家政法战线二级英模的身份出席了中央召开的全国公安战线立功集体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999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一位已经退休的老人在完全可以颐养天年的晚年却做出多少无私的奉献,获得了最高荣誉,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褒奖,赢得广大群众的热爱和尊敬,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老人通过《我的童年少年中年与老年》告诉大家,写作不仅仅是作家们的创作事情。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普通人也能做到。老年人的写作就是一种推动力,通过学习写作,一可以振奋精神,积极向上。可以使自己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可以活动头脑。通过回忆以往的各种经历,老年人的精神就会振作起来,思想境界就会宽阔起来。第二,写作可以有效地推动老年人学习,人们常常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提起笔来写文章,才会意识到自己在学识上,水平上,文字表达能力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推动我们去努力学习,去查阅大量资料,就需要做一些社会调查,走亲访友,核准具体的人和事,这样,也活跃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政治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老同志参与一些写作活动是非常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子孙的事。一位耄耋老人尚在如此勤奋,我们这些中年人,年轻一代又一代又将如何?我们能给历史、社会留下多少有价值、有益意文字?
一个国家有国史,一个家庭有家史,一个人的一生也应该有个比较完整的文字记录,这是影像、照片所无法替代的。不要错误的认为,老百姓就是浑浑噩噩的一辈子。通过文字记录逝去的岁月,记录前辈的音容笑貌,记录自己童年的酸甜苦辣,记录成年的坎坷道路,记录晚年的美好生活。认真记录我们对以往岁月和艰辛历程的缅怀,更能够激励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树老多神韵,年高有雅情;瑞霭全家福,光耀半边天。”我们衷心祝愿孙炳芳老人健康长寿!
二零一零年  春
为浑家毛秀荣六十岁生日所说
二十一岁结姻缘,相依相伴卅九年,酸甜苦辣皆尝尽,峥嵘岁月历暑寒。
半世生活堪困苦,生活崎岖少坦途,俩人工资未过百,捉襟见肘度日难。
柴米油盐尽不足,夏愁粮油冬愁炭,尽为生计搔鬓发,年如一年如熬煎。敝衣淡食谋生计,同舟共济食甘苦,竭尽薄力孝老父,缺衣少食哺儿女。
不效同龄抹粉妆,不攀邻家锦斓衣,安贫乐道度日月,恬于安然进天趣。
丙辰岁未余下乡,双肩独自重担挑,每日工作堪劳碌,且为子女忙衣食。
相濡以沫经坎坷,日月如梭到暮年,虽说不再生计愁,靓装美食难消受。
何须感叹桑榆晚,稍纵即逝历倥偬,人生苦短曾几何,垂暮之年当珍惜。
沧海桑田数千年,荣华富贵过云烟,平民自有平民乐,莫慕他人富与庶。
暮秋苍茫来日短,人生转眼夕阳落,自当珍惜不多时,相敬如宾度晚年。
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九日
赠某公“治须”格言
余某日乘车经幸福路西端,见某公独自一人漫步于人行道上,两鬓苍白,头发随风零乱,现颓废之容,令在下大跌近视眼镜。余同事叶XX曾告之,清晨睁眼首件事,即卧床抓起床头柜上的剃须刀清理胡须,然后再起床做其他洗漱。十多年过去了,仍记忆犹新。但也明白了一件事,叶XX患多年皮肤搔痒症,虽经数种药治疗,效果不甚显著,原来是须渣作祟。
黎明即起,洗漱清涤,首选乃净须。
切忌粗心,不可大意,必面镜求疵。
两宾苍苍,当思有碍观瞻;半丝半缕,影响整体效果。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修面必须勤勉,切勿拖沓延误。
须刀需勤换,不可吝啬钱;胡须虽茂盛,剃须不懈怠。
勿购“菲利”,“吉利”即可。
进口刀具,价格甚虚高。国产用品,效果堪媲美。
须刀讲究实用,切忌崇洋媚外。
且看效果,进口国产雷同。物美价廉,国人宜用国货。
居身务期质朴,购物亦有观念。勿恋华而不实,勿求虚荣挡次。
出门必面镜,检察礼仪。莫嫌多烦琐,坚持不懈。
习以为常,理所当然。持之以恒,不可泄漏。
坚持净须,出门无憾事。内外整洁,增添好心情。
时间虽紧,净面不可免除。情况再急,静心仔细剃须。
出门必然整容,面部焕然一新。
常理发,勤修面,我行我素。听谗言,自甘惰,必受其累。
自觉精神,行路抖擞有力;他人窥视,必增倾慕频率。
勿年迈惰力,勿闲暇放纵。
虽不上班,洁面不可稀疏,暂无宾客,时刻常备不懈。
勿营轻薄,不做油头粉面;长幼内外,宜法仪态严整。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许震进言   2009年5月12日
2010年春再次徒步妖魔山留言
春光明媚艳阳天,万象更新意盎然,同学挚友结为伴,再次攀登妖魔山。
年过六旬不言老,身患沉疴莫为难,万事并非都如意,心态平和好乐观。
盘山路上疾劲步,羊肠小道勇争先,一路嘻笑说往事,孩提趣话叙未完。
挚友相互多关照,共渡坎坷情谊添,九转跋涉登项峰,遥望绿色扑眼帘。
世纪亭里叹岁月,镇妖塔下忆当年,白发暮年当珍惜,何须唏嘘桑榆晚。
莫图安逸适运动,锤炼体魄当笑谈,攀登劳肌逞威豪,自有乐趣在山巅。
2010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