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法不保障哪些言论自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40:09
一翁
美国宪法不保障十八种言论自由
法治政府是美国民主政治的精髓,而法治政府又依赖联邦最高法院解释宪法及法律,长年累月积累而成的民主经验,因此,美国的言论自由既非绝对的权利也没有绝对的定义。美国宪法上的言论自由有下面几个特点:
1、言论自由权的范围及应用有其时间性。平时,最高法院对言论自由的解释采取“优先主义”。例如,在平时当言论自由与财产权冲突时,则以言论自由为优先。在战时则采取“逐案弹释主义”,如战时宣布戒严、限制民权等。
2、言论自由权的最后解释权在联邦最高法院,个人不得自己释法执法,或择法而从。
3、最高法院对言论自由权的解释,以维护为原则,以限制为例外。
4、最高法院在解释言论自由权时根据 美国的国情、政治体制、政治经验,而不是沿袭英国的传统。
5、最高法院在解释宪法时采多数决定原则。一经多数裁决,多数意见即具宪法效力。少数人反对声音再大也得服从多数的决定。由于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他们的政治思想、党派立场能影响裁决。所以两党都力争以多数控制裁决。
6、重要的原则是不追求用一个定理或公式来笼罩所有有关言论自由案件,而是逐案依其案情来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争执。
二、美国对宪法上言论自由的限制
1、没有亵渎国旗或焚毁征兵卡的象征性言论自由。越战期间,美国各地反战分子纷纷以焚毁美国国旗或征兵卡作为抗议,他们在审判中每以焚毁征兵卡是象征性言论,而力辩其应受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言论自由权的保障,但被最高法院拒绝。
2、危及公共安全的玩笑不能开。最高法院说:“最大的言论自由也不保障任何人在戏院中有诳呼失火造成惊慌奔逃的自由。”以劫机作为取笑的言论也不受保障,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电检入口处挂有“请勿开玩笑”的牌示,如果有人在此说“Hi Jack!”(杰克你好吗?)航警一旦听见,必将其逮捕法办,因为这句话正是英文劫机(Hijack)一词的谐音。这说明公共安全重于个人的言论自由。
3、没有引发危害公众秩序导致暴乱的言论自由。1951年美国一大学生有一天站在街头发表演说,辱骂杜鲁门总统和一些官员,引起听众公愤,咆哮喊打,骚动暴乱一触即发,该大学生被逮捕,以破坏公共安宁秩序罪判刑。
4、没有扰乱学校安静上课的言论自由。罗克福德市规定,任何人不得在毗邻学校上课的公共场所蓄意喧闹,扰乱学校上课时的安静与秩序。
5、没有造谣生非的言论自由。最高法院认为,一个记者无权以主张言论自由及新闻自由权为理由,对他人名誉作伤害性攻击;法院对被控诽谤的新闻业被告,从来没有授予他以新闻编辑的绝对特权的先例;散布虚伪不实的资料本身无资格享受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言论自由及新闻自由)之保障。
6、没有妨害他人权利的言论自由。新泽西州一城市命令禁止任何人使用扩音器或其它喧闹乐器在大街小巷作扰乱公共安宁秩序之商业宣传,某案被告因此遭取缔并送审,几经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认为,该市命令并未违反宪法上所保障的言论及集会自由。
7、不能以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妨害城市交通或违犯交通规则
8、监犯的言论及集会自由权因狱政安全而受限制。关于监犯应否享有组织监犯工会权及言论自由权,联邦法院认为监犯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同狱政管理及公共安全的公权力两相比较,公权力大于私权利,对监犯的言论自由的限制显然是基于维护狱政安全的公权力的必要性及优先性,否则,监犯工会与典狱官对立必定要出事。
9、军人言论自由的限制。1974年李维上尉公开反对越战,并鼓动黑人拒服兵役参战,被军事法庭依据统一军法法典判刑,被告不服上诉。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军人与平民不同,军人虽亦有言论自由权,但与平民言论自由不同,故在行使时所受到之限制及约束程度自亦不同。
10、军事基地不是候选人行使言论自由行的场所。197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著名小儿科医生施帕克在竞选时,偕员曾在某军事基地进行竞选活动,散发竞选传单,发表政治演说,遭到当局取缔。被告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决:“军事基地旨在训练士兵,而非提供政治舆论场所,官方军事活动不应涉及任何政党政治竞选活动”。言论自由及竞选活动不得在军事基地行使,已成美国定例。
11、没有辱骂他人因而招惹冲突的言论自由。所谓招致冲突的言论是指对任何个人具有强烈侮辱性及挑衅骂人,而有造成对他人伤害,或立即招致反击斗殴的恶言恶语包括下流、诲淫、猥亵、诽谤等言论。这种言论既不具任何“适当沟通的意义”,也缺乏“表示任何社会价值及意见真理”,所以不在宪法言论自由权保障之内。
12、没有说下流脏话的自由。例如,广播电台或播音员都不得用下流肮脏的话语来广播。凡用此类秽语的电台,如经听众举证告发,联邦政府即在该电台申请延长营业执照时予警告或停发的惩戒。1973年10月某日纽约市一家电台播出长达十二分钟的“连篇脏话”,事后其播音员即遭听众控告。
13、咆哮公堂的言论不受保障。1970年“艾伦案”被告受审时咆哮公堂,扰乱审判,被判罪不服,经最高法院裁决,“涉讼当事”人如不服法官劝告即可采取三项措施:
(1)可将其嘴用布封闭并绑在椅子上仍留庭受审;(2)将其带出庭外,等其恢复平静并承诺遵守法庭秩序再回庭上。(3)裁其侮辱法庭。
14、议员言论免责权所不保障的言论。议员言论及行为分为“立法言论行为”和“非立法言论及活动”。前者受言论免责权保障,后者则不受保障。例如致函三军首长为立法目的索取有关资料为立法行为,但将该项所得资料作为竞选活动之用则为政治行为,不受保障。还有一些言论和行为不受保障,如记者招待会或接受记者访问时所发表的谈话,在非议会场所发表演说,将国会记录复印向选民或外界散发,打电话给政府官员干涉施政的等等。
15、没有违背契约而泄露国家机密的言论自由。如1968年中央情报局退职人员施奈卜违背任职誓约而撰书泄密,受控告。
16、黄色书刊不在言论自由权保障之列。
17、诈欺不实的商业广告不受言论自由的保障。
18、毁谤性言论不受保障。凡情况所说不实,或完全不顾所说是否真实的恶意攻击的言论,应负担民刑责任。
综上所述:美国的言论自由在平时并不是绝对不受限制,在战时尤受限制;言论自由是权利也是责任,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侵犯他人权利;言论自由的行使及保障须以宪治政府的存在为前提,依法行使,不是无法无天;政府虽然讲纯粹言论不得侵犯,但对涉及行动的违法言论仍采取干涉主义
======================================================================================
金融危机下:西欧掠夺心态暴露 东欧深感受骗
2009年03月23日10: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金融危机不但重创欧美发达国家,也对东欧新兴国家造成巨大打击:发达国家资金纷纷撤离,意图求援也没有得到积极回应。近日,匈牙利的经济因为到了崩溃边缘而向西欧求救,却遭到拒绝;而法国雷诺汽车将工厂从斯洛伐克搬回巴黎,更是让各方对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倾向大加指责。23日,香港《大公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这场危机使本已逐渐融合的欧洲国家再次出现分裂。文章摘录如下:
东欧脆弱经济受冲击
有人认为,西欧的德、法、西、葡等国,一直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以西欧的金融及科技资源,配合利用东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可以为整个欧洲创造一种最强势的经济发展局面。但因为这样的如意算盘打过了头,才令几年来原本以德、法、西、葡为首的欧盟不断加大力度催促东欧国家加入,并认为此举可以进一步绑实东欧,达到令其听命于西欧的目的。
然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东欧碍于自己的经济困境,不得不以目前利益作为迎合西欧的权宜之举。而且东欧不少国家也看到了英国与瑞士一直站在“欧罗”门外的做法,懂得不能靠一味听任德、法、西、葡指挥而失去议价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当经济环境一帆风顺的时候,不少矛盾便潜伏下来,大家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握手言欢。但当牵涉到的利益被扯高的时候,一场金融海啸便把东西欧表面和谐的面纱撕破。
利益多且好时,自然酒杯相碰,表现了一团和气、热情拥抱的融洽气氛,但当利益出现冲突时,不但谈不上患难之中相扶持,更会为了争夺各自的最大利益以保持优势而大打出手。正因为这样的意识,才令西欧在东欧的利益稍微受挫,便马上以强硬的姿态表示对东欧的制约。
期望西欧支持遭拒绝
以匈牙利大力发展按揭业务而言,其心态明显在于希望借助西欧的经济实力,令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达到走向世界的目标。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金融海啸正是冲着这类最急切希望走快捷方式的国家而来,匈牙利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东欧国家之中的重灾区。
匈牙利首先向欧盟求救,目的明显在于希望西欧能够作出一点金钱支持,令它可以渡过难关,且认为提出的数额不是大得惊人,看在东西欧兄弟一场份上,应该得到帮助。殊不知响应它的却是当头一盆冷水。在欧盟举行的峰会上,默克尔就一口拒绝了匈牙利的要求。从默克尔的态度可以看出两个危机:第一,西欧国家其实也存在着不知何时面临经济崩溃的危机,与其我死,不如你亡,反正你已过惯了苦日子。第二,东欧深知如果得不到西欧的支持,像匈牙利这样的国家可能随时出现国家破产的情况,危急程度不是这些国家的领导者能够应付得了的。匈牙利目前的情况是,60%的按揭和汽车贷款都是以外币来计算,在外资几乎全部撒走的情况下,失业率狂升,匈牙利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绝望的困境之中。如果西欧再不施救,可以走的就只有破产这一条路。
捷克的情况也相似,对于萨科齐敦促法国汽车业撤离捷克,捷克不会看不到法国这种自保的做法将会令其受到多大的冲击。本来,即使法国不撤出,以目前的生产弱势,捷克已很难见到曙光,法国如此行动,等于在捷克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难怪整个东欧群起而出现“再筑起东西欧幕墙”的呼声。
内讧伤口日后难愈合
东欧目前的失业率已达到双位数,一种极其强烈的东西欧对立情绪,加上认为东欧受到欺骗,令不少东欧青年形成一种新的对抗西欧的潮流,使东西欧铁幕可能再度拉起。
表面上看,整个欧洲似乎真的连成一片,但西欧此举既暴露了其本身的危机,也同时暴露了以掠夺东欧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大款心态。而东欧国家在这场纠纷中,将会形成一种更为深浓的对西欧不信任感。即使未来渡过金融海啸危机,也会与西欧采取更貌合神离的态度,并由此而筑起无形的对立壁垒。这才是欧洲在一场金融海啸冲击下的最大损伤。(欧阳观)
(责任编辑: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