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海岛意识为什么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20:27

火山岛之一?南碇岛 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的南碇岛,是一座典型的椭球形火山岛,岛上以玄武岩石林最为壮观,在5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挂着大约140万根石柱。摄影/马宏杰

基岩岛之一 大金门岛、小金门岛。位于厦门半岛东部的金门本岛(大金门)与烈屿岛(小金门),都属于花岗岩地貌。岛上原本很荒芜,经过这些年来岛上居民不断的绿化,如今已经绿树成荫,另外岛上还拥有洁净的沙滩和清甜的淡水。摄影/陈忠和
巴浪鱼的故事:低值鱼的全盛时代
撰文/萧春雷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0月“海洋中国”专辑
生活在厦门,超市里经常可以买到小型冰冻巴浪鱼,很便宜,四五元一斤。用酱油水久煮,肉质坚实,滋味深长,咀嚼起来特别有劲。巴浪鱼还经常腌制成咸鱼干,配稀饭极好。我一直以为巴浪鱼是传统鱼类,海边的渔民吃了百年千年。奇怪的是,我在浙江、山东、广西的鱼市和餐馆从没见过。
巴浪鱼并非地方鱼种,学名叫蓝圆鲹,在南海和东海,它是产量仅次于带鱼的重要中上层鱼类。我感到困惑,那么多巴浪鱼跑哪里去了?
“广西人和广东人很少吃巴浪鱼。他们拿来当饲料,喂养殖的石斑鱼。”采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邱永松先生时,这位厦门出生的水产专家指出:“闽南人吃巴浪鱼,广东潮汕地区,还有海南岛周边的人也吃巴浪鱼。广府人很少吃巴浪鱼,他们觉得巴浪鱼湿热,多吃不好。”
有意思的是,厦门人吃巴浪鱼的历史并不长。厦门渔业史专家陈复授先生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厦门的渔法以延绳钓为主,渔获物为带鱼、鱿鱼、大黄鱼、真鲷等。1964年,厦门灯光围网试验成功,开始到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捕鱼,产量最高的就是巴浪鱼和金色小沙丁鱼,这才开始吃巴浪鱼。头几年巴浪鱼很高产,就拿去晒,做鱼干。到处都在晒巴浪鱼,厦大上弦操场也晒得满满的,空气中都是鱼腥味。”
“那么,在60年代以前,厦门人认为什么鱼最好?”
“闽南有句谚语叫‘一鯃二红鯋,三鲳四马鲛,五   六加腊’,这也是闽南地区传统海鱼的排名。鯃鱼就是四指马友,红鯋是金带细鲹,现在基本绝迹。加腊鱼又叫加力鱼,学名真鲷。银鲳和马鲛现在还不少。厦门人不爱吃大黄鱼,觉得肉太软。”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渔业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海,60年代渔获物的前4名是带鱼、大黄鱼、乌贼和小黄鱼,到了90年代,渔获物的前4名是带鱼、蓝圆鲹、鲐鱼和鲳鱼。大海给我们的东西,已经很不相同了。在黄海,60年代的主要经济鱼类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白姑鱼、太平洋鲱、鲐鱼等,90年代的主角变成蓝点马鲛、鲐鱼、银鲳和鳀鱼。我国传统的渔业资源结构基本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成长的次生物群落,它们通常位于食物链更下一层次,生命周期短,平均营养级下降。资源结构朝着不利于人类利用的方向发展。
邱永松先生的研究表明,南海的渔获组成也向小型化和低值化转变。他说:“上世纪70年代以来渔获量增加,主要是因为低值鱼在增加。那些传统的长寿命的优质底层鱼类,如红笛鲷、石鲈、大黄鱼、   鱼等等,数量已经很少。现在底拖网作业的渔获物,主要为蓝圆鲹(巴浪鱼)、黄鳍马面鲀、竹荚鱼、沙丁鱼类和蛇鲻类,它们的特点是个体小,寿命短,价值低。超过一半的渔获量未达到食用规格,变成了鱼饲料。”
海洋渔产的变化太快,我们的饮食结构一时难以适应。美食家谈鱼,讲究珍稀和肉质细腻,犹沉浸在对大黄鱼和加腊鱼的怀念里。可是,渔船今夜打回来的只有巴浪鱼。你尽可以瞧不起它一身粗皮糙肉,烂贱如泥,最终还是要正视现实。像所有必需品一样,我们食用的鱼类每况愈下,我们的饮食趣味也不得不向下调整。我觉得闽南人肯接受巴浪鱼很好。我们还应该学会接受沙丁鱼、鳀鱼和秋刀鱼。没什么好挑食的。
太平洋抵不上东海—远洋渔业的困扰
撰文/萧春雷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0月“海洋中国”专辑
第一次听到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时,我的想法是,为什么不发展远洋渔业?海洋多大呀!地球表面大部分是公海。造更大的船,把大洋里的鱼源源不断地捕捞回国。一个太平洋抵得上多少个我们的东海。
向水产专家请教,才明白自己多么无知。不是有海水的地方都有值得去捕的鱼。事实上,全世界的渔获物90%来自于水深200米以内的近海大陆架。浩瀚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央,因为营养物质缺乏,其实是“海洋沙漠”,只有金枪鱼等少数高价值鱼类值得人们消耗大量柴油去追捕。许多时候,远洋渔业指的是过洋性渔业,交上一笔入渔费,到其他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捕鱼—仍然在近海作业。
我国的远洋渔业起步于1985年,以过洋性渔业为主,2009年产量98万吨,不及近海渔业的十分之一。但我国已跻身世界远洋渔业大国。
远洋渔业为我们餐桌上带来一批陌生的鱼类,例如秋刀鱼、竹荚鱼、鳕鱼、柔鱼(大洋性鱿鱼)、金枪鱼。我们未来的餐桌上,还可能出现南极磷虾。这些域外海产,正在丰富和改变我们的饮食传统。
很可惜,中国的远洋渔业起步太迟。1994年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地球上近36%最富饶的公海变成了沿岸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公海更加贫瘠,捕捞成本更高,捕捞配额的争夺也更激烈。连日本这样的传统远洋渔业强国都难以承受,产量连续下降,只好将部分产能转向近海。可想而知,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空间也很有限。
远洋渔业并非救渔之道。“靠外海、大洋是不行的。日本人认为,渔业的根基在沿岸。”已退休的福建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学钦先生说,“我们还是多重视沿岸海域的保护,发展栽培渔业,增殖放流等。沿岸渔业的成本最低。”
从渔业资源的角度看,多少个太平洋也抵不上我们一个东海。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近海。
中国人的海岛意识为什么差?
在中国众多岛屿中,除了我们报道关注的海南岛、台湾岛和崇明岛这些大岛外,还有6000多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小岛,其中不少小岛生态类型独特,但是它们如今大都面临生态破坏的现状,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日渐凸显。
20年前的地理常识现在还有人答错
撰文/曾进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0月“海洋中国”专辑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永战告诉我这样的故事:在给自然地理和海洋地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第一次上《海岸海洋科学》课时,他常常会问学生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其二是中国地貌自西向东有几级阶梯。五六年来,对第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回答是“960万平方公里”;对第二个问题,常常得到的是“3级阶梯”的答案。事实上,第一个问题是20年前,张永站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时,王颖院士向他提出的问题。
“相当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能够知道中国还主要管辖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学生,仍为数稀少。”张永战说。
让我们先来一瞥中国的6500多座岛:其中,有居民的海岛仅433座,其余均为无居民海岛。浙江省是中国海岛数量最多的省份,海岛3061座,居全国第一,其中无居民海岛2886座;福建省有岛1546座,居全国第二,其中绝大部分也为无居民海岛;其后依次是广东、广西、山东、海南、辽宁、台湾、河北、江苏、上海、天津。
专家告诉我,在这些小岛当中,有些还保留着独特的生态类型。比如位于广西北海市约45海里处、古名“小蓬莱”的斜阳岛,这座面积为1.89平方公里的小岛距离“中国十大美岛”之一的涠洲岛仅9海里。在历史上,两岛同被视为海上秘境,同为火山岛,长满了茂密的仙人掌。然而,两岛命运犹如云泥。一边涠洲岛游客如织,另一边斜阳小岛却隐蔽冷幽。斜阳岛上只有一个自然村,村民200多人,男渔女农,没有菜市场,没有理发店,没有饭店,公共建筑只有一座庙、村委会、一座小学。碧海蓝天,鱼肥鸡跳,民风敦厚,鲜有外人入岛。于岛内人看,这是个要逃离的贫穷却美丽之地;于外人看来,或许真一处世外桃源了。
养在深闺无人识,原本也不是件尴尬的事。青山绿水,不被侵扰,不被消费,也可以是中国岛屿的生存方式。这似乎还有点古代中国隐士的范儿。可尴尬的是,在商业社会,许多中国海岛并无斜阳岛那样独立自恃的幸运。更多时,它们被疯狂开发,成为祭祀人类利益的牺牲品。
2010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开始施行。一时间,各海岛生态黑暗现状的新闻四起。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期,浙江省尚有无居民海岛2886个,到2007年底却只剩下2669个;广东省海岛数量则由1431个减少到1100多个;辽宁省海岛消失48个,减少数量占海岛总数的18%;河北省海岛消失了60个,减少了46%;福建省海岛消失了83个,减少了6%;海南省海岛消失了51个,减少了22%
一座岛的诞生,或是因为几万年、几十万年前沉寂的地壳突然发生剧烈的火山地震活动而成;或是千万年来海面上升淹没了丘陵山地而成;或是造礁珊瑚几千年几万年营造而成;或是日复一日的海浪淘沙长时期堆积而成而一座岛的消亡,只需要数年即可。在新近披露的消息中,广东湛江市的罗斗沙岛就有濒临消亡的危险。罗斗沙岛是湛江最大的无人岛,因为持续数十年的偷采海沙,直接导致岛屿缩小一半。据报道,每天约有30多艘采砂船在罗斗沙周围疯狂抽砂,日均采砂量可达1万多立方米
罗斗沙岛的命运,不过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海岛的微小缩影罢了。
上世纪90年代,浙江岱山县政府以每年2000元的价格将桥梁山岛出租给采石企业。短短几年时间,这座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的无居民小岛大部分山体已被挖空。目前,该岛正处于生态修复之中。
泥岛,位于山东省海阳市,海岸线长约0.24公里,面积0.005平方公里,是无居民海岛。由于20世纪末期当地修建码头、渔港需要石料,泥岛被炸。在地图上,泥岛已经消失。
2000年,浙江嵊泗县曾对辖区内无居民岛作了勘查,发现有来自安徽等14个省的近千名外来人员,在十几个无居民岛上从事花岗岩石料开采、捕养、放牧等掠夺性开发活动。之前,竟无人知晓。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