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从东北全迁新疆戍边壮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7:52:45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后,伊犁人烟稀少,边防空虚。面对沙皇俄国的侵略,急需加强防务。从1762年起,清政府抽调满、汉、蒙古、索伦(达斡尔)官兵驻防伊犁,但仍感兵力不足。于是决定增调锡伯兵赴伊犁。
据五弦之都介绍:1764年春,清政府从盛京(沈阳)、辽阳、开原等十七城锡伯族官兵1020人连同家属3275人西迂新疆。清政府给西迁每户官兵配备一顶帐篷、一口锅、一辆车、三头牛和两匹马。当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沈阳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里,数千人举行盛夫宴会,欢送亲人远赴新疆。后来新疆锡伯族人就把这天定为“西迁节”。
西迁官兵从沈阳出发,经过张家口、外蒙,越过杭爱山,农历八月下旬到达乌里雅苏台。当时蒙古高原大雪降临,加上长途跋涉和畜疫流行,出发时的3000头牛已,已死亡2600头,所带的2000匹马,300多匹已瘦弱不堪。于是决定在此休整越冬。第二年农历三月,乌里雅苏台将军给补了500匹马和500峰骆驼,继续西行。经过阿尔泰,取道塔城、博乐,农历七月二十日到达伊犁。
西迂途中,一度粮食紧缺,锡伯族军民就挖野菜充饥;缺乏布匹,产妇便用野草包裹婴儿。他们带着女祖宗“喜利妈妈”,祈求她保佑人口平安;带着男祖宗“海尔堪玛法”,祈求他保佑六畜兴旺。出发时,他们点燃了麻绳,一根接一根,让故乡的火从东北延续到西陲。锡伯族人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走完了西迁全程。
到达伊犁后,经清点,途中共生婴儿350多个,自愿随军的亲属405人,实际到达伊犁的锡伯族为4030多人。伊犁将军将西迁兵民安置今察布查尔,沿伊犁河南岸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他们自带弓箭腰刀,驻守在伊犁河畔18个卡伦,并且定期派官兵到塔城和喀什换防。1866年,伊犁发生暴动,锡伯族官兵坚持抗俄斗争,不屈不挠。后来暴动人员逃往俄国。后经谈判终于返回祖国。在总管、领队大臣喀尔莽阿率领下,他们撤到博尔塔拉、车排子、塔尔巴哈台囤积军粮。1868年,驻塔城的代行伊犁将军荣全,将西部营官兵编为塔尔巴哈台新满营右翼3旗。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屯垦的锡伯兵民积极支援粮草,积极参战,回归伊犁。1881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伦从新满营中挑选右翼马队锡伯官兵一营留驻塔城,其余全部调回伊犁。1912年民国政府实行裁旗满营归农,驻塔城的锡伯族官兵遂弃甲归田,连同家属定居塔城县喀拉哈巴克地方。
而今,在塔城市境内居住的锡伯族人主要有八大姓,郭、郑、佟、哈、葛、吴、谷、孔,信仰萨满教,其民风与汉族基本无二,善骑马、射箭、摔跤。由于长期与汉族、哈萨克族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都懂得好几种语言,出了不少翻译人才。现在新疆大开发对口支援之后,正巧老家的东北辽宁省各市负责整个塔城地区七个县市的援建工作。历史就是这样巧妙的让东北兄弟重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