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江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9:10:23
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  新建县物价局联合课题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既是理论界责无旁贷的重要课题,也是实际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和新建县物价局成立联合课题组,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拟通过对影响江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因素的分析,寻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思路。
一、影响江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所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业产出能力。农业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受到社会、经济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光照、降水、气温等人类不可控自然因素,目前影响江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
———土地因素的影响。土地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资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无从谈起。目前土地因素对江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江西土地资源紧缺,新增可耕地潜力有限。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以及城市基础建设和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加,使农业耕地面积逐步减少。据统计,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全省耕地面积分别为2349563公顷、2308679公顷、2253275公顷和2106180公顷,2003年与1990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10.36%。耕地面积的减少,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峻的形势。(2)土地撂荒仍然存在。农民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除了种田外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土地撂荒并不严重,特别是2004年政府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和直补制度,使以前撂荒的土地被重新耕种。但是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多、农转非、水源不好、生产资料价格高,土地撂荒在不同的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冬季撂荒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农业种植面积下降,2003年江西省农作物播种面积4997350公顷,比上年下降6.68%。土地撂荒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阻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3)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要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然而,就目前江西土地资源的质量来看,随着化肥施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使用逐渐减少,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据统计2003年江西全省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527千克,比1990年的355.8千克增长48.12%,使土地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比例失调,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越来越贫瘠,直接影响着土地产出率,进而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4)农业用地经营规模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使土地经营规模缩小。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种田大户”,对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如新建县联圩乡大洲村孙祖升2004年承包土地80多公顷,成为全国1000户种粮大户之一。但就总的情况来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是小的。据调查,全省有88.1%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在0.6公顷以下,其中经营规模在0.2公顷以下的占29.19%。农业用地经营规模小,不仅难以使农民走上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而且还会形成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民无法获得规模经营效益,制约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劳动力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是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取决于劳动对象,还取决于劳动力数量、质量及其积极性。劳动力因素对江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目前江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为1552万人,平均每个劳动力可耕地面积仅2.03亩,有600万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庞大的劳动力数量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使不少劳动力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既不利于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2)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即劳动力质量高低,以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为衡量基准。据统计,2003年江西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构成为:文盲半文盲占5.51%、小学程度占34.76%、初中程度占48.89%、高中以上占10.84%。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例高达40.27%,即使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掌握的也只是祖父辈们传授的种田技术,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不多。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增加,出现了“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现象,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2004年政府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减免农业税和直补,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但总的来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且后劲不足。这是因为:当前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主要是政策因素所致,随着政策效应的衰减,其积极性也会逐步消退;从不同产业的横向比较,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不如非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比较收入低将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随着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农民生产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资本因素的影响。农业资本包括农业资本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存量资本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增量资本表现为政府、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新增投入,资本存量与增量直接决定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目前资本因素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目前江西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经过40多年的运行,特别是承包制以来,由于维护不足,水库淤积,库容和蓄水量减小,实际可蓄水量远远低于设计有效灌溉面积,病险水库数量增加。2000年江西水利灌溉设施的有效灌溉面积为1903.4千公顷,到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下降到1894.2千公顷和1873.2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减少,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势严峻。(2)政府投资不足。近年来江西启动的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有:渠道硬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水土流失、兴建供水水库、引提水、灌区配套与改造、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2004年全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9.8亿元,并对928座病险水库开展了除险加固。受益乡镇农户普遍反映这些水利设施真正体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总的来说,家庭承包制以来政府投资不足,水利基础设施比以前变差,已有设施维护困难,新增投入不足,建设速度赶不上折旧速度。1990年江西有蓄水工程265967座,到2003年减少到252421座,减少了13546座。(3)集体和农户投入动力不足。实行承包制以来,农村集体与农户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不高,难以组织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人使用但无人管理。如新建县联圩乡大洲村10多个抗旱水电站,因资金无着落,年久失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整体抗灾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技术因素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第一推动力,农业科技成果越多,应用范围越广,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越大。目前资本因素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生物、化学技术及其推广应用不足。生物化学技术有的能直接提高单产,有的能增强抗旱、抗涝、抗虫害、抗倒伏,从而间接提高单产。目前江西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还很低,农技推广网络不完善,基层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县、乡级农技部门技术设备落后,农技部门之间的配合、联系较少;农业科技人员不足、素质不高,专业知识陈旧、老化;农技推广经费不足,根本没有资金用来进行农技推广,导致许多试验、示范无法开展。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2)机械、物理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农用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作业成本,有利于稻草还田和土地的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管近年来江西农用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仍然不足。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3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667717万瓦特、663075万瓦特、902307万瓦特、1111820万瓦特和1220520万瓦特;实际机耕面积分别为640.6千公顷、650.7千公顷、1029.4千公顷、1200.8千公顷和1232千公顷,机耕面积占当年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7.3%、8.2%、45.7%、56.1%和58.5%。由于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不足,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迫在农忙时返乡耕种,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制度因素的影响。制度因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政策因素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也很大,良好的制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反之就会阻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目前制度因素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财政制度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2000~2003年江西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分别为388896万元、354776万元、544668万元和479810万元。在这些支农资金支出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用于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基础建设的比重较小,同期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分别为173774万元、102020万元、229333万元和129553万元,分别占财政支农资金的44.7%、28.6%、42.1%和27%。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粮食品质改良、重大病虫害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金融制度使资金投入不足。2003年江西全省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为3867150万元,比上年减少22180万元。主要表现为:邮政储蓄系统只存不贷,取走了农村本已有限的资金,实际是在“抽血”。商业银行在农村没有分支机构,不可能为农村粮食生产“输血”。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投向受到严格限制,也不可能为直接农业生产提供很多资金支持。农业保险在农村基本是空白,农业生产风险基本由农户自己承担。现在真正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金融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信用社同样存在严重的“离农”倾向,其结果是农户特别是种田大户资金短缺。(3)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加强,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农业生产。一是粮食流通体制问题,粮食风险基金县级财政配套,地方财政难以兑现;二是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主要是种子、化肥、农药价格上涨,质量难以保证。
二、提高江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思路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我们要从江西的实际出发,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战略高度,做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篇文章,使农产品供给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立足现有耕地的保护和改造,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依法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1)依法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经济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整合经济建设用地资源,清理各类建设违规用地,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对开发区(园区)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圈占、圈而未用的土地,要限期复耕或者恢复原用途,坚决遏制乱征滥用耕地的现象。(2)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要在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切实做到“五不准”,即不准非农建设项目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3)要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农村基层土地部门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利用荒坡旧宅基地建新房,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加大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力度,强化对灾毁农田、废弃公路、小煤窑、小砖窑占用耕地的复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4)努力培肥地力。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5)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农户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防止片面追求土地集中。要通过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条件。
———劳动力转移与提高素质并重。农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在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其具有自我发展能力。(1)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城镇就业的同时,要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认真实施国家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通过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奠定基础;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对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促进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3)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田基本建设,在继续抓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发动群众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验检疫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建立防范有害生物入侵预警机制,增强防范和处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灾害预警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和畜禽防疫等工作;进一步抓好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的长期生计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使政府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农民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政府要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将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如可依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返回部分和土地出让纯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动员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组织农民参与直接受益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与此同时,要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机制。
———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整合现有农业科研资源,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托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扶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焦,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2)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坚持多元化、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鼓励科技人员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服务,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技推广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3)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要以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以节本增效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并完善农机服务机制。
———深化农村各项制度的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推进农村体制创新,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努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1)深化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机制,强化农民负担监督,建立农民负担举报制度,积极探索农业税取消后的乡镇工作新机制,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化解乡村债务。(2)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做大做强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鼓励有资质的粮食购销者和用粮企业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的同时,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完善储备和吞吐调节制度,正确引导市场粮价走势,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3)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要给予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4)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收、征用权和征收、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收、征用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5)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机制、体制、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增强其支农服务能力,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要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继续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总之,江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不少问题。我们要正视问题,从分析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入手,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落实支农政策和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