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9:28:52
★  阴阳恨          
灯下,我在查阅案卷.
这是一起伤害致死人命案.案情并不复杂,然而却是一起很难处理也无法处理的案件.是一起没有处理也无法审结的案件.纵观全案,可以看出两代人长达四十年的恩恩怨怨.
①  祸起阴阳
出村子往东走,不到半里地,便能看到岭尖下那座孤零零的院落.靠上三间飞檐走兽,左右六间分南北两厢.一色的青砖蓝瓦房,组合成当地少有而又颇为别致的四合大院.尽管下院影壁墙上那象征富贵的吉祥图案已斑驳脱落,然而透过院中那棵已很有些年华的老桂花树,仍能依稀看出当年豪富人家的门第剪影.
如今,这院落在时代的间隙里早已人去楼空.当时,有幸住进这院落的是外地迁进的张氏兄弟.除上房被村子集体占用外,老大张中与母亲居左,老二张毛居右.兄弟二人各居一厢.
时间追朔到五十年代,也就是一九五七年.
那时,对于刚刚有好日子过的张氏兄弟来说,有地种,有衣穿,有饭吃,也就满足了.然而,有块儿新病却总是长期困扰在老二张毛的心上.他结婚三年,老婆连生两女,看到老大张中儿女双全,深恐膝下无子,后继无嗣,不由产生一种惆怅感.他相信命运,相信自己的命好,一个讨饭的叫花子,如今赶上了好年景,想来也算交了好运,生活中的巧合正应了算命先生"时来运转"的预言.那么,住他人之宅,难道是"主宅不合"?唉,是该找个风水先生好好看看了.那时,在农村农民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相信命运,总想于恍惚中去寻觅心理上的寄托,从"五行四柱"中求取精神上的安慰.于是,他想起了临村的刘敬一.要说这刘敬一,此人在方圆左近凭其三寸巧舌,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阴阳先生.说他"小有名气",还真有点"名气",十里八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离不了他.一日,这刘竟一如约来到老二张毛家中.眼前的这处宅院,对出身"阴阳世家"的刘竟一来讲并不陌生,并且可以说对这处宅院的兴亡衰败了如指掌.据说,当年兴建这处宅院时还是他爷爷摆的罗盘呢!喝过茶,抽袋烟,听罢老二张毛诉说苦衷后,刘敬一来到院中,从前到后看了一遍,然后回到屋里,往罗圈椅里一坐,一双小眼睛透过那付老古董镜片直视着坐在一旁的老二张毛.长时沉默不语.这在"阴阳道"中叫做"故弄玄虚".他们常用这种假斯文给人一种神秘感和渴求欲.从而诱引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欲求状态.
"老二啊,事儿不好说啊!"刘竟一半天吐出一句话.
"刘先生,有啥毛病吗?"张毛显得有点不安起来.
"要说毛病嘛,是不小啊!"刘敬一故作难状,"你可知道,此院上下左右组成四合,为之四合者,必须是五行相生,阴阳相格,天干地支相合.如今你们兄弟二人分居两厢,唯有上房未占,所谓"四合头院",无上为无头,无上谓之无主也.再者,你居左为震为木,兄居右为兑为金,此乃金克木也!"
刘敬一一席话讲得张毛似懂非懂,惶惶然不知所措.
"难道就没啥法子了吗?"
"有啊,法子倒不能说没有,话可是不好说啊!"刘敬一在卖关子.
"请先生指教啊."张毛乞求道.
"法子倒是有三条,但条条都不好办.你若能搬居上房为上策,与兄换居为中策,再说没上手,下院影壁墙倒不如扒掉为好,不过此为下策啊."
"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张毛似有无奈.刘敬一摇摇头没再吭声,他临走留下一句话,"话不好多说,此乃天机,你看着办吧."
送走刘敬一,张毛陷入沉思.他知道,按上策无望,以中策难行.再说,这种事是说不得的.倒是下策可以考虑.那么又如何向哥哥张中说呢?这"损人利己"的"天机"又怎能向哥哥解释清呢?想来想去,也只有扒倒下院的影壁墙了.别无他法,看来也只能"扒为下策"了.说干就干,免得夜长梦多,"天机外泄".说干就干,他叫来内弟商量,决定晚上行动,
夜深了,老大张中在睡梦中听到下院动静,开门一看,大吃一惊,见是老二张毛在扒下院墙,于是气不达一处来,他想到白天刘敬一来过,这里边肯定有文章.反正不会是什么好事.于是,便上前阻挡,张毛哪里肯听,兄弟二人打在一处.撕打中张毛一脚踩空,坠落墙角农家储存红薯的地窖里,双腿摔成粉碎性骨折.从此人们都知道北庄有个"张瘸子",再往后也就很少有人知道"张瘸子"就是老二张毛了.
② 阴差阳错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时间到了九八年.本卷所要追述的案情就发生在这一年农历正月初五晚上.
这时的张家,老大张中早已在十年前病故,老二张瘸子两个姑娘出嫁后,老伴也在头年去世,只有他与那憨傻儿子仍生活在那间老厢房.院子里的那棵老桂花树,主干早已干枯,从那根部生出的三两根枝条,还能看出它那残存的生命力.当年曾被张瘸子扒掉一角并曾为之付出代价的那堵老墙,仍残存在那里,好象在记载着这座大院的现在和过去.几十年来,弟兄两家同居一院,近在咫尺,但自那时以来,结怨甚深,老大张中临死都没和老二张瘸子说过一句话,竟如此老死不相往来.
"人有旦夕祸富".大年初一下午两时左右,老大一家刚吃过午饭,早几天就卧床不起的张家老太太突然咽气.老太太百岁高龄,按俗理属于"喜丧",只是"死不逢日",不早不晚,正好死到大年初一,弄得老大一家人也够"丧"了.老大张中不在了,做为长嫂按理应该通知老二张瘸子,他毕竟是眼下老太太唯一的儿子.然而,做为"长嫂"的张中媳妇却视而不说,仍不吭不哼地过年.张瘸子呢,嘴里不说,心里清楚,也就装着不知道.他心里想,等过了年,看你嫂子咋走下步棋,到时候有我张瘸子唱的可就没你嫂嫂说的了.作为张中媳妇,纵有千般气,也不可"一口堵".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做为长嫂的张中媳妇真不该如此地糊涂.
当地农村有个习俗,大年初一若有人去世,不过初五是不出丧的.初五谓之"破五",这在农历习惯上叫做"不过初五不破土".还有一个原因,也怕晦气冲了喜庆.农家人嘛,大长一年盼个春节,欢欢喜喜图个一年吉利,谁也不想扫这个兴.一家人再悲再痛也不哭不叫,饺子照样吃,春节照样过,一切都在不声不响中进行.
春节过后,转眼到了初五,这一天张家的舅舅来到老大媳妇家中,几十年了,舅舅心里清楚,这两家的话难说,事儿也难办,老太太不就为这生了一辈子的气吗?再说,老太太去世也算个大事,作为"娘家人",当舅舅的也只有在这时候才最有"权威".于是,舅舅从对门叫来老二张瘸子,和老大媳妇一块儿商量议事.张瘸子进屋一气不吭,想着你这个做嫂嫂的眼中还有我这个兄弟吗?你一个妇道人家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大本事.老大媳妇呢,看了舅舅一眼,突然大哭:
"娘啊,娘啊!你死的好可怜啊,问都没人问,管也没人管,都怪你儿子死了啊!难啊......"
老大媳妇这么一闹,冷不丁给张瘸子弄了个倒憋气,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悲不达一处来,听话听因,嫂嫂这分明是在咒我啊!
"哎呀,嫂嫂你说啥,母亲好好的咋会突然去世,你该不是咒我吧,"张瘸子得理不让.
"好你个张瘸子,你倒有理了.你还有脸说,你还知道你还活着,你还知道你是儿子.你是真不知还是装不知?现在你倒想起你是儿子了.哎呀,我那不该死的人啊......."
听到嫂嫂这几句话,张瘸子心里好不是滋味儿,这是在大正月霉气人,这怎受得了,他忽得站起来说:"你,你你......"只气的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这时,坐在一旁的舅舅想发火亦不敢发火.说谁呢?说嫂子吧,没老大了,这几年养老带小也不容易,一个妇道人家嘛,这样也就很不错了.说老二吧,他是个急性子,说轻了不济事,说重了怕他受不了.想到这里,舅舅故意看了张瘸子一眼说:"这样吧,你母亲活着就为这生你们的气,如今她不在了,你们要商量着把事办好,叫你母亲在九泉之下瞑目."也该去问个好日子,早些打发你母亲上路."说罢舅舅叹出一口长气.
张瘸子回到屋里,遵照舅舅的吩咐,他在想,找谁看呢,想来想去,他又想到了阴阳先生刘敬一.当年曾在这个大院制造过"历史事件"的刘敬一,多年来一直是张瘸子心目中引以信赖的人物.是啊,那年刘敬一说的一番话,如今想起来不管是真是假,之后第二年,毕竟还是生了个男孩儿.至于是憨还是傻,那只能是另一码事儿.张瘸子总是这么想.
打好了注意,他决定去找刘敬一.如今的刘敬一,已是年过古稀之人,双目失明,足不出户.几十年来纵横阴阳,他在江湖上也惹了不少麻烦,加之行动不便,早已"封道闭户".张瘸子上门求见,说明了来意.刘敬一辰巳午未问了一通,对张瘸子说:"正月初七,甲寅日,百事皆宜,就定在初七吧.不过......"刘敬一说到这里似乎想起了什么:"出殡那一天,幡子最好还是你扛,这对你有好处.你当年要是照我的指点办,今天也不会是这样."是啊,当年就因为给张瘸子出了那个馊主意,他曾遭到老大张中媳妇地一顿臭骂.如今他又这样指点张瘸子,其用意之善恶也只有他心里有数.好一个刘敬一,他又一次给张瘸子出了一道难题.
所谓"幡子",是旧时出殡时用白纸剪成一种长条飘带,挂在提前砍来的易栽易活的柳树枝上,有至亲后人走在前边扛着,边走边哭,意在招魂.这扛幡子的就叫"背幡儿".根据当地风俗,一般有长子来扛,长子不在了有长孙去扛.若长子不在有无孙辈者亦应有长媳"挑此重任".有年纪的人都说,这是自古以来的老规矩.
张瘸子知道,这"扛幡儿"的事,说啥也轮不到自己.再说按规矩也不该是自己.然而,刘敬一的话又不能不信.不是吗?想当年如果大哥不从中阻拦,扒掉了那一半下院墙,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半憨不傻.
张瘸子回到家中,已是晚上七点.吃罢饭,舅舅又把他们叫到一起商量明天的准备工作.当着舅舅的面,张瘸子变化口气说:"后天就是母亲的出门日子,大哥不在了,我这个当儿子的理应尽这个孝道,嫂子也忙活这么一阵子了,灵前的事嘛,还是由我来照这个头吧."说罢,他抬头看了嫂子一眼.
"你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你大哥了,还有我这个大嫂,还有你大哥的儿子,各尽各的孝,你那仨俩心眼别在这动那歪心思了."一番话直说的张瘸子又羞又恼,听嫂子这么说,分明是指桑骂槐,耍骂与我,别当我听不出来.于是他接过嫂子话头说:
"娘死了,儿尽孝,我做儿子的为母尽孝,用不着别人来戳戳点点,明说了吧,这幡儿我扛定了."张瘸子有些存不住气了,"有我这个儿子在,还轮不着你儿子来扛!"
张中媳妇听罢好恼,指着张瘸子连哭代骂:"好你个张瘸子,你一不是长子,二不是长孙,你背得那门子幡儿.我们老张家人还没死完,连那扛幡儿的都是瘸子,你不要脸,我还嫌丢人呢!"
"你,你你......"打嘴仗看来张瘸子确实不是嫂子的对手,嫂子一番话差点儿把他气死.他猛地站起来,顺手掂起小板凳朝嫂子砸去,由于他双腿站立不稳,一个趔趄,也算外打正着,正好砸在张中儿子头上,由于相距太近,这一砸非同小可,张中儿子头部流血不止,当场昏死在地,这一突然情况,使在场的人都傻了眼.一旁的舅舅忙招呼众人送往医院,然而由于脑颅严重损伤,加之流血过多,张中儿子于夜里十一时抢救无效死亡.消息传到家里,张瘸子悔恨不已,他跪在母亲灵前连磕几个响头,起身回到屋里,给熟睡的傻儿子盖好被子,然后对着老伴的遗像沉思了好久好久......
此时的张瘸子倒显得异常冷静,他简单地整理了一下屋子,换上一身已经洗得有些发旧的衣服,转身向外边走去.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发现时,他已吊死在下院那棵干枯的老桂花树上.
③ 阴阳归一
一冬天没下雪了.正月初七早上,当人们醒来的时候,树上白了,房上白了,天蒙蒙,地茫茫,朔风呼呼,原野素裹,好一场大雪.
雪仍在不停地下着.
坐落在村头的那孤零零的张家大院,整个被大雪覆盖,人不吵了,鸡不鸣了,狗不叫了,显得死一般地寂静.只有张瘸子家的憨傻儿子在门口坐着,东张张,西望望,好象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不远处传来几声老山雀的呵叫,使人感到冷扎的悲切与凄凉.
上午十点,舅舅招集一帮人等议事,午时已过,还没拿出个所以然.是啊,三条人命,事态牵涉到方方面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难有主见.最后也只有舅舅说了算.
"这样吧,大正月天,事儿办的越快越妥,"舅舅说:"既然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入土为安,依我看,就定在明天吧,连老太太的事一块办."大家听了也都没再说什么,在这种时候也只有舅舅说了算.
第二天下午一点,在众人簇拥下,三口棺材依次从张家大院抬出.走在前面扛幡儿的是张瘸子的憨傻儿子,他被两个姐姐架扶着,左看看,右看看,没有傻笑,也没有憨哭,看上去是那样地木然与滞呆.路人见了也都凄然泪下.
嫂子疯了,疯得是那样地癫狂......
夜深了,我收起卷宗,望着窗外,陷入久久的沉思......
近四十年来,张家老院经历了两次"人去楼空"的演变,如果说五十年代初是一次特有的"历史情景"的话,那么,发生在张家大院的这场惨局,实际就是一出封建迷信造成的一场悲剧.我想,假如那位"善断阴阳"的刘敬一老先生还在世的话,他又该做出何种解释呢?

',1)">您已欣赏本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