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崛起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08:37:40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把其阐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教材的阐述如蜻蜓点水式简略,总有种言犹未尽之感,笔者认为有必要作更为具体而深刻地探究,让历史更为鲜活生动,让学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一、美国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日本的独占和政治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说:“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体制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那些障碍。”①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农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②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第二、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朝鲜战争,极大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战争引起了“特需景气”,侵朝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进行军事订货和购买廉价劳务,使日本企业积存滞销的1000-1500万日元库存产品一扫而空,并一举改变了财政紧缩中苦苦挣扎的日本经济被动局面。据统计,从战争爆发到1953年,这种特需收入为12.8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23.8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38.1%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朝鲜战争赋予了日本实现扩大进出口上的机会,日本通常出口贸易显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增长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记录。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则下半年一下子跃升为8000万美元。可以说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③
二、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第一、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第二、政府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关于合成树脂工业的育成》、《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当然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市场选择它,那么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对这些产业,政府在确认市场必定不去选择,便以合适的方法选择它们,由政府采用法律、金融税制、中间组织协调利益手段的干预来补足。
第三、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国内市场狭窄,工业产品依靠大量出口,为此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出口贸易增长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3.6%,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6.9%。日本政府认为科技是国力的核心要素,适应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形势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日本重视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多方面作用,采取了从模仿到创新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据统计,从50年代至1977年,引进国外技术达2.9万多项,然后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技术基础加以改进、补充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新技术。当然,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强大政府干预,尽管有政府干预,大部分时期日本的经济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据一项重要研究,经济自由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
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企业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这种“日本公司”模式有助于日本培养强大的工业能力。⑤企业管理者重视精神投资。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说的“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计划或政府政策。日本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职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亲如一家、唇齿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经营得有声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体员工同甘苦,共命运的企业。除日本之外,我还未发现有哪一个国家采用这套简易的管理方法。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业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培养同劳动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仅关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关心工人的生活;不仅关心工人个人,还关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结婚、病丧,更是企业“感情投资”的良机。例如,西武集团每年举行独特的擦皮鞋仪式,首先由高级职员为新职员擦皮鞋,然后是新职员为前辈擦皮鞋,总社和各分社社长都亲临这一隆重仪式,并由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以培养职工热爱公司的精神,促进同事间的沟通。⑥日本的现代企业精神与日本传统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有密切联系。日本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不同于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观念,其家庭观念的出发点是:家庭是一个经营单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关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带风”,又可以比西方的结构更和谐、更密切、更团结,成为一种社会凝聚力。日本学者说:西方社会的单位是个人,由个人集合而成为国家,而日本的社会单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国家。⑦所以日本以“劳资一体”,“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岛国文化环境促进了日本的开放。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前,外族从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移入的情况,长期安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日本人养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中,异民族与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形成本民族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同时形成对外民族“内外有别”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当今日本企业团结对外竞争的集团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成为日本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包括敌对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传统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并存性,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复和体。当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日本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近现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极迅速,极有成效。⑨
第三、他们拒绝失败,承认羞辱的态度深深根植于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轻易地容忍低回报,却很难容忍彻底失败。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学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日本公司里,求学氛围十分浓厚。
第四、日本教育体制是普及型教育体制。江户时代的教育体制,已初显义务教育的雏形,明治维新初年的全民义务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1947年日本政府把义务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政府重视培养人才,教育先行,并且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其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结果。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把其阐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教材的阐述如蜻蜓点水式简略,总有种言犹未尽之感,笔者认为有必要作更为具体而深刻地探究,让历史更为鲜活生动,让学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一、美国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日本的独占和政治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说:“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体制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那些障碍。”①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农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②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第二、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朝鲜战争,极大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战争引起了“特需景气”,侵朝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进行军事订货和购买廉价劳务,使日本企业积存滞销的1000-1500万日元库存产品一扫而空,并一举改变了财政紧缩中苦苦挣扎的日本经济被动局面。据统计,从战争爆发到1953年,这种特需收入为12.8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23.8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38.1%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朝鲜战争赋予了日本实现扩大进出口上的机会,日本通常出口贸易显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增长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记录。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则下半年一下子跃升为8000万美元。可以说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③
二、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第一、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第二、政府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关于合成树脂工业的育成》、《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当然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市场选择它,那么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对这些产业,政府在确认市场必定不去选择,便以合适的方法选择它们,由政府采用法律、金融税制、中间组织协调利益手段的干预来补足。
第三、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国内市场狭窄,工业产品依靠大量出口,为此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出口贸易增长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3.6%,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6.9%。日本政府认为科技是国力的核心要素,适应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形势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日本重视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多方面作用,采取了从模仿到创新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据统计,从50年代至1977年,引进国外技术达2.9万多项,然后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技术基础加以改进、补充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新技术。当然,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强大政府干预,尽管有政府干预,大部分时期日本的经济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据一项重要研究,经济自由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
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企业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这种“日本公司”模式有助于日本培养强大的工业能力。⑤企业管理者重视精神投资。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说的“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计划或政府政策。日本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职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亲如一家、唇齿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经营得有声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体员工同甘苦,共命运的企业。除日本之外,我还未发现有哪一个国家采用这套简易的管理方法。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业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培养同劳动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仅关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关心工人的生活;不仅关心工人个人,还关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结婚、病丧,更是企业“感情投资”的良机。例如,西武集团每年举行独特的擦皮鞋仪式,首先由高级职员为新职员擦皮鞋,然后是新职员为前辈擦皮鞋,总社和各分社社长都亲临这一隆重仪式,并由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以培养职工热爱公司的精神,促进同事间的沟通。⑥日本的现代企业精神与日本传统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有密切联系。日本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不同于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观念,其家庭观念的出发点是:家庭是一个经营单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关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带风”,又可以比西方的结构更和谐、更密切、更团结,成为一种社会凝聚力。日本学者说:西方社会的单位是个人,由个人集合而成为国家,而日本的社会单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国家。⑦所以日本以“劳资一体”,“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岛国文化环境促进了日本的开放。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前,外族从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移入的情况,长期安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日本人养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中,异民族与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形成本民族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同时形成对外民族“内外有别”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当今日本企业团结对外竞争的集团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成为日本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包括敌对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传统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并存性,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复和体。当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日本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近现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极迅速,极有成效。⑨
第三、他们拒绝失败,承认羞辱的态度深深根植于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轻易地容忍低回报,却很难容忍彻底失败。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学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日本公司里,求学氛围十分浓厚。
第四、日本教育体制是普及型教育体制。江户时代的教育体制,已初显义务教育的雏形,明治维新初年的全民义务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1947年日本政府把义务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政府重视培养人才,教育先行,并且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其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结果。
战后日本经济
战后日本经济

1965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5.5%;
1975年,日本追上来,改写为62.2%;
1985年,日本已经逼近美国,为97.6%;
1986年,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日本超过了美国。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崛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神话。如今,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46年,日本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制定了三项重大经济改革政策:
一是实行“倾斜”生产方式,以重工业为优先,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钢铁、电力、肥料四个关键性工业部门的生产,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复苏。  
二是在农村实行了“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本政府把地主的194万公顷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的钱),卖给420万户农民。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称之为“非共产主义世界进行得最彻底的土地改革”。
三是面对剧烈的通货膨胀,日本政府规定,无论是皇族、达官、财阀家族,还是平民百姓,每人每月只能从银行提取500日元的存款(相当于当时一个月普通工人的工资)。这样,迫使所有的存款、国债、社债、股份都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急速贬值,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这三大行之有效的经济改革政策,促使了日本经济的复苏,走出战后的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此外,美国态度的转变,也至关重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日本是交战的双方,互为敌国。1948年,美国确定日本为远东的“反共堡垒”,对日本采取帮助恢复经济建设的态度。美国还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到1954年甚至全部取消日本的赔款。
到了1949年,日本经济基本上稳住了阵脚,抑制了通货膨胀,经济进入全面恢复的状态。   就在这个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突如其来的战争,使得尚未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日本百姓极度不安,日本政府也陷入高度慌乱。然而,没多久,日本就转悲为喜,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师朝鲜,需要大量物资,近在咫尺的日本成了美军的后方供应基地。雪片般的战争物资订单,朝日本企业飞来。“朝鲜特需”成为发展日本经济的“强心针”。滚滚而来的外汇,也解决了日本在战后外汇短缺的困境。丰田汽车公司就是一个典型,这家企业原本接近关闭,就在这时,朝鲜战争急需大量军用卡车,大批订单突然从天而降,使丰田汽车公司在1951年就一举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据统计,在朝鲜战争期间,日本在军用物资方面的收入累计高达10亿美元,如算上其它方面的“特需”收入,则达36亿美元。在1950年至1960年十年间,这种特需订货累计额达到了610.7亿美元。   这样,到了1955年,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日本以十年时间,即1945-1955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紧接着,从1955-1973年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
在这十八年间,日本的国民经济总产值(GDP)一直保持着年均增长9.8%的高速度!工业增长率则一直保持13.6%的高速度。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这十八年间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日本这样的长期、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
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
日本能够在十八年间跃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有种种原因,其中的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日本实施“科技立国”的战略。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进一步提出“高科技立国”的战略。 日本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日本在大力开发高科技产品的同时,特别重视把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日本的汽车风行全世界,日本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为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  日本重视科学技术是一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兵力不够,很多十四五岁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学生、甚至文科教授都被补充到部队,送上战场,然而日本数万理工科大学生却未上战场而被保存下来。这批理工科大学生后来成为战后日本科技的主力军,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功臣。 
二是高度重视教育,把发展教育定为国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坚持把义务教育的时间从6年延长到了9年,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每年还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它国家。这些举措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统计说,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的,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根本就是教育的普及,大批培养了科技人才。   如今,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日本的经济能够腾飞,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
三是“战败国”带来的“优惠”。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规定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这一规定为日本“节约”了大量的军费,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连续十八年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之后,从1974-1991年,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西方世界上爆发“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深受影响,增长速度减慢。这期间日本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   从1992年开始,日本进入“困境期”。这时,日本本身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甚至出现负增长(1998年为-2.5%,2001年为 - 0.5%)。
随着日本经济进入“困境期”,日本内阁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改换,十年换了九任首相,谁都未能挽救日本经济的颓势。直到2002年2月,小泉纯一郎内阁上台,实行一系列新的改革,使日本经济走出困境,进入复苏和全面转型时期。小泉纯一郎上台时,日本国民经济增长率为-3.3%,他上台后,扭转为1.6%。也正因为这样,小泉纯一郎稳稳地占据日本政坛五年半,结束了日本内阁“短途”的命运,成为二十年来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①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当时,日本生产的纤维和黑白电视机出口美国,超过美国该产品进口数的1/10,从而引起美日贸易摩擦。课文中的插图《60年代末日本的电视机工厂》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产电视机的情况,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达23.6%。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国恢复邦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场合公开声明,日本还要谋求做一个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并积极争取得到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军费逐年增加,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说明:日本军事实力的膨胀,引起亚洲人民的高度警惕。
归纳小结:①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④美国的援助和扶植。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吸取历史教训,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然而,矛盾冲突依然存在。
二战时期的日本
世人总认为日本二战为战败国,名誉扫地,国家千疮百孔,战败之后却能从一片废墟上进行了经济崛起,品质卓越的冰箱,彩电,汽车,和其他产品风靡全世界,创造了世界奇迹,然而,笔者愚见,其日本崛起奇迹不过是正常之事,完全不必惊讶!
笔者仅仅从二战日本军备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日本军队的主要装备:
战斗机
日本的 0式战斗机是二战时期日本最出名的战机,几乎成了日军二战战斗机的代称,性能特点是爬升率高,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没有空中对手,说的极端一点0战就是日本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本钱,因为有了0战日本才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
0战的创造者是三菱重工著名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他192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工业科,曾在德国容克斯公司和美国寇蒂斯公司深造,他吸收了世界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在海军的96舰战的设计经验基础上设计出了这种全新飞机。
0战于1940年首次出战时,零战的卓越表现使它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战斗机。速度,航程,爬升率,机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在一起铸成了一件日本海军手里无敌的战机。1940年8月19日从武汉开始的与中国空军的交战。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一共有99架中国飞机被0战击落击毁,而0战仅有两架在地面事故里被焚毁。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0战对盟军飞行部队造成了空前的灾难,给予了盟军最大的震撼,战争初期日军仅有300架0战,其中250架投入了太平洋战场,就凭借这区区250架0战,日军在开战后几个月时间把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战斗机部队消灭了2/3,当时盟军飞行员架机起飞迎击0战时,无论飞行员还是指挥官都明白,战机飞出去以后8成是回不来了
0式战斗机实现了多个第一,如首次采用全封闭可收放起落架;电热飞行服,机关炮,恒速螺旋桨,超硬铝承力构造,大视界座舱和可抛弃的大型副油箱等设备。0战21型采用了950马力的中岛荣12星型气冷发动机,时速达到了533千米,如果德国战斗机在进攻英国时拥有日本战斗机的续航能力,也许历史也将改写!
战列舰
日本海军 “大和”,大和舰排水量约6.5万吨,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名于世,是当时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为隐瞒其真实口径命名为“九四式四十厘米炮”。在舰桥之前的前甲板呈背负式布置两座主炮塔,舰体后部布置一座主炮塔。火炮炮身长21.3米,三联装炮塔总重1720吨,炮身重165吨,加上弹药和炮塔装甲的总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大型 驱逐舰的排水量。
94式巨大的口径和膛压为91式和1式穿甲弹提供了非常可怕的穿甲能力,尽管其弹重是战列舰主炮弹中最重的1460公斤,但是初速仍然高达780米/秒,高于美制406毫米MK5/6/7(初速762米/秒)和英制406、356(初速732米/秒)等主炮;德制381初速820米/秒,由于最大重量和高初速赋予的最强动能,再加之因为远射程导致的高弹道顶点,94式当之无愧于世界威力第一的舰炮。
大和级主炮的火控系统包括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98式射击仪、98式方位瞄准仪和机械式弹道解算机等。其中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炮光学测距仪,由日本光学会社(也就是尼康公司)于1935年开发。
大和级重视防护,是当时防御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按照设计要求,舰体防御装甲能承受自身460毫米口径火炮在2万-3万米距离上的打击(着弹速度500米/秒左右),中甲板能够抵御从3900米高度扔下的800公斤重型航空炸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负责建造大和级的日本设计师们费尽苦心,从装甲材质、厚度和安放角度都做了最大限度的优化。
潜艇
2009年1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夏威夷海域发现了两艘二战时期的日本“超级潜艇”,这两艘潜艇已沉没于海底60多年,代号分别为“I-400”和“I-203”。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洋保护中心科学家汉斯·范·蒂尔博格在一份声明中称:“这些潜艇已有60年的历史,如果它们早一点开发出来,并大量生产,可能会改变战争的进程。”
另外,“I-201”潜艇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速度最快的潜艇,在水下时速最高可达每小时35公里。此外,“I-201”潜艇也是二战时期日军潜艇序列中潜水最深的潜艇,最长可以在水下呆一个月之久。在这些潜艇上,都装备有圆形指挥塔、可伸缩的甲板炮台和可伸缩的潜水机。“I-14”潜艇浮出水面数分钟后,轰炸机即可从甲板上起飞。这种折叠式轰炸机上可携带1800磅(大约816公斤)的炸弹。蒂尔博格认为“潜艇能够搭载飞机,这本来应该是我们当今时代才有的技术,和我们现代的制导武器有类似之处。”
日军I-400“拓谷”级潜艇,全长122米,高12米;排水量为5223吨/水上、6560吨/水中;航速为18.7节/水上、6.5节/水中(1节=1海里/小时=1.852公里/小时);航程33,000海里,作战半径可达到世界海域任何一个角落。潜艇的主甲板上有一座可容纳3架折叠的“晴岚”飞机的机库,机库口延伸出一条26米长的弹射滑索。作战时,飞机由这里弹射升空。每艘I-400潜艇上配备3架M6A1“晴岚”水上战斗机。
航空母舰
说到航母,我们就省略一点笔墨吧,日本是世界上较早研发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在1922年就下水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航空母舰的标准设计制造的航空母舰“凤翔”号,于1942年在建造中建成50%时改建为信浓号航空母舰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厚装甲的航空母舰。到二战结束时,日本拥有29艘航空母舰的国家,冠绝全球,其数量超过现在为止任何东亚国家航母的总和,可悲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到今天还没有航母服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二战时就能造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世界上最大的潜水艇,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的的国家!让他们造一些家用的冰箱、彩电、汽车,你认为这也是奇迹?
一个1895年就完成了全民义务教育的民族,你认为它的经济崛起是奇迹?
一个70年前就敢兵锋所指全世界的民族,你认为它的经济起飞是奇迹?
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崛起给能我们留下什么思考呢?
日本何以崛起
来到日本,我注意到这样一组数字:
1965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5.5%;
1975年,日本追上来,改写为62.2%;
1985年,日本已经逼近美国,为97.6%;
1986年,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日本超过了美国。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崛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神话。如今,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46年,日本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制定了三项重大经济改革政策:
一是实行“倾斜”生产方式,以重工业为优先,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钢铁、电力、肥料四个关键性工业部门的生产,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复苏。
二是在农村实行了“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本政府把地主的194万公顷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的钱),卖给420万户农民。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称之为“非共产主义世界进行得最彻底的土地改革”。
三是面对剧烈的通货膨胀,日本政府规定,无论是皇族、达官、财阀家族,还是平民百姓,每人每月只能从银行提取500日元的存款(相当于当时一个月普通工人的工资)。这样,迫使所有的存款、国债、社债、股份都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急速贬值,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这三大行之有效的经济改革政策,促使了日本经济的复苏,走出战后的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此外,美国态度的转变,也至关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日本是交战的双方,互为敌国。1948年,美国确定日本为远东的“反共堡垒”,对日本采取帮助恢复经济建设的态度。美国还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到1954年甚至全部取消日本的赔款。
到了1949年,日本经济基本上稳住了阵脚,抑制了通货膨胀,经济进入全面恢复的状态。
就在这个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突如其来的战争,使得尚未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日本百姓极度不安,日本政府也陷入高度慌乱。然而,没多久,日本就转悲为喜,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师朝鲜,需要大量物资,近在咫尺的日本成了美军的后方供应基地。雪片般的战争物资订单,朝日本企业飞来。“朝鲜特需”成为发展日本经济的“强心针”。滚滚而来的外汇,也解决了日本在战后外汇短缺的困境。丰田汽车公司就是一个典型,这家企业原本接近关闭,就在这时,朝鲜战争急需大量军用卡车,大批订单突然从天而降,使丰田汽车公司在1951年就一举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据统计,在朝鲜战争期间,日本在军用物资方面的收入累计高达10亿美元,如算上其它方面的“特需”收入,则达36亿美元。在1950年至1960年十年间,这种特需订货累计额达到了610.7亿美元。
这样,到了1955年,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日本以十年时间,即1945-1955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紧接着,从1955-1973年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十八年间,日本的国民经济总产值(GDP)一直保持着年均增长9.8%的高速度!工业增长率则一直保持13.6%的高速度。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这十八年间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日本这样的长期、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
日本能够在十八年间跃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有种种原因,其中的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日本实施“科技立国”的战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进一步提出“高科技立国”的战略。日本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日本在大力开发高科技产品的同时,特别重视把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日本的汽车风行全世界,日本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为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
日本重视科学技术是一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兵力不够,很多十四五岁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学生、甚至文科教授都被补充到部队,送上战场,然而日本数万理工科大学生却未上战场而被保存下来。这批理工科大学生后来成为战后日本科技的主力军,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功臣。
二是高度重视教育,把发展教育定为国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坚持把义务教育的时间从6年延长到了9年,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每年还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它国家。这些举措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统计说,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的,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根本就是教育的普及,大批培养了科技人才。
如今,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日本的经济能够腾飞,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
三是战败国带来的“优惠”。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规定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这一规定为日本“节约”了大量的军费,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连续十八年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之后,从1974-1991年,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西方世界上爆发“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深受影响,增长速度减慢。这期间日本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
从1992年开始,日本进入“困境期”。这时,日本本身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甚至出现负增长(1998年为-2.5%,2001年为 - 0.5%)。
随着日本经济进入“困境期”,日本内阁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改换,十年换了九任首相,谁都未能挽救日本经济的颓势。直到2002年2月,小泉纯一郎内阁上台,实行一系列新的改革,使日本经济走出困境,进入复苏和全面转型时期。小泉纯一郎上台时,日本国民经济增长率为-3.3%,他上台后,扭转为1.6%。也正因为这样,小泉纯一郎稳稳地占据日本政坛五年半,结束了日本内阁“短途”的命运,成为二十年来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进入高速增长期。中日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1990年日本的国际经济生产总值是中国的7.8倍,2006年缩小为2.6倍,2007年缩小为1.76倍。
当然,就人均国民经济产值而言,两国的差距还很大,200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经济产值是中国的18倍!
中国仍需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在经济上追上日本。正因为这样,日本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创造了经济神话,其中的经验至今仍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节选自叶永烈新著《樱花下的日本》)
日本与德国的崛起
二战中的三个轴心国,除了墙头草的意大利,很快投降而没有遭到破坏以外,德国和日本基本都被夷为平地。 日本因为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而博得全世界的同情,其实德国遭受的轰炸,加起来比日本遭的轰炸多得多。
战后两国都是百废待兴,都交给了盟军托管。 德国被盟军和苏联分别占领,分为东德西德,就像美丽脸上划了一刀,德国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战乱和分裂,德国是个有韧性的民族,所以在九十年代初,两德统一了,今天虽然我们还能隐约见到脸上的伤口, 但它基本恢复了美丽的容貌。
日本没有德国幸运,因为至今北方四岛还在俄罗斯人手里。 北方四岛是日本人的心病,对于国土狭小的日本来说,北方四岛一日不还,大和民族就一日寝室不安。
二战后两国都迅速重新建立起经济霸主地位,德国是靠制度,靠企业的竞争力,靠顽强的民族精神,从建设自己的家园开始的, 所以德国是以发展国内需求开始起步的。日本也有不错的企业竞争力,但社会制度不健全,日本单纯的靠国内需求难以快速恢复经济,这个时候走运的日本迎来了机遇:朝鲜战争爆发了, 靠给美国人当后方, 靠给美国军队制造武器弹药,日本开始了振兴,三年的朝鲜战争,拉动了日本经济,日本经济复苏的第一步,有朝鲜人的鲜血。幸运的日本在几年后,又迎来了美国人发起的越南战争,日本再一次从中发了战争财。
六十年代中期,日本利用东京奥运会的机会彻底振兴了经济,进入七十年代,羽翼丰满的日本, 开始了海外扩张的黄金十年。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之所以迅速崛起的原因
历史探究 2008-12-04 21:46:08 阅读1055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和苏联形成了两个超级大国。两国为了对抗,互相拉拢自己的盟友国家。
先说日本:
中国和苏联接壤,是美国很好的前沿阵地。所以美国极力拉拢当时的"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和美国关系一直就非常的好,基本是联盟国,但别忘了,中国共产党却是苏联的盟友。国共的解放战争可能就有这个原因吧。
但是后来,共产党赢得了中国的大陆政权,成为了苏联的盟友。美国眼看着这个本来是自己盟友的中国变成了苏联的盟友,但扶植台湾却不足以对抗苏联集团,所以还需要一些国家。而最近的日本就成了首选目标,所以美国扶植日本战后发展,美国甚至不允许台湾向日本索要战争赔款,这也是一个原因,所以日本才会很快发展,要不然日本可能比朝鲜还穷,日本人真应该好好谢谢他们的干爹美国。
再说德国:
德国战败以后。分成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这也是苏联和美国对抗前沿。但是由美国扶植的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却好于民主德国。这成为了德国后来发展的基础。后来苏联解体了。德国统一,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国家。由于美国对联邦德国(前西德)的大量援助。所以德国有了很好的基础,加上日尔曼人的优秀。所以德国崛起的很快。
我个人觉得:
虽然这两个国家都经历了二战的蹂躏,但是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之前就是世界工业强国,他们的工业基础相当扎实,所以复兴的也比较快。
还有他们从某方面来说确实是优秀民族。
1、本身工业基础好
2、巨大的生存压力
3、种族比较单一,民众性格单纯,凝聚力强。
4、日本的财富积累与战争期间的掠夺有关,崛起则是以下几点:
日本的发展是靠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a.日本本土除了长崎和广岛挨原子弹轰炸以外,其他地方受到的破坏很小,(美国在战争结束前几个月才血拼出几个对日轰炸的前进基地,轰炸效果跟德国遭受的千机大轰炸没得比)。工业只是因为缺少原料而暂时停产。
b.美国是在日本投降之后占领日本的,而柏林是被炸弹炸成碎片之后才投降的,谁挨的炸弹多大家都清楚。对比一下二战当中几个主要国家遭受打击的情况就知道,日本遭受的打击还非常轻微。
美国:没挨过炸弹,因为装备好,参战时间晚,所以人员伤亡也少。
英国:因为离法国只隔一条海峡,从海狮计划开始就一直挨炸弹,其他地方也挨了炸弹,不过还能扛住。人员伤亡不是很大
苏联:整个欧洲部分被犁了一遍,主要工业城市都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斯大林格乐成了废墟,莫斯科幸免)。更重要的是,因为遭受敌人地面入侵,苏联遭受了巨大的人员损失。
中国:历时6年再加8年,遍布大半个中国都遭沦陷,军民伤亡3500万。民族工业被扼杀,20世纪前四十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还欠了美国一屁股债。
德国:从头打到尾,到头来一无所有,连引以自豪的科学家也被美苏瓜分干净了。战争结束之后不仅成了赤贫,还被美苏分成两半,其中东德的工业设备全被搬到了苏联。
日本:1931年以前的日本无法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因为其工业规模太小,技术底子太薄。自从有了东北给它供血之后,历时6年的茁壮成长让日本有资格同世界上几个主要工业国家抗衡的基础(东北就是日本军队发动二战的家底)。45年以前跟美国佬打岛屿争夺战,船沉的不少,人却没死多少。45年被美国轰炸了几个月就早早的投降了。投降之后的日本发现当时投降给美国简直是无本万利:整个二战中国战场日本军人死伤不过170万。因为美国人没有强行登陆日本岛,14年的战争养肥的日本工业除了没有原料,没有丝毫损伤。虽然日本已经没有有经验的军人了,但是日本有科学家,有知识分子,有熟练工人,还有从亚洲运回去并且藏起来的巨额财富(具体有多少只有美日知道)。另人惊讶的是,因为14年间从中国和东南亚掠夺了大量劳工,战败之后的日本居然连劳动力都不缺。
c.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GDP和工业产值占全球的50%,傍着美国的日本岂有不富之理。可惜了菲律宾这样的小国,因为二战被日本占领,财富都毁于一旦,而且没有一点工业基础,发展当然不如日本拉!14年的经历让日本知道了什么行业是无本万利的,也难怪那么多日本人怀念二战的皇军。
5、德国则是凭借其一贯的科技领先与严谨。
二战后的日本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靠美国的援助,才能发展这么快。而德国能发展的这么快,根本原因是因为德国人的优秀,德国人的精神很值得学习。
战后日本
日本经济奇迹误读:战后重建并非完全白手起家
作者:佚名
日本战后的重建并非完全的白手起家,尽管战败,但掠夺式的战争依然给他们储备了足够多的财力。
现代日本的经济奇迹究竟是否得益于、多大程度上得益于由其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
二战中日本的掠夺
在人员和科技方面,日本在战争期间借用巨额军费,培养了比战前多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二战末期,由于战线过长,日本有很多十四五岁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学生、甚至文科教授被迫加入日军作战而被击毙;但日本数万工科大学生却未上战场而被保存下来。
日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例如零式战机的设计师等被安置在安全的地方,绝大多数均未被击毙而活到了战后。这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31年“9•18”,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14年间,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由于日军的暴行极为突出,日军的掠夺反而被忽略。当时的南京,大多数日军官兵的裤腰带上都穿着 50到200个金戒指。
日本滥发军票,用一张废纸对日军占领区的中国人进行疯狂掠夺和金融诈骗。“9•18”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大量发行伪 “满元”,于张家口设立伪“蒙疆银行”,发行伪“蒙疆券”。1938年3月又在北平设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伪“联银券”,在上海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华兴券”。1941年1月,又在南京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中储券”。日本在关内建立的银行共有20多家。
日本侵占中国大陆,完全是靠掠夺中国人的财富来支付巨额战争成本,并未损耗自己国力,这种以战养战的方法,日本在亚洲其它国家也广泛应用。
依日本政府的记录,日本在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战费,共达7559亿日元(如依消费者物价指数换算,约为现在的170万亿日元以上)。此庞大战费的大部分,即利用日本所操纵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和“中央储备银行”所发行的通货纸币支出。日本政府根本不需国库支出,结果,在战争终了时华北的通货膨胀,几达日本国内的130倍。
日本陆军的秘密机关、第九技术研究所第三科进行中华民国“法币”的伪造工作。制造的伪钞总额约40亿元。中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法币发行额为 14.8亿元。从中国抗战开始到武汉失陷的国民政府战费只有10亿至15亿元,而国家行政经费则只有7亿元而已,合计不过17亿至22亿元。由此可知第九研究所制造的伪钞,对中国的掠夺有多严重。
另外,日本官方还用鸦片掠夺中国财富,单是蒙疆银行,到1945年时,鸦片收益就超过4.2亿日元。
投降前,日本的掠夺越发疯狂。溥杰的妻子“爱新觉罗浩”的传记称,“满洲国的金块”,在苏联大军进入前夕,被空运到日本。又据朝日新闻记者大久保泰的《支那派遣军和平交涉秘录》,日军于1945年8月12日,将正金银行上海支店的一箱箱金块运上日军驱逐舰。而9月底,日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仅仅将 3吨金块交给何应钦,其余的金块下落不得而知。
日本保守党政治的枢轴自由党,其战后的创党资金,是日本海军在上海的儿玉机关长儿玉誉士夫从中国大陆带回的钻石、白金等所资助。依当事人岩田幸雄的记述:“在8月15日的前一天,我使用朝日新闻社的飞机,将值钱的物资运送到日本内地。因终战时军机不能用,而朝日新闻社的飞机在机体上画着绿十字,可以说是‘救星’。但起飞之前一直担心,因为虽选了金条、白金、钻石、翡翠等轻而值钱的东西运载,然而还是怕堆载过多而使飞机飞不起来。”
甚至日本投降后仍没有停止掠夺。依前台湾总督府主计课长盐见俊二的回忆录《秘录----终战前后的台湾》,在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9月,大藏省和日本银行仍以专机运送了大量的台湾银行券到台湾,因飞机满载纸币,同行的作者还要坐卧在纸币上。此纸币用于支付在台湾的日本官吏,薪水预付到翌年3月份,以及包括到翌年3月为止的退休金。日方此举竟然得到麦克阿瑟司令部的许可。这自然加剧了台湾的通货膨胀,而成为1947年“2•28事变”的原因之一。
日本真的被炸成焦土了吗?
战争末期,美军司令官李梅在马里亚纳群岛共拥有约385架 B-29,279架超级空中堡垒轰炸东京,称为东京大轰炸。然而只是摧毁了约25%的建筑。接着285架轰炸机轰炸名古屋,也只是摧毁了约25%的建筑。
过了两夜, 经过维修人员日夜的抢修, 李梅又派出了300多架 B-29 轰炸大阪----以人口和工业生产而言, 此为日本第二大城市。结果又是摧毁了约25%的建筑。李梅的第四个轰炸目标是神户, 是李梅所发动最猛烈的一次空袭。307架 B-29摧毁了约33%的建筑。
1945年3月的最后一次燃烧弹空袭行动、3月19日对名古屋的第二次攻击,由290架 B-29 轰炸机来执行。由于耗尽了所有燃烧弹的库存量, 故每三架轰炸机中就有一架没有燃烧弹,结果只是摧毁了大约9平方公里的面积。到3月下旬, 第二十一轰炸司令部的燃烧弹库存耗尽, 在此后的三个月的空袭中, 没有再实施过燃烧弹轰炸。
而在战争后期,德国每天要遭到千架以上的毁灭性轰炸,1943年,英国皇家空军就向德国首都投下4.9万吨炸药,威力超过两颗原子弹的总和。 1945年2月13日对德累斯顿的轰炸,行动由阿瑟•哈里斯指挥,轰炸持续了14个小时,805架英国轰炸机投下了2558吨炸弹,美国还派出450架B -17轰炸机前来增援。
所以当时东条英机认为, 与盟军对德国的攻击相比, 对日本的攻击可说是“微不足道”,实际上, 日本面临的是每周一次来自两千多公里外的100来架 B-29 的袭击。如果这么一件“小事”就使日本人民失去信心的话, 那么, 要实现“大东亚圣战”的目标是绝对不可能的。
美军第二十一轰炸司令部进行过一次袭击,目标是东京的中岛飞机工厂。159架 B-29空投了500吨高爆炸弹,尘埃落地, 却发现中岛飞机工厂完好无损地耸立在原处。共875架轰炸机作完八次这样子的轰炸后, 中岛飞机工厂仅遭受到4%的破坏。
美军航空军最优先轰炸敌方的飞机工厂或发动机工厂的行动, 虽然使得其中一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还有一家被迫大量减产, 但是却没有任何一家因此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日本29%的飞机生产任务是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工业地区的各级签约厂商完成的。后来, 日本官员说, 燃烧弹空袭摧毁了这些小型工业, 使“生产严重受损”。然而,即使这些工厂完全被毁,日本航空工业仍有71%保留下来。而那些投向东京湾的船坞和仓库的炸弹中大部分都偏离了目标。在战争结束后, 美国战略轰炸研究小组将早期 B-29 作战的失败,归因于天候不佳。况且远程飞行需要大量汽油, 只能携带较少的炸弹。
所以轰炸对日本工业的破坏虽然严重,但日本工业的大部分都保存下来,并没有被夷为平地或全部化为焦土。
日本依然发了战争财
整个战争中,日本的财富(他们自己称“国富”)有了惊人的增长。193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DP)只有66.6亿美元(精确值),低于当年中国的GDP136亿美元(估计值);然而日本1944年GDP高达175亿美元,在7年战争间实现了和平时期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经济增长。
数字精确是日本的特色之一。战后日本精确统计了其本土的经济损失,损失的每一座工厂、每一栋民房,甚至每一幅字画都做了精确统计,结果是日本 “一般国富”损失额达25.4%,数字是巨大的,但是还远不能跟中国等受侵略国家的损失相比。另外,日本基本上逃避了对中国、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巨额赔偿。
结果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虽然不及美国大规模轰炸前1944年的水平,但和1937年相比大约高出一倍,和1931年“9•18”时相比高出更多。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DP)也从中国的一半,赶上、甚至略微超过了中国。
所以,从总体上折算起来,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还是大赚了一笔。难怪日本部分人士也认为日本战后绝不是什么白手起家,日本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教育体系和富裕的经济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的基础之上的。
日本为什么可以在二战战败后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于至于经济居美国之后,世界第二位?
日本的经济体制
二战后,日本一片废墟,殖民地纷纷独立,原有的财阀体系被盟国解散,剩余的军舰飞机等军用物资也被收缴一空,几十年的工业积累毁于一旦。整个日本的经济体系必须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头开始,然而,20余年后,日本一跃而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分析这段奇迹般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经济现状。
战后的日本,百业凋敝,极端缺乏资本,但日本并没有开放市场,吸引投资,指望外国投资者解决问题,而是于1946年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也就是后来的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关于这个机构的性质,从经济安定本部1947年的《经济实相报告》可以看出个大概:"基于收集的资料和统计数字,把我国的经济现状向国民传达,想要国民一起考虑和解决问题。每个国民需要像考虑自己的家计一样考虑国家经济",提出了"国も企业も家计も赤字"著名的口号,意思是无论国家、企业还是家庭开支都出现了赤字,以此号召全体国民团结起来共度难关,争取国民理解和协助。经济安定本部迅速宣布了一系列硬性的经济管制措施,主要有四项:
1.基于"临时物资需给调整法"的物资管制;
2.基于"物价统制令"的物价管制;
3.基于"金融机关资金融通准则"的资金管制;
4.基于"贸易等临时措置法"的贸易管制。
四项管制,管死了企业的方方面面。而严格的金融管制和币制改革则抹杀了一切贫富区别,无论是皇族、华族、财阀家族,还是平民,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每人每月只能从银行提取500圆的存款(当时的工资约500圆),所有的存款、国债、社债、股份都在猛烈的通货膨胀中化为废纸。日本的上层能够在经济崩溃时与人民同甘共苦,而不是先富,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
主持复兴计划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的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提倡"倾斜生产方式"。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抛弃利润,产权等如今最热门的概念,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煤炭,钢铁两个行业,生产焦碳是为了炼钢,炼出的钢材又优先供给与煤矿生产相关的工厂,煤铁两部门循环扩大,最终恢复基干产业,为下一步发展做准备。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资金全部来自复兴金融金库(政府全额出资的国营银行,任务就是向煤炭、钢铁、电力、肥料四部门重点融资)的贷款,由于工业部门没有生产任何最终产品,也就无所谓利润,帐面亏空由国家银行印钞票弥补,因此引发高通货膨胀在所不惜。尽管这个煤铁复合体在狭小的国土上滥采自然资源,不关心任何利润,但经过数年艰苦的努力,日本再次在缺乏外汇的情况下重建了独立自主的核心产业,最终能够做到出口成套设备,进口原材料,在获取长期利润的同时保护了国家的资源。(日本的煤铁复合体不是特例,欧洲战后也有类似的煤钢同盟。)
在重工业优先的国策下,整个日本的资源都被集中,服务于体内循环的重工业,消费品工业(轻工业)无法从重工业取得物资,被迫停产。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被压到最低,只能靠本土残存的农业生存。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能够承受低的粮食收购价格和高的税收。粮食和极少量生活必需品均采取统购统销,按人头配给,自由市场则被取缔,每个日本人每天只有四支火柴的定额,一年才能得到一块肥皂(《日本经济白皮书》:"配给的实绩,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个"),只有少量来自美军基地的物资及一些隐匿物资能够在黑市上缓解这种极度匮乏。这种匮乏不仅仅限于日本平民,而是基本平均的施加到整个社会,举个例子,1947年10月,东京地方裁判所就有一名34岁的法官,由于遵纪守法,拒绝食用黑市的粮食,营养失调死亡。
严重的普遍贫困,并不能阻止日本人继续实施经济管制和政企不分的国策,1946年8月,经济界成立了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连),它是战前的日本经济联盟会及战中的重要产业协议会的延续,这个团体包括了所有的大型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和高技术工业。1948年2月,在已经存在的行业协会、地区企业协会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日经连),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被联合。日本的企业从此要受到统一的指导,至于这种联合体更重要的作用,后面谈日本政治结构的时候将会详细论述。
2002年5月,大企业团体经团连与中小企业团体日经连合并,组建了新的经团连。会员总数1,623社、团体。其中,日本的主要企业1,306社、行业协会(如日本钢铁联盟,日本自动车会等)性质的全国团体129个,地方性质的经济团体47个。会长是丰田自动车的会长奥田硕,副会长则是新日铁、三菱重工、住友商事、东芝、SONY等日本大公司的会长。
以上介绍的是日本战后的应对措施,但在战争带来的冲击过去以后,这些政策并没有作为临时措施受到取缔。而是成为了日本的一贯国策。主要的表现就是日本财阀集团的重建。日本战前,几个财阀家族拥有大部分工业资产,垄断了大部分行业,战后,财阀家族不再拥有股权,也被强制排除在管理阶层之外,并禁止出任公职。但这种变革并不导向一个产权清晰,自由竞争的市场化经济体系,相反,产权集中程度比战前更甚,财阀垄断转向了政府垄断。改革手段也不是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预为主。1946年日本政府强行从资本家手中征收了相当于GNP10%的财产税,并通过金融紧急措施、农地改革等,在战后猛烈的通货膨胀中用纸币赎买各种资产,到1947年,日本的财阀及非财阀系的主要企业,大部分股份被集中到持株会社整理委员会、闭锁机关整理委员会、大藏大臣等政府机关的手中。等到重组结束,日本的大企业有国家股,个人股,各企业间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纠缠不清,同集团的经营者结成社长会,如金耀会(三菱)、五日会(三井)、白水会(住友),进行情报交换和协调行动,统一及调整集团意志,占有全部的经营权力。在这种体制下,根本不能指望个人通过买卖股权或参与股东会议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拥有大部分工业资产的财阀家族被赶走了,但由于这些家族下属的企业之间分工配合紧密,股权又多半被收归政府,在短时间内,与原来的财阀企业相对应的大企业集团又纷纷出现,日本的经济又重新被大企业集团所控制,与战前相比,垄断程度变本加厉,而企业股权又多集中在政府或由企业相互持有,经济体系距离理想的自由市场经济越来越远。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三菱、三井、住友等企业集团,60年代初又形成了富士、第一和三和,共6大集团。日本的大银行也归属各个企业集团,并且一一对应--三菱银行、三井银行、住友银行、富士银行、第一银行和三和银行。近年由于银行不良债权问题进行了合并重组,剩下4大银行,分别是三菱银行、住友三井银行、瑞惠(富士、第一)银行和UFJ(三和)银行。这些大型集团的成立,并非各个组成企业各自的独立选择,而是日本经济部门统一的规划所致。
大企业集团本身掌握了日本的核心资产,还能够干预大量集团外企业的活动,进而掌握了整个日本经济的脉搏。它们的主要控制方式有两种:
1.利用金融进行投资控制和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控制。金融控制是指大企业集团所控制的银行为外部企业提供资金,战前各个财阀银行主要给本集团的企业融资,如今各个大集团银行大约只有20%的贷款是提供给下属企业的(伞下企业),这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听命于大集团,增强了大集团的控制能力。在高度成长期,日本企业的平均自我资本只有17%,据1993年的统计,企业的总资本中,私人股份仅占23%,个人大股东已经消失,剩下的主要集中在以金融机关为中心的法人手中。政府对金融机关实行"护送船团"的保护,并进行"窗口规制"和"窗口指导",以统一计划引导贷款的投向。近年由于银行大量的呆坏帐,政府大量购买银行股份或向银行大量注入公的资金,事实上国有化。大企业的会长和社长,基本不拥有股份,而是由从业员逐步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
2.技术优势控制是指以大企业为核心,控制大量的配件工厂、合作工厂等中小企业群。大企业不断挑选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控制,通过持股、金融援助、人员派遣等进行经营指导,特别进行质量管理等技术指导,还把它们编入自己的经营计划。特别培养,比较典型的有日产的宝会,丰田的协丰会,三菱和川崎重工的下请协同组合等。
当然,鉴于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之紧密,两种控制方式并没有被严格区分,例如大集团的下属银行采取一种被称为"系列One set支配"的独特投资政策,对新兴产业进行成龙配套的投资,便于系统地利用外国技术,中小企业只是在名义上才享有经营上的独立性。
日本即是资本主义又是社会主义,又两者都不象,可以称为会社主义或企业主义(引自《日本经济史[2002年版]》)。日本整是一个会社(企业),叫"日本株式会社"。下面的图引自《日本经济入门[2004年版]》,这本书从1985年开始,一年一版,是日本大学经济专业的参考书。此书直接称呼"日本型社会主义",图是原图,只是为了理解方便,把片假名词汇用英语原词替换了。
图1 高度成长期的日本经济体制
日本不是资本主义吗,怎么又变成社会主义了。其实名字不重要,关键看是如何运做的。日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围绕Full Set产业构造,Full Set是全套完整产业链的意思。金融部门向重点产业低利融资,日本企业自我资本很少,大部是银行的金融资本。如果银行清理呆坏帐,追求经济效益,日本立即休克。政治面是自民党一党支配的官僚体制,其实自民党只是代理人,真正支配的是背后的经团连"民僚"。官僚--民僚对价格进行控制,价格竞争排除。输出产业奖励,因为日本没有资源,要靠出口换取资源。输入则严格限制,强制进口替代,积极导入技术。整个产业采用护送船团方式,即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某个行业超常发展,也不让另一些行业掉队。总之,日本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以计划为主导的保守僵化的体制,运行效率是不高的,效益是很低的。政府为了培养自己完整的产业,欠了一屁股烂债。银行也有数不清的呆帐,还没有办法清理,只有靠政府印钱补贴银行,来个事实上的国有化。即使是民营,也不知道老板是谁,日本企业的大股东是法人,法人间相互持股,个人大股东早被消灭了,日本是经营者支配,产权不清。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不景气,进行构造改革,但只是嚷嚷,没有实际动作。
日本的这套体制与苏联有很深的渊源,叫社会主义也不过,反正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1939年,日本在中苏边境与苏联打了一仗,全军覆没,被苏联现代化的装备吓呆了。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获胜,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日本还西伯利亚出兵,与列强一起绞杀俄国革命。20年后,日本远远落后了。于是,在1940年仿照苏联模式,物资调拨,向重点产业倾斜,摒弃"利润",构造了战时计划经济体制。现在的日本经济体制也被称为1940年体制。苏联模式很有成效,但很快也发现了问题,于是进行了一通改革,最终形成了战后的经济体制。在《工业化の轨迹--大国前史》(冈崎哲二. 新闻社,1997年2月)的封面上这么写着:计划与市场纠葛的经济体制在战后的废墟中保存了下来。战败后,财阀解体,农地改革,资本家和地主被清除,企业由从业员支配,越发象苏联的体制。战后的倾斜生产,则由社会主义计划主义派经济学家有泽广巳主导,完全是苏联的做法。其后又进行了改革,最终形成了现在的1955年体制。
这套体制有3个明显的特征,1是整体协调,2是价格控制,3是进出口控制,找不到自由市场的影子。除了内部的垄断(或寡头)经营外,日本对外贸的严格管制一直持续到今天,尤其以技术引进为甚。日本企业引进技术是需要个别申请,由外资审议会后才能获得外汇和引进许可的。主要不是为了节约外汇,而是着眼长远,防止成套技术引进打击国内的自主研发能力,日本制定了如下的审查基准。
1.只能促进不能损伤自主技术的发展;
2.技术导入不能使即存的产业秩序发生混乱;
3.技术导入不能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4.技术导入的企业有其它相关技术和资金配套,能够灵活使用导入的技术。
这些判断基准是暧昧的,可以有多种解释,具体负责的官员有否决权。贯彻"一号机输入,二号机国产"的方针。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给外资超国民待遇,无保留的放纵外来技术打垮自己的研发力量形成鲜明对比。
在大企业集团的垄断经营下,日本的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为少数联系紧密的集团企业垄断,剩下的只有农业。但农业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天堂,战后日本确实进行了农地改革,土地被无偿平均分配,产生了大量的自耕农,但农民并非单独面对市场,而是加入农业协同组合等组织,农资的购入和农产品卖出主要通过农业协同组合进行。农业协同组合的组织图如图2。
图2 农协系统的主要组织图
根据2000年的统计:农产品贩卖类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业相关产品贸易中占的比例为谷物96%、牛奶95%、肉类85%、蔬菜水果92%。农资购入类农业协同组合占的比例为饲料67%、肥料83%、农机具71%。这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解散农民组织的政策完全相反。不过日本的农业并不是赚钱的产业,主要还是作为日本这个岛国的一种储备资源,保证在国际市场动荡,粮食进口困难的时候日本人不至于没有东西可吃,这里就不做过多比较了。
――――――――――――――――――
“对外开放”对于任何国家都是错的!
正确的政策,不是对外开放,而是对外扩张,即更多的让别人对自己开放,自己实行尽量更多的贸易保护。 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日本人很有小国意识,岛国意识,有危机感,都很奋进。另一种说是靠女人的那个生意,比如现在都很多的日本性文化、小电影,成人动漫。
我觉得两种说法兼而有之吧 不是历史专业,但历史系朋友说过:
1、重视教育,为科技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美国大力扶持,毕竟给人家吃了蛋蛋,战后出于战略考虑(牵制中、俄、朝)和补偿心理,从各方面大力扶持了日本
3、不允许有军队,干脆专心与经济发展
4、原本基础就不错,毕竟是亚洲较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一、战前经济底子就很厚
二、从占领地掠夺了大量资源
三、其政治体制并未发生改变、天皇还是天皇
四、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为了补给方便,向日本进行了大量援助及投资,用于方展日本经济,以使美国可以借日本来钳制中国。
五、日本人教育较发展,人才较多
六、走了狗屎运了 民族优秀 日本恢复乃至崛起只用了差不多二三十年。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已经相当有实力。其它的看楼上下的就知道了 因为日本有技术就有发展的本钱,军费都用来发展经济
中国不要赔款 因为有美国的大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