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39:18
作者:jcjy39@163.com QQ:515770234    [ 2009-9-7 23:02:54 ]
【字体:大中小】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四川省宜宾市武庙街小学  644000  陈明信
在时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与理念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么过滥,要么过度,要么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反而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从而出现了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性,却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使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人为的编造的谎言式情境;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因素,影响了新知识的有效学习……为此,要有效地创设情境,一是要“适度”。缺乏“度”的限制,情境创设往往失之过滥。二是要“实效”。缺乏“效”的要求,情境创设常常流于形式。下面通过二个案例的分析来说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案例1】角的初步认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孩子们,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个小朋友洋洋,他是个小收藏家,他喜欢把自己用过的和漂亮的东西当成宝贝一样,收藏在自己的这个小宝盒里。
(打开电脑,出现宝盒。)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里面究竟藏了哪些宝贝?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脑出示:盒盖打开,从盒里飞出折扇、篮球、玩具熊、三角板、易拉罐、闹钟、光盘、剪刀。)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宝贝盒中飞出图形的特点。
师:洋洋的宝贝还真不少,他还把宝贝分成了两类,你们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分的吗?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图形的特点。
生1:有角的分在一起。
生2:没有角的分在一起。
……
(电脑出示没有角的“篮球、玩具熊、易拉罐、光盘”和有角的“折扇、三角板、闹钟、剪刀”的画面。)
师:请看画面上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生答)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明亮啊,把藏在里面的角找出来了。那么,“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
(电脑课件显示:一个一个地去“外衣”。屏幕上出现了四个角,不停地闪烁。)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请大家以后要多留心,多注意生活中的“角”。
点评:在本课的导入中,教师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但教师在说到分成两类时,有的学生按玩具、球体、圆形分类。
【案例2】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钱塘江欣赏塘潮吧!(课件出示:钱塘潮。)
师:从刚才播放的画面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点评:时间过去几分钟了,学生还沉浸在钱塘潮的美景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情境看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学生是在欣赏自然美,而忽视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知识点都需要创设情境。过分的追求反而会违背初哀,主要表现在:①追求情境的完整性有时会导致环节的形式化,使情境与知识点的联系太牵强。②追求情境的完整性有时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达不到巩固、反馈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显得不扎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③追求情境的完整性有时会导致教师对课本的“遗忘”,流连于情境之中,而忽视了很好的、每人都有的课程资源。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④追求情境的新奇和趣味性有时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那些与教学知识点无关的东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实质内容的关注。这样的“溜号”就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出现理解上的断档,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与理解。
既然我们认识到了过分追求创设情境的弊病,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避免产生这些弊病,又该如何预防其危害呢?
首先,要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情境之前,教师必须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分析,然后自问: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再找准情境与教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有价值,从而也使这样的课堂才有效。
其次,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我们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都是有效的情境。这样的情境不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只需直接用简单的图画,教师本身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姿势和数学内在的魅力来创设情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实效性。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然而,有时候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如有的教师出示一个制作精美的场景图,然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极尽所能的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统统说出来,上课都5分钟过去了,可老师、学生还在津津有味地投入在“情境之中”。一节课后,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可真正用于探索新知的时间少之又少。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而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及时从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不能一味笼统的问“你发现了什么”,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