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唐军兵力到底有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05:27
怛罗斯之战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一场被夸张了很多的战役。这场战役其实是一场中等规模的遭遇战,其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远远大于政治军事方面的意义。就因为交战双方是唐朝和大食两个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的直接较量,所以很吸引眼球。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们拿着放大镜对这场战役剖析来剖析去,剖析出了很多“意义”,也剖析出了很多“争议”。其中有一个我觉得很无聊的争议,那就是参战的唐军兵力人数。
我觉得这个问题完全应该是历史学家考虑的事情,对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场战役的过程,以及它对当时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就行了,而唐军有多少人对我们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但在网络上,怛罗斯之战是很多唐黑拿来攻击、诬蔑唐朝的重要理由之一。因此,怛罗斯之战的兵力人数,这个本来很无聊的问题,在网民们的唾沫星子中也被炒到了很高的热度。
作为一个唐史爱好者,对这个争议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当然,我的话也只是一家之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了我的分析之后,到底采信那一种说法,诸位读者自己选择。
先说说怛罗斯之战的过程,这场战役发生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8月,战役过程《资治通鉴》记载很完整,我就直接引用了:“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过程就是这样,现在来分析一下人数上的争议。有两种说法,正方说法唐军“二三万”,反方说法“六七万”。我们分开说,先看看史料上的记载。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资治通鉴•卷216)
“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旧唐书•李嗣业传)
“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新唐书•李嗣业传)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今从《唐历》”(通鉴考异)
“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通典•卷185)
以上就是中国史料中关于此战唐军兵力的记载,其余关于此战的中国史料均无兵力数字。此外,历史学家薛宗正在其著作《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一书中引用了一段阿拉伯史书《全史》中的文字:
“这一年拔汗那统治者与石国君主反目,他请求秦国皇帝的援助。秦国皇帝派给他十万士兵包围了石国君主。石国君主向秦国皇帝乞降,因而没有加罪于他和左右的人。并•波悉林得知此讯,立即遣齐雅德•伊本•喀里同他们作战,两军遇于怛逻斯川,穆斯林军队战胜了他们,杀五万人,俘近两万人,其余逃回本国。这次战役发生于伊斯兰历133年祖•尔•贾月。”
从以上史料来看,似乎反方的说法更有说服力,因为中外史料都有六七万人的记载。而且反方还有一个更具杀伤力的证据,那就是《通典》作者杜佑的侄子杜环参加了怛罗斯之战,并且被阿拉伯军队俘虏,游历中东、非洲十余年,著有《经行记》,记载自己在国外的见闻。因此很多人就说《通典》中的记载来源于《经行记》,《经行记》是参战人员写的第一手史料,那当然确凿无疑了。但是,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正方二三万人的说法。为什么呢?
首先,所谓《通典》中七万人之说是引自《经行记》的说法是网络上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谣言,是完全错误的!《经行记》已经失传,只有被其他史料引用的1500多个字保留了下来,而这1500多个字里关于怛罗斯之战的记载很简单:
“杜环经行记云:‘……天宝中,镇西节度使高仙芝擒其王及妻子归京师。……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怛逻斯,石国人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军败之地。……’”(通典•卷193)
也就是说《经行记》的残留文字中根本就没有这场战役唐军兵力的记载。而且,杜佑在《通典》中引用他书文字时都会明示的,而“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这句话并没有注明是取自他书,尤其是《经行记》;也没有说明他是听谁说的,有可能是杜环也有可能不是啊。总之,这句话的消息来源不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将《通典》中的这个记载说成是出自《经行记》,并奉为确凿无疑的“第一手资料”是完全错误的!
有人要质疑了,既然《经行记》失传了,那么《通典》中的记载也不能说肯定就不是出自《经行记》,就算不是也有很大可能是听杜环说的啊。他家亲戚是参战者,他写这次战役的时候能不去问一下吗?况且杜佑是德宗、宪宗时期的朝廷宰相,写《通典》的时候距离怛罗斯之战才几十年,差不多算是高仙芝的同龄人了,几乎可以算是历史亲历者,新旧《唐书》《资治通鉴》这些正史的作者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了,我们凭啥不信杜佑?这种质疑很有道理,但我要说:
第一,杜环的生卒年不详,有可能杜佑写《通典》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杜佑没法向他咨询。
第二,不论《通典》中的记载是杜佑看的《经行记》,还是杜环直接告诉他的,总之我们假设七万人的说法确实出自杜环。问题是杜环说唐军七万,难道就真的很可信吗?杜环虽然参战,但也不过就是一普通士兵或者一低级军官。这么一个低级别人物,怎么可能知道全军兵力这种高度机密?对越反击战时我军一个连长会知道我军投入的全部兵力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杜环真的知道全军兵力,那也很可能是被俘后听阿拉伯人说的,要么就是高仙芝虚张声势。古代这种事很平常么,五万对外宣称十五万,吓唬吓唬敌人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杜环说的七万还不如《段秀实别传》里说的六万更可信,段秀实是高仙芝的副手,级别比他高得多。况且七万人还未必就是杜环说的呢,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假设。
第三,《通典》中关于怛罗斯之战的文字并不是单独出现,完整的内容是:“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合罗凤,十余万众全没。”
这段文字中的加红部分说了四个人打的四次败仗,这四次败仗的人数记载全部都与正史不符,相去甚远,这该作何解释?如果其他三次败仗《通典》记载的人数不可信,那凭啥高仙芝七万人的说法就可信呢?如果《通典》说的全都可信,那为啥正史都不采用呢?难道欧阳修、宋祁、司马光等等史家全部都造假?《通鉴考异》中提《段秀实别传》都没有提《通典》,就足以说明了史家的态度。
第四,正史的编纂者虽然比杜佑晚了几百年,但他们编书时依据的资料可不是几百年后的,《旧唐书》的大量内容就是照搬唐朝国史啊,岂能以作者所处年代来作为可信不可信的标准?《通鉴考异》中明言:“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今从《唐历》”,司马光为啥不信《段秀实别传》要信《唐历》呢?原因就在于两个资料的作者。《段秀实别传》很明显是私人所著的野史,尽管肯定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比起《唐历》那还是差远了。
《唐历》作者是柳芳,柳芳是什么人?他可是开元天宝时期朝廷的史官,负责国史的编纂,著有记载从武德到乾元150年的国史130卷。后来被贬出了朝廷,正好和高力士顺路,高力士告诉他了很多外人无从得知的朝廷秘闻,讲的还很详细。可是那个时候他编纂的国史已经送交档案馆保存了,没法要回来更改了,所以他就另著《唐历》四十篇。后来唐朝另一个史官崔龟从还写了《续唐历》三十卷献给了朝廷。
《唐历》的时间可比《通典》和《段秀实别传》更早,还是高仙芝同时期的朝廷史官写的,可信度自然更高吧?你要说杜佑的七万人是杜环告诉他的,那我还说柳芳记载的三万是听高仙芝说的呢。别忘了高仙芝战败后就被调回朝廷当右羽林大将军了,柳芳和高仙芝喝个酒吃个饭完全正常。所以说,就中国史料而言,正史记载的“二三万”人的说法,可信性是远远大于《通典》和《段秀实别传》记载的“六七万”之说的。
那上面那个阿拉伯史料的记载该怎么看待呢?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有一点很明显啊,那段文字记载的故事和中国史书记载的截然不同。还有别的阿拉伯史料记载这场战役爆发的原因是败亡的白衣大食向唐朝求援,与中国史料差的更远。据说还有外文资料记载此战败后唐朝向大食称臣了,这明显是胡说八道的意淫么。外国人还说中国的夏朝根本不存在呢,而中国人都知道夏商周。所以说,我个人还是采信中国史料的记载的。
但话又说回来,难道六七万人之说真的就错了吗?未必啊!虽然二三万人的可信性更高,但毕竟中国也有史料明确记载是“六七万”啊。你只能说六七万人可信度较低,但没有证据说它肯定就是错的。而且六七万人的说法从逻辑上也说得通,正史里也有史料间接支持。比如,正史明确记载,安西战区额定兵力两万四,剑南战区额定兵力三万。在高仙芝西征的同时,剑南战区节度使鲜于仲通也发兵攻打南诏。
鲜于仲通投入了多少兵力?八万。额定人数只有三万你投入了八万,另外五万哪来的?同理,剑南战区额定兵力三万,实战可以投入八万;安西的额定兵力和剑南差不多,实战投入个六万七万有啥不可能?再说了,各大战区的额定兵力是天宝初年的规矩,到了天宝十年了,这规矩还能守得住?况且李隆基是个喜欢开疆扩土的皇帝,安西战区直接负责镇抚西域,责任重大,兵力区区二万四,怎么可能够用?
此外正史中还有这么一条记载:“时边将耻败,士卒死者皆不申牒,贯籍不除。”(资治通鉴•卷215)
就是说当时唐朝国力强大,开疆扩土时打败仗是很没面子很羞耻的事情。所以一旦打了败仗,军队将领往往虚报损失,士兵已经阵亡了,姓名却还在军籍上挂着。所以高仙芝这种常胜将军打了这么一个败仗脸上挂不住,故意说自己兵力只有区区两三万也是完全可能的。或者就是很多人分析的那样,两三万人只是唐军中的汉兵人数,把蕃兵加一起就六七万了,这种说法也完全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