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9:36:18
2月18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莊子何其人》 於 丹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卻把莊子卻稱為“神人”。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但是,莊子所追求的逍遙遊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狀態呢?
金聖嘆批六才子書,第一個就是《南華經》莊子,這樣的一個人,嬉笑怒罵,可以說上窮碧落下黃泉,罵盡天下英雄,但是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我們也知道,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寫在書裡面的東西,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詞,
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莊子這個人在天地之間,可以說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這一切一切。莊子這個人可以說在一個亂世之中,他從天地大道,直到人間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這一切一切了然於心,留到今天《莊子》這本書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那麼,在莊子的這部書裡面我們能看到的是什麼呢?其實在這部書裡,真正流傳下來的思想,應該是一種天地自在逍遙遊,而這樣一番逍遙遊裡,莊子他看破的東西太多太多。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著經濟的問題,生存的困窘,那麼莊子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其實莊子的生活從他的寓言裡面,我們也可見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但他堅持不出去做官,對送上門來的相位也一口回絕。
那麼人活著的時候,名與利兩個字最重,到了最後終極大限,你說名利我還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可就難了。莊子真能看破生死嗎?那有這麼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莊子自己的結髮妻子先他而走了,惠子去弔唁,到了他家一看,莊子敲著盆在那兒唱歌呢,叫做鼓盆而歌。莊子告訴他,說她剛走的時候我心裡怎麼能不難受呢,但是我現在突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叫做“察其始而本無生”。
莊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聽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為我們講“於丹說莊子之一《莊子何其人》”!
2月19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 於 丹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斷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才能獲得成功的人生。於丹教授認為,在現代社會中,莊子的寓言對於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當你具有大境界時,才能理解什麼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大境界?又怎樣才能獲得一個快樂的人生呢?
我們有太多的時候,當我們安然的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秩序,我們日復一日,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覺,看著大家怎么生活我們也怎樣生活,我們想著手中有一技之長,我可以養家糊口,我可以過很好的日子,我們從來沒有跳出自己現有各經驗系統,重新質詢一下,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嗎,我目前所擁有的這些技能,我還有沒有可能讓他發揮更大的用處,於丹教授認為,真正的英雄是能夠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了解整個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但是最難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心。這才是覺悟。而覺悟在佛家禪宗的開悟中,被描述為兩個階段,覺是一個階段,比如說你聽了某種知識,有一個人跟你說了一句話,所謂醍醐灌頂,突然之間眼界通透,這叫有所覺,但是你長長的一生的修為,遇到任何一個事情,做反觀內心,去考慮突然之間又明白一點什麼,這個長長的感受,和參化的過程叫做悟,也就是說,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點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感受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終於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人生境界有大小,而我們過往的生活,大體相同,所以重要的不在於,我們客觀有什麼樣的寄寓,而在於主觀有什麼樣的胸懷,不在於客觀提供了,給我們哪些機會,而在於我們的心智,在有用與無用的判讀上,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而去利用機會,如果今天我們,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重新審視莊子,那麼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目的是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逍遙遊的境界。
2月20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感悟與超越》 於 丹
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於丹教授認為,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淡泊為大?怎樣才能超越自我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
超越這個話題是我們在今天的生活中經常講到的,什麼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在於對現實的清醒認知,在於我們能夠辨別紛雜世像中,有什麼是恆定不變的,它的本質是什麼。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瑣事纏身,而忘了追問人生本身的意義。人能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是不容易的。但是於丹教授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就會有空靈之境,讓我們眼睛銳利起來,我們會看到不經意處有很多至極的道理。有的時候大境界是從眼前小物件上見出的,也就是說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和智慧的眼睛。有很多人一生追逐輝煌,追求虛名。因為他耐不住寂寞,他需要外在的輝煌,來證明他自己的能力。其實如果他肯留一份寂寞給生命,他的生命可以更開闊。我們今天希望用繁忙驅散寂寞,讓寂寞不留心間,寂寞不是一件好的東西嗎?寂寞有時候並不意味著愁苦,寂寞其實意味著一段靜止下來的時光,當你自己獨自去面對的時候,有可能會感悟到真正的人生道理。
那麼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那麼多的乍富之人,我們的心態還能保持平衡嗎?我們的人生還能逍遙得起來嗎?
“逍遙遊”的“遊”字告訴我們,人想體驗逍遙,必須要有一種動態的系統,也就是說,讓你的生活更多靈動,不要讓它僵死,要善於打破常規,我們有太多人應對整個世界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心理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如果整個時代在變遷著,一個人真能做到與時俱進,真能做到取與舍,以一種清楚的眼界讓自己確定準則,並且以心遊萬仞的空間調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遠保持著動態中的平衡,你才可以永不言敗。其實當我們閱讀《莊子》,當我們徐徐合上一頁,感到悠然心會的時候,莊子的價值就真正體現出來了,因為他的《逍遙遊》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2月21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認識你自己》 於 丹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於丹教授認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
因為人生的變化是在不經意之間有太多階段,比如說早晨,一個孩子,當他匍匐著四肢爬行的時候,這是在生命成長之前,走到一定的階段,人可以站立起來了,在這個世界上,開始有很多很多需要積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了很多內心的惶惑和游移,到了晚年的時候,我們所積累的那些財富、聲明,情感,一切一切負累於心,蒼老了生命,讓我們日漸疲憊,就要藉助拐杖,又成為了三條腿,這樣一個歷程中,哪一個階段是我們最快樂的呢?哪一個階段是我們對自己認識最清晰的呢?哪一個階段我們的心中是了無遺憾,而充滿了溫暖、富足之感的呢?我們在人整個成長的經驗過程中,可以不斷的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唯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
莊子裡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們怎樣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正確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我們怎樣才能做到自知之名,又怎樣才能不受外部評價的影響,而正確地認知自己呢?
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誰,第二個問題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什麼?第三個問題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協調社會,我想在整個莊子一個一個環環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們縱觀起來站在當下下來,會解讀其中的奧秘,我們都會有一雙靈魂的眼睛,都會有一把庖丁的利刃,我們可以堪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2月22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本性與物性》 於 丹
莊子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於丹教授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而只有看破功名利祿,保持原本無羈無絆的本性,我們才能不被物質利益所迷惑。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本性,去獲得人生的幸福呢?
莊子認為,只有釋放了人的本性,才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當我們在生活的壓力之下,當我們處於社會所賦予的各種角色之中時,我們想到過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嗎?我們是不是已經被束縛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其實我們從很年輕的時候,當一個人真正進入社會之中,當我們被一個角色所規範,當我們追求一個名譽的時候,我們已經被束縛了,這個過程中,沒有別人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解釋自己的心、釋放自己的魂,做到漠然無魂,一切一切已經自自然然了,到這樣的時候,天下的芸芸萬物會各復其根的,因為人不再矯情了,人不再強制了,去掉了所有的強制,這個世界會是蔥蘢的面貌。
莊子提倡順乎自然,但在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的社會標準擺在我們的面前,人人渴望成功,而世俗的成功標準也許就是名和利的獲取。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不被物質利益所誘惑,不為功名成就所拘泥呢?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誘惑和迷惑,而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這兩句話也值得我們今天好好地玩味,小迷惑改變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
貪欲往往折損了人的本性,而使人成為物質的奴隸。於丹教授認為,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一個人丟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瘋狂地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災難也會隨之而至。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不被物質利益迷惑,去獲得真正幸福的生活呢?
讓我們放下更多的計較,放下更多的濃郁,放下更多過於急功近利眼前的急切,看到長遠的未來,從一開始不受到社會的雕刻、不違逆內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願望,真真實實地走下去,在這樣的淡與漠中,在這樣的不違真實裡,合於天地大道,這就是道家告訴我們,自我地修煉而大化天成。
2月23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總有路可走》 於 丹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莊子筆下的支離疏,外表醜陋近乎猙獰,但他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也許我們真實的生活中,沒有長成支離疏這樣形態的人,但是,中國的殘疾人是將近六千萬,他們的身上或肢體殘疾,或智力有障礙。比如,在音樂方面有著超凡性靈的舟舟,《千手觀音》的領舞邰麗華,雖然他們身體上有殘障,但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另一類人,他們雖然身體健全,卻曾經因犯罪而受過刑罰。這樣一群人又往往處在社會的邊緣,備受世俗的冷眼和歧視。通過莊子關於申徒嘉、叔山無趾的寓言故事,我們了解到只要敢於亮出自己的弱項,仍然能獲得人的尊敬。正如孔子所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知恥而改,用一種內心的力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其實全社會就算是蹲過大獄肢體健全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去放大這個群體,那就是每一個人捫心自問,我自己在心靈上有沒有這樣的殘缺呢?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都很大,當心理不堪重負,產生殘缺時,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從某種程度來講,心理上的缺憾比生理上的殘缺更容易使人陷入困頓,因為心胸狹隘,眼界窄小,就像井底之蛙一樣,以為天空只有所看到的井口這麼大,認為面對人生,無路可走。
於丹教授認為,善於講寓言的莊子,借用了一個個外表醜陋近乎猙獰的怪人,來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如果覺得無路可走,那是因為你像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沒有看到更廣闊的天空存在。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如果我們遇到了高山或者大河,真正找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放低平常心才能獲得人生的成功。
2月24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堅持與順應》 於 丹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而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給了我們一種人生的價值觀,做到“外化內不化”。
“內不化”就是不要受變化萬千的外部世界影響,而在我們的內心有所堅持,否則我們將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而喪失了自我。但莊子所說的內心要有所秉持,並不是指外在的特立獨行,做一個桀驁之人。莊子其實也提倡外在要通達。在莊子的《人間世》裡面,他說人間萬事有很多的規則,有兩種東西必須遵守,第一,叫做命,第二叫做義,這是天下大戒。他說子女事親,對父母盡孝,這就是你的命,命定的必須要這麼做,那麼第二,他說作為人臣事君,在國家盡一份忠誠,這就叫義。所以莊子的“外化”,告訴我們對於外在的社會環境要通達順應,這樣才能在社會中安身立命。
而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與外在順應,就需要有一個安定的內心。現代社會千變萬化,我們如何才能有一個安定的內心而不受外在世界的影響呢?莊子在《大宗師》裡面說到了使內心安定的七個步驟,分別是身外、外物、外生、徹悟、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經過這七個步驟,就可以把我們的心靈逐漸騰空,把我們心中很多雜念逐漸排除,讓我們心裡那個內化的依據能夠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謹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著內心的寬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隨遇而安,不與世爭,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會把人生整個的流光以一種從容的姿態安詳走過,少了很多紛爭,少了很多矛盾,而我們最後會獲得一個圓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2月25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談笑論生死》 於 丹
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對於生死,莊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說他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麼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沒有覺得說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喜,他也不覺得死亡來臨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怕,他說真正的君子對生死的態度從來是不刻意的,不追問自己從哪裡來,也不擔憂自己往哪裡去,因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這樣的態度說起來瀟灑,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莊子裡面講了很多這樣的故事,他說呢,有這樣幾個人,大家活著的時候是好朋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結伴在一起,後來,這裡面子桑戶就先死了,孔子聽說了,就派自己的學生子貢去幫忙處理喪事,子貢去的時候看見子琴張和孟子反這哥倆,一個在那兒織草簾子要收拾這個靈柩,另外一個在那兒敲著琴,倆人都對著子桑戶的屍體唱歌呢,說挺好啊!你現在已經回到本真了,你看我們還是人,子貢就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師說,你看這兩個人他們對著好友的屍體這樣唱歌,他們到底什麼心思啊?孔子當時就說,他們這些人已經沒有生和死的邊界了,他們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遊,有沒有這個身體形骸對他們來講是不重要的,所以一個朋友走了,兩個朋友就像是送一個人遠行那樣是一種坦坦然然的相送,其實在這裡面他講了一個道理,就是在這個生命之中,每一個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態活下去。
以莊子的這種豁達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許在今天是比莊子那個時候更重要的命題,因為莊子那個時候物質太貧瘠了,人的選擇太少了,所以活下去會變成一個單純的願望,而今天人可能擁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擇的迷惑中反而會不堪重負,也就是說抉擇過多,人生之累相對也多,所以在當下,不僅是抉擇生與死,外在的這麼一種選擇,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靈中讓多少有價值的生命能夠真正活下去。
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此生無憾,其實這是我們每一個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這也就是莊子在今天的一個解讀。
2月26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心態與狀態》 於 丹
人生不過幾十年的光景,有的人可以在這短暫的時光裡,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獲得成功的人生,而有的人卻空有遠大理想,一生一事無成,這是為什麼呢,於丹教授認為,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我們如何才能打破世俗觀念,以一個坦蕩的好心態,把自己的人生活到最佳狀態呢? 人生百年,常懷千歲憂,就像古詩裡面所說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我們生命裡面的這一段光陰,跟整個時間的流程相比,這是微不足道的,用莊子的比喻來講,如同白駒過隙,好像是一匹白馬從門縫裡跑過去,那樣地倏忽一瞬一樣,那麼,這麼短的流光在我們自己的手裡,怎麼樣才是真正地善待生命,怎麼樣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其實莊子麵對這個問題,提供給我們一種態度,那就是達生,面對生命我們首先要有一種曠達的態度,而心態決定人的狀態,這種態度會決定我們生命的質量。
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見識和閱歷,決定了你的能力和膽識,人如果有大見識,他再去學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沒有閱歷,心中就會忐忑,所以他說,這是由外在的一個事情,跟內在的經驗配合起來的,所以人生往往,在越重大的抉擇上,有些人越失手,並不是失給了對手,而是失給了自己,有很多人的失敗,真正是敗給了,內心的在乎二字,因為心中過分患得所以患失,老百姓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也就是說,大家同樣面臨一次競技的時候,往往是光腳的人發揮更好,而穿鞋的人會次之,為什麼呢,因為你心中已經有所得,就會有所顧慮,所以,莊子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限的生命中,我們可以去學習很多,我們可以去經驗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與不在乎,你個人的經驗系統,會決定了你的發揮程度。莊子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人只有打破了,這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種願望,去癒合這個世界,這個時候,你才能夠體會到世界的真意。
2月27日 於丹《莊子》心得之《大道與自然》 於 丹
《莊子》中講了許多寓言故事,於丹教授認為,這些寓言故事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其中的奧秘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比較,沒有單純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這種境界的標準就取自於“大道合乎自然” 。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於丹教授認為,大道無非是一種規則,每一個人年齡不同、境遇不同、學養不同、出身不同,每一個人走過的歷練不同、滄桑各異,所以每個人貼合大道之法,只有你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別人。莊子最終要提醒人的,是叫做“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那麼這個人就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當我們為了一個輝煌的目標,或者為了一個誘惑的物質利益,一頭扎進去,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沒有退路了。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想到,來的時候為什麼憑著一種激情,憑著一個目標的吸引,而忘記給自己的退路做一點記號呢?其實這就是我們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那麼人怎麼樣不喪失?怎麼樣才能不迷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流光真正進入不廢大道的自然呢?莊子的看法認為這個世界返璞歸真,也就是說要把外在提倡的道德先都少一點。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認為世間所有的道理法規,都應該是人們心中最自然的本真,而用不著任何外在的形式,而代表儒家的孔子卻告訴我們,禮儀是非常重要的。於丹教授認為,儒道相生相濟,孕育中國人格,儒家教給我們在世間的進入,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在土地上紮根,道家教我們在世間的出世,也就是說人格的超越,讓我們在天空上有飛翔的翅膀。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進入莊子所說的自然的大道之中呢?莊子說,虛無恬淡,乃何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了,讓心靜下來,不慌亂,這就合乎天德。於丹教授認為,無論是西方的哲言,還是東方的智人,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