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需要更多社会良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5:46:06
作家需要更多社会良知 顾彬(中国日报英文版)

    我在德语国家听到或读到关于当代中国作家的见解一般都是轻蔑之辞。尽管诗人如翟永明、欧阳江河、王晓妮、王家新和西川可能是例外。

    我读过的对中国作家最尖锐的批评是高/行/健在《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上的文章,分别刊于2000年和去年。但是,我不得不说,我宁死也不去写《灵/山》和因此获诺贝尔文学奖,此书是作为作者的耻辱。

    是什么令多数当代中国作家在德国知识分子、作家和学者眼中面目可疑?乃为他们看来并未履行一位真正的作者的职责。

    在德国人看来,一位作家必须是这种语言的仆人,并为其牺牲一切。他/她必须忘记市场和成功,只为他/她的作品而活。事实上,他/她的成就可能在死后才能被认可。一位真正的作家要接受这些。

    很多当代中国作家用一种“低智汉语”(baby Chinese)写作,外国人竟然无须字典也能读懂。他们觊觎市场,藏身高墙后面,被随从保护。作为中产阶级的一员,他们不再存活于百姓之间,不能,也不愿意,去探讨社会问题。

    今日很多中国作家缺乏的是一种团结的精神——这其实是一种社会主义美德。在今日中国作家中早已丢失。不但不去帮助不幸中的同行,他们更愿去指责他们,或更糟,去自吹自擂。曹丕所言用在今日最恰切不过:文人相轻。

    今天的中国作家也缺乏一种对外国文学在中国命运的责任感。任何自歌德至今的重要德语作家都是一位译者和(或)外国文学的传播者。比如,是小说家汉斯—克里斯多福•布赫(Hans Christoph Buch)于1973年将鲁迅的作品介绍给德国更多读者,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可以对当代德语文学有更大影响。由于很多中国作家不精通任何外国语言,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翻译,也不介绍外国文学到中国。

    的确,翻译不仅是苦差事,且会花费大量时间。作为一个诗人、随笔作者和长、短篇小说作者,我仍感到翻译新、老中国文学作品的迫切性。因此我每天只花45分钟在我自己的创作上,而将大部分时间献给翻译、教授和研究中国文学和哲学。我认为这是我的责任。

    在这方面,已故诗人张枣——我出了他的书(1999),成为一个告诫。这位多才多艺的年轻人精通多种语言,包括德语,有精湛的中文功底,可惜他几乎未对在中国传播德国文学做任何事。他宁愿,如很多他的同行,“享受生活”。我希望大家都能引以为鉴。

    出于不同原因,当代中国文学问题很严重。很多商业成功的中国作者,从德国视角来看,已过时了。他们的书可能在德国很畅销,但他们的读者不再包括德国知识分子、作家或学者,而是那些对他们书中对于性爱和犯罪的描写更感兴趣的、而非关注文学本身的读者。

    由于多数中国作家不懂外语,他们不能阅读外国文学原文。这是为何他们不能理解他们自己相对于世界文学中其他国家作家的位置。他们也许有些国际市场,但在世界文学的漫长历史中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是为何我认为王蒙和陈晓明在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所言“这是中国文学的最好时代”实为谬误。

                                        (作者为德国波恩大学教授,汉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