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篇章阅读 资料 论述 文章 解读 - {TeacherCN.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02:11
教师CN(TeacherCN.COM)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网络文化,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即时与我们联系,请注明网址及文章,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感谢您的合作!
转载声明:如果您要转载本站文章,请载明出处“教师CN”。
特别声明:教师CN部分文章需征求教师CN同意方可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经允许后再行转载。
杜正伦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联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胜也。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胜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胜,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台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人主亦有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名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秦。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注](1)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2)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旧唐书?列传二十?杜正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为当时称美                称:称道
B非朕独私于行能者            私:有私心
C臣职当修起居注              当:掌管
D但全无令誉                  令:美好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秀才擢第               擢第:科举时代考试登第
B言存左史                 左史:官名,唐代左史修记事
C咸上封事称旨             称旨:称赞国君的心意
D承乾抗表闻奏             抗表:抵制君命或廷议,上疏进谏
3、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意思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卿能敦直道 ③以卿忠直,朕今举卿
②非直当今损于百胜                   ④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 唐太宗认为杜正伦,“忠直”,下面四句话中不属于这一看法的一句是(  )
A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B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
C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
D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的一项是
A、杜正伦因魏征的推荐踏上仕途,并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信任。唐太宗鼓励他不要辜负魏征的举荐,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B、杜正伦等人给皇帝的奏疏,深合唐太宗的心意,因而受到嘉奖。唐太宗希望他们经常这样做,以免除他的危亡之忧。
C、杜正伦接受了唐太宗交给的教导太子的重任,多次劝谏太子。然而,这不但毫无效果,还惹得太子抗表闻奏,太宗因此大为恼火。
D、杜正伦得罪了唐太宗以及太子,又受到太子图谋背叛事件的牵连,“忠直”不复荐在,最后落得个“配流州”的结果。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译文:                                                        。
(2):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译文:                                                        。
答案:
1B(偏爱)
2C (符合国君的心意)
3D(⑴正直⑵通“只”只是⑶推举⑷举动)
4B(这是杜正伦的话,意思是说国君的每一句话对圣德都有影响,不能说错话)
5A(不要辜负唐太宗的举荐)
6①所以就暂时让你离开我的身边而去辅助太子
②希望他害怕,或许反而有好处
参考译文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都考上了秀才。在隋代,考取秀才的一共才十几个人,而杜正伦一家就出了三个秀才,很为当时的人称道。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相魏征上表推荐杜正伦,认为古今以来难有人比得上他,于是杜正伦被提拔授予兵部员外郎之职。太宗对杜正伦说:“我现在让推荐有品行有才干的人,并不是我偏爱这种人,而是因为他们对百胜有好处。我对于宗族亲属以及功臣旧交中的品行才干不佳的人,自始终没有任用他们。因为你忠诚正直,我现在任用你,你应当努力工作,和我的任用相符。”
贞观二年,杜正伦被授给事中兼知起居注的官职。太宗曾对侍臣们说:“我每天上朝,每讲一句话,都要想一想这话对老百胜有没有好处,所以就不能多说。”杜正伦进谏说:“君王举动一定要记下来,这些存留在左史官那里,我的职分是掌管撰写起居注,不敢不尽自己的正直。陛下如果有片言只语违背道理,那么千年以后都会连累圣德,并不只是对现在的百胜有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对待它。”太宗听了杜正伦的话很是高兴,赐给杜正伦二百段绢。
贞观四年,杜正伦连续升官做到中书侍郎。贞观六年,杜正伦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一起上书奏事,很符合国君的心意,太宗就为他们设宴,并趁机对他们说:“我经过观察自古以人臣忠于君主的事情发现,人臣如果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竭尽忠诚对君主加以规劝谏诤,至于像龙逢、比干这样的忠贞之臣,竟然免不了被加刑杀戮。做国君不容易,做人臣则极难。我又听说龙可以驯养,但它喉下有逆鳞,要是碰到它,龙就会杀人。国君也有逆鳞,你们竟不躲避,而且还敢于去碰它,触它,每每进献封事。如果能经常这样,我哪里还有什么危亡的忧虑!”不久,杜正伦双担任散骑常侍,兼摄太子右庶子。太宗对杜正伦说:“国家的太子,自古以来都很被重视,一定选择有道德的人作为他的辅助。现在太子年纪幼小,志向思想还没有确定,我如果能够早晚都见到他,还能够随时随事对他加以告诫约束,现在已经把监国委托给他,(我却)不在他身边,我知道你志向大,胸怀宽,有操守,恭谨诚实,能够勉励正直道义,所以就暂让你离开我的身边而去辅助太子,你应该知道这个委任的分量。”杜正伦在两宫出入,参与主管机要秘密,因影响治理而很受赞许。当时,太子承乾脚有疾患,不能上朝进见,喜欢亲近众小人。太宗对正伦说:“我儿子虽然脚有毛病,但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不过他没有美好的声誉,没有听说他爱贤好善,他私下邀请接近的多是地位不高的人,你要好好观察他。如果教导他他不听,必须告诉我。”杜正伦多次劝谏,太子不接受,他就把太宗说的话告诉太子。太子上表把这事报告了太宗。太宗对杜正伦说:“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太子?”杜正伦回答说:“我开导他,他不接受,所以就用陛下的话来吓唬他,希望他有所害怕,或许会回到善良。”太宗很生气,把杜正伦逐出朝廷,让他担任谷州刺史,接着又降为交州都督。后来承乾图谋叛逆,事情牵涉到侯君集,说派侯君集将金带送给杜正伦,因此被发配流放到州。
马周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的是( )
A遂感激而西,舍亲丰                B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C拜监察御史,奉使称职              D求胜地为构第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周乃去,客密州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周为条二十余事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即用者
C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D每诏尚食具膳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乃去,客(于)密州                B 至长安,舍(于)中郎将常何家
C太宗怪问(于)何                    D时誉归(于)之
4、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德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A①④⑥       B 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5、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举荐到长安去任职。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张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让太子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反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译文:
(2) 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译文:
答案
1、 A(内心悲愤不已。)
2、 D(A于是,连词; B替,给,介词; C就,副词;D 常常、经常;/每逢,每次。)
3、 D(没有省略。)
4、 B 个性; 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 不是才德。)
5、 C( A马周是无可奈何之下去长安,并不是去做官; 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D太宗亲自为马周调药。)
6、 (1)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3) 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行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戴进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行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也、妇人御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坎坷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1、 天纵:上天所放任,上天赋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2、待诏:官名,地位低微,以一技之长入宫听候皇帝命令使唤。3、御:使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画惟红不易著         著:使颜色附在纸上
B遂麾去余幅不视       麾:挥手
C亦坎坷亡大遇         遇:皇帝的赏识
D其真亦罕遇云         真:的确,真是
2、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水次:水边
B御制天纵               御制:宣宗的赏识
C命意不朽               命意:命题立意
D然进数奇               数奇:命运不好
3、下列加点字所表示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画惟红不易著         B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彼惟煌煌是耽           此技不足为也
C将安托吾指而后可     D将安托吾指而后可
安知工苦               而命意不朽
4、下列全是写戴进画艺精湛的是(  )
①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
②进独得古法入妙
③其事亦罕遇云
④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的(  )
A戴进在制作金银器和绘画两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B戴进所以放弃制作金银器是因为金银器只供小孩妇女使用。
C戴进所以“颇穷乏”,是因为他“画人红袍垂钓水次”而惹恼了皇帝。
D戴进能成为名画家是由于他立定了传名后世的志向。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译文:
(2) 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
译文:
答案
1、 D(戴进的真迹)
2、 C(立下大志)
3、 D(前者和“后”连用,表示连接;后者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4、 A(注意是指“画艺”)
5、 B(戴进放弃制作金银器,是因为他看见别人毁了他的作品)
6、 (1)模拟行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
(2)我为制作这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是仅仅为换饭吃呢?
参考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戴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它。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作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心想借首饰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这种手艺不值得再做下去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装饰而已。他们只沉溺于首饰的辉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艺移以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能流传下去的。”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
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等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的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刘安世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元,宋哲宗年号。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咨尽心行已之要          咨:询问。
B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    迁:升官。
C初除谏官,未拜命        除:免职。
D啖以即大用              啖:利诱。
2、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B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C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
D梁师成用事
3、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光教以诚          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
啖以即大用        或师焉,或不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4、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安世忠孝正直的一组是(  )
①登进士第,不就选
②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③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④家居未尝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⑤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初任谏官尚未接受任命时,刘安世认为任谏官要有胆识,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这样容易惹祸遭贬,因此禀告母亲,不愿就职。
B刘母认为谏官是天子的重臣,其夫生前竭尽全力而没能做好,鼓励其子捐身以报朝廷大恩。
C刘安世任谏官多年,敢于主持公道,朝廷之上人人敬畏,到了老年,名望更加显赫。
D本文三次提到司马光,目的是写刘安世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捐身报国,是一个忠孝正直的道德完美的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登进士第,不就选。
译文:
(2) 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译文:
答案
1、 C(拜官授职)
2、 B(A指任谏官; C指有胆识,敢作敢为; D指当权。)
3、 A(以介词,都解作“用”。或,有时;有的人。)
4、 D(②刘安世向母亲说的不就任的托辞; ⑤写他在家时没有懈怠的面容,久坐而不倾身依靠)
5、 B(刘安世的父亲一生都想做谏官却没能做成,最终只任太仆卿。)
6、 (1)(刘安世)中了进士,却没有去参加铨选。
(2)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着你去。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父亲刘航,最后任太仆卿。刘安世考中了进士,没有去参加铨选,向司马光求学,询问尽心行已的要旨。司马光用诚信来教导他,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授官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心中叹服他的才德,找到一个安世身前身后奔走的名叫吴默的小吏,让他带一封信给安世,用封大官来引诱他。吴默劝他为子孙们考虑,安世笑着回答:“我如果要为子孙考虑,就不会是这样子。我想做元年间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见我老师的司马光。”退还了梁思成的信不予理睬。
刘宠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己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引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①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准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扫,以待刘公,不可得也。”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后汉书·刘宠传》)
[注]①策:古代用于计算的小筹,常用于卜卦。
1.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孙家焉 家:住在家里
B.以明经举孝廉 明:精通
C.勤苦父老 勤苦:使……辛苦
D.以老病卒于家 老病:年老多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整顿洒扫,以待刘公 B.①以仁惠为民所爱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②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C.①今闻当见弃去 D.①子孙家焉
②君既若见录 ②则将焉用彼相矣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刘宠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 )
①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②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
③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④准约省素,家无货积
⑤二年,以日食策免,归乡里
⑥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刘宠的祖父原是齐王的后代,后来迁居牟平。其父刘丕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儒。
B.刘宠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后授东平陵令,因仁爱惠民
受吏民爱戴。
C.山阴县有五六个眉毛头发都发白了的老人,拿着钱来谢刘宠,以表示对他惩处扰民
官吏的感谢。
D.刘宠曾多次担任卿相大官,但他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从京师外出,
想在亭舍休息,亭吏因不认识他而把他拒之门外。
答案
1.A(“家”作动词,“安家,居住”的意思)
2.C(两句中的“见”都为副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可译为“我或我们”。A组①句的“以”字为目的连词,可译为“来或而”;②句的“以”为动词,以为,认为。B组①“为”是介词,表被动;②“为”,动词,叫让。D组①“焉”字,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里”;②“焉”,疑问代词,什么,怎么,哪。)
3.B(①句表现刘宠受百姓爱戴。②句表现刘宠为政尚教化。⑤因测算日食有误而免官。故应排除含此三句的项)
4.C(并非“表示对他惩处扰民官吏的感谢”,而是拿钱给刘宠送行。)
[译文]
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齐悼惠王的后代。悼惠王儿子孝王将闾的少子封牟平侯,他的子孙就迁居牟平。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人们称是儒学大家。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
后来,他四次迁升担任豫章太守,又三次升迁担任会稽太守。山里的老百姓朴实拘谨,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往往被官吏欺诈。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他被征召任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发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得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来奉送。”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你们辛苦了啊!”于是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后来,刘宠调任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因为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而免官。不久,被授予将作大匠,再任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接连任司徒、太尉。建宁二年,因测算日食有误而免官,回归乡里。
刘宠前后连任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自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说:“我们整顿屋舍,打扫干净,专门等待刘大人到来,您不得在这里休息。”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当时人称他为长者。刘宠因年老病死在家里。
卓茂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李生曰:“伟哉!律设大法、礼顺人性之语也。夫以礼教汝,汝必无我怨恶;以律治汝,则一门之内,小可论,大可杀,将无所措手足矣。奈之何为民父母者不念也。苟一日之间,三复斯语,安有不兴悯恻之念者,安有无所措手足之民也。然茂为密令,亦必数年之后,教乃大行。则非久任不迁,亦当以不及降调,疲软罢斥矣,乌能泽及密黎,声施后世乎。” (明·李贽《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嘿解与之,挽车而去 挽:牵引
B.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C.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谢:感谢
D.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乘: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亦必数年之后,教乃大行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卓茂任密县县令期间,十分爱护当地吏民。当有人告发他属下的亭长接受馈赠时,他很谨慎地问明情况,并用礼义教育告发者,妥善解决了此事。
B.卓茂骂告发者是“敝人”时,心里真有点火了,因为告发者话中有话地指责他没有管好属下官吏,他觉得告发者的行为如同禽兽,毫无仁爱可言。
C.卓茂认为那亭长向来是好官吏,如果百姓出于敬爱而赠送他礼物,他也可以接受,虽然法律禁止此类事物,但这样做是顺从人情,并不违背礼义。
D.卓茂教育告发者的一番话,也表明了他为政的基本思想,那就是与人为善,慎用刑法,注重以礼义教化百姓。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李贽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度评价律设大法、礼顺人情的观点,希望后世官吏经常思考卓茂的话。
B.借卓茂的事例,说明做父母官的人应怜惜百姓,不可动辄用刑法来惩处。
C.强调教化百姓、开创良好社会风气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D.一分为二地看待卓茂的为政,指出他也有软弱的一面,不过他较为幸运。
答案
1. C(谢:道歉。)
2.A(A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修饰。B项均为介词,表示比较。C项均为连词,表示目的,以便,用来。D项均为副词,于是,才。)
3.B(卓茂指责告发者为“敝人”,是因为他感到这种告发行为不妥当不高尚;“觉得告发者的行为如同禽兽”之说也不符合文意。)
4.D(卓茂的为政本身不存在较弱的问题,只是在教化广泛生效之前,他可能被别人认为软弱无能。)
【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月多几天啊。”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临行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卓茂本性不喜欢争执就像这样。后来卓茂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随又调任密县县令。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因而不忍心欺骗他。曾经有人告发卓茂属下亭长接受了他赠送来的米肉,卓茂让左右回避,而后问那人说:“亭长是向你索要了吗?是你有事托他而接受你的米肉吗?还是平日自己因为恩情而赠送给他呢?”那人说:“是我自己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赠送,他接受,为什么要告发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害怕官吏,官吏不收取百姓财物。现在我害怕官吏,因此送他米肉,官吏已最终接受,所以来告发啊。”卓茂说:“你真是个糊涂人哪。大凡人类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知道互相尊敬的事啊。现在邻里年长的人尚且送他们礼物,这是为人之道中用来使人互相亲近的方式,何况官吏和百姓呢?官吏只是不应该凭借威势权力硬要索取礼物罢了。大凡人出生以后,就成群聚居,混杂相处,所以有了纲常礼义,以便互相和睦交往。你岂不想学习这些,难道能高飞远走,不住在人间吗?亭长向来是好官史,年节时赠送他米肉,是礼节啊。”那人说:“如果像这样,那么刑律为什么禁止这种事呢?”卓茂笑着说:“刑律规定大法则,礼义顺从人情。现在我用礼义教导你,你一定没有怨恨;如果用刑律来惩治你,你将怎么放置手脚呢?这一大门之内,小错可以判罪,大恶可以杀头啊。暂且回家想想其中道理吧!”于是那人接受了他的教诲,而那官吏则感激他的恩德。当初,卓茂刚到密县,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卓茂也不疑忌,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几年后,教化广泛生效,县中道不拾遗。这时候王莽执政,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勉励督促农桑之事,调卓茂担任京部丞,密县百姓老老少少都流泪跟随着为他送行。(节选自《后汉·卓茂传》)
李生说:“了不起啊!律设大法、礼顺人情这句话。用礼义来教导你,你一定不会怨恨我;用刑律来惩治你,那么一门之内,小错可以判罪,大恶可以杀头,你将不知如何放置手脚啊。做百姓父母官的人怎么能不考虑这些呢。如果一天之中,多次重温这些话,那么,那里还会有不起怜悯恻隐之心的人,哪里还会有不知如何放置手脚的百姓啊。然而卓茂做密县县令,也必须几年之后,教化才能广泛生效。假如不是长久任职不调动,那他也会因为治理不力而降职迁调,被认为疲沓软弱而罢官啊,又如何能恩惠遍及密县黎民百姓,声名流传后世呢。”(明·李贽《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