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倒装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06:20

古诗词倒装语句

    古代汉语的句法与现代汉语的句法不尽相同。在古诗词中常常为了照应韵律而颠倒词序、语序。这样,就引出了古诗词中语句出现一些倒装的现象。

古诗词的倒装一般有诗词句中的倒装和诗词联的倒装两种。

诗词句的倒装,如《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黄河入海流”,就是谓语部分的倒装,实际意思是“黄河流入海”。《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中的“草惊风”应当是“风惊草”,这里颠倒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再如“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主语应当是“春天”,意思是“春天总是万紫千红”。

诗词联的倒装情况比较复杂。例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的第一、二两句,先写在农家作客时受到热情接待,后写上路。按理说,应当先写上路,然后写进村,再到农家作客受到热情接待。又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意思是说,慈爱的母亲,为给将要远游的儿子制衣服,正在不知疲倦地飞针走线。再如《清平乐?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意思是说,不知哪家的老翁、老妇在亲切谈笑,听到他们在酒醉中的土语对话是那么的亲热柔和。

倒装句

倒装句定义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古汉语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 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②、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也叫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现代汉语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和谓语倒置,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

1.主谓倒置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正常的、一般的语序。有时也会颠倒过来,谓语前置,这是最常见的变式句,这种现象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谓语和主语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构成:“谓——主”格。例如:   上哪儿找啊,你?(疑问句)   放心吧,爸爸妈妈!(祈使句)   终于过去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统治!(感叹句)   已经去上课了,他们。(陈述句)   这往往是为了强调谓语,或者是说话急促而先把重点说出,然后追加主语。主语一般读轻声。

2.定语、状语后置

  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这是正常的、一般的语序。有时也会放到中心语之后。后置的定语、状语限于一些“的”字短语、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构成:“中心语——定/状语”格。如:   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的,都特地赶来观礼这次大婚的盛况。(定语后置,“的”字短语)   农民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愁眉苦脸地清理着破烂的东西。(定语后置,“的”字短语)   头上插着许多鲜花,横七竖八的。(定语后置,“的”字短语)   他走上了领奖台,慢慢地,羞怯地。(状语后置,形容词)   她站在哪儿,静静地。(状语后置,形容词)   他醉熏熏地走着,摇摇摆摆地。(状语后置形容词)   同学们都来了,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状语后置介词短语)   他退休了吧,大概。(状语后置副词)   定语、状语后置往往是为了突出它,因而能使句子节奏更明快、更简洁有力,可变长句为短句,有时还可以起到强调、补充作用。   有时要强调状语的中心语,也会把状语放后:“他退休了吧,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