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科研应从“实”字入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8:10:59
学校教育科研应从“实”字入手   英国学者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论》一书中明确提出:“它(指教育研究)必须牢牢地把握根植于学校和课堂,必须和教师的各个方面有直接的切实的联系”,“如做不到这点,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育研究从总体上说就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因此,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应从“实”字人手,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扎实备课。认真备课,精心编写教案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备课与编写教案这条最基本的师训“干道”,不断提高教师分析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我们要求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与同年段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针对每节课的教材处理、教学环节、教法学法的选用、练习题的设置等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2.漫谈聊天。这种漫谈聊天式的教研活动具有自发性,它往往是从教师身边的某一现实问题切入,或是以教学中遇到的鲜活的实际问题为话题而展开讨论。较多关注这一问题的“热心”教师,就会不知不觉地“卷”了进来,因而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场研讨效果。这种“聊天”,言之有物,针对性强。因为研讨的这些问题,教师渴望得到解决,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探讨。
  3.放开研讨。学校每周三下午定期组织实验班教师、课题组成员以及骨干教师进行研讨。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宽松的环境里,教师思想“放得开”,可以不拘形式地去研讨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交流教学的经验与成果。因而研讨气氛民主、和谐、热烈。在这种开放的氛围里,大家可以敞开心扉交换不同观点,在碰撞中激发思维,共探教育真谛。有时对某个问题,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更多的是教师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赋予了教研活动以生命力。大家的不同意见,即是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思索理解,里面有许多是自己已想到的,也有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但可以使自己在不同的见解中完善想法,提高认识。
  4.互听互评。“课研并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策略。汇报课、优质课、观摩课、比武课等都不失专业引领。同伴互动的做法,在教学中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让开课教师先上课,课后谈谈教学设想及反思,再组织听课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评议。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教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戒。为此,学校组织这种“互听互评”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5.自查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要实现这些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积累教育机智、教学感悟等方面的个案,避免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遗忘,也可以为我们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
  6.归纳总结。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用新理论加以剖析并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将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实际上,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教师最迫切需要的是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切合教学领域的研究,而且操作性要强,注重实效。总之,应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操作性。教研活动应纳入学校统一组织与管理,有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标准,能有效实施和落实。
  二是针对性。针对本校教育科研状况、教师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做好示范、导向工作,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三是参与性。有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流于形式,主要是停留在研究者自研、“唱独角戏”的状态,其他教师则置身于事外或凑热闹。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让教师在互动式的研究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应成为校本教研的基本特点。
  四是自觉性。在参与教育科研过程中,所学习的新方法、新经验,应及时做好借鉴与移植工作,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反思和研究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同时,要让教育科研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校长还必须真正树立起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育科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有专业引领的教育科研体系,这样,才能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着正常化、规范化轨道迈进,提高教育科研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