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慈济之行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8 23:30:27

台湾慈济之行笔记

类别:旅游休闲 作者:刘晓希 原创 浏览量:93  发布时间:2009-07-01 21:41 摘要:

从30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5毛钱菜钱的竹筒募捐开始,证严法师43年创办慈济国际功德会,辖下“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再加上后来的“环保、国际援助、骨髓捐助、社区志工”,合称八大法印。慈济模式,成为全台湾最成功的“佛教在人间”的实践模式;慈济国际功德会也成为全台湾最成功的NGO非盈利机构。

在台湾,80%的个人捐助是交捐给慈济功德会,年复一年数以百万计的台湾男女老少自费加入慈济会做志工、义工, 每年基金会的受捐款项高达50亿新台币。这位证严法师既没有就读MBA,其善款也并非来自所谓的“吉物开光”“功德香火”,更没有兼并收购破产寺庙进行品牌运作……,慈济何以会如此成功?而她何以会被誉为“人间菩萨”、“全台湾最美丽的人”?

台湾慈济行笔记 

“释迦牟尼的慈悲普及一切生命,确实伟大,而上帝的博爱虽只为人类,但我们在社会上办养老院、医院、学校,即使远在深山、海边、离岛,也有教士、修女去救助贫困的人们,提供面粉和衣物,而你们佛教有吗?”

 

45年前,有三位修女对一位台湾尼姑发出了如此的诘问。

 

这位女尼姑由此陷入深思,佛教真的就只能在深山庙堂吃斋念佛,远离人群自性自度,遁入空门,不问世事?佛教在人间的作为,难道只能求个香火旺盛,念经超度逝者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位后来被台湾人尊称为“人间菩萨”的女尼——证严法师反复思索:释迦牟尼并非神祗,就是在人间修行悟道成佛的一位王子,从何时起,他变成了在庙堂上供人满足世俗私欲的超人类的泥塑神明?

 

“救灾现场就是道场”“做就对了”“走出空谈和冥想”“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前脚走,后脚放”……当这些新鲜的修行理念,经由证严法师、透过慈济功德会的具体行动传播开来,台湾人因此而生出惊喜,加入慈济不仅可以拯救自己的心灵,同时还能拯救他人,信众迅速从30人到几百万人。

 

台湾著名摄影师阮义忠也是慈济志工,他这样形容慈济带给他的感受:“我原来是对台湾失望了。因为我拍台湾的好慢慢消失了。政党活动过于频繁,阶级的对立加深,很多事实都被扭曲,社会不明,善恶不分。我皈依她是因为我从她身上看到的宗教是真正“走入人间”的宗教。”

 

而我们在来台湾之前,就有耳闻:在台湾,有一门事业叫志业,有一门慈善叫“慈济”。也正因为有太多的好奇,花莲成为了我们此次台湾之行的首站。而6月13日,当我完成最后对台北慈济人文志业中心的走访时,领悟到其组织精深之道,对于法布施有更深的体认。暮然回首正巧它为我的台湾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如果说首站花莲是“人间佛教”慈济国际功德会的发轫地和慈济人的精神家园。那么台北的人文志业中心,则更像是一个组织在都市的办公机关,运作的肌理很理性地展示在你的面前,供人参观、学习、思索其成功的理由。

 

在每一个慈济的基地,我皆看到慈悲欢喜的志工、义工忙碌的身影,清一色的蓝色白领POLO衫,都是慈济回收塑料瓶,打磨成沙而织成的环保衣,慈济人称为“柔和忍辱衣”。在礼佛大堂,随处可见佛陀壁画、慈济40年各类图片,尤其是证严法师异常清亮的眼神投射让人肃然。而在每一个慈济的中心无论大学、医院、电视台,都设有“静思书轩”,售卖各类通俗佛教读本,并销售各种慈济产品,包括证严法师以及弟子们耕种收获的农产品和香烛等佛教产品。与众多高僧不同的是,证严法师信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据说至今法师在静思精舍仍然会和弟子们一起动手劳作,早年,做婴儿鞋、捡野菜、自制咸豆腐,晚年则会做一些修补的针线活。40年来,更是坚持每天只用一桶水。

 

如所有的得道高僧一样,证严法师也常住在台湾的高山深处花莲。奔往花莲的140多公里苏花公路,被很多台湾人畏为“险途”,盘山公路,一路蜿蜒,穿越崇山峻岭,脚下便是汪洋大海。如果你乘坐的小车不幸跟在一辆集装大货车后面,司机就只能大叫“惨了”,基本上你就只能跟随其后默默爬行。相比大陆更加复杂的路况,苏花公路除了超车不便,一路上也算并不危险,风光迤逦,海风习习,倒也一路清闲自得。因为山地和原住民聚集地的山谷加海岸的风光变幻,也更因为慈济和证严法师的缘故,花莲被誉为“台湾最后的净土”,台湾人的“后花园”和“心灵故乡”。

 

慈济人阿贵

6月5日下午5点,抵达花莲慈济总部。慈济全球总部坐落在慈济医学院和技工学院内,鸟语花香,满眼入绿,建筑物的设计既有飞檐走壁的庙宇质感,也因是灰白色的大理石而颇具几分现代派的气势。一簇身着蓝色“柔和忍辱衣”慈济志工在我面前排队走过,每个人都微微弯腰,或行走或致问候,皆是满面笑容,目光祥和。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慈济会所都要脱鞋或赤足或履袜行走,至少在花莲和台北的慈济中心,人人都是如此,步履匆匆却又轻盈,让人很容易想起证严法师说过的一句话:“走路要轻,怕地会痛”。

 

慈济功德会宗教处主任谢景贵接待了我们。谢现身说法,讲了很多他在慈济的体悟。谢今年48岁,加入慈济19年。此前的他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是知名银行的高级客户经理,每年佣金收入百万人民币,曾经花天酒地,内心却很不开心,在证严法师身上,感悟到了生命如何快乐的真相。然而他最终加入慈济,颇受一番波折,原本他以为像他这样的杰出人士,慈济应该第一时间欢迎接纳并予以重用,可是慈济却连续拒绝了他两次,原因是他心不定,气太躁,慈济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心平气和愿意过清贫生活的人,很多的慈济委员,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箩筐的家庭妇女,对证严法师而言,她们最接近“做就好了”的忘我和舍我。而且,证严法师严格筛选慈济的委员,要求他们首要是要照顾好家庭,视家人为佛陀,家人都不能爱,何况爱他人?最终谢景贵在取得了老父亲的理解之后,加入了慈济会,成为慈济国际捐赠志业人员。

 

谢景贵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他加入慈济之前的一个小故事。28岁的谢景贵年轻气盛,和当时很多台湾人一样,不能理解慈济的国际救援事业,“台湾都救不及,为何要拿台湾的善款跑到国际上去?”他形容他当时设计了一个问题陷阱给慈济委员,“打算来一个瓮中捉鳖”,他特意找来一个头发斑白、小学也没有毕业的慈济委员来提问。“我是学法律,当时我那个问题叫双刀论法,我设一个矛盾命题一个陷井给他,他一跳进来,我就把袋口一收就可以开始打了。”于是,谢景贵就开问了:“假设台湾的山上或者海边一定有一个慈济还没有救到的人,我想她绝对不敢否认是吧,所以她如果一回答对,好,我的袋口就收起来你为什么不先救他们,这个问题你要怎么回答?很难答吧,我满怀信心地去问,你死定了,我问你,假设台湾的山上和海边一定还有一个慈济没有帮到他们,你们怎么办?那个老太太慈济委员的反应,啊我一直到现在我都深刻记得,这个小学没有毕业头发斑白,做了20多年志工的慈济委员,她听到我的问题,就马上抓着我的手上急切的说,阿贵啊,真的吗?赶快带我去,在哪里,我们去救他”。谢景贵形容“当时我一下子就呆住了,完全被打败了。”

 

慈济模式

关于证严法师个人的传奇经历网络上非常多,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却是,证严法师是怎样一手创建一个即便是从管理角度来看都是极为成功的慈济组织模式。尽管我们皆有这样的共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不是沃尔玛也不是谷歌,而是宗教公司。然而,宗教这样的软性力量,也需要透过非常严谨的架构和顺畅的运作才能达致成功,尤其是佛教,历来佛教组织,都讲究清修脱俗,似乎越贫苦越简单越好,佛教过去百年在华人儒家道家以及民间迷信等文化洗刷下的日渐式微,也和佛教不讲究组织化经营和运作有很大的关系。在大陆,开始出现如少林寺释永信这样的人间佛教的实践者,然而非议之大诟病之多,让人难以相信佛教真的就能如其他宗教组织那样,一旦走出寺门,透过世俗的手段而不单是千年经典证明其在21世纪有全新的功用。

 

证严法师和她的慈济模式,至少在现在看来,他们做到了佛教的履新和复兴。2006年,证严法师宣布自立门户成立“慈济宗”,便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成功的自信。然而,证严法师却非常明确地认为,慈济只是佛教的复古,而非创新。“我们的宗旨就是走入人群,去知苦、惜福、造福,作为佛陀的弟子,更能体会佛陀在人间出生,在人间觉悟,在人间传法,就是要开启能够在人间运用,度化世人的人间佛法”。

 

在花莲的慈济功德会展厅浏览,我最关注证严法师的家庭背景,一介女子,何来经营如此大一家机构的能力与智慧?何以知道在该发展医院和大学的时候建立医院和大学,何以在该国际救助的时候适时推出国际救助,让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有条不紊?让慈济八大志业40年自然生长,悄然成林?

 

在1960年代的台湾,证严法师的父亲就同时经营近十家戏院,法师小小年纪便已经跟随父亲学会了事业管理和待人之道,其对俗世是有一定了解的,这种经历使得证严法师在佛教入世的事业中不至于太理想化。可见,知晓资源和人事的俗世之道,融合佛教的大智慧,组织的经营往往会别开生面。而所谓的慈济模式,正是证严法师佛教智慧和世俗经营之道成功融合之果。

 

彼得德鲁克说过,非盈利组织的最后目的,是激发每一个人成为某一种价值的受益者和实践者,否则非盈利组织充其量不过只是一个善意者,而不会产生具体良善之结果。对于慈济的管理,证严法师有两个观点非常有意义,一个是:“慈济的组织是以爱做管理,以戒做制度”。另外一个是“专业人要成为志业人”。前者比较好理解,因为非盈利,所以组织的最高价值观就是爱,而让“专业人成为志业人”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实践。专业人士的衡量标准往往是理性客观和专业,而志业人,则更像修行者,专业知识只是做事的手段,在慈济很多的委员和志工都只是慈眉善目的家庭主妇,在慈济,人人都可以表达意见,最佳的专业见解未必全然采纳,被采纳的计划,通常都是经由扩大参与所得出的,是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见解来进行规划,虽然决策会缓慢,并且难免需要耐心的协调,但是最终因为更多的人参与而留住了很多人做事的热忱。最终,仍然是专业人带领执行,但是却揉入了许多人的意见。

 

好在是非盈利组织,爱与效率可以和谐共处。对于证严法师而言,过程最重要的,每一次都是最好的修行。曾经有一位十分资深的慈济干部去拜见证严法师。这位干部全心全力投入慈济的各项志业活动,但近年来由于体制及人事架构的改变,而自认屡屡遭受不合理及不尊重的对待。证严法师耐心聆听陈述,而所陈述之言也皆是事实,原本此干部以为法师会主持公道,并安慰她一番,但法师在一阵谆谆教诲过后,最后语重心长地开示说道:“要照顾好自己的心!”

 

在复杂而又贪婪的人性面前,证严法师和慈济人的努力和实践就像是一盏明灯,他们的成功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于人之生命认知的视野。在证严法师践行台湾的这个40年里,台湾人有幸看到了,净化人心,改造人性,可以不是海市蜃楼,也可以不是藏经阁里神秘而又至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