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精神”的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55:05

“朝鲜精神”的中国式结局

2010-06-22 00:01:47

归档在 时评 | 浏览 144210 次 | 评论 142 条

 

北京时间21点23分,主裁判终于吹响了全场比赛结束的哨音。世界杯小组赛葡萄牙对朝鲜的比赛比分最终定格在7比0。一场事先并无征兆的大屠杀。

比分带来的心理落差还在于,前几天朝鲜队一球小负巴西队,引发群情欢呼,韩国队赢了大家不激动,日本队赢了大家不激动,朝鲜队的一场失败却让中国大陆的媒体和网友异常兴奋,很多人没看比赛听见看见报道就感动得不行,显然这里面寄托着不一样的心理预期。现在,留给媒体的难题是怎样消化这一场失败。

朝鲜是冷战以来世界地缘政治的边界,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朝鲜名字的出现就意味着新闻点。本届世界杯被称为“神秘之师”的朝鲜队的出场对媒体更是一种震撼。当然不良好奇心也催生了“挖煤门”、“失踪门”等妖魔化新闻。

体育是孤立和被孤立的朝鲜几乎是唯一的对外窗口;中国体育曾几何时也和今天的朝鲜体育承担着类似的功能,中国体育在今天正处于新旧转型期,是中国市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边界。这一逻辑链条使朝鲜体育经常被用来作为忆苦思甜的样板教材。其中女足就是经常的课外读物。朝鲜不仅有与我们同样的政治颜色,其体育还有着与我们相同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就是唯金牌体制,或者为国增光体制,说白了就是体育承担政治功能。年初奥运金牌选手是先谢祖国还是先谢父母的争论沸沸扬扬,就是体制语言的一次表演。正是在这种特殊语境下,朝鲜体育任何一点表现也会引起我们社会某一部分的兴奋,上升为我们的政治语言。朝鲜精神也被借用来作为举国体制精神,集体意志力的标杆。

谁也不否认体育所承担的政治润滑剂的作用,但世界确实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谁都不能不承认体育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让国民强身健体,大小领导的报告都是这么写的,但现实中离了金牌体制这个奶娘,体育局长就得要饭。

体育有体育的价值观念,如奥运的“更快、更高、更强”。将名次、金牌和政治得分高低挂钩,是对体育精神的扭曲。体育的成绩应该是国民体质和运动普及程度的反映,举国集训所获得的运动成绩事实上是制度造假,揠苗助长对运动员只会是一种伤害。体育价值回到大众身边的时代正在到来。

退一步说,强悍、血性应该带来胜利,如果强悍、血性只是显示精神,这与体育竞技娱乐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要求我们的运动员“血流”运动场,一次可以,但每次如此就不正常。不能以朝鲜运动员的精神状态来要求我们的运动员,他们有不同的生存背景。听到国歌没有热泪盈眶不一定对祖国就没有感情。有人要求对我们的运动员给以朝鲜运动员每月12元人民币的待遇,更是接近于恐吓。

强调精神作用很容易成为技术、训练、管理失败的借口。对我们运动员没有血性的指责,不应该掩盖我们体育体制改革的犹豫和倒退。就拿足球来说,从到“阎忠诚”到“韦举国”,政治足球,出线足球,尽显权力的翻云覆雨。足球界多年的奋斗就培养了南勇这样一支黑色“潜力股”。土壤坏了,要种出好粮食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求运动员场下灯红酒绿,场上猛虎下山很不现实。

至于血性,大家一致同意朝鲜民族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但血性是个人或群体的品质和素质,不应该成为道德标准。理想的“朝鲜精神”在中国的确没有现实土壤。我们很多人没有血性,天生如此,怎么办?他们面对老板和领导的无理指责总是习惯性地低下头颅,他们面对城管总是满脸堆笑,死乞白赖,他们面对歹徒的匕首本能地总是畏首畏尾。

这个时代的现实需要我们的是在妥协中维持现状,血性反而是风险。

再换一个角度,与朝鲜民族的“小国危机意识”相比中国国民的“大国安乐心态”近年逐年上升。所谓血性,大多是以弱抗强,宁死不屈,是弱者的语言。我们很多人都不再是无产阶级,不是弱势群体,变成了既得利益者。过度消费、娱乐至死,已磨蚀了我们价值体系。如果没有价值作为基础,血性的张扬与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取人头如砍瓜切菜有什么区别?

葡萄牙对朝鲜的比分让人恍惚想起义和团的大败,在现代竞技场上,光有精神和纪律不可能赢得最终结果。尊重朝鲜队的血性,更要尊重我们自己。生存的尊严才是我们的底线,谈血性很奢侈,请不要拿“朝鲜精神”诱惑我们,有时我们更需要催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