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先解决政策的普惠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5:40:53

  说起政改,有人认为先应该搞普选,一人一票;如果真的搞了普选,选举结束了,官场还是那个官场,行政还是那样行政,专家还是那些专家,点子还是那种点子,普选不普选,真的没有多大意思。

  坊间人们认为,政改,可以先从解决政策的普惠性入手。

  目前格局,议政与施政仍然是一体的,政策基本上还是由官员制订的;而目前社会已经利益多元化,官员也有着自身利益,在物欲横流的世风中,要让的官员在制订政策中,不考虑自身利益是不现实的,但要让官员心中有杆秤,做事尽量公道些。

  基于这种思考,所谓普惠性,就是官员制订的政策,出于利己而利他;所谓非普惠性,就是官员制订的政策,出于利己而损他。以上两句中的“他”,泛指大多数人。

  比如,重庆市最近推行的公租房政策就是属于普惠性的。看一隅,这项政策只对住房夹心层有利;看全局,公租房大量投入使用后势必拉低房价,可以对包括官员在内的大多数人有利;看近期,大量建造公租房可拉动相关产业;看远期,重庆这个城市有了大量公租房后会变得宜居,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城市充满活力。

  比如,上海市最近推行的企业专业人才柔性退休政策就是属于非普惠性的。看一隅,这项政策只对企业一些专业人才有利;看全局,一些专业人才延迟退休后势必占据工作岗位,会影响大量年轻人就业,中国企业讲究“年功”,现在一位老专业人才的工资成本,足以构成五位年轻人的就业岗位,这样做对企业内部大量中青年技术人员升迁和成长也极为不利;看近期,它可以有微弱的弥补养老金不足的作用;看远期,这种延迟退休做法势必扩展到机关事业单位,对养尊处优的官员们特别有利,但这项政策造成的巨大负担,却平摊在社会的全体劳动者头上。

  以上两项政策的普惠性问题,很浅显也很容易看出来,如果有普选,选民们很容易判断;如果没有普选,上级机构也很容易作出鉴别;然而,相当多政策的价值取向,其生成机理十分复杂,别说普通选民们一时看不出来,就是上级机构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全面评价,有的时候,技术官僚十分可怕。

  再举一例,中国现在公寓计算建筑面积政策规定是,从平视角度,边界为地板与天花板结构体内的中线;从俯视角度,边界为墙体的外部边线,这个政策规定很滑稽,既没有统一,即平面立面都取“中线到中线”,也没有与国际接轨,国际通行“地毯面积”,即住户权力到地毯四边即墙体的内部边线为止。这样规定,给谁带来了很大利益又给谁造成了许多麻烦?一般人一时半会是不太可能全都弄明白的。

  许多政策效应极为复杂,它往往涉及到成千上万人利益,而它成生和定位,只掌握在一位或几位技术官员手中,在物欲横流的世风中,要让官员秉持公道,不能只是建立在对官员的道德教育上,这实在太不靠谱了,而是应该建立一种可靠的机制,让官员自觉自愿秉持公道,出于利己而利他。

  建立一种可靠的机制,它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让官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然,普选也可以达到这种效应,但普选只是一种基于这个核心内容的表面形式,还可以有其它形式,甚至可以直奔主题。

  “从群众中来”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古往今来有很多经验,本帖不展开讨论了;关键是“到群众中去”。要有一种规则,让官员不犯罪、无过错也能“到群众中去”,变成群众的一员,提前退休也好,改行也行,只有这样做了,官员们才会明白,他们是官员而不是王爷,不是制造“官二代”的王爷,这些少数人在制订政策过程中,他们势必认真考虑自己将会成为大部分人中的一员,出于为自己留条后路,出于利己而利他,他们才会有长期的眼光,尽量顾全大局,甚至企及秉持公道的境界。

  基于当前现实,作为政改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官员能够从官场上正常流出,让官场能够正常新陈代谢,只有走出了这一步后,以后出台各项政策,才会具有真正的普惠性,才会得到广大群众真正拥护,各种社会矛盾才会缓和,各种利益纷争才会消融或了断,当形成了这种氛围以后,再考虑普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