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等于岳飞加秦桧减赵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2:54:35
            袁崇焕等于岳飞加秦桧减赵构
                    朱海军 
  
  我与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先生就进化论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不打不相识,
蒙方博士指教,我访问了他的家页,看到了上面大量文稿。其中《功到雄奇即
罪名》一文,是我多年来读到的关于中国历史最精彩的文章。与方博士相比,
中国多半历史学教授都是“白吃”。
 
  方博士说:“君不见有人突发奇论,认为‘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适’
乃是符合现代民主原则的真理,因此在民族战争中,拒绝‘弃暗投明’、顽抗
到底的岳飞、袁崇焕之流就成了不识时务、抗拒历史潮流、祸国殃民的罪人了。”
 
  我在《西湖评论》上论中国历史多日,为中国头号大汉奸秦桧平了反,也
说了诸如“岳飞不死,战乱不止”之类的话。我以为方博士此言是对我而发的,
读到最后才知道,此文1994年就写成了。
 
  我从新角度论忠奸,自然一定要论到袁崇焕,我之所以至今未提到袁崇焕,
是因为有一份看过的材料怎么也找不到了。一位著名的明朝遗民,不是顾炎武,
就是王夫之,袁崇焕奇冤大白之后,还在大骂袁崇焕。找到这份材料后,我一
定要写文章痛斥这些明朝遗民。读了方博士的文章,我便在方博士文章的基础
上提前论袁崇焕了。
 
  方博士说:“以明末为例,当时后金(清)的全部男丁不过二十万人,全
部从军作战,生产劳动靠的是俘虏来的汉人、朝鲜人奴隶。”
 
  我在回答欧阳傲雪时说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被日本人
学了去,二战后期,日本不但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而且真的做到了这
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虽然败于美国,却也保全了自己的领土和国体。‘爱
国算术’曾被算过无数次:一百个打一个,还打不过XXX?可是,比辽金蒙
满的羊都多的汉族人就硬是打不过辽金蒙满。”
  
  汉民族人多却毫无“众势”,人多却组织糟糕,所以,汉民族在异族侵略
者面前从来都象石墨一样软,而侵略者却象金刚石一样硬。石墨与金刚石都是
碳,硬度不同仅在于碳原子的组织方式。一群百十号人的倭寇能一直打到南京,
二十来万人的八旗军能征服全中国。这一点都不奇怪。
 
  失败民族盛产民族英雄,也盛产爱国主义文学。法国有圣女贞德,有《最
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因为法国对英国、对德国老是失败。未闻英国和德
国有抵抗民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也未闻英国和德国有什么爱国主义文学名篇。
 
  汉族人抵抗外族入侵老是成不了全民族的行动,所以老是守不住领土,所
以,奋起抵抗者老被目为英雄,他们又老是失败,所以,老是被纪念。
 
  方博士写道:“请求与袁崇焕同死的布衣程本直就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
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
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
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
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这样的痴汉,在当时已是‘掀翻两直
隶、踏遍一十三省’而不可再得,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天方夜谭,也难怪有
人要把本民族的大英雄拿来作为自己骂街的靶子了。”
 
  这则材料很有意思,我相信布衣程本直说的完全是事实,正因为此,我读
了他的话,并不感到袁崇焕高大,却认定袁崇焕所属的这个民族太低劣了。
 
  我没有骂岳飞,更没有说岳飞抗金不对。我说岳飞抗金的所起到的历史作
用只是增加了南宋与金妥协的筹码。我何尝不希望岳飞真的能荡平金兵,收复
中原?但是,我知道,即使岳飞不死,他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当时的历史大势
是:南宋要么偏安,要么灭亡。岳飞绝对无力回天。
 
  北南两宋虽然一惯妥协退让,但是,宋朝汉族人还是比较自信的,唯其如
此,他们才敢于妥协,也能够妥协。到了明朝,汉民族早已经失败得没有一点
自信心了。所以,明朝出了最多“民族英雄”,死了最多军人和平民,也出了
最多“贰臣”,最多“遗民”;却没有了与满族人妥协的自信。金人攻占开封,
开封离杭州那么近,南宋竟能与金对峙。满族人打到北京,北京离杭州和南京
还那么遥远,南明却不能形成偏安局面。由此可见赵构、秦桧之卓越,也可见
崇桢、史可法之蠢笨。
 
  方博士写道:“(袁崇焕)没有给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是按兵不动,等待
随后就会赶到的大批步兵和各地勤王兵。崇祯一再催促他出战,他都以兵困马
乏,等待援兵为由加以推迟。其实即使援兵赶到,他也未必就愿意立即跟满兵
决战,因为打野战,明军不是能骑善射的满兵的对手。袁崇焕对满兵的战略向
来是‘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这一次皇太极以倾国之
师深入大明腹地,本来极其冒险,拖得越久,对他们越是不利。袁崇焕的计划
便是截断满兵退路,把满兵围困住,等到各路勤王兵云集,时机成熟,再四面
合围,进行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即使不能在此役全歼满兵,也当能给以重创,
自己先前向崇祯夸下的‘五年全辽可复’的海口,隐隐有了希望。这时有两路
勤王兵赶到,袁崇焕并未把他们留下守卫北京,而是一路派去昌平保卫皇陵,
另一路退至三河截断满兵后路。他自己的主力预计十二月初三、初四日即可赶
到,可以开始实施合围计划了,不料初一日自己被捕下狱,使历史因之改写!”
 
  这一段战略分析极其精辟!如果袁崇焕真是这样想的,那么袁崇焕就比诸
葛亮、岳飞精明十倍!
 
  蜀地是中国大地上最适于防守的地方,诸葛亮却偏要出蜀北伐,做出了中
国历史上最蠢笨的军事行动。岳飞大胜金兵时,最佳选择是自己退兵,不待十
二道金牌来催。越构、秦桧要求岳飞退兵,这从军事上讲,绝对是英明决策。
 
  袁崇焕看来是知己又知彼,他做出的决策就如同赵构、秦桧命令岳飞乘胜
退兵一样英明。然而,崇桢自己却象岳飞那样急于事功。这样的“明皇”,不
亡才怪呢!
 
  方博士说:“见袁崇焕按兵不动要打持久战,官民们便把怨气都发泄到了
袁崇焕头上,骂他‘纵敌’。我国人民历来喜欢用顺口溜抨击时事,历代统治
者对这种民谣也很重视,把他们当成预言看待,而这时候也出现了这么一条民
谣:‘投了袁崇焕,鞑子跑一半。’(文秉《烈皇小识》)这时的民心竟然认
为要赶跑满兵,必须先逮捕(‘投’)袁崇焕。这些舆论,自然也通过各种渠
道传到了崇祯耳里,更加深了他的疑虑。终于,有两个被满兵俘虏的太监逃了
回来,向崇祯报告了他们在敌营偷听来的重大机密:原来袁崇焕通敌,与满兵
有密约,二十日满兵并非战败,而是有意退兵,以便让袁崇焕实施他的逼和计
划。崇祯至此恍然大悟,觉得所有的谜团一一解开了,立即召见袁崇焕,就在
殿上命锦衣卫把袁崇焕逮捕下狱。”
 
  崇桢已如惊弓之鸟,只有最怯懦的人才会害怕杯弓蛇影。传唱那句民谣的
也算明朝京城的“人民”吧,他们这回不但真的“预写”了历史,而且“反造”
了历史。“人民”伟大!“人民”万岁!!
 
  方博士说:“祖大寿是一起被召见的,见主帅被捕,战栗不知所措。崇祯
派了个太监向城外袁军宣读圣旨,宣布袁崇焕罪状,三军放声大哭。初三日,
祖大寿与何可纲悲愤之余,决定不再为皇帝老儿卖命,率袁军往东向锦洲奔去。
正南下赴援的袁军主力在途中听说主帅被擒,自然也掉头就走。”
 
  李零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汉奸发生学》,提出汉民族政权的腐败统治才是
汉奸形成的真正原因。象崇桢这样的皇帝,保他个鸟!
 
  赵构还是比较清明的,尤其是他对金的低姿态更顺应了历史潮流,真所谓
“大国处下”者也,所以,北方人大举南迁,留给金朝的半个“空国”。
 
  方博士写道:“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四十六岁的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口被
凌迟。所谓凌迟,便是千刀万剐,是极刑中的极刑;而北京市民先是认为袁崇
焕纵敌,现在又都相信袁崇焕通敌,清兵是他引来的,无不以争食袁爷的血肉
泄恨为快,使这次凌迟更是空前的惨烈。把袁崇焕误为大汉奸的明末史家张岱
津津乐道地记下了这个血腥的场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
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
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
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石匮书后集》)
 
  上中学时学习鲁迅小说《药》,深深慨叹华老栓之愚昧;现在看来明末北
京城的“人民”,简直就是一群疯狗!!
 
  方博士写道:“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是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擅主和
议,是指他跟皇太极的议和。皇太极与明军每打完一仗,都要主动议和,这并
非如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所认为的那样是诚心诚意的议和,多半是带有欺
骗性的缓兵之计。袁崇焕对此并非不知道,但是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的明军更需
要有一段和平的时间用于休养兵马,巩固城池,因此对皇太极的每次议和他都
积极响应,两人书信往返不断。这一切并非背着明廷干的,而明廷对议和虽然
不以为然,却也并不怪罪。在袁崇焕给崇祯的奏疏中也指明了他的治辽战略就
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对此崇祯本来也很赞赏,当袁崇焕
‘擅主议和’之时,崇祯甚至还加了他的官,给了他太子少保的头衔,这时候
却翻起了历史老帐。明朝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无不以与满人和谈为耻,
对于南宋向金是称臣纳款的求和,而袁崇焕与皇太极是不带任何屈辱性甚至还
是高一等的议和这种明显的区别都看不出来,敢于议和便被视为秦桧式的卖国
贼,而不管议和的目的何在,所谓书生误国,莫过于此,这也就是程本直所说
的‘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对于与袁崇焕的最后
一次和谈,皇太极曾在谕文里抱怨说:‘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
屡屡差人讲说。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
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
委曲至此,仍复不允。朕忍耐不过,故吁天哀诉,举兵深入。’则这是什么性
质的和谈,再明白不过。对于这次议和,清人后来以为奇耻大辱,淹没不载,
幸好清宫内阁档案中还保留了这道木刻谕文。)”
 
  这些史实都十分重要。袁崇焕敢于议和且善于议和,这确实不是头脑简单
的岳飞能望其项背的。我已经为秦桧平了反,在我看来,袁崇焕还真有点象秦
桧。他很知道如何对付强大的敌人。在强敌面前,妥协议和,隐忍待机,是唯
一可取的,是最佳选择。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这很好理
解,因为当时明朝确实还比后金政权强大得多,袁崇焕也确有必胜的信心。到
了敌人真正比自己强大了,议和时承认失败,取低姿态完全正常。所以,秦桧
以低姿态与金议和,比起袁崇焕以高姿态与后金议和,并没有什么“卖国”、
“爱国”之别,都是卓越政治家的现实主义的具体操作。人们既要理解袁崇焕,
又要理解秦桧。然而,人们理解袁崇焕容易,理解秦桧难。这都是因为,汉族
人实际上是真正的弱者,心理上却比谁都强大,从不服弱。
 
  我来做一大胆假想。
 
  假如袁崇焕不死,而且他也没能抵挡得住满军的进攻,假如没有李自成,
而且满军占住了北京;袁崇焕可能会怎么样呢?
 
  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袁崇焕会象秦桧一样,主张退守南方,保住汉
民族膏腴之地。
 
  我们也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假如袁崇焕不死,明朝就不可能灭亡,清朝就
不可能建立。当时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其亡也忽焉”;而当时的后金正在
壮大,“其兴也勃焉”。袁崇焕一人不可能改变明亡清兴之历史大势,他倒真
有可能力挡狂澜,为明朝保住半壁江山。若是这样,则南朝与北朝对峙、南宋
与金对峙的局面就又一次形成了。我说过,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时代,南方
经济恰恰能更好地发展,因为南方偏安正好甩掉了北方的沉重包袱。
 
  从南宋偏安成功看明朝的彻底灭亡,则明朝不缺岳飞,也不乏秦桧,独少
赵构。崇桢在哪一点上都比不过赵构。皇帝毕竟是首要的,所以,明朝之亡,
在所难免。
 
  从明朝彻底灭亡看南宋偏安成功,则岳飞有抗敌之功,赵构有命令岳飞乘
胜退兵之明,秦桧有杀岳飞之勇,赵构、秦桧又有议和妥协之智。这是我对赵
构、岳飞、秦桧君臣三人的最新评价。
 
  方博士写道:“袁崇焕对自己的下场,并非一无所知。自从他投笔从戎以
来,他所担心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谗言。在奏疏中,反反复复说的也是
这种担心。他对天启皇帝是这么说:‘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
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
毁言日至,从古已然,唯圣明与廷臣终始之。’”
 
  看来袁崇焕是深谙中国人之丑陋性的,这使他的死更多了一层悲剧色彩。
 
  方博士写道:“袁案是中国历史上关系最重大的一桩冤案。一提起大冤案,
大家马上会想起岳飞、于谦。但南宋之初,名将辈出,岳飞之外,还有韩世忠、
张俊等人在,是以南宋还能苟延残喘一百多年。于谦死于功成之后,对明朝的
国运并无直接的影响。但是袁崇焕之死,却可以说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最后灭亡。”
 
  方博士关于袁崇焕之死直接导致明朝灭亡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我认为,岳
飞抗金能够起到且实际上起到了的作用只是增加了南宋议和的筹码,所以,岳
飞不是功败垂成,而是死于功成之后。岳飞之死恰到好处,正因为岳飞死了,
南宋才得以存在。南宋的持久存在,主要是赵构与秦桧的功劳。韩侂胄的地位
等于岳飞加上秦桧,韩侂胄时代,南宋兵力、国力都比岳飞时代强大多了。然
而,韩侂胄北伐还是失败了,由此可见岳飞抗金之不可能胜利、秦桧妥协仍远
见卓识。岳飞之死与袁崇焕之死实际上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正好相反。
 
  最后给出一个历史等式:
  
  “袁崇焕=岳飞+秦桧-赵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