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制分第二十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35:45

         1.与人为善

【原文】凡兵之所以先争,圣人贤士不为爱尊爵,道术知能不为爱官职,巧伎勇力不为爱重禄,聪耳明目不为爱金财。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修矣;武王非于甲子之朝而后胜也,其前政多善矣。

【译文】凡用兵所应当首先争取的,圣人贤士不是为了喜爱尊贵的爵位,有道术智慧能力的人不是为了喜爱官职,有巧技勇力的人不是为了喜爱俸禄,耳聪目明的人不是为了喜爱金钱。所以伯夷、叔齐并不是饿死之时才有名声的,是因为先前就有很多修行;周武王并不是甲子日那天才取胜的,是因为先前的政绩有很多善举。

【说明】凡用兵所应当首先争取的那么是什么呢?是与人为善。要天时、时势,也要地利,但更要人和。如果是为了求官求财,求名声,那么就千万不要用兵。侵略抢夺资源,就是求财,求得资源的垄断,求得资本的垄断,这种用兵,是圣人贤士所不为的。人们之所以记得周武王,是因为他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周武王之所以能够推翻殷商王朝的统治,是因为人民拥护他;人民之所以拥护周武王,是因为他的父亲周文王前期施行了许多善政。这一切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2.在战争中尤其不要死拼硬打,硬碰硬

【原文】故小征,千里遍知之。筑堵之墙,十人之聚,日五间1之。大征,遍知天下。日五间之,散金财用聪明也。故善用兵者,无沟垒而有耳目。兵不呼儆2,不苟3聚,不妄行,不强进。呼儆则敌人戒,苟聚则众不用,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轫4,乘瑕5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故坚其坚者,瑕其瑕者。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铁6,则刃游间也。故天道不行,屈不足从;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半击倍。故军争者不行于完城池,有道者不行于无君。故莫知其将至也,至而不可圉7;莫知其将去也,去而不可止。敌人虽众,不能止待。

【译文】所以一次小的战斗,要知道方圆千里内的情况。就如修筑一堵墙壁,要十余个人聚集,三五天才能完成。一次大的战争,要遍知天下之情。所谓三五日都要参与,是用金钱购买耳聪目明的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没有障碍而有耳目。用兵不高声呼警,不随便聚集,不妄自行动,不强行前进。高声呼警那么敌人就会戒备,随便聚集那么众人就不效力,妄自行动那么士兵就会困惑,强行前进那么锐气就会受挫。所以凡是用兵的人,攻击坚强的自己就会软,乘其瑕疵则能神奇。一味攻坚那么瑕疵也会变得坚固,乘其瑕疵那么坚固的也会出现瑕疵。所以要坚固已坚固的,要以瑕疵使其出现更大瑕疵。屠牛坦一早上可以肢解九斗牛,而刀仍没有钝,就是因为刀刃游走在骨骼之间。所以天道不顺之时,就委屈自己也不要跟从;人事荒乱之际,就以十当百;兵器装备不精良,就以半击倍。所以军队相争不攻打完备的城池,有道的君主不攻打无君的国家。所以要使敌军不知我将的到来,我将到来后使其不可抵御;要使敌军不知我将离去,我将离去而使其不可阻止。敌人虽然众多,也不能阻挡和防御我军。

【说明】虽然战争的目的是与人为善,但毕竟还是要进行战争,所以对战争的一切情况都要了如指掌。在战争中尤其不要死拼硬打,硬碰硬,那样死亡伤残的人数会增加很多。用刀肢解牛,如果刀刀都砍在骨头上,那么一把刀还解不完一斗牛。

——————————————————

【注释】1.间:(jiān尖)《管子·幼官》:“间男女之畜,修乡闾之什伍。”《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韩非子·亡征》:“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这里用为参与之意。

2.儆:(jǐng警)《书·大禹谟》:“降水儆予,成允成功。”《书·伊训》:“制官刑,儆于有位。”《左传·宣公十二年》:“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国语·鲁语》:“夜儆百工。”《战国策·韩策》:“乃儆公仲之行。”《孔子家语·五仪》:“所以儆人臣也。”这里用为告诫、警告之意。

3.苟:(gǒu狗)《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荀子·不苟》:“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荀子·臣道》:“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韩非子·奸劫弑臣》:“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怯儒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韩诗外传》:“不恤乎公道之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养者,是谓国贼也。”这里用为随便之意。

4.轫:(rèn认)通“韧”。《管子·制分》:“凡用兵者攻坚则轫。”《荀子·富国》:“芒轫僈楛。”这里用为柔软之意。

5.瑕:(xiá侠)玉上的斑点。瑕疵。《周礼·考工记·弓人》:“深瑕而泽。”《礼记·聘义》:“瑕不掩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说文》:“瑕,玉小赤也。”

6.铁:乃钝的误写。

7.圉:(yǔ雨)通“御”。《管子·幼官》:“经不知,故莫之能圉。”《管子·小匡》:“则小国诸侯之臣有守圉之备矣。”《墨子·明鬼下》:“然不能以此圉鬼神之诛。”《庄子·缮性》:“其来不可圉。”《淮南子·主术》:“瘖者可使守圉。”这里用为抵挡、防御之意。

 

3.控制天下是为了分配天下

【原文】治者所道1富也,治而未必富也,必知富之事2,然后能富。富者所道强也,而富未必强也,必知强之数3,然后能强。强者所道胜也,而强未必胜也,必知胜之理,然后能胜。胜者所道制4也,而胜未必制也,必知制之分5,然后能制。是故治国有器6,富国有事,强国有数,胜国有理,制天下有分。

【译文】治理能引导走向富裕,但治理了未必就能富裕,必须知道富裕侍奉的道理,然后才能做到富裕。富裕能引导走向强盛,而富裕未必就能使人强盛,必须知道强盛的方法,然后才能做到强盛。强盛能引导走向胜利,而强盛未必就能胜利,必须知道胜利的道理,然后才能取得胜利。胜利能引导走向控制天下,而取胜未必就能控制天下,必须知道控制天下分配的道理,然后才能控制天下。因此治理国家要有人才,富裕国家要有侍奉,强盛国家要有方法,胜利国家要有道理,控制天下要有分配。

【说明】其实现代人都知道,无论国家、企业,都必须治理才能富裕;然后很多国家、企业已经治理了却不能富裕,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侍奉人的道理。统治者、领导人、管理者是干什么的?其实是侍奉人的。你若不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人人都会反对你。你侍奉老百姓安居乐业了,那么人人都会拥护你。所以,治理不是管理,不是喝五吆六,不是颐指气使,是为人民服务。再拿经商来说,顾客都是上帝,把老百姓侍奉好了,人们才来购买你的产品,你才能从中赚取利润,才能富裕;如果盛气凌人,使老百姓见而生畏,避之惟恐不及,怎么样富裕?因此,所谓治理,就是选拔人才,按侍奉别人的方法去侍奉别人。

其二,富裕后走向强盛,要知道强盛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当然不是拼命存钱,做守财奴,而是利用钱财广交朋友,广纳人脉,与越来越多的人关系好了,你有任何困难都会得到人们的帮助。得到人们的帮助,得到人们的拥护,你才能做到强盛。因此,强盛的方法就是要舍得钱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其三,强盛以后是取得胜利,取得胜利不是趾高气扬对待别人别国,糟蹋耻笑别人别国,而是要让败给你的人心服口服,因为只有你的道理才是人类必由之路。因此,取得胜利必须要以理服人。

其四,取得胜利未必就能控制天下,想控制天下为一人所有?为一国所有?大错特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人都有权力生存。控制天下不是消灭其他人而独占天下资源,而是要合理分配天下,让人人都能得到一定的生活资源,提高生活质量,你才能控制天下人的思想。

本篇《制分》,论述的是控制天下是为了分配天下,而不是为了什么名分!全世界人人都来拥护你,歌颂你,感谢你,你就有了名分?这仅仅是满足了虚荣心而已。管子早已看到,整个社会贫富不均,分配不合理,所以才提出《制分》这样控制与分配的观点。10%的富人掌握了90%的资源、财富,统治了90%的穷人,这样的社会制度合理吗?当然不合理!所以有理想的马克思、恩格斯才提出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即生产资料主要归全民或集体所有,列宁才在俄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李大钊才孜孜不倦地宣扬社会主义,毛泽东才领导农民起义、工人起义,终于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当然,管子并不是宣传什么社会主义,他只是意识到,资源与财富分配不公平,他想按他的理想来“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齐国九次会盟诸侯的盟誓,清楚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而现代人,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看看当今世界,英法德日等国的霸权主义,美国的霸权主义,他们到底想干什么?恐怕他们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如果中国不改革开放,不崛起,任由美国统治世界,它会怎么样?会消灭其他国家吗?会消灭其他人类吗?不会,它只会消灭与资本主义相抵制的思想、主义、社会制度与人们。然后,随着世界的发展,资本主义会产生严重分化,会形成许多观点、流派,会产生别的主义,这一切,又会导致人类的分岐加大,战争更加残酷。因为,人人都想富裕,富裕以后就想强盛,强盛以后就想压倒别人而取胜,取胜以后就想控制一切,垄断一切,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其实,现代世界所争论的,只是社会的分配制度,为此,许许多多的人付出了青春和生命,而得不到幸福与快乐。这实在是有违人的生命的价值。为了人们的幸福与快乐,希望当今世界上的政治家们好好看看管子的书,彻底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文明性。

因此,这里牵涉到“封建”问题,关于“封建”的问题,最早提出的是《周易》,《屯》、《豫》二卦提出分封而建立诸侯的问题,后来的诸子百家都提过“封建”问题,而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则有一段议论颇为可取:“凡冠带之国,舟车之所通,不用象译狄鞮,方三千里。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众封建,非以私贤也,所以便势全威,所以博义。义博利则无敌,无敌者安。故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

“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以众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故曰,以滕、费则劳,以邹、鲁则逸,以宋、郑则犹倍日而驰也,以齐、楚则举而加纲旃而已矣。所用弥大,所欲弥易。汤其无郼,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汤、武之贤,而犹藉知乎势,又况不及汤、武者乎?故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灭,以重使轻从,以轻使重凶。自此观之,夫欲定一世,安黔首之命,功名著乎槃盂,铭篆著乎壶鉴,其势不厌尊,其实不厌多。多实尊势,贤士制之,以遇乱世,王犹尚少。

“天下之民穷矣苦矣。民之穷苦弥甚,王者之弥易。凡王也者,穷苦之救也。水用舟,陆用车,涂用輴,沙用鸠,山用樏,因其势也者令行。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此畜人之道也。故以万乘令乎千乘易,以千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尝识及此,虽尧、舜不能。诸侯不欲臣于人而不得已,其势不便,则奚以易臣?权轻重,审大小,多建封,所以便其势也。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势有敌则王者废矣。有知小之愈于大、少之贤于多者,则知无敌矣。知无敌,则似类嫌疑之道远矣。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適孽无别则宗族乱。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庄王围宋九月,康王围宋五月,声王围宋十月。楚三围宋矣,而不能亡。非不可亡也,以宋攻楚,奚时止矣?凡功之立也,贤不肖强弱治乱异也。

“齐简公有臣曰诸御鞅,谏于简公曰:‘陈成常与宰予,之二臣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也,相攻唯固则危上矣。愿君之去一人也。’简公曰:‘非而细人所能识也。’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宰予于庭,即简公于庙。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能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失其数,无其势,虽悔无听鞅也,与无悔同,是不知恃可恃而恃不恃也。周鼎著象,为其理之通也。理通,君道也。”在古代那种交通、通讯都极不便利的情况下,采用分封而建立诸侯的办法,确实是唯一的办法。因为分封之各诸侯,均带有一定的自治权力,这很适合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即宜保持各地的风俗民情,使各民族都能够得到发展。但其中却包含着限制诸侯富裕、强盛、压倒别人而取胜而控制一切的思想。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吹捧三千年前的中国“封建论”,因为当时的“封建”——分封而建立诸侯,是由天子来进行。也就是说,是由一个人来进行。可惜的是周文王、周武王没有把这种“封建”思想形成制度而固定下来。也许周公制定《周礼》时,有这种制度,但是经过若干岁月,想要富裕、强盛、压倒别人而取胜而控制一切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推翻了《周礼》。所以孔子非常怀念《周礼》,要“克己复礼”。由一个人来控制天下并分配天下,显然是不行的,由一种制度、一种主义来控制并分配天下,那就有希望了。怕的是象希特勒那样丧心病狂的人,一旦掌握一个国家的政权后,就会悍然发动夺取资源、夺取资本的战争。美国的布什总统不就是这样吗?借口伊拉克藏有核武器,攻占伊拉克并掠夺那里的石油资源。幸亏他的任期到了,幸亏现今世界的人们反对美伊战争,反对控制,否则,小布什就会因为富裕、强盛、压倒别人而取胜而控制一切。

——————————————————

【注释】1.道:(dào到)《书·禹贡》:“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荀子·正名》:“故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韩非子·扬榷》:“四海既藏,道阴见阳。”《韩非子·八说》:“错法以道民也,而又贵文学,则民之所师法也疑。”《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这里用为引导之意。

2.事:(shì士)《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诗·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管子·枢言》:“贱固事贵,不肖固事贤。”《老子·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礼记·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孟子·梁惠王下》:“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荀子·臣道》:“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韩非子·存韩》:“今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玉篇·史部》:“事,奉也。”作动词,这里用为侍奉之意。

3.数:(shù竖)《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管子·权修》:“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韩非子·奸劫弑臣》:“目必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韩非子·饰邪》:“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这里用为道数,方法之意。

4.制:(zhì志)《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书·酒诰》:“矧汝刚制于酒!”《书·吕刑》:“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管子·枢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孙子·虚实》:“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贾谊《过秦论》:“制其兵。”这里用为控制、制服之意。

5.分:(fēn芬)《管子·乘马》:“而不为君臣者,与功而不与分焉。”《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用为分给、分配之意。

6.器:(qì气)《管子·幼官》:“器无方则愚者智,攻不守则拙者巧,数也。”《管子·参患》:“故一器盛,往夫具,而天下无战心。”《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法言·先知》:“先自治而后治人之称大器。”这里用为人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