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兵团官兵开发建设石河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5:45:05
22兵团官兵开发建设石河子  1950年3月,22兵团10万官兵踏着积雪开赴玛纳斯河流域,全身心地投入了新中国新新疆的建设。部队到玛纳斯流域后开荒造田,种粮食,种棉花。到1951年,22兵团的粮油供应通过开荒造田、发展生产得到了供给有余。但大面积棉花单产籽棉却不到50公斤。石河子地处玛纳斯河流域,历史上从未种过棉花。1952年冬,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来到石河子,他对当地气候、水源、土壤作了调查后,在石河子开办了植棉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全是连长、营长、团长,陶峙岳将军也常去听课。这一年,玛纳斯河流域2万亩棉花获得大丰收,平均每亩籽棉近200公斤。 1951年,石河子机耕实习农场成立,它是22兵团兴建的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前身是22兵团直属生产大队。1952年,国家调拨大批拖拉机给各军垦农场。为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需求,陶峙岳将军责成机耕农场为各生产部队代办拖拉机手培训班,到1953年年底,1100多名拖拉机手遍布天山南北。 1950年7月,陶峙岳将军带人到石河子看地形,选择城建位置,组建城建处。1951年冬,26师官兵利用冬季积雪,把6000根8米长的原木从70到100多里外的天山用人力拉到了石河子,1952年10月,第一座行政办公大楼在石河子落成。   起义将士世代扎根新疆 1954年,按照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陶峙岳将军的22兵团集体转为生产部队。然而,起义人员“家”的问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大问题。王震将军说:“有了老婆安下心,有了孩子扎下根。”没有家室军垦事业就会一代而终。他向党中央要求组织动员内地妇女来新疆工作。于是,1950年—1952年,先后从湖南、山东、上海等地调来了大批女兵。随后又分期分批组织战士回原籍找对象。同时命令部队建好宿舍,办好托儿所、子弟学校,解决来队家属的居住和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到1956年,起义人员“家”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起义人员的提拔使用和老红军、老八路、解放军一视同仁,重在现实表现。起义人员王风云,在1958年开发莫索湾时,他的团创造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有利润上交的突出成绩,他被推荐参加了北京的群英会。1958年—1960年三年时间,屯垦官兵在莫索湾开垦荒地90万亩,播种面积达84万亩,植树造林5万亩。陶峙岳将军视察莫索湾时即兴赋诗称赞道:“红旗插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唤起千年沉睡梦,永葆青春在人间。” 起义士兵廉殿邦学习积极,工作踏实,善于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起义后先后担任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等职。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各农场的团长80%是由起义人员担任的,原来各团的团长,大都升任到师职岗位。现在许多起义人员已身老边疆,埋骨天山,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染绿了戈壁,为建设美丽的军垦新城石河子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石河子早在2000年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居住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的光荣称号。  陶峙岳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他在80岁耄耋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0年离职回原籍湖南长沙,1988年12月26日病逝,终年96岁。 (据光明网、兵团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