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书签&Tag使用与发展 - SocialLear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6:25:20
社会书签&Tag使用与发展
出自SocialLearn
跳转到:导航,搜索
社会书签&Tag使用与发展
地  点:Sociallearn课程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sociallearnlab/browse_frm/thread/6274135b8d734b70)
时  间:2007年9月6~8日
参加人员:QienKuen(talk),ZoomQuiet(talk),Shizhao(talk),王万清Wwq0327(talk),Danny Yu(余扬),Joel Liu,小石(talk),xiuli(talk)
主  题:社会书签&Tag使用与发展
记录整理:庄秀丽
会议内容:
一、行业专用的社会化书签
我比较关注"行业专用的社会化书签"。尤其是对于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来说,一个能够支持论文写作,便于各种参考文献格式之间导入导出的社会化书签。网上我只找到了这个网站有点类似的功能:http://nextlib.lifegoo.com/ 但是定位不同。不知道有没有专门为科技人员或研究学者提供的社会化书签?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够提供论文写作,专注于提供参考文献所需的引文格式与书签共享的网站目前还是空白。社会性书签网站是否能够针对不同领域的人群进行细化,提供不同的引文格式,以及方便的导入导出?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对于社会性书签的使用还很少,如何拉近二者的距离也是对社会性书签网站的一个考验。
http://www.citeulike.org 这是一个主要针对学术研究与写作的社会书签,但是还没有高端到专业地支持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这个层面的用户。主要对它所支持那些网站或杂志上的文章,在收藏时,能够自动获取类似参考文献所需要的详细信息。http://www.scholar.com/ 社会书签我没有用过。
关于引文格式,可以参考wikipedia的引用格式: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Cite&page=Wikipedia&id=156407697 网络上的东西,一般大众化的比较多,太专业的应该是很少的.除非是某些研究机构非营利性质有必要在网络上建立这样的书签. 面向行业的social bookmark, 目前应该还比较少,大多是通用的。从目前Diigo 被使用的情况看,就有部分行业用户,比如Microsoft 的HR 部门,在用Diigo 来收集resume, 并通过sticky notes 等形式进行协同。 我们也正在讨论做面向行业用户的垂直知识性社区的做法,欢迎讨论和反馈。
专业共创,自由传播,个性标注,快捷流通!
+ 专业共创
- 必须由领域内专业人士撰写和组织,才能保证知识的正确和权威
+ 自由传播
- 但是,只有充分自由的传播才能赢得关注,获得社会名誉,反过来促进共享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按照分类聚集在一起;
- 同时,要保证评注也是自由的
+ 个性标注
- 进一步,针对领域外的潜在用户,个性标注,一方面激发SNS效应,进行进一步社会关系的推广,同时也反馈给专业领域,寻找相近的知识人群;
+ 快捷流通!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快捷方便的流通才是王道!
- 这要求:
0. 系统本身的精简化 1. 服务本身的小巧化 2. 使用体验的傻瓜化 3. 系统接口的丰富化 4. ...
二、中文社会书签
如何才能做出一个像delicious这们的中文书签收藏工具?中文社会书签中Tag设计运用,会不会因为语言关系,存在一些优势或不足呢?
前阶段,有好些类似del.icio.us 的中文social bookmark 如365key.com 等。
如果要自己做,大概可用ROR/PHP/JSP + Mysql + Ajax 等其他一些技巧, 如果有专业人士,做并不难,但难点在于大用户量,数据量后,网站还能很好的scalable.
这在当初Floksonomy ;强势语言就是全球视野中的媒体话语权,仅仅从每年的各大电影奖项看就知道什么是强势语言了,现在的情况就是,只要是非E文的,就仅仅只有你几个同文的民族来关注;但是对E文每年的新词发行控制,又绝对是英国把持的--可怜的荷兰人沦为各种笑话的主角,不过是因为大英帝国输阵不输人,海军败的,语言方面补回来............
而且中文的丰富内蕴也造成了关键字太容易同义不同字,何况有等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多个编码,使用中文作TAG,简直是自虐............这倒是应该有软件来支持改进的!
诚然,中文在记录使用方面确实没有E文来得方便,但我不赞同中文就不能作为Tag的说法。事实上在使用中文来作为Tag的时候,并不需要大量的文字,通常也就两个到四个不等吧,那么这样的最虽说也不小,但却也是有限的。 再者,为作一种语言工具,常用词汇并不太多,也不会给技术的实现上造成什么问题。
另外,国内网络的发展势头很不错,虽然我们在很多技术上走在了国外的后面,但也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力量,有这么大一个用户群,难道也不应该去发展下中文Tag吗?
绝对不是对中文没有信心,21世纪是中文的世纪不是白说的! 而是对国人素质没有信心哪!想现在网络文字中错白字乱飞,加之为和谐而不断发明的各种专用词,很难相信当前的某些TAG3年后是否有共鸣了;
中文的音形义3in1 是全球文字独创,也正是因为信息含量大,而且上下文关联延伸性超級,所以,相同事务,引发同义别字的频率太高,加之中国方言之多,之深,不是同字可以解决的事儿...还有不同编码的事儿哪!大陆简,香港繁,台湾繁 常用词汇50%絶然不同!
不是简单的可以自动替换和转换的...
没有民间或是政府的引导,教育,仅仅看 delicious 中文TAG的数量和日文,法文相比,就知道,维基百科的文章语言数量比例何其切实哪!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
0. 中国没有自由互联网--只有娱乐互联网 1. 中国没有所谓互联网用户群,只有互联娱乐消费群!
真正利用和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联合便利的,中国有几人?
想一想中国流量最大的都是些什么网络就应该有体验的吧?
tag 在web2.0 这个领域,似乎是一个标配,但即使在国外,普通大众对tag 这种组织方式所能带来的好处,也不是那么了解。部分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用文件夹(folder) 这种方式来组织信息,仍然不是tag 可以替代的。 另一方面,是习惯的力量,当绝大多数认还习惯用文件夹来组织信息的时候,推广tag 的使用,难免有些难度。 我一个朋友,本身是做技术的,还算比较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但她给我说,她想先创建folder 再把bookmark 扔进去。其三,当有很多人使用tag的时候,tag 的很多好处才能显现出来,刚了解这个概念的认,不一定能立马了解到它的好处,自然不是那么愿意去用tag这种方式来组织。
这和习惯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国民素质的直接对话, 别看中国所谓网民这么多, 这其中有固定上网条件的有多少?知道维基/KM/邮件列表 的有多少? 敢于/并有真正学识来分享的又有多少? 别看中国Blogger 的增长速度这么快,每日上传文本的体积绝对比不过韩国!(日本就根本甭想对比了!) 加之每逢两会就严打的网络环境,以及自古莫谈国事的处世之道; 真正在网络中流传的有效内容少到可怜的程度情况下, 什么SNS技术 -- 純粹是小众玩具, 但是,有,总比没有好!这,俺是非常非常赞同的。
中文tag 没有英文tag 那么普及,还可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理解。任何一个新技术,方案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先由一群先行者(early adopters) 来进行的,相对于英文用户中的先行者数量来说,中文用户的先行者数量应该要少很多。中国主流的互联网用户,目前主要活动还是看看新闻,聊聊qq, 下载点电影,逛逛论坛。绝大多数用户,对新东西的关注度,也还比较低。
这就是小看国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的基础就是识进退知好歹; 新技术/新东西的关注和学习,国人绝对不落后, 但是,中国人多一心眼,条件反射般的可以精确计算投入产出比, 没有好处的,仅仅可以装COOL 的东西绝对没有人碰的 ;) 股票软件那么复杂的东西,俺都怕的,几十岁的老人家们玩的那叫蹓! 维基这么简单到掉渣的东西,只要是首次见到的,无一不说复杂!为什么?!
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看Google 的发家就非常明显;中文TAG 也是一样,如果有统一方便的通用TAG服务,将2亿网民方方面面的TAG行为统一存储分析,反馈出来,有 delicious 什么事儿?!比如上述服务,国家绝对不允许存在的,那么,如何在合法(潜规则)的情况下完成,这类元信息服务的积累? 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事儿, 可以注意到, delicious 我不怎么使用,因为TAG 的URL寿命都很短, 所以,我使用 scrapbooks 抓取网页到本地来;通过静态网站来分享...
三、Tag应用分享
更加关注人的存在。在delicious的世界里,主角就是Tag,而人在哪里去了呢?
我首次接触到Tag还是在Blog中,至于其社会价值也没去深入研究过,主要就是用。在我的Blog里,就起到一个关键词的作用,因为我想我的Blog在用户搜索方面,能做得更方便一点,另外就是在Blog中的相关文章中,需要用到Tag才能实现。
通过Tag Cloud,可以将一个站点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发映出来,这样有利于用户在大量站点里较为迅速的找到自己所关注的内容。
另外一个加深到Tag的认识,就是在delicious中了,在这里,更让我感受到了Tag的具大作用。
在delicious中,收藏内容的组织,分类,网络共享,都是以Tag来进行组织的,而操作Tag的人似乎已不是delicious的关键了,所以我认为,Tag才是真正的主角。
在del.icio.us 一切交互全部是TAG; 不论个人收藏,交流,分享,全部是TAG 作为主语的, 好比维基里,关注文章,而非作者 。
我用Tag技巧,就是过一段时间,把这些Tag,通过bundle的形式进行整理。
设定Tag里,可以考虑多设置一个,而第二个,就可以当作一种了分类了.
最后俺的体验是最多每个条目使用4个TAG:主内容属性+副内容属性+时空标记属性+所有者容属性 ,否则没有意义...
新手在刚接触Tag时,一般有有哪些想法呢?按照时间顺序:
0. 困惑--俺有对所有任意分类的极力? 1. 兴奋--江山我有的感觉,恨不能将一切按照我的看法分类了! 2. 学习--唉呀呀,原来这样分类比较好?!看到其它人分类的科学性 3. 累 -- 怎么分类都感觉不对哪
-华丽无奈的分水线-
4.a 感觉不到TAG 的现实好处,回归更加原始,但是有效的其它管理方式 4.b 坚持下来,并逐渐习惯了不断遗忘和不断完善的循环,开始使用TAG来看侍世界...
google提供的"书签"好像是专属个人的,不支持共享。
每一个事物都有多样性,Tag还原了在数字世界中对事物认识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可能与方法。 比如一个人 A,男人/女人,学生/工作人员,身高,肤色,他的爱好,家乡,婚否,毕业学校等等,我们可以从若干角度去感受和描述一个人。不同的其他人(B、C、D等)在碰到A的时候,对A产生感觉的维度不完全相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这种情况反映在Tag 应用上,就是通过Tag,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需要感受认识出发,对那个网址加上一些"Tag标签",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自己对某个东西加上了一些分类的Tag,还在于当对A进行认识分析的时候,立即就能够看到其他人对A感受和描述信息,这无形中就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广阔多样化存在的视角。 Folksonomy 效应,http://blog.timetide.net/archives/2005/01/15/20050115015808.php ,才是TAG 的SNS功用。
个性化tag和公共分类的问题,在讨论"网络爱心书架"的时候,我们也注意到了。我跟yujiang讨论过一些,在这儿也介绍一下。
因为许多人都在使用douban来管理图书、杂志、音乐、电影,以及blog订阅等,所以我们就希望大家也能顺便把觉得适合孩子看的东西,通过一种机制组织起来。
这个时候,就碰到了在douban上,完全是大家个性化的tag,没有一个公共分类,douban上只有一个简单的clouds。能否通过clouds聚合个性化tag来产生一个新的、较为科学的公共分类?我们觉得是比较困难的,短期内也难以达到应用的层次。
我们说分类本身体现的是一种共识,一种对相关信息,一些关键词的聚合,分类体系往往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突出的是对信息的过滤、简化和导航作用。但以往分类形成以后,由于积累的信息多了以后,调整分类就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分类本身容易固化,而且本身可能成为摄取和鉴别原始信息的障碍。
但我们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对分类体系探索的价值和努力,而应该及时吸取web2.0等技术赋予信息组织方式的一些新的可能,在公共分类和个性化的tag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关系。
当一个分类不再能体现一个时期相关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的知识和有价值的资讯时,而其他一些比较热闹的关键词聚合,形成一定的共识以后,可以就顶上来,暂时替换它,成为大的分类,使知识信息的组织和分类具有一定的新陈代谢能力,和一定的生命力。
在教育等许多领域,对公共分类的需求是非常切实、迫切的,依靠个性化tag的聚合形成一个公共分类来指导实践,时机不够成熟。尤其是在帮助中小学搭建一个看上去差不多的书架或者图书室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参考一些书店和网站的分类,设计一个较为合理的分类,有一个基础的分类,就既能普及我们对儿童图书分类的一些现有的知识,又会给大家提供一个讨论的引子,推动个性化tag的创新和公共分类体系的改进。
比如在儿童图书方面,我们既要看到台湾"小天下 "(http://www.gkids.com.tw/) 等这类web1.0网站在儿童图书公共分类上的突破,也要看到douban这类网站在web2.0网站在tag使用上的不足,冷静地分析并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在相关优秀web1.0网站和web2.0网站之间搭起一座桥。
关于儿童图书分类的一些简单介绍和讨论,可以参考:
"有关读书会的一些讨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4gc.html
"台湾"小天下"的儿童图书分类和组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65m.html
"给PLP儿童书架的分类建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60l.html
"给孩子们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飞翔: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60t.html
"贫困教育与"家政小课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65f.html
"教辅和"入门指导类"图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65l.html
另外,在讨论改进教育掘客edudig.net的时候,我们也重点讨论了关键词、tag和基本分类的问题,可能这跟大家讨论的搭建一个行业或专业人员社会书签网络的问题相关吧。
对了,现在douban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改进,当我们看到douban上有一本书,往自己的的书架上添加时,douban会提示别人给这本书添加了什么tag,提供一些参考。我觉得douban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值得关注的。
四、Tag发展中的问题讨论
最最重要的困惑是:整理的时间成本随着收藏量的增大而成指数上升!
TAG少了不精确,多了记不住,而且绑定新的内容时也麻烦, 最最可气的是,自个儿的分类体系变化时,以往的巨量TAG 将很难快速恰当的修订过来,所以,TAG 只能是辅助,以TAG为主体的社会知识元语化的自动积累, 有一个一厢情愿的前提: 所有人分配的TAG 是合情合理且精确的。 所以,搜索才是有效解决方法,通过每个人有目的的收集,将无限混沌,先收集成有个人有限评定标识的有限混沌,通过搜索将所有人的有限混沌联接起来,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动力. 搜索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体的TAG 积累,包裹一定算法,形成智能推荐,关系类比,等等有效辅助推动..
绑定分类,再加之搜索引擎,应该能在自己的收藏内,找到资源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般人个收藏的内容,数量上也并非很多,因而分类加搜索的方式,不会造成太大的整理问题。
TAG 不过是将长年有条理的不断有效积累各种资料的整理活动网络化,简化了而已,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知识管理需求,目标,方向, 再方便高极的TAG 系统也是对牛弹琴尔...
俺最大的感触是:如果没有学习过分类学或是图书馆管理学, TAG 的使用純粹一时情绪,最后俺的体验是最多每个条目使用4个TAG:主内容属性+副内容属性+时空标记属性+所有者容属性 ,否则没有意义...
对我来说,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于tag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标准。很多相似的内容连我自己打的tag都常常不相同,这不方便资料的整理和重用。
推荐一篇文章,算是这个tag讨论的背景支持吧 :-) A Stale State of Tagging?http://www.vanderwal.net/random/entrysel.php?blog=1945
在9月3日的OLDaily[中文版]中,Stephen Downes对这篇文章的评述如下:
"标签的使用"(Tagging)陷入了陈腐状态?http://www.downes.ca/cgi-bin/page.cgi?post=41539
最初,人们开始使用标签(tag),为他人的创意和观念兴奋不已,接下来,标签的使用(tagging)成为某些品牌的服务措施之一,再接着,似乎一夜之间诞生了140个不同的标签引擎,当然,它们都是彼此互不兼容的。这篇文章列举了在标签服务上"企业"的各种需要,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方式,因为使得标签被用出效果的,正是它打破和超越了各种各样的边界,这却是企业不会去作的事情。我们所需要的,是标签服务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和可携带性(portability)(译注:指各种标签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互通,标签还可以被使用者过渡到其他的服务中去)。而且,一直如此!Thomas Vander Wal, Weblog September 3, 2007 原文链接http://www.vanderwal.net/random/entrysel.php?blog=1945 , Tags: Interoperability 我觉得,Stephen讲到这个问题,确实是现在Tag使用中的一大问题。由于太多的个性化(个人、tag服务)使用,造成了tag之间存在着一个互联互通的障碍。前面多位老师的讨论中,就提到了tag使用也存在不方便之处,就与此相关。我自己的blog用的是国产的zBlog程序,tag就无法与很多其他程序互通。
不过,我个人对这个问题,却还是看得比较乐观的。tag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进步,哪怕是在特定的服务内部(delicious、flickr……)才特别有用,哪怕只是存在于我们个人blog中的一个tagcloud页面,这些不都是前所未有的知识管理形式进步吗?相信未来,一定会发展出更好的tag型态。
个性化的tag,未尝不是好事呢。
记得台湾图林中一位教授说,个性化tag让人的个性更好地得到了展示。
当然,从互通和交流方面来说,当然比"相对统一"的tag要弱一些了。但我们看到,从BSP到Bookmarks,他们都允许甚至提倡用户使用个性化tag的。
拿到del.icio.us来说,即使你的Tag再个性化,也不是随意什么都不想添加上去的。所以还是会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词的,虽然这个相对集中是那么的势弱。del.icio.us中,并不只是用tag把人联在了一起,但不可否认它的作用是如此强大。
举一个我使用的例子:当我我收藏的一个网页,还同时被其他人收藏时,肯定会有一种冲动想知道是什么人和我收藏了相同的网页,因为这些人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是我和某方面兴趣相投的。点过去后发现,哦:原来是这些这些人。并且这个人是第一个收藏的!
这是由链接带我过来的,在此处tag并没有发挥作用。而提下来tag发挥了作用。因为这个我了解这个网页的内容,也为其添加了tag。我也会去关心别人为它加了什么tag,因为从tag中可以看出这个人对此网页的了解和态度。 当我发现某个人添加的tag与我的观点比较相近时,我就会进一步看他的bookmark,以至于进一步将他加入networks。在这里tag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当我发现某个人为此网页添加的tag很随意甚至随便时,我便不会再进一步关注他。
起初,当我注意到自己这种应用习惯时也很吃惊,我没有想到就几个tag可以如此影响我。
此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有人添加了许多太个性化的tag。
用Flickr的图片举个例子,我们假设添加tag的人了解什么叫"过分个性化的tag",并且有与他人更多交流的愿望:如果他为一条狗的照片添加上"阿黄"这样的tag时,他很清楚,同样会为狗加上"阿黄"tag的人非常非常少;而如果加上"沙皮"的tag,就会有很多人。
我的理解是:通过越来越多的接触和使用tag,并且随着人们与他人交流的愿望的增强,过分个性化的tag的数量会变少,而可以将我们联起来的Common tags变多的。
Qienkuen说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现象,就是tag往往相对的精确,一定的模糊。
是不是这种现象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发现新事物的机会呢?
五、其它问题
如何在social bookmark 这种以内容为中心的site 中,突出人的作用? 如何让用户与用户之 间,通过bookmark, 产生更多互动?
取自"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E7%A4%BE%E4%BC%9A%E4%B9%A6%E7%AD%BE%26Tag%E4%BD%BF%E7%94%A8%E4%B8%8E%E5%8F%91%E5%B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