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情缘》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56:32

 

  

 

“爬格子”(写文章)既不是我的特长,更非我的爱好。但因为“工作需要”,“被迫”一步步走上了与文字打交道之路。以1990年1月为分界点,此前虽然写过一些“东西”,主要是单位内部“使用”,公开发表过的很少。1990年1月,萍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办《萍乡农业科技报》,由萍乡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市农经委)负责组稿,《萍乡报》社主编、出版印刷。当时我是萍乡市农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农学专业讲师,被“借”到市农经委负责办《萍乡农业科技报》,具体承担为《萍乡农业科技报》撰稿、组稿任务。在时任《萍乡报》社社长、总编辑彭佑祥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新闻稿,采写的新闻稿除供《萍乡农业科技报》刊用外,还投向《萍乡报》、《萍乡科普报》、《中国农牧渔业报》等多家报纸及萍乡电视台、萍乡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撰写了大量介绍农业科技知识的文章,除《萍乡农业科技报》开设的固定专栏“科学知识讲座”每期发表一篇外,《萍乡农业科技报》的每个版面都刊发了若干篇;撰写了大量涉农信息,绝大多数被萍乡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采用刊发。据初略统计,1990年被各级各类报刊及广播、电视媒体采用发表的各类文章200余篇,被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采用的信息近百条,可谓“高产”;当年被《萍乡报》社、萍乡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评为“优秀信息员”;也被相关单位领导、“业内”人士“刮目相看”。此后,1991年3月正式调入市农经委,1994年12月从市农经委调入市林业局,不论在哪个岗位,凡单位有公文、新闻报道、信息、总结、汇报、调查报告、市领导讲话等各类文稿撰写任务时,我就被领导戏称为“一支笔”,“首选”安排我负责“写材料”;而写此类“材料”基本上都是要求限时限刻完成的“命题作文”,加班加点、熬夜是“常事”,自我感觉这是“苦差事”,非常不愿意接受且多次推辞,均“无济于事”;“爬格子”这一“差事”也就持续了二十年。今年我60周岁,已届退休年龄,2011年春节前后将办理退休手续,这辈子的工作已画上句号。近期清理历年留存的书刊、报纸、文件资料,从中找到一些我写的“文字”(不是全部),这些“文字”虽然质量不高,“档次”较低,但却是我曾经的“劳动成果”,弃之有点不舍,原件收留又太杂乱;为收留便利计,将这些零散的文字汇编成册。因文稿内容基本上都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而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未满14岁(1964年暑期,刚上完初一)就辍学当了农民,所有的农活都干过;1971年上大学学的是农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工作过的单位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萍乡分校、萍乡市农业学校、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萍乡市农牧渔业局、萍乡市农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萍乡市农村经济委员会、萍乡市林业局都属“农口”,从事过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教学及农(林)业行政管理工作,可谓与“三农”“有缘”;我一辈子都在“农门”,对“三农”有较深入的观察、了解,且日久生情,对“三农”产生了一种自然、朴素的感情,可谓“有情”;故以《三农情缘》名之,权作工作“谢幕”纪念。

本册收录的文稿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常识等方面,实属“大杂烩”;且有些内容以现在的“眼光”看不仅是“不合时宜”,甚至是“幼稚”、“可笑”;留存这些“东西”没有多少意义。不过,这毕竟是“历史”,是我所做的工作及经历过的事件的真实记录,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留下来可以作为“回忆往事”的准确“证据”资料。文稿中除《汕优二号制种技术》由萍乡市农牧渔业局种子管理站、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出资印刷32开小册子3000本,《我市科技兴农主攻方向之管见》仅作为研讨会材料油印200份外,其余均在出版物(报纸、期刊、书籍)上刊载过。编入本册时除在每篇末尾注明了出处(刊发的时间、书报刊名、版次等信息)、更正了个别错别字外,均按发表时的“原样”(包括标题、副题,署名及位置、方式,题头小装饰等)录入,未作任何修改。这些文稿发表时信息刊物上基本上未署名,报纸上个别未署名,其余绝大多数署本名彭福川。《萍乡农业科技报》因用稿数量多且集中,为避免一张报纸一个人的文章太多而影响读者“阅读欲”,接受主管及编辑人员的建议,该报刊登我撰写的各类文稿署名除用本名彭福川外,还用过谱名彭启荣(启荣)、乳名冬宝及子女名煜禄、弘辉;用过卓田仁、维农、农启、启蒙、龙经纬、龙伟川、彭路平(路平)、彭平路(平路)、乔江、江冲、江川、禺川、乔冲川、陶灵、曹民、乐为民、魏龙、刘心、柯林、田夫、田金建、顾立早、光军等20余个化名(笔名);也有署工作单位名简称及“本报记者”的;还有的仅署姓名(包括笔名)中的一个字(如:川、启、福、彭、仁、龙、荣)。当时取的众多化名(笔名)不是很“随意”,而是力求表达与我有关的“信息”——出生地、工作单位、从事过的职业、思想意愿,用这些信息元素的同音或谐音字单独或与真实姓名中的一个字组合成名字。如;“卓田仁”是“作田人”之意,“维农”是“维护农民利益”之意,“龙经纬”是工作单位“农经委”、“龙”又是老家地名“龙王桥”的首字,“龙伟川”是工作单位“农委”加本名彭福川的“川”,“乔冲川”是取老家龙王桥村江冲的桥(为使看上去是真实的姓将桥写为“乔”)、“冲”加本名中的“川”,“乔江”是“龙王桥”“江冲”各取一字,“魏龙”是“为农”之意,“刘心”是“留心”之意,“曹民”是“草民”之意,“江冲”就是老家小地名,“江川”是“江冲彭福川”简称,“禺川”是“愚钝的彭福川”, “光军”是女儿名弘辉的“辉”字拆开,“彭平路”、“彭路平”则是寄望自己——彭福川能“走平路”、“一路平安”。

汇编成册时,根据文稿体裁、内容进行了粗略分类,分别编为:

第一篇 新闻报道,收入1990年—1995年、2002年-2006年、2008年-2010年报纸发表过的(1997—2001年、2007年全部,2008年一部分自己收留的报纸已遗失,没精力去别处找原文)我撰写的(部分与他人合作)以“消息”为主的新闻稿180篇,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其中有同一题材(内容)的稿件在多家报纸上刊载过,每家报纸发表的都一并收入,故有“重复”。

第二篇 农业科技,收入1984年以单行本印发过的《汕优二号制种技术》和1990年-1991年《萍乡农业科技报》、《萍乡科普报》发表过的介绍农业(包括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农药、林牧副渔等)科学技术知识的文章47篇。

第三篇 科普知识,收入1990年-1991年《萍乡农业科技报》《萍乡科普报》发表过的与农业相关和人体健康、卫生保健相关的生物科学和农业气象科学普及知识文章25篇。

第四篇 论文总结,收入有关书刊刊载过的科研试验报告、论文及经验、成果总结类文章5篇。

第五篇 志书年鉴,收入2005年《萍乡年鉴》创刊以来至2010年每年的《萍乡年鉴》刊载的、我撰写的“林业”和相关条目稿10篇及我为《萍乡林业志》撰写的后记(“后记”详细记述了我为《萍乡林业志》修改、定稿所做的工作,撰写的志稿因文字太多未收入)。为《萍乡市志》(1986-2002)撰写的志稿章节目录(因文字太多未全文收入);萍乡市史志工作办公室给予了我“市志优秀主笔”的“荣誉”并在《萍乡史志画册》第12页刊载了我的照片,收入该画册封面及有我照片的内页、《萍乡市志》刊载的主要撰稿人名单影印件(代替市志稿)。

第六篇 百科文摘,收入1990年-1991年《萍乡报》、《萍乡农业科技报》刊载的我从其他报刊选辑、摘编(从其他报刊资料上摘抄)的各类资料51篇。

第七篇 涉农信息,收入1990年-1992年我在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工作期间萍乡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的信息刊物刊发过的我撰写报送的信息稿及2005年以后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信息》、江西省林业厅《江西林业信息》刊发过的我撰写报送的信息的一小部分(因没有及时收留发表时的原件,现在要从别处全部找到很难,故放弃“寻找”)118条。

第八篇 附录,收入我留存的与写稿有关的部分通讯员证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萍乡人民广播电台用稿通知(影印件)及因写稿获得的部分奖项证书(影印件),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表彰2008年度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的通报(表彰名单中有我),2007、2008年《萍乡日报》发表的部分消息篇目(原收留的报纸找不到了,仅在笔记本中找到当时写记的题目及发表时间、版次等内容)。

各篇收录的文稿数量多少差别很大,且这样的分类也不是很科学、准确,连自己都“很不满意”;但就我的“能耐”,再怎么“花功夫”也弄不出更好的“花样”,“将就”吧。

     彭福川

       二0一0年八月二十日,于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