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与五角大楼之争始末:幕后黑客行踪隐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7:29:40

维基解密与五角大楼之争始末:幕后黑客行踪隐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9日17:40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2010016期封面

  泄密者

  ——维基解密与五角大楼猫鼠之争始末

  王晋燕

  “我们揭露了不少秘密,但这不是说我们有多么成功——相反,这表明其他的媒体是多么不可靠。五个人的小组向公众公布的秘密比世界其他媒体加起来公布的还要多,这说明什么?可耻!”

  ——朱利安·阿桑奇

  2010年7月25日,超过9万份美军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被披露,轰动全球。随后,泄密事件持续发酵,民调显示美国公众对奥巴马阿富汗政策的支持率暴跌,此次事件成为美国及其盟友最为棘手的公关问题。媒体称,这是自1971年五角大楼泄密案后,美国史上最大宗的军事情报泄密事件。在五角大楼与“维基解密”之间,正在上演一出猫鼠之争的好戏。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是一个行踪隐秘的黑客——朱利安·阿桑奇和他所创办的“维基解密”网。

  这9万份密件究竟显示了什么?这一泄密事件背后的焦点人物朱利安·阿桑奇又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如何获得数量如此巨大的秘密文件?这次泄密事件对奥巴马阿富汗政策会产生何种影响?

  从黑客到解密人

  “维基解密网成立3年中爆的料比《华盛顿邮报》30年爆得还要多。”一位美国资深互联网专家对维基解密事件如此评论到。

  几星期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名为“维基解密”的机构,也没有人听说过朱利安·阿桑奇这个名字。然而超过9万份“阿富汗战争日记”被公布后,朱利安·阿桑奇的名字几乎无处不在:他的照片出现在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争相邀请他去作访谈。

  美国《纽约时报》、德国《明镜周刊》、英国《观察家》杂志……这些全球知名媒体纷纷把泄密事件作为头条。而这一切决非巧合,这是“维基解密”网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运作。对于阿桑奇本人来说,过去的一周同样极不寻常。在经过数月犹豫不决后,这个一直隐身幕后的黑客决定走向前台,成为“维基解密”的公开人物。

  在7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美国全国记者俱乐部数百名记者,阿桑奇说:“这些材料将改变公众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将改变那些有政治和外交影响力的人。”

  39岁的阿桑奇,给人难以捉摸的神秘感。此前他很少公开露面,因此有关他经历的信息少之又少。据美国《纽约客》杂志披露,1971年阿桑奇出生于澳大利亚北部昆士兰,幼年时由于经常搬家无法获得传统教育,他完全靠自学掌握了电脑技术。16岁时,阿桑奇成为一名黑客,不断闯入政府和银行的大型网络。1991年,20岁的阿桑奇与好友因闯入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终端而受到刑事指控,最高面临10年刑期。最终,阿桑奇与法院达成认罪协议。在量刑时,法官裁定阿桑奇只需支付小额罚金,并声称阿桑奇的黑客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结果”。

  今年6月《纽约客》杂志问及阿桑奇为何对电脑如此着迷时,他的回答是:“这就像国际象棋,国际象棋极为简洁,没有那么多规则,但又不是毫无章法,而且国际象棋要处理的问题非常复杂,也非常困难。”

  曾采访过阿桑奇的英国《卫报》记者大卫·雷利认为,阿桑奇具有典型的黑客心态,“在普通人看来他可能有些自闭,但却不乏个人魅力。阿桑奇生活极为简朴,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很少与人交流。在过去的几年中他居无定所,总是马不停蹄地往来于世界各地。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战斗上,这是在网络空间的智力较量,只有这些能够燃起他的激情。”

  也许出于同样的心理,2006年阿桑奇以维基技术结合匿名加密传输等为平台,创办了维基解密网。创办初期,他把自己关在大学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在厨房里放了一张床,以提供食宿作为交换,邀请经过校园的背包客们帮忙共同创立了这个随后引起轰动的网站。

  解密是系统工程

  美军飞行员:这是毒蛇7号。收到。瞄准。

  美军飞行员:明白。

  美军飞行员:尽管干,一旦你瞄上了他们,只管打!

  美军飞行员:太棒了!看啊!正中挡风玻璃。

  美军飞行员:哈哈!

  美军飞行员:看,他们抬出两个人。是平民,是孩子。

  美军飞行员:救援人员会将他们带到当地医院的。

  这是他们的错,将孩子带到战场……

  2010年4月5日,维基解密网公布了一段2007年从美军阿帕奇直升机上拍摄到的画面,画面记录了美军士兵在巴格达东部街头枪杀平民的场景。

  这段黑白录像中的场景令人震撼,在种满棕榈树的巴格达街头,美军飞行员好似在玩射杀游戏,视频完整地记录了这场战争的残忍性。此次袭击共造成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在内至少18人死亡。

  维基解密通过秘密渠道拿到了美国军方内部关于这次行动的记录。有着资深媒体经验的阿桑奇深知,即使视频本身再震撼,但未经编辑的视频是没有生命的。在公布这段录像前,维基解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冰岛首都雷克亚未克的一间建筑物里,阿桑奇和几名志愿者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们要分析原始视频,把它编成可供媒体播放的短片,此外还要建好一个独立网站以发布这些视频,然后发动一系列媒体攻势,并整理好与这段录像配套的相关文件——所有这一切都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完成。

  在公布视频前,他们还需要应对一个棘手问题,录像公布后美国军方是否仍会声称袭击中没有平民丧生?毕竟除了这段视频外,“维基解密”没有掌握其他证据。为此,阿桑奇决定寻求在巴格达几位冰岛记者的帮助,寻访在此次美军行动中丧生者的家属。几位记者随后发给阿桑奇的邮件称已找到伤者。一个记者写道:“他们还记得袭击场面,他们说当时感觉很疼,失去了知觉。”记者还找到了遭袭的房屋及其主人,确认有7名住在房子里的人在袭击中丧生。

  2010年4月5日这一天,阿桑奇身着黑色西装站在了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讲台前,向与会的40多名记者介绍了这段已经编辑好的视频。与此同时,原始录像和编辑过的版本也被放在了YouTube和维基解密专门为之设立的网站上。

  一切如计划中一样,这段视频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新闻发布会后不久,阿桑奇就坐到了半岛电视台华盛顿办公室里,接受半天的专访。当天晚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播出了有关录像的长篇报道。《纽约时报》和其他美国大报也对此做了好几篇报道。而在YouTube上,已有超过700万人点击观看了这段视频。

  为解密者保密

  “维基解密”网鼓励网民借助这个网站,把有关各国政府、大公司的机密和丑闻上传公布,同时保证他们不会因此而泄露身份。自从运行以来,维基解密已经公开了很多的秘密——从美军在关塔那摩基地的丑闻到美国共和党人萨拉·佩林的雅虎账号信息等五花八门。

  与传统媒体不同,维基解密的整个架构设计极为巧妙,使其最大限度地规避审查。据美国《纽约客》杂志披露,维基解密网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境内,两国都有全世界最严密的对新闻消息来源提供保护的法律。在瑞典,不但法律禁止政府和其他机构要求记者泄露消息来源,而且还允许消息来源本人去起诉任何泄露他身份的记者和媒体、为自己所受的损害寻求补偿。也就是说,如果因为维基解密而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用户可以直接起诉网站。

  用户提交的资料首先会被送到位于瑞典的主服务器上,然后再被传到设在比利时的“维基解密”另一个服务器上,之后再传到“另一个在法律方面提供保护的国家”。而在那里这些文件将从“终端机”上被删除,并储存到其他地方。所有这些服务器都由一些身份保密的网络工程师维护,这些人是“维基解密”网的资深骨干。

  为保护泄密者也为保护自身,“维基解密”还设立了复杂的“去中心化”流程,以降低编辑人员对泄密过程的过深介入。泄密文件由全球工作人员合作编辑,大家互不知晓对方,“即使核心成员也无法接触到系统中某些关键部分”。此外,整条渠道以及通过它所传输的资料都经过严格加密。为进一步保护文件,“维基解密”的计算机每时每刻都在这些通道上传送着数十万份假文档,以掩护真正的文件。

  每天,维基解密网的5名核心人员都会更新和维护网站内容,将网友上传的材料去芜存精,删除那些胡乱编写的所谓揭露性材料及伪造文件,其余则由数百名志愿分析人员帮助审核,这些人中既有法律人士,也有笔迹鉴定专家和视频加密专家。

  扭转乾坤未可知

  绞尽脑汁、费劲周折所付出的努力,真的会使过去一周像阿桑奇期望的那样成为美国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吗?

  超过九万份的军事文件决非一个小数目,它的影响也许不久后才能显现。但这些文件中所披露的细节已经引发了美国公众对于这场战争走向的辩论。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撰文称,阿富汗战争9年后美国已经迷失。按照某些标准计算,阿富汗战争已超过越战成为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战争,1000多名美军士兵阵亡,6000多人负伤,但塔利班势力依然猖獗。阿富汗战场越来越成为令美国政府头疼的、似乎望不到头的泥潭。正如美国《外交》杂志评论的,“随着时间推移,相比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争时的诸多想法,美国政府已开始“收起野心”、“寻找退路”。

  在这样的焦头烂额之时,对于美国政府来说继续获取民众的支持,掌握话语权的“软实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维基解密网似乎改写了这一切。打破传统媒体局限的“维基解密”以独特的网络构架迅速传播大量信息,越过国家控制,这无疑对美国政府造成严峻挑战。

  8月3日,《今日美国报》和盖洛普民意调查数字显示,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曝光一周后,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和奥巴马阿富汗政策的支持率跌至谷底,认为美国派兵阿富汗是个错误的公众上升到43%,比泄密前高出5个百分点。

  好戏才刚刚开始

  继9万份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公之于众后,维基揭秘并没有罢手。

  据法新社7月31日援引美国《连线》杂志的报道,一份占用14亿字节的“保险文件”出现在维基揭秘网的“阿富汗战争日记”页面以及另外一家文件共享网站。这份可供下载、但暂不可阅读的加密文件,惹来外界不少猜想。

  据Cryptome.org网站猜测,这可能意味着如果维基揭秘网遭美国当局封杀,或总编辑阿桑奇遭遇不测,加密文件内容便会公开。按照《连线》杂志的说法,“无论出现哪种情形,与阿桑奇达成协议的网站志愿者们都可能会发送密码,让下载者能够打开文件”。维基揭秘网先前称,为保护提供资料的人,将推迟公布1.5万份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

  不少人怀疑这名“告密者”是美军情报分析师布拉德利·曼宁。曼宁涉嫌公布2007年美军阿帕奇直升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空袭致死平民的录像,遭美国执法机构逮捕。《连线》杂志预测,“保险文件”可能包含曼宁提供的更多资料,包括伊拉克战争日志、阿富汗战争视频和26万份美国国务院电报等。

50年来美军泄密案一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9日17:40  《环球》杂志

  50年来美军泄密案一瞥

  2009年11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连夜召集高官公布增兵3万的阿富汗新战略。但在此之前,曾报道“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就从线人手中获得了这份长达66页、由时任美驻阿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提交的阿富汗战略报告,并将它公布在《华盛顿邮报》网站上。

  2007年8月,美国海军对YouTube上一段视频下达了禁播令。录像中美海军圣迭戈基地“罗纳德·里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上,不仅有一名全身穿着防辐射服的水手跳舞的画面,还出现了航空母舰的核反应堆。海军认为,任何与航空母舰上核反应堆有关的图像都属高度军事机密。

  2007年,一名叫唐·多哈吉的货轮航海官在用绘图工具,对布莱默顿普吉特海湾港口照片扫描时,发现海军潜艇维修厂船坞上一艘“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且核潜艇的最核心部位——螺旋桨推进系统——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面前。如果是资深潜艇专家,一看照片就能破解美国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更多秘密。

  2006年7月9日,超过10万名美海军官兵及海军陆战队飞行员及机组人员的社会保险号码及其他个人信息(姓名、服役时间、服役部队、工作照片等)被发现公布在海军安全中心网站上,已暴露6个月之久,浏览和下载上万次。美军事专家表示,通过分析士兵服役部队介绍,可以了解美军军事部署。

  2006年,《纽约时报》报道,美驻阿富汗最大基地巴格拉姆雇佣了不少阿富汗人从事清洁及货物搬运等工作。由于安保措施不严加上一些美军士兵监守自盗,使得这些当地人经常从基地“顺”走不少东西,包括存储美军机密的硬盘。不少机密通过小贩之手,最终被他国情报机关甚至“基地”组织掌握。

  2005年10月19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美国海军下士魏曼“曾经在联络、运送与传递过程中,把与国防有关的机密资料与情报交给某个外国政府工作人员。”美国海军发言人布朗在2006年12月6日宣布,魏曼窃取一台笔记本电脑泄漏军事机密,被判处十二年有期徒刑。

  2005年1月24日,英国《独立报》报道,美国一名前情报官员威廉·阿金将推出一本名为《情报代号》的新书。在这本书里,威廉将首次向公众透露3000多个美国军事和国家安全计划的机密情报代号,很多代号仍属美英等国的头等机密,其中包括“美国保卫台湾”的“第19号工程”计划。

  2003年7月14日,美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援引两位政府高官消息在报纸上撰文,称“美前驻伊拉克大使威尔逊的夫人普拉姆是CIA秘密特工”。威尔逊认为,布什政府故意泄露消息,意在报复他对布什当年国情咨文讲话的相关抨击。在调查中,时任总统布什、国务卿鲍威尔等都接受了司法部的质询。

  2003年3月,以色列国防军情报局主任泽维在内阁会议上表示,美国将在下周发动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以国防部长莫法兹也在内阁会议上表示,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将在很短时间内展开”。由于以高官一再泄露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日期,美方表示,不到最后一分钟,不会向以通报开战日期。

  1986年,芝加哥玩具博览会,一家飞机和舰船塑料模型制造商推出一款比例为1:48的隐形战斗机玩具模型,与实物相似程度不低于80%,引起苏联等国驻美人员争相购买。该模型与一直保密的F-117A隐形战斗机有不少相似之处。美军方对F-117A的研制主承包商——洛克希德公司——进行了追究和惩罚。

  1971年,五角大楼雇员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将美军方数千页关于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泄漏给《纽约时报》记者。这些文件讲述了美国卷入越战的始末,以及美国政府在越战初期就采取蒙蔽和欺骗公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引发全美反战浪潮。不过在宪法保护下,艾尔斯伯格最终被法院判定无罪。

  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秘密研制的“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可隐蔽在大洋深处向敌方战略目标发射导弹。1960年4月,一个玩具制造商生产了一种“北极星”式核潜艇的模型,具备这类潜艇的全部内部设备,包括核反应堆、控制室、水手间以及两枚北极星式导弹,每一点都与实物无异。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陈沛然辑录

  美阿富汗行动秘密文件泄露事件解读

  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现在看来“维基解密”披露的东西主要是塔利班政府内部的情况,美军滥杀无辜的情况,还有巴基斯坦政权跟塔利班的情况,跟其他盟友关系不大。这对相关国家今后继续加大在阿富汗的投入会有影响,因为再进行投入的话各国的反对派和国会也会阻拦。总体看不是一个好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媒体自由美国也要考虑:自由到泄密的程度是不是可以?以维基揭秘网为标志可能会成为一个案例,通过这个事情来确立美国以后如何管理网络,网络时代媒体跟政府的关系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另外,美巴二者关系本来就比较微妙,是否有关方面有意通过此事来敲诈巴基斯坦政府还不太清楚,但毫无疑问会给美巴关系投上阴影。美方也有意识在弥补,但能弥补到什么程度还未可知。最坏的结果是妖魔化巴政府,使之由反恐的盟友变成“无赖国家”,进而全力改造巴政府,这将会是个大变局。比较可能的结果,是巴政府不受影响,大家装糊涂,貌合神离地继续反恐。

  韩旭东(国防大学教授)

  显然,美国对其军事情报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这个事件,再加上前一段时间的间谍事件,打击了美国人对国家安全的自信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国际上有一股反对美国在海外作战的潮流。他们之所以泄密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文件,就是要抗议美国在海外进行战争,这里面有一个反战的目的。

  如果披露的巴基斯坦相关情报属实,那巴方也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尼赫鲁之所以在1947年同意巴基斯坦独立,就是认为巴基斯坦生存的时间不会很长,最后会屈服于印度。没想到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巴基斯坦成为美国的盟友,而印度和苏联站在了同一战线,巴基斯坦生存了下来。现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相比而言,印度对美国全球战略的价值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就感到危险了,既如此,巴基斯坦就要扩大它的战略纵深。如此以来,塔利班是否像情报披露的那样受到巴基斯坦支持,成为巴基斯坦的战略纵深就未可知了。

  现在印度的中心思想就是对巴中心突破两翼包围。印度也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军事基地,这是亚洲第一个国家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另外,美国在对待塔利班的问题上和巴基斯坦出现分歧,也导致巴基斯坦对塔利班政策时冷时热。巴基斯坦要按照美国的意思围剿塔利班,但如果巴基斯坦围剿过多,塔利班就会给巴基斯坦制造动荡。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陈沛然 林飞飞/采访整理

  网络时代的“黑客罗宾汉”

  公布9万份涉及美军在阿富汗行动秘密文件的维基解密声称,这些资料是2004年至2009年期间通过多个军事部门搜集而成,其中大多数由士兵和情报人员通过前线士兵发回的报告而撰写。有消息人士认为,调查这些文件的来源难度相当大,因为这批文件的保密级别是“秘密”而不是“绝密”,能够接触到这种一线战争记录的人员可能达数千人之多。

  维基解密作为一个大型文档泄露及分析网站,目的主要是为揭露政府及企业的腐败行为。它将自己形容为“一个为无法追踪的大批文件揭秘而生的未经审查的系统。这是一个非定型的、分散的管理结构。

  网站创建者阿桑奇是黑客出身,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他往来于世界各地,居无定所,相当神秘,美国《新闻周刊》称,尽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阿桑奇却完全生活在隐秘的现实中,成为人们印象中遥不可及的人物。

  阿桑奇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他的政治信仰或许遗传自父母。他的双亲在一场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中相识。生下阿桑奇后,母亲拒绝让儿子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理由是这会误导他对权力的态度。于是14岁之前,阿桑奇随母亲四处漂泊,搬了37次家。16岁时他成为一名年轻的黑客,还成立了一个名叫“国际破坏者”的黑客组织。据称该组织曾入侵美国国防部等政府机构网站。

  2007年,阿桑奇发起“维基解密”网站。从肯尼亚政府的腐败内幕,到美军关塔那摩监狱的工作程序,他和同事们将一大批各国政府未公开的信息曝光。而阿富汗战争这批秘密文件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重磅炸弹”。

  维基解密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机构。它在伦敦的几个办公室都位于地下室,没有固定的总部,其核心成员是阿桑奇和一小批志同道合的人,此外在全球各地还有800名兼职工作人员。获取信息所需的计算机也隐藏在世界各地的各个角落,因此该机构也不受任何国家法律的限制。

  但一些为该网站提供秘密信息的消息源却没那么幸运,据英国媒体披露,和维基解密有联系的一位美国大兵可能被判入狱52年。现年22岁的布拉德利·曼宁曾在巴格达担任美军情报兵,他在今年5月遭到军方逮捕,罪名是向维基解密提供机密录像。阿桑奇已经表示他将为曼宁筹款聘请辩护律师,洗清针对他的罪名。

  尽管创始人阿桑奇声称创立这一网站是为了推动信息透明,然而,这一组织本身的神秘操作方式及其可信度都存在争议。阿桑奇也坦言说,他的组织主要是一个提供信息的渠道,其余的则希望留给记者或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林飞飞辑录

  来源:2010年8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