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气血双补主治:心悸气短干咳无痰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大便干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05:35
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乃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之气也。金为生水之源,寒水生化之源绝,不能溉灌周身、荣养百骸,故枯槁而无润泽也。或因汗下亡津,或因房劳虚竭,或因服饵金石,或因浓酒厚味,皆能助狂火而损真阴也。燥在外则皮肤皱揭,在内则津少烦渴,在上则咽焦鼻干,在下则肠枯便秘,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皆阴血为火热所伤也。治宜甘寒滋润之剂,甘能生血,寒能胜热,润能去燥,使金旺而水生,则火平而燥退矣。 

1、炙甘草汤 (仲景)  
主治: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组成:甘草(炙,四两) 生姜 桂枝(三两) 人参 阿胶(蛤粉炒,二两) 生地黄(一斤) 麦冬(去心) 麻仁(研,半斤) 大枣(十二枚。)水酒各半煎,内阿胶烊化服。 2.炙甘草汤
英文名称:
zhigancao decoction
定义:
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方。组成: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3.【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参(6克) 生地黄(50克) 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枣(10枚)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方义: 此手足太阴药也。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圣济经》云:津液散为枯,五脏痿弱,营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麻仁、麦冬、阿胶、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也。

 经方实验录》:
唐君居春中,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火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而脉结代渐稀,尚未能悉如健体。盖宿疾尚赖久剂也。君又素便秘,服药则易行,停药则难行,甚须半小时之久,故师方用麻仁一两之外,更加大黄三钱。
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妇女患此证之甚者。且常影响及于经事。动悸剧时,左心房处怦怦自跃,不能自已。胆气必较平时为虚,不胜意外之惊恐,亦不堪受重厉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虚汗以出,此所谓阴虚不能敛阳是也。及服本汤,则心血渐足。动悸亦安,头眩除,经事调,虚汗止,脉象复,其功无穷。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亦须钱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矣。
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天王补心丹

这个无朱砂。另外你的解说不怎么合适

柏子仁 25g 党参 25g 炙黄芪 100g 川芎 100g
  当归 100g 茯苓 200g 远志 (制) 25g 酸枣仁 25g
  肉桂 25g 五味子 (蒸) 25g 半夏曲 100g 炙甘草 10g
  朱砂 30g 
----------------柏子养心丸
这个有朱砂,不过疗效不错。

凡是药本都有毒,正药反用,毒何其大。
如果脉有结代用炙甘草汤是有道理。
天王补心丹更多的是阴虚有热。
柏子养心丹是阴虚并阳虚。

血证论

清/唐容川撰:

"如或血虚,则肝失所藏,本旺而愈动火,心失所养,火旺而益伤血,

是血病即火病矣,治法宜大补其血,归地是也,然血由火生,补血而不清火,

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四物汤所以用白芍,天王补心汤,

所以用二冬,归脾汤所以用枣仁,仲景灸甘草汤,所以用二冬阿胶,皆是清水之法,

至於六黄汤,四生丸,则又以大泻火热为主,是火化太过,反失其化,

抑之即以培之,清火即是补血,又有火化不及,而血不能生者,仲景灸甘草汤,

所以有桂枝,以宣心火,人叁养荣汤,所以用远志肉桂,以补心火,

皆是补火生血之法,其有血寒血庳者,则用桂枝细辛艾叶乾姜等,禀受火气之药,

以温达之,则知治火即是治血,血与火原一家,知此乃可与言调血矣,夫水火气血,

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分之水阴不足,

则阳气乘阴而干血,阴分之血液不足,则津液不下而病气,故汗出过多则伤血,

下後亡津液则伤血,热结膀胱则下血,是水病而累血也,吐血  血,必兼痰饮,

血虚则精竭水结,痰凝不散,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

是血病而兼水也,盖在下焦,则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则肺主水道,

心主血脉,又并域而居,在躯  外,则汗出皮毛,血循经脉,亦相倚而行,

一阴一阳,互相维繁,而况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

血为阴,血虚即是水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人必深明此理,而後治血理气,

调阴和阳,可以左右逢源,又曰血生於心火,而下藏於肝,气生於贤水,

而上主於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水火二藏,皆系先天,人之初胎,

以先天生後天,人之既育,以後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藏,全赖於脾,食气入胃,

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

仲景灸甘草汤,皆是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