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樵龙舟说唱充满诗情画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02:54

南海西樵龙舟说唱充满诗情画意

来源:广佛都市网-佛山日报  日期:2009-7-18

     民俗专家关祥传承文人创作路子让南海龙舟说唱充满诗情画意 


关祥老师在介绍早年的龙舟说唱。 


  继杏坛龙舟说唱成为第一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今年3月,南海西樵的龙舟说唱也成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顺德,南海龙舟说唱的亮点在哪儿?答案也许落在南海知名民俗专家、“西樵通”关祥身上。
  关祥老师是著名的“讴歌之王”黄鲁逸的继承人,藏有珍贵的《鲁逸遗著》,通晓龙舟说唱的创作方法,继承南海名家的文人龙舟格调,并能突破前人套路,自创时代主题曲,有别于顺德龙舟说唱,是南海龙舟说唱的“活化石”。“文人创作因素正是南海龙舟说唱与顺德说唱的区别所在。”关老说。 

  衣钵传自黄鲁逸
  “红日照,红旗高飘,照得南海处处,分外妖娆。你看西樵山下,鸟语花娇,西北两江,好似银带绕,撒开银网,等待架银桥。……”85岁高龄的关祥老师,谈起相随一生的龙舟说唱,不禁会高歌几曲。他翻弄这本厚达十几厘米的作品剪贴集,是他超越半个世纪的生涯旅途中,在各地刊物上发表过的龙舟说唱曲子,细数有近百首之多。每个时代主题,每段人生起伏,都能编织成或昂扬亢奋、或舒怀漫步的龙舟曲子。
  南海龙舟说唱出现在清中叶南海人招子庸作“粤讴”之后,“龙舟”发展了“粤讴”的形式和唱腔基础,插进了北方“说书”艺,成为一种既说又唱的民间曲艺。由于它流行广泛,易于上口,粤剧戏班把它经过改造后搬上舞台,成为粤剧曲目之一。
  而其代表人物是被称为“讴歌大王”的黄鲁逸(1869-1926年)。黄鲁逸生于南海九江,少从舅舅朱次琦(南海名儒,人尊称“朱九江先生”)就读,酷爱地方民歌“粤讴”和“龙舟”。利用“粤讴”和“班本”等地方歌谣形式,撰写了《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通俗说唱故事来激发国人的反清情绪。清光绪至宣统年间,一边宣传革命,一边从事粤剧改革,曾与郑君可、姜魂侠等组成“优天社志士班”,以通俗浅白的方言撰写剧本,以平喉时装演出,开粤剧改革先河。
  而关祥老师的舅公黄伟槎是黄鲁逸的侄子,曾远走墨西哥创办华侨报,经常在报刊上刊出“粤讴”或“龙舟”,借以联络侨胞的情谊。而幼年酷爱文艺的关祥正是在黄伟槎的熏陶下,学得龙舟唱腔,并承继了黄伟槎所藏的民国十七年的《鲁逸遗著》,研习创作技法。昨日,记者有幸看到这本历经沧桑的珍贵旧著,收藏了黄鲁逸“粤讴”、“南音”、“班本”数十首。
  文人格调相随
  受黄鲁逸等先辈的革命理想影响,21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关祥于1949年初投身解放战争,是当时粤赣湘边纵队的战士兼宣传员,戎马生涯中,诗词、龙舟相随。“粤赣湘边纵队大部分是客家人,客家人是喜欢唱山歌的,开班会、军民团结晚会或者是打胜仗开祝捷晚会,他们就唱客家山歌,而我们就习惯唱龙舟,唱粤曲、快板,当时在部队都挺受欢迎,因为唱起来富于变化,多种多样。”
  1952年,满腹文章的关老师转业回九江中学教学,随后又到西樵中学、南海中学执教,直至退休。期间经历多少时代浪潮,关老师都用诗歌、龙舟等形式将其形象记载,他的作品剪贴集成了新中国60年的见证。
  看过关祥老师龙舟曲子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文气十足,近于诗词,字句流畅而美。比如创作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策马扬鞭步不停》:“(唱)红日高照,红旗飘飘,南海处处,喜泛春潮,大治年头,跃进欢歌真不少。一批两打三整顿,干群壮志冲云霄。你看象岗、狮岭,笑盈盈;西北两江把尾摇;西樵山下,麦苗扬青春色妙;三山渔艇,一曲高歌把春邀;大沥平洲,排灌机声齐欢笑;田园铺开千里锦,银龙横泻万千条……”用白话念之,便发觉句句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曲子还渗透诗词元素,给人诗美享受,同时句中常含南海人熟悉的地名,并将其与熟悉的生活场景编织在一起,时至今天仍让读者备感亲切。
  其弟子梁应会也承继关老的文人龙舟说唱路子,从七十年代起潜心研习,在收入捉襟见肘,食不果腹的年代,仍花工资到佛山工人文化宫学粤曲,得粤曲、龙舟技法精粹。据了解,师徒俩曾合创《西樵叠翠》等多个作品。现在,梁应会还在家中专门辟出一层来做“私伙局”,经常与一些圈内朋友在一起切磋曲艺。
  观点
  保护龙舟说唱在于创作
  50多年来,从从军到从教,很多人喜欢听关老师唱龙舟,西樵的幼儿园和小学也常邀他去教唱龙舟、地方民谣。但关老师认为,光会唱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创作,这才是让龙舟拥有持续生命力,也是保护龙舟说唱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途径。
  在关老师看来,文人创作因素也正是南顺两地龙舟说唱的区别所在,“顺德龙舟说唱大多集中在文化不高的民间艺人群体,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虽然完整地保留了古旧的唱腔,但是缺乏时代元素,创新元素。”而南海龙舟说唱从赵子庸、到黄鲁逸、黄伟槎,再到现在,在承继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歌剧、北方说书、快板等艺术形式,创新曲牌,同时紧贴时代主题,根据社会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至今仍保持较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