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行读”和“背诵经典”?如何体悟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5:58:51
   为什么要“行读”和“背诵经典”?如何体悟经典?

                                      ——今日学堂“经典行读和背诵课”一瞥

                                                                          作者:李元峰

 

作为培养未来真正领袖和合格公民的今日学堂,在课程设置上当然要符合培养“真正领袖和合格公民”的要求,所以学堂开出了很多全国“独一无二”的课程,比如大家看过的电影赏析课、《余世维领导力》课等。这些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目前传统学校所开设的“语、数、外”等,对于上课老师有极高的要求——能把广而深的内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给学生们,点拨孩子们的思维,建立适当的价值观。因此孩子们不仅学习地“不亦乐乎”,同时他们的价值观、思维和知识面在学习过程中会获得很大的提升,从而为他们成为“真正领袖和合格公民”一步步打下牢固的基础。

 

要成为未来的精英,学堂对于学生们要求是“学贯中西”,一方面当今世界最新的智慧是用英语在传播,世界的主流语言也是英语,所以英语学习是孩子们非常重要的一环,学堂一班的孩子们经过三年的学习,英语整体水平就已经超过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比如他们去年的英文课程是原版的《Secret》,全英文模仿、背诵、研讨。今年的英文课程则是《Conversation with God》(原版《与神对话》),背诵、研讨,不知道目前中国大学生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历史经典有着极为深邃的智慧,所以学堂中文课是研读《论语》、《资治通鉴》等经典,此外学堂还开设了“经典行读”和“经典背诵”课,诵读《老子道德经》、《鬼谷子》、《金刚经》、《武当内家拳经》和《黄帝内经》等,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把这些经典的宝贝储存到自己大脑这个无限的“仓库”中。

 

在国内这些年“国学热”的情况下,很多学校也都在纷纷开设“读经”课来让孩子们学习古人智慧,但大多数学校只是把这个变成了一个“背书任务”,让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的“背书工具”,傻傻地背,而不知道为什么去背。这种“任务”可能对于小一点的孩子还管用,但对于年龄在十岁以上的孩子来可能会让他们糊涂(因为孩子在这个时候已经慢慢有了自己的思考力):我为什么要干这件事?都背了这么多年了,都没背出什么名堂来,还要让我背?这不是折磨人吗?最后就变成了懒散地背、郁闷地背,让他们对这些本来很好的宝贝“深恶痛绝”。比如我们在电影《孔子》里面看到一批二三十岁的人就是这样傻傻地读经,但古人真的如此读书还是导演的一厢情愿?在学堂我们给孩子培养“一元思维”,强调做事一定要有原因和目的,所以学堂也开始经典背诵课程,但却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背,背了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帮助,而且不仅仅止步于“背诵”,与之配套的“经典行读”课程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行读”的方式培养“专注忘我”的心境,从而自己去感悟经典,领会到其中些许的内涵——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行吟”,而今天大多数的人早已不了解。这样他们就会明白经典的智慧之处,明白了储存这样的智慧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也就明白为什么要去行读和背诵经典。

 

下面我们通过学堂给新生的一节“经典行读与背诵”讲解课来了解:

1. 读经几千遍还背不下来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2. 什么是“行读”? 为何要行读?古人是如何“背书”的?

3. 为何要在行读中培养“专注忘我”的心境? 如何去感悟经典?

4. 《老子》很难吗?为何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5. 《老子》中可以体会到怎样的智慧?

6. 这样的智慧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帮助?

 

在看之前,读者您也不妨先静心思考下上面这几个问题。如果您的孩子也在“读经”,您知道他读得清醒还是糊涂吗?您知道他读得快乐还是郁闷吗?如果真的想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宝贝让孩子储存到自己的“仓库”里,并能够真正有所体悟,达到学以致用,您是否得帮他学会如何去“读经”?

 

一、读经几千遍还背不下来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一节经典行读课结束了,大家准备像往常一样开始下面的经典背诵课程,新生里有人不情不愿地打开书,声音像蚊子一样哼哼唧唧。于是老师让大家停下来,大家很奇怪:不是要背书吗?

师:大家很多人背诵经典有段时间了,新生刚刚来可能还不喜欢这样的背诵,对吧?

这个学期刚来的新生小瑾说:是的,老师。我以前在另外一个学校时候就是背《论语》,最短一个半小时,多的时候有八节课都在背。

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堂的老生)感到很惊讶。

师:那你背的情况如何?

小瑾:一段读了几千遍,还是背不下来。

师:为什么呢?

小瑾:无聊啊,而且旁边很多同学的声音就像催眠曲一样让我昏昏欲睡。

大家都笑起来。

师:为什么他们的声音像催眠曲一样呢?

小瑾:因为大家都觉得很无聊啊!

大家又一起笑起来。

师:那你在这里感觉如何?

小瑾:感觉他们(老生)背书不像催眠曲一样,声音很大,我都得捂着耳朵背。

师: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背得这么起劲么?

小瑾摇摇头。

师:小诚说说你为什么背的这么起劲?

小诚: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智慧,比如《老子》和目前我背的《黄帝内经》,对我将来的生活会很有帮助。

师:你们几个老生有觉得背的很难吗?

生:大家都摇摇头,觉得背诵挺好玩也挺有趣的。

师:他们之所以背的起劲是因为:首先他们明白这里面有“宝贝”,所以他们背的时候就相当于把“宝贝”储存到了自己脑袋这个无限大的“仓库”里。其次,他们很喜欢这个过程,一点都不困难,所以一节课(五十分钟)背七排或串背之前背过的十四排是很容易的事情,小诚经常是很轻松背完十四排,串背可以把《黄帝内经》背一面。

新生觉得很吃惊,以前从来还不知道老生有这么厉害。

师:而小瑾你们之前在其他学校时:第一,不知道为什么要背这些“之乎者也”的“老东西”,所以没有动力;第二,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老师还要强迫你们背,所以你们更加厌烦,感觉很无聊,甚至在心里面还可能骂古人怎么写了这么多“破东西”来折磨你。对吧?

 

小瑾笑着点点头。

师:所以你们几个新生估计都不大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背诵经典,包括行读课大家可能也不是很明白,所以你们有的人背诵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有气无力,行读时步法懒懒散散,小成跟小毅还因此“面壁”了一周。

小成跟小毅不好意思笑起来。

 

二、什么是“行读”? 为何要行读?古人是如何“背书”的?

师:我们先从行读课开始说吧,你们知道什么是“行读”吗?

新生们感到很奇怪:不就是一边走路一边读书吗?

师:我们这种“行读”的方式你们在以前的学校里看到过吗?

小瑾:没有,以前都是坐在位子上背的,没有这样走路读书的。

小毅:我们有同学也走着读,不过跟我们这个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呢?

小毅:我们走路读书不是为了“背”过,而是强调感受文字,同时还要注意身法。(小毅经过“面壁”思考对于行读的领会深入了一些)

师:小毅说得很对,我们的“行读”法目前可能在全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行读”法的来源。我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听要讲故事,大家都来了精神,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大家都知道我们读的《老子》是非常有智慧的,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那你们有几个人读懂了的?

大家都不好意思地笑着摇摇头。

师:读不懂很正常,我读大学时也是基本看不懂,直到现在也只能体会到其中一些。而我们张校长当初读《老子》也是很长时间都没有融会贯通,他也明白里面有很多宝贝,但就是挖不出来。

大家听得有点惊讶:原来张校长曾经也读不懂啊?!

师:但是张校长一直把《老子》带在身边研读,一直读了二十多年,时间够长了吧?

大家点点头。

师:但为什么我们都读不懂呢?

大家摇摇头,这个问题好像没考虑过,读不懂就是读不懂,还有原因?

师: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是读懂还是没读懂。为什么我们读不懂呢?因为没有用正确方法,而是在“傻读”。张校长一直研读《老子》很多年,后来可能真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七年前的时候,张校长无意中开始领会到了《老子》。当时也就是学堂刚刚创办的时候,张校长为了让小刚背诵《老子》,就让他反复听录音机里的读音,就这样一遍一遍地放着。张校长也无意中这样一边又一遍地听了很多次,结果听到有一天他豁然开朗——原来老子在讲这些东西啊!所以他“听”会了老子,现在大家看到的张校长对于老子的解读和我们看到的所谓的“专家解读”是不是很不一样?

 

大家饶有兴趣地听着,点点头。

师:“听”懂了《老子》后,张校长开始反思古人“行吟”的读书法。因为在张校长以前看来——一边走路一边读书似乎是个很不好的方法,但通过这件事他明白了。古人的“行吟”就是一遍遍地“听”,因为他们没有录音机嘛,在行的过程中,把脑袋放空,用心去体会和感应经典中的文字。这样就“感觉”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智慧。

大家现在明白原来“行读”是古人早就在用的读书方法了。

师:了解了什么是“行读”,现在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行读”了吧?

小虎:因为可以静心。

小慧:可以感悟经典里面的智慧。

师:对了,因为这种方法是把打开经典智慧大门的钥匙,所以我们才要用。

 

三、为何要在行读中培养“专注忘我”的心境?如何去感悟经典?

师:另外,刚才小虎讲到了静心,那么为何要做到静心呢?

小虎挠挠头,表示不知道。

小磊:静心就是没有杂念,不胡思乱想,这样行读才有效果。

师:小磊说得很好。静心跟我们练习得打球、击剑是一个目的:达到一种“忘我”的专注境界。什么是“忘我”呢?就是脑子里面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了。比如你们有人行读时肯定会想——今天上午的包子真好吃啊,中午吃什么呢?老师今天上午要考我《资治通鉴》了,我好像还没准备好;中午要去赶集了,我要买好吃的……是不是这样?

大家不好意思地笑笑,“你怎么知道的?”小成很好奇地问道。

 

师:原因嘛,第一,从你们走路的样子就可以看出来;第二,因为我有时行读时思想也会抛锚,毫不夸张地说——你们想得这些东西我几乎都想过!

大家哈哈地笑起来,原来老师也跟自己一样。

 

师:但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怕思想抛锚、东想西想,开始肯定是这样的,而是去面对观察自己思想抛锚,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掌控自己的思想,一旦觉知到自己东想西想了,就赶紧调整过来。你们想——如果脑袋里面一直东想西想,你能体会和感悟到老子在讲什么吗?

大家摇摇头。

师:是的,肯定体会不到。这个静心的过程就跟我们用收音机调台一样,你的频率调在武汉台,有可能听到云南台的吗?

大家笑着说怎么可能呢。

师:所以你们行读到现在连一句都体会不出来。不仅是对于体悟经典,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静心(脑中无杂念,也就是“忘我”的境地)如果做到了,我们就会和所做的事情“合一”,“合一”之后我们就会把事情做出品质来。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秘密哦,大家学过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是达到了这种境界。你们想把事情做出品质吗?

大家点点头。

师:那就好好学习静心的功夫吧,下面我们讲下静心后如何来体悟经典。你们有谁讲下自己是如何体悟的?

大家相互看看,没有一个人举手。

 

师:看来你们都是在傻读。静心之后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去感知经典。什么意思呢?就是仔细捕捉内心的声音或者画面,这就是文字所蕴含的能量和我们的心共振了。静心是调节收音机的频率,调好频率后当然就要注意收听信息了,对吧?

大家点点头。

师:第二步,就是把整个思路贯穿一下,看顺不顺,如果有不顺的字或词,那就查《古代汉语字典》帮助你理解。这个方法跟我们学习《资治通鉴》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老子》、《金刚经》这样的经典思想智慧更深邃一些,所以我们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行吟”才能体悟出其中的智慧。

 

四:《老子》很难吗?为何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听老师讲完体悟出经典中智慧的方法后,新生中有人就提问了:经典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智慧呢?这样的智慧对我有什么帮助啊?

师:这个问题很好,今天我们就拿《老子》做个范例,大家来看看经典之中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智慧。首先,大家认为《老子》难吗?

大家拼命地点点头。

师:呵呵,现在认为“难”很正常。但是《秘密》里面告诉我们一句话:你认为你“是”或“不是”,你都是对的。我们改一下:你认为《老子》“难”或“不难”,你也都是对的。所以大家就看不懂《老子》了,我上大学时也是一样:觉得《老子》太难了,所以也一直看得晕晕乎乎。但看了张校长解老子后,我就改变了思维:既然《老子》写出来是给人看的,我是个人而且似乎还不傻,那么就应该可以看懂,这个逻辑对吧?

 

大家笑起来,觉得这个“歪理”似乎有点道理。

师:所以我就不认为它难了,而是认为我有能力可以去理解它,然后我就发现我真的可以慢慢理解了。其实呢,老子他老人家早就在《老子》里面早就告诉人们这个思维方法了,可是没有人看明白。

大家有点困惑:什么时候告诉了呢?我们背都背完了,还没发现呢?

师:大家把《校本教材》翻到23页,看“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这句。小刚起来给大家翻译下。

大家“啊”的一声:他能翻译吗?

师:小刚你认为呢?

小刚:我试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话是很容易知道的,也是很容易去做的,但是大多人却不能知道,也不能够去做。

大家看着小刚翻译完,有的人也轻轻点下头。

师:翻译地不错,你们看老子没撒谎吧?

大家笑起来。

师:这就是老子告诉人们的秘密:你不要认为我讲的话很难,其实是很容易的,这样你才有可能理解我的话。如果你总是觉得我的话好难啊,不可能明白的,那么你就不会明白。你们看跟《秘密》告诉我们的一样吧?

大家点点头。

 

五:《老子》中可以体会到怎样的智慧?

师:好。看了老子的话,大家现在应该有信心了。我们试着翻译一段: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我点名每个人翻译一点。小瑾先翻译第一句,然后其他人接着。

小瑾: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很好的。

小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有问题的。

小慧:有智慧的人之所以没有问题,因为他……(翻译不出来,停住了)

师:没关系,继续最后一句。

小慧:所以没有问题。

师:好了,基本的翻译都出来了。那么“病病”中第一个“病”什么意思呢?体悟不出来就查字典吧。

有人查出来“病”有:“重病”、“疲倦”、“怨恨”、“耻辱”、“忧虑、担心”等意思。

师:你们看哪一个意思放到这块理解起来比较顺呢?

小虎:是“怨恨”。

师:哦,一个人怨恨自身的问题,所以他就不会有问题,对吗?

大家觉得有点不顺。

小磊:是耻辱。

师:一个人觉得自身的问题是耻辱,所以他不会有问题。似乎有点道理。但是,我们学过“合一”的智慧——一个人如果以他存在的问题为耻辱,就说明他不接受这个问题,那么他还是一个“合一”的人吗?

大家摇摇头。

师:如果都做不到“合一”,你么认为他是圣人吗?

大家说当然不是。

师:那这个“耻辱”这个意思就讲不通了。剩下的一个是“忧虑,担心”,大家认为这个意思放进去如何?

大家开始仔细体会。

小刚:好像比较顺,“忧虑、担心”——也就是注意自己可能有问题,所以他反而没有问题。

 

师:好,你们已经翻译的差不多了。大家都知道《老子》是讲多元思维方式的经典,这里他老人家也是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的。把大家刚才翻译地梳理一下,这段要讲的就是——承认自己知道的东西可能有错,承认自己认识的世界只是这个宇宙很少的一部分(不自大,无知),从而明白自己还有改进的地方,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这样的思维认知是健康正常的;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可能有问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世界很大的一部分,而认为自己所认知的东西就一定是正确的,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就是全部的世界(很自大,有知),这样思维认知是“有病”的。有智慧的人(圣人)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思维“疾病”呢?因为他们担忧(关心)自己的思维可能有问题,时刻注意自己认识到的只是这个世界很少的一部分,不断地去提高自己,所以他们才没有“不知不知”的“思维疾病”。

 

大家听了之后豁然开朗,原来《老子》是教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思维,如何去认知世界的。

 

六:这样的智慧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帮助?

大家自己尝试体会《老子》后,感到很高兴,原来老子真的没有想象地那么难(当然更多地体会和了解需要自己不断地去感悟)。同时,老子所讲的智慧的确让大家豁然开朗,但有人就问了——这样的智慧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帮助呢?如何提高了我们的思维呢?

 

师:好,既然大家问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来分析下这里面的智慧到底对我们人生有何帮助。我们用小如和小瑾来举例吧,她们俩都是今年刚来的新生,小如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不管是在之前还是现在都比小瑾厉害些,这点大家没意见吧?

大家点点头。

师:但问题是——从开学到现在,她们俩谁的进步大呢?

大家都说是小瑾,因为小瑾在新生打球比赛时得了第一,思维力方面进步很大——提问和回答问题相比开学都有很大提升,而小如呢?虽然也有进步,但是相比较而言幅度就小了很多。

师:好,小如你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进步比较慢呢?

小如站起来想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回答。

师:说不出来没关系,我们从你开学到现在的一些表现来分析:第一,你对于老师讲得自身的问题经常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所以你出现过好几次“掩盖自我问题,找理由欺骗老师”的行为,直到目前打球姿势一直无法调整过来,行读时步伐一直很散乱。第二,你在跟别人交流,或是别人上分享课演讲时,或是老师讲课时,经常是听到一两句话自己就开始自言自语起来。这些问题我说的对吗?

小如不好意思地看看老师,点点头。

师: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小如摇摇头。

师:其实你知道,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你自己有些知识储备,思维力也不错,所以就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对的,对于老师讲得东西听不进去,所以无论是打球、行读等,你一直按照自己的“套路”来,而不管这个“套路”有没效果。另外,对于别人讲得东西,你不是在聆听学习,而是在自己脑子里面找对应的,如果找到一些,就很得意——就开始自言自语,其实是想告诉老师和别人——“你看我就知道是这样的,我聪明吧? 如果没找到,就没办法向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了,反而可能还觉得自己怎么不如别人,所以就没有兴趣听。这些行为心理就是“不知不知”,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自以为自己认识的东西就是全部正确的,自以为自己了解的世界就是全部的世界。从而错失了进步的机会,对吗?

小如点点头。

师:而小瑾呢?她跟你恰恰相反——她知道自己以前在传统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但是她的优点是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承认自己“不知”。所以她对于老师的建议——比如打球的身法、行读的姿势、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都能够认真去聆听并去尝试。而且她有你们都不具备的一个品质——她是唯一一个能够主动问老师我打球、学习等有什么问题的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的思维模式——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当然小瑾离“圣人”还比较远),所以呢,她进步最大。

 

大家开始体会老师所说的话。

师:所以小如不要让自己目前比较不错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力”变成障碍自己进步的石头,这样你会很快被别人超过。而且,我们一直强调校训里面的“诚”——不欺人,不自欺。能够明白自己所知可能有问题,所知是很有限的人就是一个对自己很“诚”的人,这样的人对别人也很“诚”,所以小瑾的表现就比较“诚”,而小如呢?从你欺骗老师的行为可以发现——你在自欺的同时又欺人。所以,如果你想进步,就要放掉自己心中“我一定是对的”这个想法,去打开自己的心,这样你会进步更大,生活地也会更快乐充实。其他人也是一样,不要以为这样的问题只是小如有的。

大家听完老师的分析,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后记听完了老师对于经典背诵和行读课的讲解之后,大家(特别是新生)的背诵热情和行读专注力都提高了很多,小瑾、小如等新生从开始来一节课背不完三排到很轻松地背完七排。他们的“学习任务”变成了一种为自己人生积累智慧的“挖宝游戏”,有了精神的动力,读经几千遍也背不过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