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体系面临压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0:56:09
2010年09月27日 06:43 AM
全球能源体系面临压力 英国《金融时报》 艾德•克鲁克斯      见解源自于距离。英国石油(BP)发生爆炸的墨西哥湾Macondo油井已关闭两个月时间,因此我们有可能对这场灾难有一个更清晰的看法——此前,这被美国公众的愤怒所扭曲。
    尽管原油泄漏规模巨大——可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意外泄漏事件——但它并没有令墨西哥湾的所有生物灭绝,也不需要用一场核爆炸来阻止。    尽管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预测,这场灾难将“左右未来多年我们思考环境和能源的方式”,但显然,能源行业和决策者正试图表现得好像一切从未发生过。    尽管当局暂时叫停了深水钻井活动,同时开放美国更多海岸线、用于石油开发的计划也被搁置,但立法者没有采取任何一项举措,以遏制美国对燃油的需求:这种政策行动可能会使针对石油生产的限制具有长期可信性。    其它拥有深水石油储备的国家,从巴西、利比亚、加纳到格陵兰,甚至更不担心大面积浮油冲刷本国海岸的威胁,它们继续鼓励外国企业在本国海域内寻找石油。    与此同时,石油公司私下里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一些核查,将自己遭遇类似事故的风险最小化。但它们都坚称,这场灾难不会影响其海上勘探和开发计划。    然而,尽管业内普遍急于忘掉“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事件,但忽视这场灾难将是一个错误,因为此次事故突显了当今能源行业的一个重要事实。    BP钻探Macondo油井的位置是水下1英里到海床以下2英里深以上的范围,这种地理条件可能是造成爆炸的天然气泄漏的一个因素,也肯定是BP长期未能堵漏的原因之一。    一年前,同样是效力于BP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曾钻出有史以来最深的商业油井,达3.5055万英尺,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或许让Macondo的1.836万英尺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但在这种深度工作所涉及的压力和温度极限,给石油工程师们带来了巨大挑战。    他们能够应付标准程序,例如钻井,但出现问题时,工程师们就陷入了困境。正如BP已离职的首席执行官唐熙华(Tony Hayward)今年6月向英国《金融时报》所承认的那样:“我们没有你们希望我们拥有的那些工具。”    BP之所以要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运营,是因为全球大多数易于开采的石油(距离海面更近,在陆地上或浅水中)不对国际公司开放,或者至少是很难获取。    例如,沙特阿拉伯禁止外国公司开发该国石油储备。由于国际制裁和来自美国的压力,伊朗实际上已不对外开放。委内瑞拉强行将外国石油公司的资产收归国有。而尼日利亚则面临着武装袭击和绑架的大问题。    所有这些阻碍石油生产的因素造成的结果是:尽管人们认为,地下埋藏着大量石油,但要想让石油产量远远超出目前的每日8700万桶,可能比较困难。实际上,去年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是美国,这得益于墨西哥湾的石油产量日益上升。    主要发达经济体支持的监管机构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8月曾警告称:“廉价石油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生产每桶石油的难度将要大得多,因此价格也将更为昂贵。”    所有燃料的前景不尽相同。就天然气而言,近年来供应过剩的情况日益明显,原因低成本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页岩气田的开发——此前,开发页岩气在经济上并不划算。然而,石油供应紧张是在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发出警告,因为受到限制的供应要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推动下,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强劲。    今年夏季,国际能源署宣布,中国去年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而就在10年前,中国的能源消费仅为美国的一半。    整个全球能源市场正感受到这种增长的影响:在截至1月份的一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28%,一向镇定的国际能源署称这一数据“十分惊人”。    过去一年,油价一直非常稳定,但如果全球经济重拾动力,油价可能会继续上行。    由于中国正迅速变成一个煤炭净进口国,煤炭价格的中期趋势似乎也会上行。今年,中国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厂动力煤进口国。    BP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鲁尔(Christof Rühl)指出,总体而言,能源消费出现了一个根本性变化,能源消费的天平正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    去年,富国俱乐部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能源消费下滑5%,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降幅。    然而,在非经合组织国家,能源消费增长2.7%,超过了GDP增幅。尽管在为经济提供动力方面,发达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似乎越来越高,但发展中国家似乎不那么明显——这往往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正在购买冰箱、电视和汽车等消费品。    原则上讲,这些应该是风力、核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理想条件。但实际上,过去两年的情况并非如此。    金融危机、犹犹豫豫的政治承诺、对于电力需求疲软的担忧以及来自廉价天然气的竞争,都阻碍了上述领域的投资。    在欧洲,核项目一直被拖延,不过中国正向前推进,由于政府支持上的不确定性,风力发电厂的建设速度有所放缓,这种情况在美国尤其明显。    自从去年12月哥本哈根峰会宣告失败后,投资低碳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有所减弱。英国、法国和德国试图说服欧盟(EU),制订在2020年前将碳排放削减30%的目标,而非已达成共识的20%,此举带有一丝绝望的味道。    相对于一些人曾指望哥本哈根峰会达成的新气候协议框架,今年11月墨西哥坎昆气候谈判的目标更为保守。    如果说目前有关气候变化的观点缺乏说服力——尽管它们很可能再次付出水面——有关能源安全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需求的必要性的论点,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迫切。    有关方面一直鼓励BP和其它公司在墨西哥湾寻找难以开采的石油储量,而该地区接近高度敏感的旅游、渔业和生态区,这一事实警告我们:全球能源体系正面临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中国矿产,能源需求引发全球担忧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长为全球最大矿产,能源消费国。这一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来说,有着更广泛的含义。
  国际矿产,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Fatih Birol)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能源消费国,标志着矿产,能源史上新时代的开始。
  他说,二十世纪初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整体矿产,能源消费国。国际矿产,能源署是向世界多数最大经济体提供矿产,能源顾问的机构。
  中国经济崛起需要大量矿产,能源,尤其是因为2000年以来的10年经济成长不是像美国那样是由消费者需求带动的,而是由矿产,能源密集型的重工业和基础建设推动的。
  中国经济增长改变了全球矿产,能源市场,并使中国消费的每样矿产,能源,从石油到铀再到其他自然资源的价格居高不下。中国一度曾是石油和煤炭的主要出口国。中国更加依赖进口提升了全球矿产,能源价格,并支持了非洲、中东和澳大利亚资源部门的繁荣。
  目前中国对矿产,能源快速增加的需求肯定有重大地缘政治意义,因其寻求各种方式满足矿产,能源需求。中国进口不断增加已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国石油和煤炭企业是首先向海外寻求矿产,能源供应的行业,它们将中国旗帜插在了苏丹等地区,而苏丹是西方企业基于国际压力已大致放弃的国家。
  最雄心勃勃的希望获得海外矿产,能源供应的努力是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企图收购加州的优尼科(Unocal Corp.),但政治家和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以更高出价180亿美元,使中海油空手而归。但中国企业不断成功向海外扩张,在中亚、非洲、南美和加拿大买入资产,甚至在墨西哥湾买入少量股权。尽管相较于大型国际石油公司,中国企业的总体海外版图较小,但他们成长迅速,而且能通过中国国有银行获得低息贷款。
  中国庞大的矿产,能源需求帮助解释了中国为什么在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中国多数电力来自煤炭,煤炭是矿物燃料中最不清洁的矿产,能源。
  比罗尔说,美国仍高居人均矿产,能源消耗的榜首,普通美国人每年消耗的矿产,能源为普通中国人的五倍。比罗尔从事现在的工作已经有六年时间了。美国也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每天平均约消耗1,900万桶石油,而中国每天只消耗约920万桶,远远地排在第二位。不过,很多石油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美国矿产,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更严格的汽车节油规定,美国的原油需求已经达到了最高点,在今后不太可能增长太多。
  中国的崛起也帮助转移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成员国的关注点。多年来,主要欧佩克成员国都把美国的石油消费作为增加产量的理由。不过,随着近年来美国石油需求持续下滑,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欧佩克成员国在亚洲已经建成或正在建造新的炼油厂和储油设施,以便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矿产,能源需求。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目前出口中国的石油比出口美国的石油多。
  在衰退发生前,人们一直预期中国会在大约五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能源消费国。不过比罗尔说,美国的经济低迷和节能计划把这一里程碑的时间提前了。
  美国经济单位GDP能耗的降低是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等投资者越来越多地把中国作为未来增长引擎的一个重要原因。比罗尔说,未来20年内中国需要在矿产,能源领域共投资约4万亿美元,以便为经济提供动力,避免发生停电和燃料短缺。
  比罗尔曾是欧佩克的一位经济学家。他说,预计未来15年中,中国将新建约10亿千瓦装机容量。这约相当于美国现在的总发电量;而美国的发电量是用数十年才建立起来的。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阶段,由于制造业不发达,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实际上是下滑了。不过,九十年代初,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由于中国的石油需求超过国内供应量,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后,矿产,能源需求再次激增。
  据矿产,能源分析人士罗森(Daniel Rosen)和豪瑟(Trevor Houser)说,2001年后,矿产,能源需求增速上升到13%。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包括国际矿产,能源署在内的大部分国际机构预测,2000年至2010年,中国的矿产,能源需求将增长3%至4%。然而,矿产,能源需求的增速却比预测的增速高出了四倍。
  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可能会放缓,就像其他发达国家发生的情况一样。几年后,不会有太多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城市化将继续,不过步伐会放缓。高能耗的重型工厂工作可能会开始转移到其他国家,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不过,可能会将工厂工作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力量──不断提高的收入──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矿产,能源需求,因为更富裕的中国人开始消耗更多的矿产,能源。问题是,中国是将效仿日本和欧洲等地走低能耗道路,还是将效仿美国的住大房子、开高油耗车的高能耗生活方式。 稀土竞争出现新格局:三央企主导稀土加工     随着中铝宣布在江西稀土和钨业领域投资100亿元的逐渐落实,中国稀土产业很快将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但是新的格局下,几大竞争主体的筹码和优劣势也大相径庭。
  中国稀土资源主要分为轻稀土和中重稀土。轻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包头以及四川、山东地区;中重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南方区域,尤以江西赣州居多。目前国外也拥有大量的未开采稀土资源,不过主要属于轻稀土资源。南方的中重稀土资源价值远高于北方的轻稀土,也是中国稀土最大的优势资源。
  旧的竞争格局是,包钢稀土(600111.SH)主控北方轻稀土资源,五矿主控江西和湖南中重稀土资源,江西铜业(600362.SH)主控四川轻稀土资源,广晟有色(600259.SH)主控广东轻稀土资源,广西有色集团主控广西中重稀土资源,此外中国有色集团也逐渐加大广东和广西稀土领域投资。新的竞争格局是,中铝将加入江西中重稀土资源领域的竞争,并且承诺投资至少在100亿元以上,手笔甚至大于五矿。
  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几大主体手中的筹码已经非常清晰。在上述几大主要竞争主体中,包钢稀土、江西铜业、广晟有色、广西有色集团等地方国资控股的企业都拥有采矿权,而中铝、五矿、中色等三家央企却没有采矿权。地方ZF看到稀土领域颇具前景,不会轻易将稀土资源转让给外地企业,哪怕是央企也不例外。
  而在拥有采矿权的几大主体中,江西铜业尽管资金实力雄厚,但是优势并不明显。2008年6月,江西铜业才进入稀土领域,并于第二年获得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控股权。四川省对江西铜业在稀土深加工领域要求甚高,但是江西铜业在稀土领域缺乏经验和技术。
  在缺乏采矿权的三家央企中,优势也存在明显差别。其中,五矿优势最为明显,目前旗下公司已经具备13500吨分离能力,占到中重稀土市场的1/4左右。同时,五矿在稀土下游深加工领域拥有较大优势,并且在赣州建立起了从稀土原矿初加工到发光材料应用的一条完整产业链。而中铝的短板是,既没有稀土资源,又缺乏下游深加工的技术力量。
  在地方ZF不愿出让稀土采矿权的情况下,三家央企目前只能投资中端分离冶炼领域,以及下游深加工领域。在稀土产业链中,下游深加工领域技术门槛最高。虽然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在稀土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依然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稀土主要应用于永磁、储氢、发光、催化和抛光材料等领域,中国在稀土应用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发光材料领域。目前,中国在稀土发光材料应用方面已经非常接近国际水平。
  中铝想在稀土领域打出一片天地,只能在深加工领域寻求突破,但是中国非常缺乏稀土应用领域方面人才。当前,中国正试图吸引发达国家的稀土应用企业来华投资,进而学习这些先进的应用技术,但这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实现。这些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会轻易到中国进行投资,进而让中国企业将技术学到手。
  尽管稀土领域的后来掘金者缺乏经验,但是随着这些大型企业的介入,意味着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稀土应用领域,从而提高中国稀土应用能力,这对于中国稀土应用领域而言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