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24:58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来源:张家港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2-11 阅读次数:399 ——读《苏东坡传》有感

  沈佼/文

  北宋文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多称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时位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后,才发现自己对苏东坡的了解实在太肤浅。这样一个人物,如果仅冠以才学出众之名,实在是对他的曲解。

  苏东坡生活的年代可谓人才辈出,如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均成就斐然,青史留名。但这些仍然遮挡不了苏东坡身上闪现的光芒。这不仅是因其有着超凡的才智,更是因为他始终天真淳朴,乐观积极,他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大智慧、一种经久弥坚的人格魅力。有多少人能够像他如一阵清风度过一生,像他那样能够真正驾驭自己的心灵,无论苦悲喜乐,都能做到从容面对,坦然相待呢?读《苏东坡传》,就好像在跟随一个伟大而不朽的灵魂,经由他多变的人生岁月,虽然尝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却始终能够感受到心灵的静谧、思想的快乐和人生的喜悦。

  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但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顺时绝不自满自傲,得意妄为,逆时也从不自卑自怜,沮丧消沉,总是能够以平和之心态于常人之苦难中找到乐趣,于山水之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苏东坡一向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歌咏人民的疾苦贫穷、捐税、征兵,毫不留情地讥讽为政贪婪、欺压百姓的政人,对朝政进行针砭批评。苏东坡为官时尽心竭力为百姓办实事,深受百姓爱戴。他在陕西凤翔任职时当地遭遇旱灾,他忧心如焚,亲自拟写祈雨文为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苏东坡虽受尽恶人诽谤迫害,不仅多次被贬官,甚至于最后被罢黜流放到当时中国的本土之外——海南岛,吃尽苦头。但他却仍然心境平和,并不怨气尤人,满腹仇恨,反而愈加豁达超然。他永远是那么自由自在,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事物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贬谪之地,他依然政绩显赫,深得民心。他喜食、善饮酒,自创“东坡肉”,自酿佳酒,自得其乐。在被贬往黄州时,他为生计在东坡开辟农场,自称“东坡居士”,种稻、种麦、种菜、种植果树,他劳而有获,自给自足,觉得心满意足,很能享受这种田园诗人般的乐趣。在漫长的被放逐流浪、居无定所的日子里,他苦中作乐,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绝世妙文。在多舛的命运前始终保持着宁静欣悦的心境。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是青年苏东坡对人生的感喟,也正是他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的写照。读《苏东坡传》时,他在人生大起大落、历经坎坷曲折后仍能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境界,他无论官居何位、身处何方都忧国忧民,一生竭力造福于社稷苍生、黎民百姓的浩然情怀,他潜心学术研究,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他对上不畏权势、对下平易近人的至情至性、都不由让人心生敬佩。人生短促,就好像飞鸿落在积雪上留下浅浅的脚印一样。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该如何留下自己的足迹,相信读了《苏东坡传》后定会让人有所感悟。正如林语堂先生写道:“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