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查海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0:33:1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阜新查海文化曾引起世界史学界、考古界震惊,尤其是玉·龙文化的发现,曾使中外专家、学者关注,它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查海文化

  文化,概括讲是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合,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查海文化是以考古学角度而命名的,而考古学的“文化”是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那么,查海文化是否符合考古学“文化”称谓的要求,能否称之为一种“文化”?这是考古界多年带有争议性的问题,也是史学界和考古工作者探讨、研究的焦点。

  自查海遗址发掘以来,对它的命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其中有几种主要学说,有“前红山文化”说1,亦有“查海、兴隆洼文化”说2,还有“查海文化类型”说等等。由此可见,“查海文化”的确定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漫长的历史过程。应该说,它是在客观、科学、准确的学术研究中得以确立的、它的最后命名同它的发掘过程一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此问题上,方殿春、辛岩二位先生的观点较为客观:“鉴于兴隆洼文化业已命名,但它又囊括不了查海的全部遗存,尤其是查海遗址的房址形制和二期内涵,确实与兴隆洼文化差别甚远,所以我们只将查海二期遗存命名为查海文化。倘若通过工作,能把查海一期遗存,与兴隆洼文化加以区分,再将查海一期遗存回归查海文化也是科学的。”3这一观点概括说明了查海文化与兴隆洼文化之间的共性及个性特征。表明了查海确已具备了自成体系的文化因素,这一点,通过“文化”主体遗迹、遗物得以证实。

  (一)遗物

  查海遗址正式发掘于1987年截止于1994年,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近1万平方米,该遗址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7600~8000年。出土遗物可分四大类,即陶器、石器、玉器、细石器。

  陶器 制陶业的出现,是当时人类社会由不稳定的游牧业向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迈进的标志,是氏族制度形成、人类长期社会实践获取的物质成果。

  查海遗址陶器的出土量较大,几乎所有的房址内都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出土,种类有直腹罐、鼓腹罐、斜腹罐。形制可分大、中、小三种类型,纹饰有“之”字纹、斜线纹、堆纹、几何纹等等。陶质为夹砂灰褐陶、夹砂红褐陶和夹砂黑陶。而且,陶器以压印“之”字纹为发展的鼎盛时
4。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提出“查海之字纹是氏族发展、繁荣的标志”5。以此看来,查海陶器,就其“之”字纹而言,与周边同期文化形成一定的差异,也可以说是对同期文化的一种超越。

  石器 查海遗址中出土的主要石器有斧、铲、磨盘、磨棒、刀等等。通过对石器种类分析,这些石器当时主要用于农耕生产,因为铲形器、石斧的出土量较大,尤其是以典型的亚腰、带穿孔的铲形器居多。这种器物“即可以用其松土锄草,又可以用来刨坑播种,兼有镐的作用”6。正是有了这种便于固定、捆绑的复合形农耕工具的出现,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形成了较为规模的农耕生产部落,由此掀开查海文化原始农业的新篇章。

 

  玉器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装饰类,如玉玦、玉匕、管状玉。另一类是工具类,有玉斧、玉凿等等。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玉、崇玉的民族,古人把玉视为神秘、吉祥之物,他们生前佩戴,死后殉葬,这在查海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得以充分的证实。查海遗址发掘中,曾在一座房址内发现一座 小孩墓葬,就在这座墓中出土了七件装饰类玉器——玉匕。这一事实说明了“查海人”对玉的崇爱,说明了查海文化遗物中玉器含量大。通过大量的玉器出土,解决了中国七千年玉文化中三个问题:“一是对玉的认识,二是对玉的加工,三是对玉的专用。”7这是查海文化对中国古代玉文化研究所做的重大贡献。

  除此之外,查海遗址还出土了好多较有价值的遗物,例如陶器外壁堆塑的龙纹、蛇衔蛙图案等等。

  (二)遗迹

  查海遗址中的遗迹现象是十分丰富的。在连续几年的发掘中,共出土房址55座,窖藏35处,公用墓地一处,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出土了一条长19.7米的龙形堆石。

  房址 查海遗址共出土55座房址,特点是选址距水源较近的山坡地带,均凿于基岩下一米左右,呈半地穴式。房址及房址内的柱洞排列井然有序,所有房址中间部位设灶。目前为止,查海遗址房址均没有发现门道,这始终是个难解之谜,也是查海文化中房址的特有现象。

  不可回避的是,有的学者更倾向把查海文化归纳为时间相同、地域相近的兴隆洼文化之中,对此,笔者略表异议。因为,查海与兴隆洼除大量遗物存有不同特点外,据房址复原分析,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查海文化房址不仅形成一定的建筑规模,同时也与时代相同、地处较近的“兴隆洼遗址柱洞无序或栓洞很少”8有巨大差别。而这种建筑形制上的差别,正是当时人们群体意识的再现,也是一种文化的独特之处。

  墓葬 查海遗址发掘墓葬三十几座,其中大部分在公共墓地内,极少数在房址内,出土墓葬均凿入基岩,多南北向,仰身直肢,墓室内大部分有随葬品。

  具有关考古资料表明,当时人类已产生了强烈的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将故去的人统一埋葬在一起,与居住区并存,更有甚者将死者直接埋于室内,同时随葬精美玉器,这种殉玉现象甚至影响了红山文化的葬俗发展。

  龙形堆石 中国的古代文化,也可以说是龙的文化,然而,中华民族的龙崇拜究竟能早到什么时候,这始终值得我们考古界、史学界去探讨。1990年,查海发掘出两块在陶器外壁堆塑的龙纹陶片。当然,这两块陶片不够完整,“一为蜷曲的尾部,一为盘旋的龙体,不仅在形象上,而且有鳞状纹的表现纹饰,都已具备了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9。1994年,发掘进入中期,一条长19.7米、宽1~2米的褐色石块堆砌的石龙出土。这一遗迹现象的发掘进一步说明了查海遗址中龙文化的完整性。此龙头南尾北,昂首弓背,蜿蜒起伏,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这条石龙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查海人”龙崇拜的完整意识,而且在规模上,年代上都为中国之首。

    对遗物、遗迹的研究,才能形成对文化的确立。那么,就查海遗址现有遗物、遗迹而言,确已具备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是目前有些工作尚未到位而已。

查海文化中的原始文明

  文明是针对愚昧而言的,它是人类社会中的特有现象。“查海人”能否于八千年前脱离 原始愚昧生活,叩响人类文明之门而进入文明社会呢?这同样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笔者要阐述的另一观点。

  文明与愚昧相对应,它离不开物质财富、精神成果的取得,笔者之所以说查海已进入了一个相对文明的社会阶段,也已是通过目前所取得的大量的文明成果得以证实的。

  首先,大规模的聚落建筑,标志着有巢氏时代的结束和新意识的诞生。

  目前,查海遗址发掘约1万平方米,出土房址55座,其中还出土若干窖藏、墓葬等,以此可以看出,当时查海部落已具有相当规模。

  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应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完成这次转变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类穴居生活的消亡,有巢氏时代的结束。人类勇敢的从深山洞穴中走出,住进自己搭建的房屋,组建起以母亲为核心的母系大家庭。是这种聚落建筑的形成,才使家庭细胞得以孕育、初见雏形。由于家庭的产生,才使“乱婚制”落后行为得以扼制,使人类社会向健康、有序、文明的轨道大步迈进。

  其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生活,使“查海人”定居生活相对稳定。火的利用,让“查海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一场革命。

  在我国原始农业大约出现一万年左右,通过考古发掘证明了的有河姆渡文化、磁山文化、新乐文化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始农业的出现,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饲养家畜、狩猎、采集、手工业等等。从现有发掘资料来看,查海遗址应处在相对成熟的农耕生产阶段,它在我国农业考古,尤其在东北原始农业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创了东北原始农业的先河。火的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称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饮食革命。由于有了火的利用,人们可以把那些不利于消化的食物煮熟食用,这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使人的寿命相对延长。从发掘现场分析,“查海人”对火的使用非常普遍,每个房址内都有用火的灶址。他们在利用火、管理火上具有娴熟的操作技术,而且烧制出大量的精美器皿,这是与早期人类使用自然燃烧的火有明显区别的,尤其是熟食的食用,可谓“查海人”饮食领域中的一场变革,是野蛮向文明的跨越。

  其三,强烈的宗教意识,审美观念表现了查海文化的进步性。

  原始宗教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它是人类无法科学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产物,由于早期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特别是当大自然给人类带来无法抗拒的灾难时,人们就虚拟了各种超自然的东西,以此来抵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痛苦,满足于恐惧的内心世界。由于有了恐惧自然的内心世界,所以产生各种超自然的动植物崇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龙崇拜。这一现象正是当时人们缺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虚拟、加工产生的。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们乞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更加强烈,同时对自然带给人类的灾难也更加畏惧,于是就出现了能带给人类吉祥、幸福的龙这一超自然的崇拜物。人们渴望它带给人间所有好运。当然,无论是植物崇拜,还是动物崇拜,在今天看来似乎都是愚昧可笑的。但是,对于八千年前的“查海人”而言,却是摆脱愚昧无知的灵丹妙药,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抗拒了自然,创造了原始文明。

  审美始终伴随人类生活左右,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人类在自身进化过程中,美的追求在逐步的发展、完善。

  查海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这些玉器以玉玦(耳饰)为代表,这是在强烈的审美意识驱动下,创造出来的艺术珍品,是物质与精神的杰出精品,它使当时人们平淡的生活得以点缀、升华 ,并以此获得审美意识的满足。除此之外,还出土了雕塑艺术品,如蟾蜍与蛇、龙纹陶片等等。所有这些,既是“查海人”原始宗教的反映,也是审美意识的缩影。

  摩尔根在评论人类文明起源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文明是文化的一个特殊阶段,是与蒙昧、野蛮相对应并相衔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一观点不仅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接受,也几乎被所有文化、史学界所接受,从文化史学角度来看,文明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文化阶段和生活方式,是无法用一两种文化因素概括的,文明也不是单指构成文明社会要素的文字、城市或其他,而是指社会生活中从食物生产劳作中解放出来的从事其他活动的人。这是一切所谓文明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由于文明开端都发生于史前时期,考古发掘是通过一点一滴的遗物、遗迹现象,去复原当时社会形态,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因此,在评价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时,应该将概念放的更宽广些。

  其四,繁荣的氏族社会,为氏族制度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人类大约经历了数万年转变,才由原始人群逐渐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里,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氏族是血缘关系的亲族组成,氏族内部实行禁婚,生产资料公有,公共事物由选出的酋长管理,这一制度主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制陶及定居生活相对稳定以后,氏族制度随之发展起来。

  查海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现有资料表明,它不仅具有上述氏族社会的特点,同时表现出相对的进步性。查海遗址共出土房址55座,其中位居中央的一座房址近120平方米,此房址除中间设灶外,四周摆放大量石块,地面呈二级台级状,室内生活器皿少见,如果分析不错,这将是当时人们议事的场所。同时,通过房址的建筑格局,墓葬的埋葬方式,特别是殉玉等现象,至少说明当时“查海人”已进入了等级社会阶段。通过大量的制陶器、生产工具证明,当时的查海处在相对繁荣的氏族社会。这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早期的氏族社会制度提供了极好资料。

 

    综上所述,查海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它的发现,特别是原始农业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农业考古的空白。玉·龙文化的出土实属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珍品,它对形容古代人类的雕塑艺 术、审美意识、宗教观念及文明起源都增添了新的内容,获得了一批全新的考古资料。

 

  注 释

  [1] 《苏秉琦教授谈查海遗址》,《阜新辽金史研究》第一辑。

  [2] 郭大顺:《辽宁史前考古与辽宁文明探源》,《九州考古学》66号。

  [3] 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1期。

  [4] 方殿春:《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1期。

  [5] 《苏秉琦教授谈查海遗址》,《阜新辽金史研究》第一辑。

  [6] 胡健、刘晓鸿:《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

  [7] 这是查海文化对中国古代玉文化研究所做的重大贡献。

  [8] 刘国有:《查海与红山文化探微》,远方出版社。

  [9] 郭大顺:《文明发端,玉·龙故乡》,《中国文物报》1992年1月31日。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