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捷生与父亲贺龙的长征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6:13:09
贺捷生与父亲贺龙的长征路  刊发时间:2010-07-09 01:20:31 中华读书报  [字体:大 中 小] 

  在贺家后代里,贺捷生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她是贺龙和第二位妻子蹇先任的女儿。虽然和贺晓明、贺黎明不是一母同胞,但她们姐妹之间的关系却很好,贺捷生的联系电话就是贺黎明告诉我的,她还一再叮嘱说:“姐姐 年纪大了,耳朵听力不太好,你要先发个信息给她,然后再打电话。”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贺捷生一生和他父亲一样,颇具传奇色彩,她是走完长征的红军队伍中,最小的一个,到延安后又送回湖南老家寄养。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远赴青海支教。在经历了离婚和女儿自杀后,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文革”中曾三次上书毛泽东,要求为父亲平反,并如愿。改革开放后,她又穿上军装,撰写了许多文学作品和军事著作,成为新时期最为活跃的军旅作家之一。后担任了军事科学院百科部部长。1992年7月22日被授予少将。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会员。同时,还是一个大家庭的母亲。

  看着眼前瘦弱的贺捷生,很难想象上面的故事发生在她的身上。

  贺捷生传奇的经历,从她出生那天就开始了。

  1935年11月,时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贺龙率领部队突破敌人的封锁包围,以攻为守,反败为胜,连连取得了龙家寨、十万坪、中堡等战役的重大胜利,战场上的捷报频传让贺龙春风满面,意气风发。此时,又一个喜讯传来,更让39岁的贺龙喜笑颜开,年轻的妻子蹇先任又给他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王震发电报把这个消息告诉贺龙,电报上写着:“祝贺贺副主席生了一门迫击炮。”贺龙看后,大笑不止。

  时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也是贺龙连襟的萧克将军(萧克之妻为蹇先任的胞妹蹇先佛),眼见双喜临门,部队大胜,贺龙大喜,便即兴给孩子取名叫“捷生”,语义双关,贺龙夫妇欣然应允。

  然而,谁也没料到,贺捷生出生17天后,红二、红六军团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于是,贺捷生成了最小的红军战士,在母亲的怀抱和军人的臂膀中走完了她人生的万里长征。

  贺捷生:“我有点生不逢时,他们说我是长征路上一个放不下的行李卷,别的枪呀、背包呀都可以放下,但是我永远都是要在父母怀里的。我觉得他们受罪,我自己也受罪。”

  在当年参加长征的几大主力红军中,只有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有四个小婴儿。

  贺捷生:“后来过雪山草地的时候,陆续又生了几个孩子,吴德丰生了一个女孩,叫岷山。萧克家在草地生了个男孩,叫草坪,又叫保生。任弼时家在草地生了个孩子,叫任远征。”

  贺捷生深情地说:“应该说我非常感谢我父母,长征那么艰苦能把我带下来,我觉得这是需要勇气的,毛主席的孩子都扔到猪圈里就走了。”

  活下来的贺捷生又靠着林伯渠给的一条羊腿,才站了起来。

  贺捷生慢慢地说:“因为缺乏营养,我的身体很弱,站不起来。林伯渠,林老对我妈妈说,这孩子这么瘦弱,像个豆芽菜一样。他后来弄了一个羊腿,给我妈送来了。我妈妈每天就把那个肉切一点,放到洋瓷缸里,到火上煨,再喂我。等那羊腿吃完了,我也能站起来了。”

  为了能让贺捷生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离开艰难的战争环境,能吃饱饭,能上学读书,贺龙托人把她带回了湖南老家,寄养在他的两个老部下秦光远、瞿玉屏的家里。

  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很别扭的,特别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和叱责如同四季阴阳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没有它人生就是一种缺憾,而且,是永无弥补的缺憾。

  贺捷生无奈地说:“心里应该多少有些个扭曲,那个家,是家又不是家。”

  贺捷生再次见到父亲的时候,她已经是14岁的少女了。

  1950年,贺捷生和蔡树藩将军一同乘机由北京到重庆,去见父亲贺龙。得知消息的贺龙早早就和妻子薛明带着两个孩子赶到机场去接,可是因为飞机延误,他们在机场扑了空。

  贺捷生:“我父亲听说我来了,就特别激动,在家里面就坐不住。”

  蔡树藩把贺捷生直接送到了重庆曾家岩的贺家。

  贺捷生:“我变化不是太大,因为我就是比走的时候高一点,所以我父亲一眼就认出我。”

  贺捷生嘴角下意识地抿抿:“我当时就掉眼泪了,觉得总算见了爸爸了。因为我寄养的那家遵循我父亲的意见,从来没有教我叫他们爸爸妈妈,都是叫伯父伯母。”

  见到自己的女儿,贺龙也流泪了:“哎呀,回家了,我就记得你的哭声……”

  贺捷生客厅里的两张照片很醒目,很大。一张是她母亲蹇先任坐在藤椅上的彩照。蹇先任两年前去世,生前曾任中组部副秘书长、中纪委常委,享年95岁。另一张,是黑白的,一个破旧的老屋。

  贺捷生指着那张黑白老照片说:“这是当年我们重走长征路时,我拍摄的照片,是红军时期的东西。”

  贺捷生说的重走长征路,和今天大张旗鼓地重走长征路不是一回事。当时,正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贺捷生,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她和另外两人一道,沿着当年红军二方面军和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去收集革命历史文物。能担任这样的任务对于贺捷生而言,是件很光荣的事,让她有机会重新感受到了一种洗礼和震撼。

  1975年8月,40岁的贺捷生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沿着她在襁褓中曾经走过的那段艰苦历程,重走了一次长征路。

  “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什么高速公路,所以那个村庄呀,道路呀都是原貌。当时红军写的一些标语都留着,老百姓就在墙上刷了一层土,你把那个土剥离开了,木板上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欢迎红军’、还有‘苏维埃政权万岁’等等,我们当时收了很多,有红军用的东西,还有当时汇兑的那个票据。”我说:“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

  贺捷生:“是的,而且还是比较全的,那时候没有翻新、仿制,伪造的。当时是什么就是什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时间又过去了30多年,回忆过去,贺捷生依然有些激动:“印江县木黄那个石板街非常小,两边都是木板房子,都画的有漫画,都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红军北上抗日呀,几乎是每一家都有,我觉得这是空前的壮举,很受教育。”

  让贺捷生受教育的不单单是红军留下的文物,而且还有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深情,其中也包括对她父亲贺龙的深情厚谊。

  在四川一户农民家里,他们发现了墙壁上的红军写的标语和漫画,老乡说,过去他家住过红军,住过贺龙的队伍,当他听说上面要把这些文物收走时,就说:“那把我的房子拆了吧。”

  贺捷生:“那个时候下着雨呀,他把房子拆了,拿那个席子挡上,我们很感动,因为当时我们也没有多少钱,只是按这个工价给他。”

  女主人说,他们不在乎多少钱,只是想跟你们在一起说说话,希望你们能抱抱我的孩子。因为你们是从北京来的,因为是贺龙的女儿。

  贺捷生遗憾地说:“当时也没有和她照个相,只能和她在一起说说话,我后来都在想着那个妇女……”

  在湖南,贺捷生吃到了她人生中最香的一次饭。

  贺捷生:“当时我们吃饭,就到地方单位食堂去买,就是为了省点钱。人家炊事员不让我们买,只能等人家都买完了,再卖给我们,基本都是剩下的。有一次,我们正在那吃饭的时候,里面一个老师傅,悄悄地拿了一碗红烧肉给我们,他说,你们一路辛苦了,贺老总受冤枉了。”

  一句话,一份红烧肉,让贺捷生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让她留恋至今,她说,那是在困难时期,她享受到的最好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