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本人与她的“异香”一样扑朔迷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1:46:15

  香妃之谜何其多?或许真是因为香妃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因而才引得世人如此关注。自清朝覆亡以后,香妃之风久刮不衰,小说、舞台、荧屏纷纷解读香妃,香妃的“异香”传奇,世人便解读至今。

香妃旗装像与影视剧中的香妃形象

 

  2001年3月安徽省砀山县发现的“有香气”的“咸鱼”(女尸),经过多番查证后,证明是一位“一品诰命夫人”。跟传说中的香妃没有关系。

  这则新闻之所以会扯上香妃,原因是经过传奇、小说、戏剧的渲染后,只要有关什么“体有异香”的报道,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鼎鼎大名的香妃。

  但是在历史上,香妃的真正身分,目前依然是一个谜团。

  据历史传说,香妃原名伊帕尔罕(维吾尔语,意指“香得很”)。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故称“香妃”。

  她出身于维吾尔族;原是小和卓霍集占的妃妾(一说为女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大将军兆惠领军十万跟天山南麓的小和卓(意指圣裔,是族人领袖)霍集占决战,霍集占败逃,兆惠把香妃掳走,送给乾隆。

  尽管乾隆对她百般讨好,为她兴建“宝月楼”,重建她的家乡风景,以解她思乡之苦,但香妃仍然抵死不从,还一度想刺杀乾隆,为族人报仇,最终被满清的皇太后绞杀。

  有关香妃的故事,最初在清末一些私人著述中出现。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是光绪十八年(1892)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附录中进一步解释:“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则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

  香妃的名字广泛流传是在进入民国之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装像。据传该画背面有说明文字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香妃之名大震。

  但后来据艺术史家考证,画的本身原本没有什么文字说明的。该画送到北京后,前清的一名内务府总管随口说说:“这大概就是香妃吧。”他也没有什么根据,但“官大学问大”,画中人的身分这么被说定了!一直误传至今。    

  更遗憾的是,香妃其人其事在正史上却遍寻不着。于是,有些史家利用比对的方法,证明香妃其实就是容妃。他们说,因为乾隆四十一位后妃里,唯一来自维吾尔族的,只有容妃。而且她的封号、种族、信仰、父亲及哥哥的名字,都跟传说中的香妃相同。

  然而,容妃的人生跟香妃的命运却迥然不同。首先,她并不是被兆惠掳走,而是被清廷封选进宫的。再者,她并没有被皇太后绞杀。她的确受到乾隆的宠爱,还曾伴圣下江南,直到55岁才死。

  问题来了,如果容妃即香妃,那么一大堆有关香妃的故事,又打从那来的呢?会不会是有人不察,把她的出身跟容妃搞混了?

  而有关容妃的官方记载里,又为何没有只字词组提到她又名“香妃”,或是她“体有异香”的事实呢?又或者说,有没有可能,关于香妃的官方记载都已遗失,或是遭到故意湮灭呢?这一切的一切,恐怕得有待日后更强有力的证出现,方能真相大白了。接下来的另一个疑问是,香妃身上的“异香”,究竟是什么回事?有些史家说,所谓香味,其实只是个人感官上的主观认定,未必跟大众认知的“香”的概念全然相符。因此,所谓“异香”,其实只是她的体味!

  须知道,维吾尔人的五官、发色、皮肤跟汉人大不相同(部分维吾尔人可能跟土其人比较接近)。说不定她还是“金丝猫”呢!因此她的身体有一股特殊的体味,是可以理解的。或许这正是她吸引乾隆的地方。

  更有些史家说,她的体味不过是“奶膻味”;由于她从小饮羊奶长大,久而久之成为了她身上的一种独特的体味。这还算是客气的啦,有些“毒舌”的史家更说,所谓“异香”,其实就是狐臭!

  跟有趣又浪漫的故事传说比起来,历史真相有时候还真是相当无趣和煞风景。所幸,历史和传说总给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灵感泉源。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根据他小时候在家乡海宁听到的“乾隆原是汉人”的民间传说,结合香妃的故事,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并创造出“香香公主”喀丝丽这个角色,跟乾隆皇帝、“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合谱出一部“江山美人”的战争史诗。

  琼瑶的《还珠格格》则让香妃化身为忠于家乡旧爱,失志不渝的含香。上述两部极受欢迎的通俗作品,都让香妃的凄美传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传唱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