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论文”与“抄家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8:59:56
以下为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0年9月23日完成台本:

  ——“抄论文”为何变成“抄家伙”?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花10万块钱雇人,就是为了打一个报复,这样听起来就是一个黑社会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却是一名象牙塔里的教授干的事情。从学术打假到今天的打架,从抄论文到今天的抄起家伙,学术不端的问题,已经完全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播放短片)

  同期:

  肖传国是花了十万元雇佣了戴某,肖传国跟戴某说,这两个人(方舟子 方玄昌)总找我麻烦,找几个人教训他们一下。这样戴某就找了龙某和许某,花了五万块钱雇佣金。

  解说:

  9月21日,北京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之前备受关注的方舟子和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遇袭案告破。

  (电话采访)

  方舟子(科普作家):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不是说花一点钱把一个人教训一顿,像十万块钱的话,按行情应该是一个买命的钱。

  字幕提示:

  9月22日新闻

  新闻主持人:

  方舟子遇袭案幕后主使,正是在案发后对媒体宣称方舟子是在炒作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因为认为方舟子和财经杂志的编辑方玄昌,他们学术打假行为,导致他没有能够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肖传国就指使他人进行报复。

  解说:

  根据媒体报道,肖传国与方舟子的恩怨1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肖传国撰写文章,质疑方舟子打假的严谨性。五年前,方舟子则开始质疑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理论”,而这恰恰是当时肖传国事业上的一个亮点,这样的质疑让肖传国认为直接导致了自己院士梦的破灭。

  根据警方初步公布的信息,肖传国为报复方舟子拿出了10万元,首先找到了自己的远方亲戚戴建湘。按照肖传国的意思,戴建湘又找到了同乡许立春和龙光兴,具体实施对方舟子等人的报复,并支付了5万元。

  戴建湘(犯罪嫌疑人):

  就是我去教训他们一顿。

  记者:

  你说的这教训他们一顿指的是什么意思?

  戴建湘:

  就是打他们一顿。

  解说:

  这就是方舟子遇袭当天的监控画面,在其住所接受完采访后,方舟子将记者送上出租车,返回家中时,意外突然发生。

  (电话采访)

  方舟子:

  我从警方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实际上案发的情况比我当时感觉到的要更为惊险。不只是说喷的东西,他是两个人,一个拿铁锤,一个拿钢管,你想这个打下去,不死也残。所以这个手段非常凶狠。

  解说:

  不明气体加上铁锤袭击,两人分工合作,目标瞄向脑袋。从这些细节看,这样的袭击似乎并不是教训一下那么简单。

  就在三名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之后,21日,北京警方在上海浦东机场将肖传国抓获。

  (电话采访)

  周前进(华中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

  对这个事件我们肯定还是感到很震惊的。这个事件学校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个事,在司法机关做出认定后,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姚尚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

  如果确实是他,应该感到很遗憾,因为知识分子也不容易。如果确实他做了这个事,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解说:

  值得玩味的是,肖传国被抓当天,刚刚结束在阿根廷的学术交流回国。根据他在微博上的描述,此次阿根廷之行,他3天做了6台肖氏反射弧手术。肖传国还在这条微博中抱怨阿根廷的护士不懂英文,为此写道,你让她递刀子,她递剪子,你要镊子,她递上锤子。嗯,怎么扯到锤子了?

  微博上,肖传国在这句话的后面意味深长地加了一个笑脸。而在警方展示的犯罪嫌疑人作案工具中,除了一般的锤子,还有一把羊角锤和一根钢管。

  彭剑(方舟子代理律师):

  确切说,他不是为了2005年没让他当选院士的事,如果是为了2005年的事情,他不应该先袭击方玄昌,这是很荒诞的。

  (电话采访)

  方舟子:

  我个人跟他没有个人的恩怨,所以也谈不上恨不恨的问题,从他个人来说,它是一个个人的悲剧,但是我们应该把这件事放到整个社会上来说,这个就不是一个个人的悲剧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社会悲剧的问题。

  解说:

  一位著名的打假人士,一位身份显赫的科学家,一场持续了10年的恩怨,一次经过策划的袭击。一把锤子,一根钢管,最后一个被打,一个被抓,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10万元酬金。这10万元究竟是个什么价钱?背后折射出的又是怎样的疯狂?

  案件还需要进一步调查,而它又会给眼下的学术打假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主持人:

  岩松,你怎么看教授花10万块钱雇凶去伤人这件事?

  白岩松(评论员):

  其实这10万块钱就说明,也许花钱的人追求的并不是一个轻伤最后这样一个结果,也许他追求的是一个更具杀伤力,更凶险的这样一个结果。就像方舟子自己说的,刚才在短片中也说,可能是要命的,或者说起码要一个重伤的,这个教训的程度恐怕比现在要高。幸亏方舟子先生跑得快,这是用方舟子自己来说的话,躲过了这种凶险。所以恐怕对方先生的这种尊敬又要增几分,因为文武双全。但是在这样一种结果的面前的时候你就说,医生的后面是有一个德字的,但是就在这10万块钱和这样一种心理的过程当中,这一个“德”字荡然无存。所以,从过去的学术界人们担心的是一个抄论文,现在已经直接演变到了抄家伙,过去说文人相轻,那还是腹诽,或者说语言上,或者说是潜在的态度里头,现在已经变成了文人相重,出重武器了,冷兵器了,这个时候学术界的某些隐藏的这种毒瘤和不良的这一面,格外地让人担心。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社会在这个事件上,不仅仅去消费这个事件,也应该思考和反省的地方。

  主持人:

  方肖之间,他们之间的恩怨不是鸡零狗碎的恩怨,他们就是一个学术的争执,就是你到底是学术不端,还是说是真的是假的。这件事谁来定?就是说谁有权利来定它到底是真是假?

  白岩松:

  其实今天的节目叫《从“抄论文”到“抄家伙”》,这可能是一个更有人气的一个标题,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这几天,或者说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我一直在想的一个是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就像你说的,这应该是一个,大家觉得应该是用理性来约束的一个打假的,学术界打假,或者说以正视听这样一个行为。究竟哪些因素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呢?

  首先,今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熊丙奇先生写的一篇评论,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要念给大家,因为它给我的出动也很深“肖的悲剧,还在于他所在的‘学术圈’,从2005年方舟子质疑其“肖氏反射弧”并没有得到国际公认以来,基本上采取了旁观态度,并没有及时根据方舟子对他的质疑进行调查,给出权威的学术鉴定,造成他把学术质疑转为一场个人恩怨,与方舟子解下了‘梁子’”。

  这段话写得非常好,当初出现了这种质疑的时候,比如说肖医生所在的学校,并没有拿出一个清晰的,或者说启动一个非常有程序的这种调查。如果说最后的结果证明,他的确这方面有虚假的成份等等,恐怕也不会个人的恩怨转到了方舟子的身上。如果证明他的学术方面没有问题,那他更不会产生几年之后还要去针对方舟子这样一种行为,但是没有,选择了一种沉默。

  主持人:

  那你看,他们双方司法的手段也采取过,黑的手段也采取过,恰恰就是因为学术的争端,应该在学术的范围内解决,恰恰学术的声音没有。

  白岩松:

  因为你学术的争端基本上保持了沉默,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原因。这次肖医生被抓到了之后,学校的反应是很快的。如果当初反应也很快,相类似的事件在国内的一些学术打假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往往学校,或者说独立的学术机构保持沉默。有人说是为了好面子,回头一看,那是一个小面子,最后你看看,丢了学校的面子,丢了学术界的面子,丢了科学界的面子,丢了医生的德字的面子,整个社会的面子丢得更大。因此如果要是今后类似的事件,可不可以做相应的这种修改?

  主持人:

  让人联想到不久以前,西安交大的那6名老教授联名举报那名长江学者,但是学校给出来的意见更多是这件事情在学术界很常见。

  白岩松:

  是啊,我们做了一期节目不就是说《从人治到媒治》吗?就是媒体治理。可是奇怪的是,几年之间悄无声息,能压就压,但是最后媒体一报道,迅速地没多长时间就立即解决。

  刚才反省的是第一个,如果我们学术机构,或者说独立的学术界的相关声音进行独立的这种调查的话,不至于演变成个人之间的这种恩怨。

  第二个要反省的是为什么会走到今天。我们就看从肖医生一直到方舟子这样一个打假的你来我往的过程当中,司法也有两个相反的走向很有趣。一个是当初肖医生在武汉,也就是学校所在地起诉方舟子,最后他胜诉了,胜诉的结果,方舟子要在知名网站上道歉,然后要扣三万块钱精神损失,扣了。这个给人结果方舟子打假打错了吗?一年之后,又在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肖医生又败诉了,等于说方舟子又赢了。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北京一中院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在这个判决书里头“本院认为,肖氏反射弧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提法有据可查,对肖传国的‘反射弧’相关理论提出异议在学术上是允许的”。这不说,请注意,“该种理论在业界被认可的程度为纯学术探讨与争论问题,学术上的争论与分歧应在学术范围内解决,而非依靠法律来解决学术分歧问题”。

  主持人:

  说得很清楚。

  白岩松:

  非常清楚,这里不妨多占用半分钟,我实在觉得这段话太好,所以应该给大家来念一下。同样的是这样一个判决书,在这个判决书里头北京一中院强调了这样一个内容,说“虽然可能是在方舟子的那篇文章里有一些过激性的语言,但是并没有涉及到诽谤等等。因此在学术界提出质疑,你作为一个,就是指肖医生,你应该有这种包容度”。也就是说法院在这个判决书上是强调,你看,最后的一句话他说的是“肖传国作为知名教授,科学院院士的候选人,应接受学术界及社会对其学术水准所发出的质疑声,即便言论有所过激,亦应保持一定的宽容度,以保持正常的争鸣氛围”。

  我真不觉得这样一段话是该法院的人士思考清楚了写在判决书上,而该是成为整个学术界所遵循的一种道理,可惜不是。

  那好了,法院系统一个武汉、一个北京出现了两种相反的东西,又混淆了大家的概念。于是,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今天不管肖医生是真,或者是假,起码在江湖上可以继续去畅行,这面方舟子也感到很无力,然后社会上支持两方面的声音都有,因为混淆了视听,在司法的领域居然也是如此的想法。所以这是否也是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

  方舟子打假,学术上的打假却招来了杀身之祸,那这就会让很多人想,未来还会不会,有没有人去进行学术上的打假,又有谁来帮助他们,来保护他们呢?《新闻1+1》稍候继续讨论。

  (播放短片)

  解说:

  事实上,在方舟子遇袭事件发生以后,肖传国就一直被列为是“第一嫌疑人”。

  方舟子:

  在我得罪的人当中,他可以说是比较猖狂的一个,一直在网上扬言要对我进行报复,公开说的,而且说是要用最歹毒的方式进行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