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智商社会(之二经济萧条的根源是“智商衰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1:52:25

  经过调查不难看出,那些国家特别是巴西的农田价格现在正在急剧上涨。现在,有些日本企业也参与了巴西的农田开发,但是他们也应该思考一下,除了巴西,比如在乌克兰和罗马尼亚有没有更好的土地?还有,除了玉米,有没有其他更高效的生物原料?只要在网上一查,就会发现诸如“干草、象草有望成为新能源”之类的信息。有了这样的投资智慧,对事物的看法和思考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将来,岂止是在经济领域,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会拥有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日本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对世界作出贡献或者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梦想才会实现。

  经济萧条的根源是“智商衰退”

  金融危机下的怪事:“一人之下”

  在第一章中,我对低智商社会表现出的种种迹象作了简略的阐述。

  在这里,我想在对“智商衰退”进行个别验证之前,阐述一下日本到底是如何与世界脱轨的,还有日本政府以及官僚阶层、司法、媒体到底是怎样背离国际常识的。

  我们到底在什么地方?

  我们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一切就都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如果你把自己当成迷路的孩子的话,就很好理解了。

  当你迷路时,首先要做的是——确认你所在的位置。因为你只有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才能以此为基础来寻找出路,并最终找到正确的路。

  但是,如果“集体智商”过于低下,连自己所在的位置都会搞不清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整个世界经济都陷入了萧条状态。特别是危机源头的美国,其股票狂跌不止,经济明显萧条。受此影响,包括此前发展势头一直良好的中国和印度在内,世界各国的股票价格都在下跌。而日本股票价格的下跌程度比美国更厉害,处在所谓的“一人之下”的状态。

  其实,这种状态在2007年就已经全面开始了。

  2008年3月进行的年度决算中,日经平均股指是12525.54点,而2007年同期日经平均股指是17287.65点,这表明下跌了将近5000点,跌幅达27.5%。

  第二章经济萧条的根源是“智商衰退”当时,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在一年间以1%的增长速度止住了下跌,而中国上证综合指数更是达到了9.%的高增长率。从这些来看,日本当时已经出现了反常。

  2008年10月以后,这种状况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扩大而加速发展。形象地说,如果美国的股指下跌20%,那么日本的肯定要下跌30%。

  关于这种“一人之下”的状况,也就是股指下跌的状态,经常会有人这么问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政府之前不是一再强调说日本经济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吗?经济学家不是也说次贷危机不会影响日本吗?”

  对此我的回答是:“事实上即便没有发生次贷危机,全球的投资家也都会从日本股市撤资。”

  在这里,我想问广大读者一个问题:日本股市有什么理由能保持上涨?

  想想看。

  如果你没有思考一下,就想看后面的内容,我奉劝你还是先稍微停一下,哪怕是经过一点点的思考之后再继续往下看,因为“思考”是贯穿本书的主旨。

  好了,现在我就来解释一下。根据2008年1月16日财务省公布的《对内、对外证券投资报告》显示,外国人在日投资持股额是4.1419万亿日元,比2006年减少了48.9%(图2-1)。

  图2-1国外投资方在日的股票买进、卖出情况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对外、对内证券买卖等情况》

  总之,因为证券买进减少了一半,所以日本股票下跌是必然的。特别是2007年后期,次贷危机大规模爆发的时候,国外投资人的卖出倾向就更加明显了。

  尤其是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了。受这场波及世界各国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投资者都采取了卖出股票的措施,特别是在日本市场上近乎达到了抛售的程度,这样最终形成了金融危机后的股票最小市值。纵观2008年全年的形势,可以预测国外的投资人出售股票的行为还会持续8年。这就意味着,暴跌后的日本股市在短期内是不会有所上涨了。

  日本股市的上涨全仰仗着外来投资者的买进,否则下跌是必然的,金融危机只不过是起了加速作用。

  也就是说,次贷危机并不是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而是导火索。

  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国外的投资者而只有日本人的话,那么日经指数顶多也就达到12000点的水平。所以,在金融危机过后,即便是想恢复到10000点都很困难。

  换言之,造成“一人之下”,也就是日经平均指数下跌的真正原因,是之前一直买进日本股票的国外投资者把资金都投向了其他海外市场。

  以这样的角度来考虑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恐怕比较准确。

  最初,当日经平均股指处在8000点的颓势时,起挽救作用的确实是国外的投资者。当日本在经济结构上发生危机时,又得仰仗中国的帮助得以改善。在我的书里,我将其命名为“万艾可现象”。

  日本股市的控制权没有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日本的商业发展同国外的贸易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和国外的贸易往来,日本的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

  可是尽管如此,日本的政治家和官员们却错误地估计了日本自身的实力,认为股价会上涨。所以只要GDP上涨了一点,他们就据此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形势一片大好”、“超过了战后的黄金时代”,更有甚者将其称为是小泉改革的成果,对此我实在是难以理解。

  用“投资”的方式提高“智商”

  首先应该明确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定位。

  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在做的事情,这是但凡进行哪怕一丁点的思考,从普通民众到国家元首都应该做的。

  关于包括日本在内的股票的世界性下跌,我还曾被问到“怎样调整管理投入的资金”。对此,我的回答是:“这要由世界的总体形势而定。”

  放眼望去,并不是全世界每个国家的股票都在下跌,还有像巴西和加拿大这样的股票价格比较坚挺的市场。这些国家在2008年10月金融风暴来袭时,股票价格也同样大幅下跌,但经济经过短暂的低迷之后又开始反弹,再度成为理想的投资场所。

  你也许会不自觉地想到为什么不把钱投在低风险的生活必需品上,但是必须要思考的是“仅仅经营生活必需品就足够了吗”?比如像铝制品这样制造简单但价值不高的东西,不管过多长时间,它的价值也不会提高。

  再请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因原油价格上涨而备受关注的“生物燃料”,它的原材料是玉米,不难预测到时候价格会上涨的不是玉米,而是种植玉米的土地。

  土地之于玉米,就像油田之于石油。不同的是开采石油不需要开垦,而是需要精准的探测。总之,由于自身拥有的高价值,所以农田价高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经过调查不难看出,那些国家特别是巴西的农田价格现在正在急剧上涨。现在,有些日本企业也参与了巴西的农田开发,但是他们也应该思考一下,除了巴西,比如在乌克兰和罗马尼亚有没有更好的土地?还有,除了玉米,有没有其他更高效的生物原料?只要在网上一查,就会发现诸如“干草、象草有望成为新能源”之类的信息。

  有了这样的投资智慧,对事物的看法和思考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将来,岂止是在经济领域,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会拥有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日本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对世界作出贡献或者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梦想才会实现。

  这就是所谓的“智商”。

  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最高领导人和官僚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分析现状,而后坚定不移地将其付诸行动。如果能将这种“智商”渗透进每个国民的大脑中的话,那么日本人的“集体智商”也就能够得到提高了。

  这从舆论形成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媒介作用。

  然而日本的政治家、官僚、媒体,别说是对于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就连对在自己身边的本国股市正在发生什么都一无所知。倒是有政治家提出不再对股市买卖征税的对策,但那只是本末倒置。那些认为企业业绩上升股价就会上涨、股价上涨形势就会变好的人,把因果关系完全颠倒了,这充分暴露了他们对于股票价格形成原因的无知。

  如果他们理解了外国投资对于日本市场的重要性,那么对于像美国对冲基金钢铁伙伴公司(SteelPartners)收购牛头犬调味品公司(BullDogSauce)之类的事情也就不会横加干涉了。

  对经济一无所知的法官和媒体

  2007年8月,日本最高法院第二法庭就美国对冲基金SteelPartners收购日本企业一案下达了最后判决。

  日本最高法院驳回了SteelPartners对于牛头犬调味品公司的“毒丸计划”行为实行禁令的临时申请。

  也就是说,最高法院批准了牛头犬调味品公司的“毒丸计划”策略,驳回了SteelPartners的诉讼请求。

  接到最高法院判决后,SteelPartners对于牛头犬调味品公司的股票公开买卖价格从之前公布的1700日元跌至425日元。

  当我读到这份判决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下达这份判决的法官对经济简直一窍不通。法官们对于SteelPartners追求自身利益的投资行为明确地表达了否定的态度,而对于寻求利益的股票买卖行为,他们也肯定认为是不好的。

  最高法院的裁决是充分参考了牛头犬调味品公司董事会的决定后的产物。对于“毒丸计划”可以理解为,如果它符合牛头犬调味品公司股东们的意愿,那么它就是合法的。当就SteelPartners以外的人获得4倍的股权是否合法产生争执时,法官的态度是“只要获得4倍股份的人愿意,那就没什么问题”。

  这份判决下达后,我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就因为这一份判决书,从此国外的投资者就会把日本看成是“用令人匪夷所思的逻辑办事的国家”。他们认为一旦发生问题,不论是法院还是政府都只知道保护自己国家的毫不称职的经营者。对他们来说,日本市场业已成了高风险的投资地,没有任何市场规律可循。这样一来,最终的结果会怎样呢?

  我的担心不言而喻。

  很多外国投资者看到日本将SteelPartners赶出来的情形后断定:“这个国家没有投资的价值。”最后,他们转而卖出了手里持有的日本股票。

  即便没有类似于SteelPartners这样的事件发生,日本的股票也会下跌。

  当时最高法院的这个判决是大受媒体欢迎的。因为他们所期望的这场收购风波的结局是一致的,即在他们眼里,日本公司代表着“善”、代表着“被害者”,最后当“善”战胜“恶”时,这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一件喜事。但是,这些都是和经济毫无关系的价值观,秉持着这样的价值观去报道这场收购风波本身就是个错误。

  追究责任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常常是政府机关和政治家,当然对此媒体也要负很大责任。

  这就是日本媒体的可恶之处,它们的一贯立场总是把自己当做“受害者”。比如在因抗震造假问题而引起轩然大波的姊齿秀次事件姊齿秀次造假事件,是一宗发生在日本的建筑舞弊案件。该案于2005年底被揭发,起因于一级建筑师姊齿秀次基于个人利益而长期伪造结构计算书,导致其经手的许多公寓、大厦和宾馆等建筑不符合《建筑基准法》所规定的抗震强度。此事件造成了众多住户及建筑所有权人的巨额损失,也引发了日本社会对自家建筑的安全疑惑。——编者注中,媒体只会喊叫诸如“姊齿可恶”、“认可设计的家伙难辞其咎”、“住户是受害者”、“拆了重建,修修补补无济于事”之类的言论。

  但是请冷静思考一下,姊齿秀次事件中所涉及的房子可比平常要便宜三成啊。无论怎么说,购买者都是要负有一定责任的。买这些公寓的人,即使从常识的角度思考一下也会知道这么便宜的东西肯定附带着某些风险,所以说还是他们自己没有经过任何思考。

  当然,如果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我的这些观点纯属无稽之谈。

  所以,买了这些劣质公寓的人才会认为:“我是以为价廉质优才买的,所以应该给我重新修。”

  在日本,有些公司是凭借着发牢骚赚钱的。在NHK的节目里,经常会请上几个看似悲惨至极的人,请他们讲自己的遭遇有多么坎坷和不幸,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在那里得了便宜卖乖,作秀而已。

  令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现在的日本人对于这种强加灌输给他们的东西没有一点甄别能力呢?等到出现问题了,要么就是“不小心”,要么就是“太大意了”。

  越是这样,政治家就越会为所欲为,政府也就越会制定一些强化其权力的法规制度。

  领导者拼命保护民间企业

  又要回到SteelPartners和牛头犬调味品公司的话题上了。

  虽然我对最高法院做的判决难以理解,但是当时经济产业省的事务次官北 隆生可并不这么认为。

  2007年9月3日的财经杂志《President》登载了对他的采访纪实。在这篇名为《对于外资,日本政府拼命奉行自己的主张》中,北 隆生表示对于发生在SteelPartners和牛头犬调味品公司之间的案件的判决结果深表理解,他的孤陋寡闻真让我感到震惊!

  身为事务次官的北 隆生可是号称“恪守行政”和“NO.2大臣”的人物。他竟然使用“拼命”这样个人化的语言来描述日本政府的态度,这恐怕首先就是个问题吧。事实上他是不可能说“拼命”之类的话的,因为缺乏理论性,而且本来他也没有这么大权力。

  姑且不论别的,作为我们整个国家的代表,用这种口吻表明对外资的排斥,这样做好吗?在这里,我又要向大家提问了。

  在看到我的答案之前,请先认真思考一下。“引进外资有害,所以要维护日本本土企业的

  利益。”我想这就是现在大家公认的“日本的

  常识”,那么请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一

  下这种说法有什么问题。

  以下是我的回答: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国民,抑或哪个国家的资本,企业的经营权都应交给最合适的人,这是对包括股东、投资者、员工在内的所有利益关系方的要求,这不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吗?日本企业不也在收购其他国家有潜力的企业吗?“只想买,而不想卖出去”的想法是小孩子才有的。日本的板硝子公司不是成功地收购了板玻璃鼻祖(首次使用浮法玻璃工艺)——英国的皮尔金顿吗?还有JT(日本烟草产业公司)在收购了雷诺公司的海外业务后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这么说,在当今时代,相较于产品竞争,经营力的竞争更重要。

  在此基础上,国家要有明确的判断,应该保守的地方一定要保守。比如说在像通信、交通、电力、国防等方面,限制外资控股是无可厚非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都是常识性问题。如果一味地宣扬民族主义,那只能说是投错了胎、生错了时代。

  在市场集约化的全球经济浪潮下,企业的经营范围应该遍及全世界;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内,将无法生存。所以,如果日本这么做的话,那么占日本股市将近四成的国外投资者将会全部撤走,而他们撤走后发表的言论又会进一步浇灭人们投资日本市场的愿望,对日本整个国家的价值评估都会大打折扣。

  可是这个北 先生却没有就此罢手的意思。2008年2月,当股市正下跌时,他又抛出了“日内交易员日内交易员(DayTrader),又称日间操盘手、即日操盘手、当冲炒家、超短线交易员等,主要从事日内交易,要求所有仓位必须日内平仓。——编者注都是笨蛋”的言论,此言论一出,日经平均指数就下跌了760点。

  有这样一个尽做一些让投资人讨厌的事情的领导人,谁还会愿意买日本的股票呢?

  在经济产业省的防止被收购方针的庇护下,处于被SteelPartners收购危险中的牛头犬调味品公司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被救了下来,真是可喜可贺啊!可是别忘了,在这家公司得以存活的背后是众多中小企业的破产倒闭,这真是应了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古话啊!当作为“民族派”的经济产业省,有一天好不容易将民营企业日本电源开发公司(J.Power)10%的股份转给外商时,招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者,却招致了日本舆论的大肆批判。

  在空前的闭塞感中,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这种政策都不能称为合理的。真是想早一点对内外都施行“通行规则”,正是因为没有“规则”,才在这种“政策指导下”逼走了投资商。

  这样下去,不仅普通民众,就连那些本来很优秀的官员也会产生“智商衰退”现象。对于那种简单地把外资等同于危害的想法,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智商衰退”导致的“政府无能”

  当下,日本股市下跌的颓势并没有停止,毕竟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继续恶化,日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008年3月,经济产业省在月例经济报告中宣布“经济恢复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这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经济不再恢复,这就意味着今后的经济状况还会倒退。

  但是让我说的话,应该叫它“政府萧条”,也就是说这是“政府”制造出来的萧条。

  “政府萧条”这个词语,是我15年前在《数字化商业模式》中首次使用的,当时是为了指出“造成金融市场不景气的原因是大藏省的官员们”。

  时隔15年之后,我还要再一次对“政府萧条”进行解释,真是让人感到可悲。我为什么会这样想,下面就来说明一下。

  一方面,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日本对外资的态度很冷淡。

  关于这一点,并不仅仅只有SteelPartners一个例子,比如在英国投资基金儿童投资基金(TheChildren

  s Investment Fund,TCI)买进JPower股份的案例中,以及澳大利亚金融企业Macquarie Group买进日本机场空港大厦股份的案例中,日本政府的表现都是同样的差劲。他们把投资当成“掠夺”,时刻保持着警惕。对于股东的提案抱着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样下去就别指望日本经济能依靠外资投入的扩大而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往往说的要比做的好,经济产业省说“要加强引进外资的力度”,福田首相在2008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也说:“日本正在进行投资、贸易程序、金融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改革,日本要实现与世界同步发展。”但之后的行为却与这些言辞背道而驰。

  这让其他国家看来日本政府是非常不诚实的,我也只能说日本政府“纯粹不会思考问题”。

  其实指出这些征兆的报道早已经在《新闻周刊》上登载过了。在《国家是一个岛》(This Nation Is an Island)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日本现在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岛国,而且在全球经济中也已经成了一个孤立的岛国;日本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锁国时代。对此我深表遗憾,我不得不承认事实就是如此。

  我提倡“无国界经济”已经很久了,但是现在日本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很远,日本现在缺少最基本的全球意识。

  食品造假为何如此猖獗

  “政府萧条”的第二元凶,是由于“造假问题”而被强化的规章制度。

  日本政府根据最近几年发现的造假问题强化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这导致了社会混乱,并最终形成了萧条的局面。

  在这里,以之前说的“抗震造假事件”为例。这一事件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之后政府便对建筑法进行了修改,建筑审查比以前更繁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没有承包商来修住宅楼了,原本依托住宅楼经营的公司也维持不下去了。2007年12月,开工建设的住宅楼同比下降了14%,由此出现了大批失业者。

  这种萧条的局面都是政府制造出来的(图2-2)。

  图2-2官僚主义的强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资料来源:综合各种报道获得,BBT综合研究所

  这种强化制度的措施不仅表现在《建筑基准法》上,还表现在风俗产业法(即日本的色情产业)、贷款法等方面。

  相对于这些措施对经济的影响,人们更关注造假行为。在这一点上,不仅是官员,所有人都变成了笨蛋。

  最终政府还是承认了我说的这一点,福田在国会上低头承认“由于行政上的预见不足,造成了产业界的迷茫和混乱”。但是,这难道不是事先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预见到的事情吗?

  说到与政府萧条有关的因素,其实民众自身也负有责任。如果他们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会意识到“这样做不会有好结果”,结局也就不致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绝大多数国民什么都不思考,只知道和媒体一起制造混乱,最后只是按政府的意愿来行事。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一次次被揭发的“食品造假问题”,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这些年来,种种“食品造假问题”层出不穷,多得让人厌烦。

  现在,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强。除此之外,消费者、经营者、市场、规则制定者等各个方面的监管力度都在加强。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会在网络上被大写特写。

  有些糟糕的新闻记者就专门在网络上寻找素材,在这里如果发现了关于某家企业的一些负面问题,他们就会立马进行取材,写出相关报道。由此一来,政治家和官员马上就会站出来说“这是个大问题!”因此,针对企业的监管就一步步地被加强了。我想那些食品造假问题也就是这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中国生产的冷冻饺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

  之前一直说要加强对消费者保护立法的福田政权以这件事为契机,立刻设立了“消费者厅”(之后又对消费者厅设置法案进行了审议)。

  他这样做不仅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而且通过强化监管的手段,使一直以来造假猖獗的食品界更加规范化。福田首相也从“政府工作的原则是生产第一”出发,提出今后要在国民的监督下健全法律法规,他可能自我感觉良好,但殊不知这样做却加剧了“政府萧条”。

  如果根据此规定不再使用中国生产的商品,那么整个食品业就会陷入危机中。像街头的那些小餐馆、酒馆、料理店,它们的成本将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许多企业的破产。另外,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国民自己的腰包也会瘪下去。

  你之前是否意识到这样下去我们是在自杀?肃清食品造假是好事,但你是否意识到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食品造假”,“责任全在从事制造业的人吗”?

  近年来发现的食品造假案中,大部分是和产地造假有关,农林水产省不仅知情,甚至还参与其中。官员们经常站在产业界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误解了出台什么样的法规才能对产业界的发展有益。如果对此理解不了的话,也就无法看到这个问题的本质。如果政府真正实施了福田首相所说的“生产第一”的方针政策,那么我想对此提出一点质疑:“是生产第一呢,还是生产者第一?”

  总之,政府一直以来都是把“生产者”摆在比“消费者”更高的位置上。

  产地造假很常见

  不用说,食品造假特别是产地造假的原因不止一个,因此一味地把责任推给经营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认为,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是,我们消费者比如说家庭主妇的集体智商低下是否也是造假的原因之一呢?

  这么说可能没道理,因为现实中绝大多数的日本家庭主妇都坚定不移地相信“国产的比较好”,但事实上,很多商品都隐瞒了产地,能识别出产地的消费者更是凤毛麟角。比如,把关隘青花鱼这种高级货和普通的青花鱼放在一起,你能凭味觉辨别出来吗?

  所以说有时候过分地将问题拘泥于产地上,实在是没有必要。

  关于产地,现在法律上有诸多漏洞。在以前的原产地证明中,对原产地的定义也是模糊不清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上市的新泻县鱼沼稻米是实际产量的20倍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这里,以浜名湖的鳗鱼和国产的玄蛤为例说明一下。

  把从马来西亚抓到的鳗鱼放到浜名湖里游上一周,它就成了浜名湖产的鳗鱼,把朝鲜的玄蛤放到日本的砂浜睡上一个月,它就成了日本产的玄蛤。

  这样做,难道它们就可以被称为浜名湖产的鳗鱼和国产的玄蛤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产的鳗鱼幼仔还是从马里亚纳海沟游向日本海域的呢!仅仅是产地不同的话,即便是分析染色体也看不出什么差别。所以,我只能认为那些说“味道不一样,还是国产好”的人一定是具有某种特异功能的。大部分高丽参是在日本培育好幼苗后,再拿到韩国种植的,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在最合适的地方进行生产。

  马、牛的产地就更难说了,肯定不能说饲养地就是它们的产地;当把它们运到松阪和近江进行肉食加工时,这里就是它的产地了。但严格说来,这里也不是它的产地,只是进行肉食加工的场所罢了。

  这样的事情,政府机关成天也在做。

  关于商品的名称,各个经营者常常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命名,而政府部门对这种命名的判定也是一拖再拖,找不到好的区分方法。比如说静冈茶和鹿儿岛的茶,到底应该制定何种标准来区分。像这样的问题,不论是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都不知道如何决定,用高尔夫的术语来讲,就是四周都是OB桩OB是高尔夫运动规则中“OutofBounds”的缩写,意为“界外”。——编者注。

  这些问题,不管是从我的感觉还是从普通消费者的感觉来说,似乎都能称为“产地造假”,事实上也就是那么回事。

  就像前面所说的,因为消费者是不能根据味道的不同来判断产地的,消费者之所以有那种“国产信仰”,完全是因为政府和商家的相互配合,随意制定相关规则而造成的。

  讲真话会招人嫌

  这些年,我指出了很多存在名不副实的东西。

  就拿我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例子来说吧,大约在10年前,盛放十胜葡萄酒产自北海道十胜地区的以野山葡萄为原料酿制的葡萄酒,曾获国际葡萄酒大赛铜奖,为北海道独有。——编者注的酒桶来自保加利亚,所以我们并不能称之为纯粹的十胜葡萄酒;另外,还有淡路岛的洋葱,其实来自中国;北海道的芦笋、马铃薯、花茎甘蓝,其实都是产自澳大利亚昆士兰……

  每次我写这些东西,都会招致非议。

  但是,这些我并不是瞎说的,而是有据可依的,所以当我拿出证据时,这些人就都闭嘴了。

  就是这样,每次当我要揭开被隐瞒的事实的真相时,总是会受到各种威胁。

  现如今,世界发展到了全球一体化的阶段,再去讨论商品的原产地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即便是食品亦如此。我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是截然相反的,比如有的企业把丰冈作为世界上的最佳产地统一生产,就是适应全球化的一种经营方式,我认为这是好事。因为物价降低后,受益的是消费者。

  问题是如果价格低的话,就会被认为是国外产的,因此就通过抬高价格来牟取暴利,但是这样对消费者是不公平的。这就和高级餐厅船厂吉兆一样了,它们使用其他产地的肉来做“但马牛料理”,对外却声称是九州产的牛肉,对这种行为有关部门必须严厉惩处。

  但是对于这种行为,农林水产省的官员们却是默许的。为了欺骗WTO,进口有毒大米这件事情农林水产省是脱不了干系的。倒卖毒大米的行为曝光后,农林水产省一时陷入了丑闻的泥淖。在那些官吏们看来,这些事情本来就是抱着欺瞒国民和其他国家的目的而做的,至于会产生什么后果他们连想都没想,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即使当有人开始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也没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制止。

  另外,在这件事情上本来应该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业合作社也难辞其咎。

  农业合作社表面上是以一副友善的面孔在帮助农民,实际上却直接从国外进口大米,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以前农业合作社只是进口肥料,而现在则开始直接进口成品,这无疑是变相给农民施加压力。

  现在农业合作社、日本农民协会和日本畜牧业协会等政府组织,我们把它们看成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也许更合适。但如果真的可以这样做,我觉得倒也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明智的做法。我希望它们不要再一边这样做,一边又在标榜它们是在“维护农民利益”。与其这样,还不如喊一些诸如“保护国民的胃”、“进口世界上最好、最便宜的产品”之类的口号。

  转嫁风险会提高成本

  现在日本的食品界可谓是连一点真实性也没有,所以每当事情的真相被曝光之后,最高兴的莫过于报纸和电视,它们会对此进行大肆报道、大写特写。

  “不二家使用过期原料、‘比内鸡’造假、‘鹿儿岛黑毛和牛’炸肉饼里掺有来路不明的牛肉、石屋制果的‘白色恋人’在保质期上欺瞒消费者、‘鹿儿岛产的萝卜’实际上是中国产的、名古屋交趾支那鸡中掺有两成的鹅肉、‘赤福糕点’将卖剩的产品冷冻后进行二次出售……”在像这样的报道不胜枚举,而现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实上,一谈到食品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食品是否安全”、“对人体是否有害”。

  撇开产地造假的问题不说,我们先谈谈保质期的问题。保质期是生产厂家可以随便决定的东西,而且食品并不是刚一过保质期就不能吃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过期食品的情况时有发生,所谓的“保质期”也不过如此。因此,被报纸和电视当做新闻大肆报道的“保质期造假”的问题究竟算不算是新闻,是很值得商榷的。

  事实上在秉持“风险自己承担”原则的国家,比如说在美国就没有保质期这一说。商品上只注明产品的生产日期或者出售日期,至于买的人在什么时候食用,那是消费者自己的事情,和生产商毫无关系。所以美国人在购买肉蛋类产品时,都是在自己作出了“这个可以”、“那个不行”的判断之后来决定是否要购买。仔细想想,其实日本人以前也是这么做的。

  另外,美国人认为食物冷冻之后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没有保质期之类的东西反而更方便。这样说也许略显夸张,因为冷冻的东西也会吃坏肚子。但也正因为如此,风险才是由自己来承担的,所以这也使消费者积累了很多关于食品和其他商品的知识。

  在日本,人们过分拘泥于保质期的问题,因此消费者不能自主判断风险。所以,如果到餐厅吃饭,对于剩下的食物也没有要打包的意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食物能保存多长时间,所以打包带走的食物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就承担不起责任。而在美国,把吃剩下的美味带回去都是常事,他们称之为“doggybag”。即便是吃坏了肚子,那也是自己的事情。

  综合起来考虑,我们就会认识到这样一点,那就是日本的消费者放弃了“自己思考”的权利,而把全部权利都委托给了别人。换言之,就是日本的消费者对政府没有任何要求,而政府只是负责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设立一个消费者厅。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哄消费者和律师高兴的机构。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呢?

  在日本,保健站对食品的保质期问题非常敏感,我认为保健站的工作只有一个,那就是经常查看食品的保质期。然而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甚至还存在着连一条烂鱼都吃不上的现象。

  过度需要保护、处于神经质状态下的日本人,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恐怕在饮食方面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弱的民族。

  数不尽的“政府萧条”现象

  好,现在再让我们把话题转到产地造假上。在过去,许多日本消费者都只认可纯国产的商品,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消失了。

  我现在穿的衬衫,虽然名义上是中国制造的,但是细细看来就会发现做衬衫的布料是土耳其生产的,纽扣是菲律宾生产的,线是埃及生产的,中国只是进行了缝制加工而已。这个例子明确地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不可能有纯国产的商品了。

  在食品方面也如此,“纯国产的食品好吃、健康、安全”的想法是消费者的一大误解。如果不解决食品产地的问题,就无法改变消费者的这一误区。在日本农民的平均年龄接近60岁的今天,政府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方法。比如向美国和澳大利亚派驻疯牛病病毒检测员,向中国等粮食供给国义务提供与日本使用的相同的农药和生产方式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以后再也没有进口的概念,而是要在世界各个生产点进行监督管理,也就是说,有关粮食和水产品的问题不再是设立一个“消费者厅”,而是设立一个“全球粮食调配厅”。

  如果首先民众们的偏见不消除,食品问题是得不到丝毫改善的。也就是说,国民的“智商衰退”助长和袒护了“政府萧条”。

  有时候想想,真觉得过去的消费者要比现在的消费者明智多了。比如说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拉尔夫•纳德拉尔夫•纳德(RalphNader),美国检察长、作家、演说家、政治运动家。他善以独立参选人组织参加2004年、2008年总统大选。他关注的领域有消费者保护、人权等。——编者注让人们认识到了自行车制造商对于安全性的重视不够,从而引发了人们的热论。还有日本在70年代,成立了消费者协会,家庭主妇们联合起来告发商家的不法行为等。

  当然,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消费者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商品的专业知识,但是现在的消费者却做不到通过了解商品的相关知识来警示生产者。和70年代相比,收集情报和线索的工作要容易得多,更何况现在是网络时代。

  消费者只是在“买”商品的时候才和商家发生关系,而一旦得知哪个商家“有问题”,消费者能做的只是“不买”。现在的消费者,眼睛只盯着商品上的标识,所以只要商家一涨价,消费者就得掏更多的钱,而不会作出其他选择。

  这样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继食品造假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再生纸造假。大型造纸公司多年来销售的所谓的环保再生纸,其实也是假的。再生纸因为对环境无害而被贴上了“环保标签”,而这个环保标签却是徒有其名。环保标签现在也已经没有意义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得到这个环保标签的门槛太高,才导致了造假行为的产生。

  然而这和食品是不同的。即使不能称为再生纸,但它仍然还是纸,并不会对谁造成直接的伤害,不管是不是再生纸,使用它的人都不会有什么损失。但由于“不能造假”的规定,在各大商店和超市出售的这种纸全部被回收,这可真是浪费啊!虽然说商家欺骗消费者是违法的,但这一事件的揭发却是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的。

  虽然这种事情比比皆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在能给人们带来悬念的“政府萧条”事件中,最受关注的恐怕还是2009年制造业的问题。因为在这一年,政府修订了相关法规,规定“给予派遣员工第三方派遣员工是指,招聘人员和使用人员相分离的劳务经济模式。派遣机构应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标准,为用人单位派遣符合条件的派遣员工,供用人单位使用。——编者注与正式员工相同的待遇”。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这使企业的人事费用大约上涨了三成,这对寻求削减经费的企业来说,无疑又增加了负担。企业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和派遣员工全部解约,只留下少数正式员工,要么把派遣员工转为正式员工。然而,时下的金融危机已经剥夺了企业进行选择的权利。当派遣员工被扫地出门时,政府慌了,急忙对制造业派遣办法进行了改革。

  当优衣库宣布要把全部派遣员工都转为正式员工后,赢得了众人的高声喝彩,但这仅仅是像优衣库这样效益好的企业才能做到的事情。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这么做的话,人事费用就会大幅上涨,届时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下降。

  我认为日本的商业习惯很不好,但是如果突然否定这么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商业习惯和人们的相互依存感,企业和员工恐怕都会感到困惑,一时难以适应。

  优衣库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为了生存,也为了不至于变成“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局面,要尽量把工作转移到人事费用低廉的国家去进行,而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日本产业的空洞化。如果一味地按照劳动者的意愿去做,结果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雇佣这种形式将从日本彻底消失。

  在日本,不论是官员、政治家还是媒体工作者,对这种问题能够进行全方位思考的人非常少,这样一来,“政府萧条”、“政府失业”的状况将加剧。

  在“智商衰退”的情况下,如果任由“政府萧条”发展下去,这个国家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啊?

  用“智商”的力量把“原油问题”

  转变成千载难逢的机遇毋庸置疑,迄今为止,引起“政府萧条”的事情在日本还有很多。但是,现在之所以有这种闭塞感,是因为很多人都被“我可想不出解决办法”之类的观念左右着。

  让我说这并非“智商的衰退”,而是“智商的懒惰”。

  这些年我一直在反复强调“只要思考,事情就能有所改善”,并且也提出过很多类似的建议。如果去读读我的书,就会发现我论述了打破日本当下的闭塞感的提议有很多,而主张运用思考能力把“政府萧条”变成“政府景气”的提议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后要把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变成日本发展的一个机遇。

  2008年7月,在北海道洞爷湖举行的八国峰会上,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了“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的宣言,并把这一宣言作为世界共同发展的长期目标。

  我从中只能捕捉到这样的信息:“日本高兴地承认自己是一个能源大国。”也许有很多人会反驳:“怎么可能?!”所以,不管怎样,都请大家在这里稍稍思考一下。资源匮乏的日本怎样才能变成能源大国?

  请给个建议。

  我的答案是:“发展核能,利用核能发电。”

  下面就让我来说说这其中的道理。

  在这次峰会上,由于德国的犹豫不决,“向核能发电转变”这个提议未能被提上议程,也未能成为首脑宣言,但是在应对原油涨价和削减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的问题上,这些发达国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假如含有相同能量的核能和石油的成本对比一下,如果都是40美元的话,那么它们的成本是相同的;如果一桶原油价格是60美元的话,虽然处理放射性废弃物会增加成本,但最终还是核能划算;如果每桶原油超过100美元的话,那核能则具有压倒性优势。

  而且核能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也非常少,属于环保能源。20年前,我在京都举行的核能产业会议上担任过主席,当时世界各国的学者都下了这样的结论:核能发电是最环保的发电方式。

  核能发电所需要的燃料——铀,并不是一种稀缺资源。

  据估测,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南非、美国、纳米比亚、巴西、尼日尔、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约旦等国是铀储藏量丰富的国家。

  美国和俄罗斯拥有核武器。冷战结束后,在这两国没有废弃的核武器中还存有大量的铀。虽然冷战结束后两国之间的“共享和平”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但两国真正要共享的则是这种高纯度的铀。

  而日本将从核电站的废料中提取出来的钚和铀混合之后制成了新的燃料——MOX(混合氧化物),这种方法叫做钚的热利用。

  如果将核武器中的铀和钚都算在内,那么在21世纪,核能发电的燃料是不会枯竭的。即便是被称做原子炉的高速增殖炉不能应用于实践,与石油相比,这些能源的储藏量也是占优势的。

  人们现在已经开始利用核能了。目前,世界上有120座待建的核电站。现在,中国为了弥补电力不足而需要30座1000万千瓦级的核电站,印度也正在拟建30座核电站。由于俄罗斯不得不废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以据说也需要再建30座核电站。此外,美国也计划在2010年建设30座核电站。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造原子炉的项目上,日本在世界上是握有主导权的。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能够胜任核电站修建任务的公司只有4家,而其中有3家都是日本的公司。这4家公司分别是日本的日立、东芝、三菱重工和核电业务总量占到全世界近80%的法国阿海珐(Areva)集团。

  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都拥有核能产业,只是由于后来事故频发和国民对核能开发的反对(德国绿党等),以及原油一直处于20~30美元的低廉价格,所以这些国家对核能的需求很低,最终放弃了核能的开发。

  比如2001年,德国西门子就把核能部门卖给了法国的法马通公司(阿海珐集团子公司)。

  还有,致力于开发BWR(沸水型轻水炉)的美国通用公司和致力于开发PWR(加压水冷却型原子炉)的美国WH工业公司,自1979年三英里岛核泄漏事故之后,近30年来,它们都没有再进行商业核电的开发,因此也就丧失了面向民生的制造基础。原子炉的设计者和工程师现在都已经销声匿迹了,WH业已被东芝收购,美国通用在日立等公司的援助下才能进行核能开发。

  反观日本,现在仅东芝一家公司就有33座核电站的建设订单,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因为每建一座核电站,除了土地购买费和向周围住户提供的保障金以外,还需要耗资近5000亿~6000亿日元。

  日本也将近10年没有进行核电站的建设了,这种状态如果再发展10年的话,恐怕就会变得和美国一样要面临工程师资源的枯竭了。

  政府有把握机遇的战略眼光吗?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在当今人人都在为原油价格而苦恼的情况下日本的机遇所在。

  战后的日本在原油方面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因为这些残存的记忆,很多人都认为当下的原油风波会让日本经济再度陷入窘境。但是悲观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有依靠“思考”,我们未来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原油价格的上涨确实对经济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是即便如此,日本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也只有美国等国家的1/2,而且日本汽车还有耗油量小的优点。当美国、中国、印度等国家还在用煤炭发电继续对空气造成污染时,日本早已在35年前就摆脱了这种状况。

  总而言之,原油价格越是上涨,全世界在日本的带领下开发新能源的活动就会越频繁,而日本也就有可能变成一个“能源大国”。光是凭借核电站的订单,日本大概就能获得几十万亿日元的利润。

  再加上低耗油汽车和让日本引以为自豪的太阳能发电,日本的股票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如果日本能像德国那样实行让电力企业高价收购“家庭电厂”的制度,那么就有希望夺回太阳能发电世界第一的宝座。日本在太阳能发电方面曾经是世界第一,但是由于“集体智商”的不足而把这一桂冠让给了德国和中国。

  所以,日本应该以这次原油价格问题为契机,大力吸引全世界的投资,积极开发新能源。

  一桶原油的价格最低为60美元,如果低于这个线,那么还是石油划算一些;如果是高于这个线或者是上下浮动得比较厉害,核能就会抑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这时核能会崭露头角。而一旦“清洁环保”的旋风刮起来,即便是经济上的优势很小,核能也会大显身手的。

  在核能的安全性、使用后的废物处理以及钚的提取等技术正在深入化的同时,各大企业为了不失去在光电转化领域的优势地位,也在不断地积极钻研,政府应该给它们提供强有力的后援。

  虽然大家都认识到这是个很好的机遇,但能否立即将其付诸行动,就要看现在的政府和那些官员们了。

  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当时的通商产业省曾颇具远见地试图展开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么现在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民间诞生优秀的发明,集中民间资本,将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的开发作为国家最优先的课题,并且让全民都参与进来。

  日本的领导人从江户时代以后就进步迟缓

  然而,就像本章开头提到的那样,政府公开宣称要“抑制外资”,实行“消费者保护”、“劳动者保护”、“弱者保护”等政策,这些都是为了规范制度而采取的措施。

  虽然这可能是由日本国家自身的体制造成的,但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在制定这些政策的人中没有一个提出关于“发扬日本经济优势”的建议,他们对关乎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和资金流动总是漠不关心。

  福田内阁和麻生内阁就不用说了,甚至在政府机关和有识之士中也没有这样的人。这样一来,他们讨论研究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怎样发展产业”,而是“怎样使产业更规范”。现在,连发展中国家都开始竞相追逐各自的目标,我想这一定会让徘徊不定的日本感到大为吃惊。

  似乎在政治家和官员们看来,“虽然限制了外资,但如果放任不管的话,还是会带来不良后果的,所以必须要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这让我想起了在日本历史课本上读到的“天保改革”天保改革:日本江户幕府的幕政和藩政改革,实行于天保年间(1830~1843年),故名。改革始于1841年。要点是巩固幕藩领主制经济基础,抑制物价上涨,实行富国强兵等。其改革实质在于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加强封建领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台,改革失败。——编者注和“宽政改革”宽政改革:日本江户幕府老中松平定信于天明七年(1787年)至宽政五年(1793年)间实行的幕政改革。改革要点包括重建幕府老中协议体制,实行抑商重农政策,振兴武家纲纪,整顿财政等。松平定信的改革,未能重振农村经济,也阻挡不住商品经济的发展,招致商人、上层武士和广大农民的不满。1793年7月,松平定信辞职,改革以失败告终。——编者注(这两次改革都不成功),而能想到此的恐怕也就只有我一个人吧。

  在我看来,日本的领导人从江户时代江户时代:1603年,德川家康经过争权,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这期间是幕府机构大体完备的时期。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形成在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到1867年明治维新,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宣告结束。——编者注以后就再也没有进步过。□把之前的日本股票价格上涨看做是“超过了黄金时代”、认为形势会长久地好下去。

  □仇视外资对日本企业的收购行为和外资购进日本股票的行为。

  □日本的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一致认为,“要竭尽所能抑制外资、保护日本企业”。

  □发现造假问题后,认为强化法制的方法无可厚非,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混乱和经济不景气的后果却没办法解决。

  □在食品方面,认为纯国产的食品更“好吃”、“健康”、“安全”。

  □没有考虑强化法制带来的高成本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像过去的石油危机一样,如果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的话,会使日本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并且没有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