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22:51: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于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下午五时,在北京怀仁堂隆重举行。会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的命令。毛主席亲自把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一级八人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分别授予获元帅军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和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有功人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原国民党军队起义的有功人员,对人民解放战争有功人员,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地区有功人员。参加典礼的共有一千三百多人。

      朱德(1886-1976)原名代珍,字玉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

      1886年12月 1日生于四川仪陇一个佃农家庭。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清王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乡试、府试均中榜。 次年清廷即宣布废除科举,他未能参加省试,乃入顺庆府(今四川南充)中学堂。 三十三年到成都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 次年回仪陇高小任教。 宣统元年(1909年)赴昆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参加同盟会。 宣统三年,在讲武堂毕业后被派往由蔡锷统领的云南新编陆军当队(连)司务长。 同年参加辛亥革命,随后参加蔡锷组织的援川军,支援四川革命。 1912年回师后晋升少校,任讲武堂区队长兼教官。 1913年朱德调入部队,在云南南部临安(今建水)、蒙自、个旧一带指挥部队在深山密林中同法帝国主义支持的土匪武装作战,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流动游击作战的经验。 1915年升至团长。同年,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 次年,在川南纳溪一带山地同敌人激战一个半月,以善打夜战和白刃格斗而著称,常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1917年升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1922年到上海、北京寻找共产党,曾会见陈独秀并提出入党要求,陈予以拒绝。 1922年9月,他前往德国留学, 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6月在柏林参加德国共产党组织的声援中国运动大会,被德国当局逮捕并吊销护照。 1925年7月赴苏联学习军事。 1926年回国,被派往川军从事争取杨森的工作。 9月,英国军舰炮轰万县,造成中国军民死伤近千人的惨案。他鼓励杨森对英采取强硬态度,截击英舰并通电全国。11月,他和杨闇公、刘伯承组成中共重庆地方军事委员会,策划沪州、顺庆起义,策应北伐。 1927年初,遵照党的指示,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军事干部。 1927年4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 1927年 8月,他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第九军副军长、军长。 1928年 1月,同陈毅发动席卷十余县的湘南起义,将革命武装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先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第三、第七、第四师。 1928年4月,同陈毅率部队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 1929年初,他和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向赣南转移。 1929年 2月10日,他和毛泽东率部在江西瑞金以北的大柏地歼灭追军近千人,才摆脱国民党军的跟踪追击。随后,他和毛泽东率部转战于赣闽边界,建立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9年12月,他在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军事报告。 1930年 6月,他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 1930年8月,任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 1930年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30年底至1931年 9月,他和毛泽东指挥第一方面军,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3年春,同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一道,,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反围剿。 1934年 1月,他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 1月,在遵义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他继续任中革军委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后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 6月同第四方面军会师。 1936年 6月,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会师后,他和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一起,维护中共中央的领导和红军的团结,继续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斗争。 1937年 7月,卢沟桥事变后,同周恩来、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就国共合作抗日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937年 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 1937年10月,率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挺进晋东南。 1938年 4月,与彭德怀等指挥部队挫败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同年秋,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指挥八路军各师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8年--1939年间,他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曾指挥部分国民党军队同八路军一起对日作战。 1940年2月,他和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力一部,在平汉铁路两侧先后进行卫(河)东战役和磁武涉林战役。 1940年5月返回延安后,参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对日伪军作战。 1941年 11月,负责领导新成立的军事教育委员会并兼任军事学院院长。 1945年 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总结了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经验,阐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路线、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养兵、练兵、用兵的方法。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46年 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后,同刘少奇、董必武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1947年秋季,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 1947年10月,指导晋察冀野战军取得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作用。1947年11月,指导晋察冀野战军取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此战开创了解放军攻占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成功先例。 1948年 5月,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在河南濮阳召开的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并视察华东部队,作重要讲话。 1948年9月后,参与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4月,同毛泽东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部署渡江和解放华南、西南、西北等重大战役,解放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继续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50年参与制订抗美援朝的决策、并亲自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干部作赴朝参战的动员。 1954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76年 7月 6日在北京病逝。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1898年 10月 24日生于湖南湘潭石潭乡乌石寨。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

      8岁时母亲病故,而父亲有哮喘病不能劳动。13岁下煤窑。15岁时他参加饥民要求地主卖粮的队伍,开仓吃了大户,被通缉,逃到洞庭湖当了一名挑土垒堤的河工。1916年入湘军当兵。1919年升为排长。1921年因派会员暗杀驻地一名鱼肉乡里的恶霸而被捕,在押往长沙途中逃脱。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学堂,参加过北伐战争,后升为团长。1926年,部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曾配合叶挺独立团进攻武昌。1927年1月,在营内成立士兵委员会,制订反帝、反封建军阀,维护士兵权益的会章。1928年4月,在大革命失败、蒋介石搞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 22日,和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率部转战湘鄂赣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1928年12月,率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 1月,红四军前委决定由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将围攻井冈山的敌军引开,由彭德怀率部负责留守井冈山。但大部敌军并未去追红四军主力,彭德怀率部激战被迫突围,于4月同红四军在江西瑞金会师。1929年8月,他率部重返湘鄂赣,同黄公略部会合。1930年6月,部队扩编为第三军团,任总指挥,率部在平江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乘胜攻入长沙,占领十日。1930年8月,同第一军团会师。后在中央苏区,他率第三军团参加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1931年 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4年 1月补选为中共第六届候补中央委员。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率部北渡赤水,攻占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协同一军团歼灭和击溃敌军八个团,取得第一方面军长征后第一个大胜利。1935年 6月,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坚决拥护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在第一军团已到俄界的情况下,率第三军团护卫中共中央安全走出草地。1935年9月,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他任司令员,与政委毛泽东率部继续北进,10月到达陕北。1935年11月,任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 1月,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6年2月,和毛泽东率部东征,在晋西南宣传抗日,扩大红军。1936年5月,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率部进军宁夏和陇东,迎接第二、第四方面军北上。1936年10月,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与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1940年,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破袭日军的正太、平汉、同蒲铁路交通线,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鼓舞了全国军民。1942年 8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统一领导华北军民渡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1943年9月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的大反攻。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后改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1947年 3月,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他在留在陕北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在一个半月内连续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1947年8月,又在沙家店歼敌两个旅,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1948年2月间,率部在宜川、瓦子店歼敌五个旅, 4月 22日收复延安。1949年指挥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北五省,任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赴朝参战。1952年 4月回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 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元帅军衔。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上书毛泽东,陈述他对1958年以来中共政策错误及教训的意见,遭到错误的批判。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被错定为反党集团。1965年 9月被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遭严重迫害。1974年8月29日在北京逝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林彪(1906-1971)原名育容,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回龙山区林家大湾。军事家,共和国元帅。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改名林彪,入黄埔军校,在校转为共产党员。1926年11月从第四期毕业后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排长,曾随部参加北伐战争中讨伐孙传劳和进军河南的战斗。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在工农革命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营长、团长。1929年初,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任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第一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率部作为红军主力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 “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与聂荣臻指挥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1938年3月2日行军路过山西隰县千客庄,被阎锡山的晋绥军哨兵误伤,返回延安。同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1月回国。1945年 6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延安赴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1946年1月,部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2月,指挥所部在辽宁彰武和法库之间的秀水河子歼灭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一部。这是民主联军在东北反击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歼灭战,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1946年7月主持召开东北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由陈云起草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简称“七七决议”),强调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指挥在北满的民主联军进行三下江南 (指第二松花江以南)战役,和南满的民主联军组织的四保临江(在吉 林南部)战役南北呼应,使国民党军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陷入被动。1947年后,与罗荣桓等指挥夏、秋、冬攻势,大量歼灭敌人, 迫使国民党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互不相连的大城市中。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中央军委的指导下,与罗荣桓等指挥辽沈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11月,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等指挥平津战役,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1949年春,指挥所部进军中南。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12月改称中南局)书记、华中军区(12月改称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刘伯承(1892-1986)四川省开县人。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贵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叶剑英(1897-1986)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

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四军参谋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广州起义。1928年赴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和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司令员,福建军区司令员,军委四局局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和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长,后在南京、汉口、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任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北平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广东军区司令员,中南行政委员副主席,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四届全国政协主席,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共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73年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对粉碎“四人帮”集团、制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政策发挥了突出作用。从1978年3月到1983年6月间,担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86年在北京病逝。

贺龙(1896-1969)原名文常,字云卿,1896年 3月22日生于湖南桑植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军事家,共和国元帅。

1914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率弟兄,劈了桑植县芭茅溪盐税局,夺得十几支步枪,组织农民武装,打出桑植县讨袁(世凯)护国民军旗号,任总指挥。不久编入湖南护国军,任营长。1917年,在长沙奉中华革命党之命, 参加刺杀湖南督军潭延阎的活动,失败被捕。释放后又去刺杀新任督军傅良佐,又遭失败,乃返回湘西,拉起队伍,打起湘西援鄂军第一路游击支队的旗号。1918年春,在石门县被编入湘西护法靖国军,任营长、团长。1922年率部入川,驻涪陵,任川东边防军警备旅旅长、四川“讨贼军”混成旅旅长,同依附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杨森、刘湘部队作战。1923年9月,取得反攻重庆的胜利。1924年他率部返湘,先后任澧州、湘西镇守使。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在湖北、河南屡打胜仗,升第二十军军长。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总指挥。192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与周逸群等经上海、武汉返回湘鄂西发动和领导武装斗争。1928年 4月,贺龙到慈利和湖北鹤峰重新组织武装。1928年8月,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中共湘西前委书记。1928年9月奉湖南省委之命进攻常德,在仙阳遭国民党军两次袭击,遭受第二次挫折。贺龙一不灰心,二不气馁,将队伍转移至鹤峰走马坪进 行休整。1929年 1月攻占鹤蜂,5月进军桑植,打破敌人数次进剿,队伍得到发展,初步形成以鹤峰、桑植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1930年 7月率部至洪湖,与周逸群等领导的第六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任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1931年 6月率红三军(由二 军团改编)至湖北房县,开辟鄂西北革命根据地。1931年9月重返洪湖。1932 年秋,洪湖根据地被国民党军占领,他率部经豫西南、陕南、川鄂边到湘鄂西开展游击战。1933年12 月,政客熊贡卿奉蒋介石之命前来诱降。贺龙向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报告后,将熊公开处决。1934年5月,率部进入四川、贵州边界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 10月,第三军和由湘赣边界转移的第六军团在川黔边的木黄、南腰界等地会师,第三军恢复第二军团的番号。贺龙和任弼时统一指挥二、六军团。为策应第一方面军长征,率部开展湘西攻势, 歼灭和牵制大量敌军,同时创建湘鄂川黔苏区,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主席和军区司令员。1935年根据遵义会议精神,指挥所部进行反“围剿”作战,先在桑植、永顺等地三天打了两个胜仗,随后在湖北宣恩、忠堡、板栗园等地击破国民党军11万人的“围剿”,并 乘胜占领石门、津市、澧州、临澧等地。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围剿”二、六军团。他和任弼时于11月率部从桑植出发,转移到外线,开始长征。1936年 4月北渡金沙江,至 7月,在四川甘孜与第四方面军会师。此时,奉中共中央电令,将二、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第二方面军,任总指挥。这一期间,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活动进行了斗争。随后,率部与第四方面军一起北上。1936年10月,在宁夏南部的将台堡同第一方面军会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与政委关向应等率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在雁门关等地区主动出击,切断日军交通线,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的忻口作战。1938年 3月,指挥部队击退日伪军万余人对晋西北的进犯,收复宁武、神池、五寨、岢岚等七个县, 扩大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奉命率一二○师主力东进冀中, 兼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统一指挥一二○师和冀中三纵队,在日军施放毒气的情况下,指挥齐会战斗。1939年 8月,奉毛泽东电令,与关向应率部回师晋察冀,在陈庄战斗中诱敌深入,予以夹击,歼日军一千四百余人。1939年底,奉命返回晋西北。1940年11月,任晋西北军区(后改为 晋绥军区)司令员,领导军民挫败日伪军多次“扫荡”和“蚕食”以及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巩固和扩大了晋绥根据地。1942年 6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司令员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统一领导陕甘宁和晋绥两地区的军事工作,并领导军民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渡过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阶段。1945年 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1945年 8月,率晋绥野战军对日伪军反攻。1945年10月率部北上,协同晋察冀野战军发起绥远战役,解放绥东、绥南广大地区。1946年 7月,指挥晋北战役,解放九座县城。1947年 3月,当国民党军向陕北发动重点进攻时,他指挥联防军地方兵团积极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同时, 领导发展后备兵团,巩固后方,集中人力物力支援解放西北。1949年 底,率第十八兵团等部入四川,协同第二野战军发起成都战役,解放大西南。1950年,任西南军区司令员,领导对国民党军起义、投诚部队的整编及改造,指挥部队肃清国民党残余和土匪,稳定了西南地区的局势。1950年10月,指挥进藏部队解放昌都,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60年 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1964年起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参与领导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52年起兼任国家体育委员会主任。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坚贞不屈。1969年 6月 9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

陈毅(1901-1972) 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罗荣桓(1902-1963)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营党代表,第二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大学一科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一一五师代师长兼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党代且、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聂荣臻(1899-1992)四川省江津县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粟裕(1907—1984)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湖南会同县人。

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徐海东(1900~1970)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湖北省黄陂县人。

 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四团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黄陂县补充第六师师长,鄂东警卫二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师、第二十七师师长,红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代书记,红十五军团军团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

黄克诚(1902~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湖南省永兴县人。

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参加了北代战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游击队党代表,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党代表、团长,第二路游击队司令,红三军第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代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代理书记,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书记。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

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一九二六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 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奖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谭 政 (1906~1988)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

原名谭世铭。湖南省湘乡县人。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萧劲光(1903-1989)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湖南长沙人。

 一九二零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一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一九三零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斯,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区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七军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兼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评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云逸(1892-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

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一九二九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罗瑞卿(1906-1978)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

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汉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整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王树声(1905~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

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一九二七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分队长、大队党代表,鄂豫游击区总预备队总指挥,红一军第一师支队长、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兼二十三团团长,第十一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西部军副指挥,红九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嵩岳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1908年11月19日出生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许德华。1926年春,许光达在广州考入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样),1927年2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5期炮兵科。1955年许光达被授衔,成为10开国大将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当许光达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时,接连3次提出降衔申请都未批准,许光达迫于组织纪律接受了大将军衔,但最后仍坚持给自己降低了一级薪金待遇。毛泽东在军委会议上高度赞扬了许光达的让衔精神,说:“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能冠神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1967年1月,林彪反党集团诬陷许光达为所谓“二月兵变”的总参谋长,并强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因此被光押和批斗。1968年4月,许光达在《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写下了“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的诗句,表达了他的坚强意志和信心。1979年6月3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61岁。1977年6月,中央军委为许光达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