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启示(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11:47

   王朝的气数 节选

《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P99~105 易中天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到公元1911年清朝廷交出政权,二千一百年间,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王朝。•••

如果以所谓“五代十国”为界,帝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到公元907年朱全忠(又叫朱温、朱晃)灭唐,共1128年,是为上半段。从这一年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共1004年,是为下半段。上下两段的年头,只差一百二十多年,大体上还是对称的,堪称“上下两千年”。

上下两段的结构也很对称。上半段有四个统一的王朝,即秦、汉、隋、唐。下半段也有四个统一的王朝,即宋、元、明、清。上半段的秦汉与隋唐之间,夹了个半统一的魏晋南北朝;上下两段之间,则夹了个半统一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在帝国史上是个异类:中原五个汉胡杂糅的小朝廷,周边十个不成体统的小帝国(实为王国),就像五道热菜加十个冷盘。•••按照“正统”的计算方法,整个五代十国总共只有53年,因此我们宁肯把它看作帝国史上的一个小插曲。

由这个小插曲分隔开来的帝国历史上下段也十分有趣。上半段四个王朝,隋唐是秦汉的翻版;下半段四个王朝,明清是宋元的翻版;而下半段中的宋,又可以看作是上半段中晋的翻版。晋和宋,都是后来只剩下半壁江山,只不过一个是东西(西晋东晋),一个是南北(北宋南宋)。甚至就连他们夺取政权的方式都一模一样。晋武帝司马炎是向十五岁的少年皇帝曹奂(魏元帝)逼宫,宋太祖赵匡胤则是向七岁的娃娃皇帝柴宗训(周恭帝)夺权。•••中国历史上有短命的王朝(秦15年,隋37年),也有分裂的王朝(宋)。但秦和隋虽然短命却不分裂,宋虽然分裂却不短命(319年,仅次于汉),短命又分裂就只有晋。晋虽然说起来也有155年,但正儿八经算是个统一王朝的,也就是从公元280年武帝灭吴,到公元291年八王之乱这10年,•••我们也主张把它看作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的组成部分。

其余八个统一的王朝,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秦汉为第一阶段,隋唐为第二阶段,宋元为第三阶段,明清为第四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同一种模式,即前面一个较长时间的动乱状态(春秋战国501年,魏晋南北朝369年),后面一个虽然短促却具有开创意义的王朝(秦15年,隋37年),然后是一个强大的、兴盛的王朝(汉426年,唐289年)。而且,这两个强大兴盛的王朝又都曾断裂过一次。汉当中插入了一个不怎么算数的王朝,即王莽的“新”,并被明确地分为西汉和东汉。唐则插入了一个更不算数的王朝,即武则天的“周”。•••许多学者都认为,以“安史之乱”为界,初唐、盛唐,与中唐、晚唐,实为两截。如此,则帝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就完全是一个模式了。

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则同为另一种模式,即都是前面一个汉族王朝,后面一个少数民族王朝。赵宋(319年)的后面是孛儿只斤氏的元(97年),朱明(276年)的后面是爱新觉罗氏的清(267年)。汉、唐、宋、明,这四大帝国,前两个主要亡于内乱,后两个主要亡于外侵。当然,汉唐末年,外族也趁火打劫;宋明末年,内乱也烽烟四起。结果,北方的两个少数民族武装乘虚而入,颠覆了汉族政权。

帝国的历史,大抵如此。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西汉初年,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大体上有一个分工。国家元首是皇帝,政府首脑是宰相。皇帝所在曰宫,宰相所在曰府。皇宫相府,各司其职。皇帝代表国家的统一和主权,有如董事长;宰相负责行政、军事、监察的具体事务,有如总经理。这原本是帝国时代最好的制度,却被汉武帝破坏。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在皇宫之内另立“内朝”,以大将军统之,宰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在的相府则变成了“外朝”,等于一个国家有两个政府。•••。明的“内阁”、清的“军机”,不过是汉武帝“内朝”的翻版。•••

王朝气数,何以如此?

天风说 这神州中华的历史演进太有规律了,难道不是吗?!未来是什么样?其实从历史规律中就可以找到大概。就个人来讲,其所经历的一切构成了他的历史,而这个人在其历史中各个方面学习、经历、选择与探索的深远也限定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和人生的追求的范围。对一个文化来讲,历史演进中的一切也构成了这个文化中的善恶、正邪、因果、理性、感性、美丑等等元素。呵呵,当今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借鉴,这正是神主导中华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啊!】      


   

烧饼人间,一段红楼,一阕西游 节选

启嘉春秋http://hi.baidu.com/%CE%D4%D4%C6%C9%BD%D7%AF/blog/item/2253293af256f82eb8998faa.html

在中国古代,刘伯温有一次去见那个洪武皇帝朱元璋,留下了一个预言叫《烧饼歌》。人们都说了一个故事,是说洪武皇帝朱元璋当时在吃烧饼,刚好咬了一口,听到刘伯温来了,就把那个烧饼藏了起来,用了一个碗扣上,考考刘伯温碗下覆着什么。刘伯温当时就做了一首诗,告诉他这个东西呀,比喻很光华,说是一只玉盘被金龙咬了一口,朱元璋很高兴,就问他后几百年间事情,他就用一首谶言诗来略示天道,因为预言嘛,不会讲明,都是说的隐语,流传下来,就叫《烧饼歌》。实质上这个故事的本身是后人加工过的。我今天也不讲它的原意,我讲啊,我把它概括成:烧饼人间,一段红楼,一阕西游,而已。

你们看中国历史,看那么多的断代史,看过之后,你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重复,有没有这种感觉?——重复!兴衰治乱,像不像烙烧饼?这边烙成这个样子,再翻过来,那么烙好了就拿来吃。吃完再烙。烙的跟前面的大同小异,烙烧饼的方法、技巧、正反度的把握也都差不多。我给大家讲,上天安排历史一定是有原因的,每一朝的历史与烙烧饼实在是差不多。那么,你也可以更深的理解我以前讲说任何职业都可以用以修炼提升自己,觉悟神性。你看烧饼就概括了历史风貌,你说它不微妙?从烧饼看历史,你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包容性如此之大,你从正的一面看,它是圆的,反过来看,它也是圆的。两边都是圆的,很奥妙是不是?你两边也都可以分析。就像一个企业,你可以用正面证明他、用反证法证明它。但是你如果不能在中国历史之中看到它的神学实质,那么我说,你这个历史白学了。你一定只会看到故事的情节,只是看到人的争斗,看到功利的布局,那我觉得你还是不如不学这个历史还好一点•••其实历史的代替兴衰象烙烧饼,内涵却是神学,这才是实质。

近代的历史观完全篡乱,基本是完全错误。在过去,不管怎么样,文艺呀,文化呀,它绝对不能够完全政治化。在最早的上古时期,文艺、文化是为传达神性,所以它与政治是不搭边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原来讲过,文者,天也。文以载道,它的根本点是在“道”上。所以你看古代的帝王,他那么伟大,他还要去请求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真文人来辅佐他,来规划,他把他们称为“友”。刘邦最看不惯犬儒,一身酸臭气,却自认高明,他就经常把儒生的帽子拿来当尿壶,但是他对“松山四皓”,却是卑身下请,非常的尊敬。黄帝,中华民族的开山之祖,他还要到昆仑去拜广成子,去求道,见一童子,询以天下。你想,有道无道,那不是讲年龄的,也不是讲资格的,那是以道本身来衡量的。当然过去这个文艺,它就是独立的,表达天道是其永恒的使命。而过去的政治呢,它本是教育,孔子讲:“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这个正字是什么意思?仅仅是你正的行为吗?不是。“止一”为正,你把它分出来看。而且在魏碑的书法之中,魏碑的书法是这样写是上“一”下“心”之形,这个内涵值得领悟啊。这个“一”,它是道。如果明晰神事情的结构,明白历史的真机所注,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再去看历史,你就将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这个历史观,篡乱得简直太糟糕了。一提历史,好象就是千篇一律的一个编年过程,然后就是一些掌故、是非、煽情、战争。不是这样啊,那只是象做饭做菜的过程,关键饭是什么,菜是何等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历史是神学,核心是道,是智慧,是仁義理,不知此不知史。那印度民族和象藏族、蒙古族,他们的历史就不是我们编年记录这个写法,它是史诗,从头到尾容贯着生命科学,是神学,是在讲生命的觉悟历程。我们在大学、研究院学的历史出来,很多现在不仅无用,而且误导。所以要把那些错误的历史解读放下。这个已经形成的大家觉得很“系统”的历史观太限制,太荒谬,它把神学的因素滤掉之后,历史就成了一系列的心计、奸谋,太糟糕了。

其实历史在中国人是把它当信仰来看的,为什么是信仰呢?因为它是神学。你想历朝历代正史都在褒扬一种东西,就是生命的神性。生命的神性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表现。因为他是基于道的,都值得称赞。比如说仁義禮智信中庸,许多的方面,无数的表现,好像说,一条小溪,它足够纯净,也值得赞美,长江黄河足够浩荡,也值得赞美,只要它是慧于道。可是我们现在的历史,糟糕到什么程度?简直没办法说。就是历史观错误地为生命观染色,那不接触不接受还好,一接受,基本上生命的错误之道就向你敞开了,你还觉得它挺好呢,可它是一个死胡同。最后自己觉得好象人生早看透了,其实是因为它在水里捞月,愈捞愈深反而什么也得不到。得不到那就怀疑一切美好都是假的。

•••中华文化的精神始终鼓荡在这片大地上,它从未离去,从未更改过。是人败坏了,心不能与它相应而造成的。     


     人心至正处,清水莲花生 节选
启嘉春秋http://hi.baidu.com/%CE%D4%D4%C6%C9%BD%D7%AF/blog/item/1c5a203de9666ae654e723ab.html

···《西游记》根本不是人们所讲的故事。当然聖人嘛,他的智慧是圆满的,无量圆容的,他写的东西,你真正揣摩他的思想,他会让浅者得浅,深者得深。你拿一个小杯子到黄河里面舀水,舀出来的是黄河水,但只有一杯;拿一个大桶去也可以舀出来黄河水;你挖一个沟,你建一个湖也可以,它都可以满足。

《西游记》提出了一个生命终极主题:每个人的觉悟之路。大家都看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故事很精彩,其实这四个人呢,吴承恩是想表达一个人的四个方面。就是我们讲的四属性。如果这样你对应起来看一看,立即会大为惊讶,原来这部小说是一部生命科学的学问,是一部大智慧的著作。有人讲“少不看《西游》,老不读《三国》”,那意思我们善意地理解,是不是少应读《三国》讲忠義励志,老读《西游》追求解脱?如果这样,那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小时读西游,就把它看成一个故事,打得很精彩,喜欢孙悟空,对唐僧很鄙视,对妖魔很恐惧,对法宝很向往。如果以三国忠義人物来励志呢,那可能一来就定在一个较高的生命属性上。但到老了,发现功利的人生没有赢家,这时可能解脱的主题,对生命终极的拷问不提到日程上来,这时再看《西游记》,内涵就不一样了。

人生确实应该把它看成是一条西游之路,你啊一生要得到你的解脱,那么就要追求解脱的智慧,那么就是要明白,除了衣食住行,我们要拿出很大的精力去寻道,去修道,去真正的完成生命的“大学习”。我们不是讲了四个主题吗,爱欲是你生活之间的主题,利益是你的功利,智慧属性又称为善良属性,又称为道德属性,可是还有个解脱。

你看这愚昧属性,猪八戒的表现是最集中的,是不是?八戒贪吃、贪色、贪睡,就不想干活,还一天到晚想好的,是不是?八戒,是过去佛教为了约束人的愚昧属性,立下了八种戒律,因为他也看到,人这个欲望很粗糙、很表面,但很洪水猛兽,人很容易贪图这一块,那么越陷于其中,他就越堕落,所以就用八种戒律来约束人,不教人陷入欲情里边。功利属性呢是沙僧,沙僧原来是做玉帝的卷帘大将,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贬到了流沙河里面。每天要用飞剑穿他三千次胸,很痛苦,那么他就不想老这样,他的目地心很明显,可是他又陷在流沙河里面,流沙河是什么河啊,是功利之河,是欲望之河,是不是啊,羽毛都浮不动,都要沉下去,你可以想象这条河,很厉害的。他没被点化之前,他就在那里吃人,这个八戒还有点情是不是?这个功利属性的人却是没有情的,他脖子上带的那几个骷髅,就是取经人的头,被他吃了,却发现那头盖骨沉不下去,他觉得很好玩,就把它们穿一块,挂在脖子上当装饰。那么大家可能都没有去想,为什么那取经人还要被吃呢?好象唐僧来取经才有菩萨一路看护,那些取经人怎么就没人看护呢?这相当于一个一厢情愿的问题。就象说你要上美国去,美国并没有同意接收你一样。你虽然吃无数的苦,搞签证,人家不理你,路上被海盗打劫了,美国国务院也不会弄什么外交交涉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我要讲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有些人认为,我一天到晚拜佛,我念阿弥陀佛,他就管你了。你看那个西游记,你要悟到,那个佛没有认可的那些人,或者他没有同意的那些人,怎么念也不行是不是?到流沙河还被妖怪吃掉,是因为他那个向佛向道的心还比较真,但是他把成佛当成一个事业,甚至在潜意识里当成一个可以炫耀的事情,那么他还是陷在功利属性里,只是有一分真心,所以头盖骨还能浮起来,他对世俗的功利看淡了。但是并不表明他的功利属性修去了,他只是转移了。有这样一句话,就是说你修成一分,那一分当然也不会让他白付出。那么菩萨就叫沙和尚把那头盖骨一起带着,将来与他一起圆满。

那么沙僧就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代表,他要吃人的,他一天到晚的事情就是要吃人。那你看现在的商业企业那些老板真正没有德性的,没有情的他像不像在吃人的,他真的是那样,不是说他不好,假如他能悟到,他能提高,他在功利的追求上那种兢兢业业,一天到晚心很有毅力去达到目标的心,就会变成一种很能承载的东西。所以你看沙僧受点化了以后,就去挑担子,他很忠诚,因为他做事的目地心很明确。当然他不会像八戒那样,一会儿想他的高老庄,一会儿色心不死,他目标很坚定。那么,我们播遠堂学员学习传统文化,了知了生命的四个属性,对约束我们的欲望也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智慧,而我们就是要从自己生活中复活统传的聖禮。我们用禮来约止人的欲望和功利,也就是在愚昧属性的欲望方面讲一个合乎道德、合乎伦理的“正欲”,而在功利的境界讲一个“公平”。公平是两个字,公,就是先想到道的标准,再为事件涉及到的别人考虑,心里要这样先道先人,后才考虑自己,这样才对。过去传统文化中讲大家一桌吃饭,不象现代搞什么分餐制,好吃的东西让别人先吃,他是训养一种禮的心法,时时都在修炼自己,提升自己。一个人心正,百毒不浸,也不象现代人担心的那样传染病。而平呢,就是平衡,你也不是说什么都不要了,你合理的欲望和功利,那也坦然地去得。,禮实质上比戒还要内涵更宽广,因为禮不只是外在的强制,他更要求从内心明白,内心的操守,甚至达到内心的空性。智慧属性呢,他是悟空,本事特大,但是有时候也没有边,所以在没有圆满之前要用禁锢给他锢着,就是要限制它的作用,使它起到好的效果。就像我讲智慧等级一样的,在方法智慧是应该有个统属的,有些人他很会想办法,可是呢,他想出来的法子是害人的,想出来的法子就为了眼前把这些事情糊弄过去的,或者不计后果的,那就不行,你看那悟空没有给他紧箍咒之前,他要翻天的,他没有忠诚度,他还要拿金箍棒打他的师父的,是不是?而唐僧呢,代表生命的灵性属性,他没有多大的本事,但是有一点,他忠诚,始终如一,意志坚定。他是生命的主体,生命的根本,一旦他决定了修道,返本归真,这三个都是要围着他转的。

那么在这个西天取经的路上,还有一个就是马,大家知道,唐僧先骑的是凡马,马其实代表的是这个人的脾气性格,人都有个人的这个东西,但是凡俗的这个性格是不行的,你在成人之中说我这个性格好不好,甚至以此自负,那在真正的传统文化修习过程中,在真正的生命觉悟之路上,恰恰是要被淘汰的。现在还有一个成语叫“龙马精神”,实际上这个东西很重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助力因素,比方说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有骨气,争气,但世俗中常常就是为了一个面子去争气,可是假如你这个心是为了你生命的真正觉悟去争气,他就非常好,是不是?当然佛家还讲了一个东西,他在没有成为了龙马之前他是一条龙啊,所以要降龙伏虎。当然有些寺庙叫降龙寺,有些叫伏虎寺,他内涵不是说那有一条龙被降了,它是一个比喻的说法,龙和虎代表性情中的两种东西,一是欲望,一是怒火,在大成儒家直接就称之为惩忿窒欲。龙,飞腾九天,很象人发脾气的时候,人受到触动的时候,他要爆发的时候,就像这个样子,你要把它降伏,降伏了他会转变成你生命中最好的能量。欲望呢像老虎一样的,你们会发现尤其是在刚刚情窦初开或者是一些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他在这个欲望这块上面的,在情欲这上面很难把持,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欲望像老虎,就像有个歌,“女人是老虎”,小和尚不理解。其实佛家以前就是这样比喻,以前佛教盛行时代,许多小孩子从小就出了家,根本不懂男女之事,但是人的身体会发育,他到一定时候自然会有情欲,那么那些大德高僧们早就知道这一点,为了让他持戒不是一种强压,而成一种观念的自觉,就给他讲这个象你心中的老虎一样。因为小沙弥不懂那么多的道理,说你把老虎弄到你的心里来了,让他恐惧嘛,他就不会那样过分地去想,戒嘛,他自己就生成一种禁止的心念,因为佛教他那个法比较小,他就只有一个戒,强行的你不要这样干,可是不要这样干他心里还想怎么办呢,所以你们看到那个《色戒》的片子,当然不是最近的,是讲一个藏传佛教候修行的很好的一个年轻人,他也是从小就被他家里送寺院了,一直都非常优秀,后来他闭关三年,时间老长了,按理说修得非常好的,可是他在那闭关,他其实主思想修的迷迷糊糊的,也不知道修了谁,他其实没有真正的锤炼,苏醒过来之后,他的欲望的心又出来了,结果还是不行。我们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是要讲究明明白白的改正你自己,明明白白的提高你自己,那么,这个禮的心法就超越了单纯的一个戒,它包括戒,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忌,心里也不那样想,是非常明白深刻的。

我这样一讲,大家可能一下觉得传统文化鲜活起来了。其实《红楼梦》也是一个讲修炼的书,他“因色悟空”,目地是让人觉悟。你看那些红学专家,一天津津乐道大观园怎么建的,这个人跟那个人的关系怎么样,他们的风流韵事究竟起因什么,等等,他把大家引导那个糊涂状态上去了。其实完全错解曹雪芹先生著此书的用意。所以以前有句话,那个大道之士看这个人很愚笨,陷在名词概念,陷在名人名家的所谓学说里,听不進去真道,就这叹气说,“人生识字糊涂始”!意思是你不识字还好,你一识字看了那么多的书,你反而越来越糊涂了。当然不是这个字本身、文化本身让你糊涂,是因为你接受的东西很多是赝品,接受的东西观念许多是错误、颠倒的。比方说《红楼梦》,他就讲因色悟空,人对欲望功利的贪著很难去突破,你要我把他放下,我还舍不得,所以你直接给人说,那不行,起不到好效果。曹雪芹就想了这样一个办法,他其实就是借《红楼梦》讲,说你心里欲望不是大得很嘛,那你有没有贾宝玉的才气?有那么多的姑娘喜欢你?你是女人你有王熙凤那么能干吗?你贪图不放你家的财富,你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那样富有吗?那么我让你看一看他们的生命历史,有血有肉的展示给你,实际上这个故事是历史上许多世家贵族的历程浓缩,历史历朝历代都这样,你稍有见识也会觉得我说得不虚。那么最后你会发现,你自己也得出结论说功利的人生没有赢家,落得“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他是用讲故事方法让你理解,转变你的观念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