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浴室”与“外延式发展” 樊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42:24
在英国开会,住在一幢原来是贵族庄园、后来租给政府做“会议中心”的城堡里。庄园很大,有网球场和游泳池。一次游泳,一位家在伦敦郊区的学者给我讲他在家里游泳的故事。他是个“穷教授”,买不起大房子,住在公寓房里,公寓里开始没有游泳池。后来同住在一个公寓小区的6家人达成了协议,在共有的花园里辟出一块地方建个小泳池,费用大家分摊,建好了共同享用。总的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制度安排。一共6家人,大家共用一个游泳池,应该没有问题,不会太拥挤,谁多游两次少游两次的也不会增加成本。“但是”,这位经济学教授说:“我们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在建游泳池的时候还建了一个公用的淋浴室,本来是为了大家游泳后淋浴方便,但没想到后来的结果是,每天早上晚上,各家的大人小孩,无论是游泳还是不游泳,都跑到公用淋浴室来洗澡,谁洗少了都觉得吃亏。到月底一算,每家分摊的水费、电费(加热用电),比各家自己平常的费用要高出许多。”他说:“6家中就我是经济学家,所以责任应该在我,怎么就没想到人是自私的,一有机会就会‘搭别人的便车’,占‘公用’的便宜。游泳池可以是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加以提供,因为大家共用一个游泳池费用可以低些,但淋浴这件事无论如何属于一种‘私人消费’,应该尽量建立起‘私有产权’,用‘私’的方式加以生产与消费,‘公用’的方式一定是没有效率的,一定是‘需求膨胀’、‘费用膨胀’。于是我提议立刻取消公用淋浴室,这样,大家的水费、电费才又降低到了正常的水平。”
类似以上这种淋浴的事情,我想我们中国人是太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身边也是经常发生,比比皆是。英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在这种事情上的行为方式没有什么两样。而且,无论是我们人均收入400美元也好,还是它们2万美元也好,贪公家便宜(哪怕是像淋浴这样的很小的便宜)的行为也没有什么不同。其实,正是人、人类的这种共同的行为方式,决定着经济制度的“共性”。
什么该是“私的”,什么该是“公的”,从实物形态上看本无严格的界限,只是要看“效率”后果。能够由个人消费的东西,最好个人所有,不同个人之间的产权界限越清楚越好。公共共同消费的东西,也要尽可能把账算清楚,使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相对称,才能有效率。前些日子讨论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问题。不少人认为中国人口那么多,发展“私车”会引起不少问题;但若只发展公共汽车,又不能满足人们坐“私车”的需要。于是,有人出主意,说是可以几家人共同拥有一辆小轿车,既满足了坐自己的小轿车的需要,又能使道路上不至于过于拥挤。这个主意乍一听不错,仔细一想,其实是个最糟糕的主意,因为它是一个“产权最不清楚”的办法,到头来一定最无效率。试想几家人并同拥有一辆车,每天谁用?谁先用谁后用?几家人在一个单位还可以一起开车上班下班,不是一个公司的怎么办?即使在一起上班,下班后车由谁用?即使在时间上可以规定,定用轮流用车,用多用少怎么算?有人在单位时间内跑得多、有人跑得少,有人开起车来经心,有的人马虎,这些怎么算?车出了毛病谁来修?修车的费用怎么分摊?算谁的责任?汽油怎么算?谁负责去修车或去办各种有关的手续,买保险、交养路费?这些“账”算不清楚(“算账”过程所费的人力物力是第一种类型的“交易成本”),到头来一定是“用车需求”膨胀,用车成本大增,每个人都“狠用车”而不修车,车的寿命缩短(这也可以认为是另一类“交易成本”),用车的“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几家人开始时可能都是好朋友,到后来可能闹得不可开交,最终的结果,不是把车卖掉,就是其中一家把车全部买下,回到“私有”的产权安排上去(这其实就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逻辑)。这并不是说汽车这东西一定要谁坐车谁拥有车,但是产权总是越清楚越好。公共汽车或出租汽车公司拥有车,然后提供服务,谁乘车谁付钱,也是公共用车,但产权界限比较清楚,事情就比较好办,谁也不能“白搭车”。小轿车私人拥有,也可以在用车的安排上做些变通,以减少路上车多的问题。比如,几个同事家住不远,可以轮流开车接上几人同行。几家人并同“用车”比几家人共同“有车”要更好、更有效率。原因还是在于后者有明确的产权。
小事如此,大事也是如此。今年要制定经济发展的“九五规划”,于是又开始讨论如何才能“集约化增长”或“内延发展”的问题。所谓“集约化”、“内延”发展,说到底无非就是如何少用些资本投入,多在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提高效率方面做些文章,从而以较少的资本取得较高的增长率。“集约化”、“内延”增长这些词语,已经叫了多少年了;前苏联人四五十年代就叫起;我们国内也是一叫再叫,我从学经济学那天起就知道“应该”、“必须”、“坚决”地“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用内延化发展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理论界对这些概念的讨论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多少年了。可是怎么就是不起作用?“应该”做、“必须”做、“坚决”要做的事情怎么就总也做不成,总是“外延式增长”,总是“投资饥渴”、“资金紧缺”,投资膨胀、通货膨胀、投资效率低下,企业负债越来越多?根本的道理在哪里?恐怕问题还是出在资金的产权安排制度上。只要资金是国家的、大家的,对每个投资者来说
都是不花白不花、不用白不用的,就一定会是人人都争着抢着去多用资金。我要是不多用你就会多用,我就吃了亏,就等于没有占到“大锅饭”的好处,而我多用了资金也不用担心还债,借了债可以不还(从借债那天起就没想怎么还债),亏了本可以赖账,反正最终会有国家来“注入资金”维持我的生存,就不会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地去想怎么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提高效率,“集约化”、“内延式”的发展经济,大家的精力,就一定更多地花在怎么“外延地”向国家争投资、争贷款、争项目、比着谁更能花钱、更多地花国家的钱上,而不是花在“内延”地提高效率上。前苏联也罢,中国也罢(其他许多国家也罢),同样的产权关系,一定产生同样的经济后果,无论你是从40年代起叫集约化经营还是在90年代叫集约化经营,体制不改,结果不会有什么差别。在这种事情上,不会有什么“国别特色”和时代差别。经济学理论就是有这样的信心毫不怀疑地做出这样的预测。加强管理也罢,加强教育也罢,几十年过去了,一种人们“坚决反对”、花大力气想要改变的事实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总也改变不了,就说明在这事实背后有着一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你可以不相信理论,但总该在事实面前得出点什么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