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导市民的“信任消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36:35
近年来,个别地方有过吃饭和卡拉OK由顾客“自愿付款,多少不计”的个例,很被新闻界鼓励了一番。199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的专栏文章《多一点“信任消费”》,把公共汽车无人售票,和以往有过的无人售货、无人售报归类在一起,称为“信任消费”,认为应该提倡。这是很不准确、很不负责的界定。
无人售票公共汽车也称投币公共汽车。投币公车在各地的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企业方面,以前一辆车要配两三个人,现在一个司机把工作全包下,节约人手,提高经济效率。站在市民的立场,因为无人售票公共汽车适应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并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接轨,所以很受欢迎。
以笔者所在的广州来说,城市容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很大,城市规划又实在难以令人满意。在居民看来,未好好发展新区,却急于老区拆迁。这就使得城市的交通条件急剧恶化。当然,远景一定是很好的,但是居民希望的是“平稳过渡”,规划得好一些的话,应该可以做到。现在在广州,自行车多达三百多万辆,机动车多达三十多万辆,把道路挤得寸步难行。摩托车数目高达二十多万,并且还在以每年六千辆的规模增加。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庞大车群,就像城市飞蝗,使“现代化国际大都会”的前景蒙上灰色的阴影。许多专家和市民都曾建议,努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所幸的是,市政当局在这方面迈出了扎实的步伐。新近,几十路投币公车和冷气公车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居民出行的困难。在这“艰难时期”,要问广州在市政建设方面有什么进步,市民会选投币公共汽车和投币冷气公共汽车。
投币公车在广州和在全国许多其他城市,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很重要的一条,是服务规范,杜绝扯皮;铁价不二,节约谈判成本。沿用几十年的按站计价制度,不仅增加运行成本,而且易滋扯皮。面对市场经济的快节奏,不改不行。近年各地发展过相当数量的个体小公共汽车或“中巴”,一时补充了国营公车之不足,但也带来弊端。个体车服务不规范,甚至可以讨价还价,然而人们已经体验到,允许讨价还价带来的时间的和精神的损失更大,往往酿成不愉快的事件。现代经济学告诫人们,谈判的花费和消耗是很大的。投币公车这种“接受或拒绝”(TAKE  IT OR LEAVE IT)的契约消费方式,从制度上节约谈判成本。另一方面,个体车既个体又流动,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许多市民都有被他们宰过的经历,因为现时这种一车一户的“中巴”,从体制上就决定了很难有什么“企业形象”意识。即使辛苦建立形象,大部分好处将给了别人。相反,宰得一次是一次,下次没人知道我会在哪里。人们曾经设想,如果“中巴”是由几个标志明显的比较大的公司来经营,良好的竞争一定会使市民得益。现在,大公司经营的、标志明显的投币公共汽车和冷气公共汽车,圆了市民这个小小的心愿。
投币公车根本不是什么“自愿付款,多少不计”的所谓“信任消费”。吃饭“随意付钱”,是违反经济规律的做法。个别企业偶而为之,就像向明星赠送别墅一样,归根结底是出于宣传的考虑和追求广告效应。当今世界,没有哪个饭店或卡拉OK厅可以一直在“随意付钱”的营业制度下生存下去。
正因为专栏文章将投币公车定位为“自愿付款,多少不计”的所谓“信任消费”,所以文章作者把司机对乘客投币的关注,说成是对顾客的不信任。作者写道:“时下的‘信任消费’也不是完美无缺了的。…… ‘信任消费’在一些场合还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信任’。……虽然无人售票,但司机的那双不信任人的眼睛(死死盯住投币箱),却不由得让乘客尴尬万分”。最后,作者点题说:“‘信任消费’贵在信任,……我们呼唤真正、健康的‘信任消费’”。
投币公车不是随意付钱的所谓“信任消费”,乘客必须按照规定的数目投币,绝对不可以“自愿付款,多少不计”。所以,司机注视乘客投币,不但天经地义,而且体现敬业精神。用什么“信任消费”来误导乘客,只会鼓励不信任感,滋生误会纠纷。这和提倡微笑服务是两回事。在最理想的情况,我们可以设想司机向每一位上车的乘客打招呼问好,同时关注乘客已否投币,并且与人为善地提醒极个别忘记付款的顾客投币。银行和超级市场用闭路电视监视,已经成为发达市场经济的标准做法。越是用闭路电视监视的地方,公众越有安全感。对此感到“尴尬万分”和“浑身不自在”,才叫人莫明所以。对于投币公车这个在我国的新鲜事物,乘客应该以充分合作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欢迎。
关于所谓信任消费,专栏文章还提到无人售报。
依我国时下之国情,无人售报,大体可以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在终日繁华、众目睽睽的地方,如大商场和大车站的客流要道,设置无人看管的投币自取的售报摊。因为众目睽睽,所以报款回收大体上有保证。虽然个别少付或不付的情况可能发生,但是总体上说,售报劳动的节省,足以弥补这点可能的损失。南京《金陵晚报》在有选择的若干公共汽车上试行无人售报,就属于这一类。二是新创小报或新创专刊为打开市场的原始投资。大家知道,企业为了让顾客认识他们的新产品,在开始的时候会奉送样品供顾客试用。前些年《岭南文化时报》在广州创办,就采用无人看管、投币取报的办法争取读者,报箱有时候甚至设在校园的角落里。这样做的时候,本来就是准备了要“损失”一些报款的,至少比雇请钟点工免费向各家各户派送报纸要节省得多,而且“姜太公钓鱼”,比较有的放矢,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上海《青年报·大众新闻周刊》在市百一店、友谊商店搞无人售报,应该属于上述第一种情形。上海《文汇报》的记者特写,把这种向筐里扔钱的无人售报和“风行欧美的无人售报亭”相提并论,却是深刻的误解。风行欧美的那些售报“亭”,多数设在比较开阔的地方,最要紧的是,它们都是塞了币才能够打开的机器,不付钱是拿不到报纸的。取走两份三份在操作上也具有可行性。在欧美国家,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两个因素使得这种情况总的很少有人需要取两份。居民零散的旧报纸不能卖钱,可以说明部分的原因。如果是出售像啤酒、饮料和小点心这样的商品,哪怕是在标榜居民素质很高的国家,投币售货机也有不同的设计。
不要误信有什么“自愿付款,多少不计”的所谓“信任消费”。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是什么对顾客的不信任。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努力营造文明友好的车厢氛围和市场氛围。
王则柯